要留心,您收的瓷器身上的“胎記”!

古瓷、仿古瓷的神秘“胎記”

中國陶瓷歷史數千年,誕生了無數瓷器。其中有家家戶戶都在用的日用瓷,有幾十萬上百萬的大師瓷,還有拍賣上億的名瓷,為什麼同樣是瓷器,價值卻天差地別?專家是如何鑑別瓷器,評估瓷器價值的呢?

要留心,您收的瓷器身上的“胎記”!

什麼樣的瓷器值得收藏?

平時我們吃飯都在使用的碗碟叫做日用瓷,它們是採用現代工藝批量生產的瓷器,這類瓷器通常千篇一律,同一批生產出來的,從質地到花紋幾乎一模一樣,沒有區別,是為了滿足日常生活所需而生產,打碎了也不心疼。日用瓷就是消耗品,沒有收藏價值。

要留心,您收的瓷器身上的“胎記”!

從當代名家大師精心創作的瓷器開始,就步入了藏品領域。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這類瓷器通常會挑選較好的原料,從胎質上就可以一眼看出好壞;其次會通過精心的設計,器型、花紋符合一定的主題;最後,有些還有權威的發行機構,或作為某些重大事件題材的紀念載體,這些都為瓷器本身增加了相當的附加價值,值得收藏。通常大師瓷都異常精美,價值不菲。

要留心,您收的瓷器身上的“胎記”!

2014北京APEC雁棲湖主宴會廳展示的琺琅彩“福祿萬代祈福玉壺春”珍品瓷

——作者 琺琅彩大師 熊建軍

還有一類是古瓷,因其年代久遠而產生的文物價值、學術價值,使得古瓷的價值遠遠超出一般人的理解,也非一般人可以收藏的到。真正的古瓷市面上極難見到,但市場需求量又極大,於是誕生了很多仿品,很多初入門的藏友花了大價錢買到了假貨,懊悔不已。古瓷的衍生品為仿古瓷,是權威機構、名家大師為再現古代技藝,仿特定古瓷專門燒製的瓷器,其價格遠低於古瓷,但是卻具備前面所說的大師瓷的工藝價值,和古瓷的歷史價值,所以說,好的仿古瓷極具收藏價值!

要留心,您收的瓷器身上的“胎記”!

故宮博物院《中華瓷王》

從神秘“胎記”讀懂瓷器

古代因為沒有工業合成技術,所以古瓷都是用天然礦物為原料,以柴窯燒製出來的。天然礦料在高溫燒製後釉面必然會有氣泡、棕眼、縮釉等天然痕跡,這些痕跡在不同時代、不同器物的表面形成了獨有的時代特徵,而這些痕跡,就成了專家鑑定時的重要依據。下面我們就列舉一些供大家欣賞。

1

氣泡

氣泡是高溫釉古瓷的重要鑑定依據,由於礦物原料的細微差異,宋、元、明、清各代瓷器釉中的氣泡各不相同。宋瓷五大名窯中,官、哥、定、鈞四窯瓷器的氣泡的特點是“聚沫攢珠”。汝瓷氣泡的特點是“寥若晨星”。元青花氣泡的特點是在密佈的霧狀小氣泡層中散落著大氣泡;永樂瓷的氣泡特點是大、中、小氣泡混雜,佈局疏朗,但較宣德氣泡少;宣德瓷氣泡特點是成大、中、小不同的氣泡群,群與群之間間距流朗;成化瓷的氣泡特點是:徹底改變了宣德瓷大、中、小不同而佈局疏朗的情況,顯得小而密集。

要留心,您收的瓷器身上的“胎記”!

要留心,您收的瓷器身上的“胎記”!

要留心,您收的瓷器身上的“胎記”!

2

棕眼與色斑

在元代至清代的古瓷文物中我們可以看到,混合的多種天然礦物原料會使釉面氣泡未能完全被釉充塞而產生收縮,從而在釉面上留下氣泡收縮或崩裂的痕跡,這就是棕眼。而釉面的多種礦物原料在研磨與配製中必然會有一些鐵或銅等雜質,在高溫下就會產生黑或棕色的斑點。

要留心,您收的瓷器身上的“胎記”!

放大鏡下古瓷器上的棕眼與色斑

要留心,您收的瓷器身上的“胎記”!

宋代瓷器釉面上的色斑

要留心,您收的瓷器身上的“胎記”!

元青花上的棕眼

要留心,您收的瓷器身上的“胎記”!

明代青花殘片上的棕眼與色斑

所以說,這些氣泡、棕眼與色斑都是今天古陶瓷學家、收藏家們判斷古瓷燒製工藝、年代與產地的重要標準,如果您還不信,那我們再來看看鼎鼎大名的,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中華瓷王”!

要留心,您收的瓷器身上的“胎記”!

要留心,您收的瓷器身上的“胎記”!

要留心,您收的瓷器身上的“胎記”!

所以說,只要是用天然礦物原料與古法工藝燒製的瓷器,都會有這些“工藝痕跡”,這些痕跡在古董上就是鑑定依據;在仿古瓷上,就是原料與工藝的保障。這些痕跡每件作品上都會有,只是大小不同而已,就像是與生俱來的“胎記”,是每件瓷器獨一無二的身份證明!如果一件瓷器上無論你用肉眼、放大鐿還是顯微鏡都找不出這些痕跡,那麼這就證明了它是由化工原料生產出來的現代工藝品,毫無收藏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