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的利率很低,年輕人把錢都放餘額寶,那銀行怎麼吸收存款?

怪咖玩家

您好!目前,我國的年輕人並不是存款的主力軍,故而年輕人在餘額寶的存款,對整體銀行業的影響來說並不大了,暫時還動搖不到銀行的吸收存款的根基。

一、我國的儲蓄規模

截至2017年6月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共計165.04萬億元。同期支付寶內的“餘額寶”(天弘基金運營),規模也達到了1.43萬億元,不要小看這個數據,已經超過招商銀行2016年年末定期及活期的存款規模,所以說餘額寶這隻基金的規模可以抵得上一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的攬儲規模了。

雖然很厲害,但可以看出相對於全國銀行金融機構的存款總額來看,餘額寶的總體規模所佔的比例連1%都還未達到,這也側面說明了,雖然年輕人都去餘額寶,但其實對整個銀行業的影響來說並不大。

二、我國的儲蓄構成

很多人可能不清楚,其實在銀行的存款中,除居民儲蓄存款外,銀行存款中的另一個大頭為企事業單位及財政存款,截止2017年上半年,我國居民儲蓄存款為62.6萬億元,而同期金融機構的存款總額165.04萬億元,這說明銀行的存款中有60%以上來自企事業單位及財政存款。而這部分存款是不可能存在支付寶中,因為金融機構是國家經濟的重要構成部分,是國家調整經濟的實施的載體之一,國家不可能讓一家民營企業來把握我國的金融經濟安全;


三、我國的財富主力

餘額寶目前主要的使用人群為年輕人(80年代以後),但我國財富目前主要集中在50-70年代出生的人群,這部人更加信任的還是銀行,從上述數據我們也可以看出,在銀行的居民儲蓄存款遠高於餘額寶中的存款。

四、支付寶資金流向

不得不說一個的另外一個重要情況就是天弘基金運營的“餘額寶”,其實80%的基金資金也是投向銀行存款,只是銀行支付給你的利率高於我們普通人自己去銀行的存款利率,所以說最後這部分錢還是回到銀行那裡去。


綜上所述,支付寶只能說是填補了銀行支付的空白,根本傷不到銀行的根基;而且兜兜轉轉最後主要還是回銀行去了,至於說銀行怎麼攬儲,企業及財政的存款就不用說了,儲蓄存款的話,銀行不用像支付寶這樣花大廣告幾補貼,人們固有形成的觀念,就不會使得它缺存款。


鯉行者

你好!對於該問題,我認為可以從三個角度來回答:


首先,銀行吸收存款比餘額寶低嗎?

目前中國人民銀行尚未發佈2017全年報告,那我們先看下2016年的數據報告:截止到2016年12月31日,央行的總資產有34.37萬億,而銀行體系的總資產卻達到了232.25萬億;而截止2017年6月30日,餘額寶規模已達到了1. 43 萬億元。


從這兩組數據中,不難看出兩者吸收存款的能力驚人,也能看出被年輕人熱捧的餘額寶吸收存款總體金額還遠遠趕不上銀行的量級。因此,銀行吸收存款不比餘額寶低。而銀行吸收存款的主要來源就是銀行的負債加上所有者權益,如下圖所示:

總資產表

總負債表

其次,餘額寶為什麼會給出這麼高的利息?

給大家科普一下,餘額寶同天弘基金合作(屬“同行存款”),用戶的錢流入到餘額寶,餘額寶轉流到天弘基金中,天弘再把錢轉到銀行。而同行存款利率因為不受政策限制,可以提到4%-5%(還很穩定)。然後天弘基金再和銀行合作,把錢轉到銀行,並商榷利息。其根本原因還是銀行不能通過提高存款率來聚攏群眾存款,所以通過比較“繞彎”的方式將錢“回收”。


最後,餘額寶是否會壓倒銀行?

餘額寶再“有錢”,都得進銀行,所以至少在未來4年裡,是不可能的。

最最最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國有銀行主要客戶不僅是我們這些小老百姓,更多的是各種大小型公司。他們為了保障資金的安全性、金額的充足性,仍然會傾向銀行交易,這也依然是企業間貨幣主要流通手段。同時!政策也會更加偏向銀行一方,所以大家大可不用擔心銀行失去主導地位,

畢竟,央行可是擁有貨幣發行權的呀!


創業投資家

談論這個問題之前,想先談談大家可知道銀行怎麼挑選優質客戶,首先要查看個人徵信報告,其次要看客戶的日均存款餘額。也就是說要想要在銀行獲得貸款首先要滿足個人徵信報告無汙點,其次要在貸款銀行有銀行流水,月收入要達到月還款額的2倍以上。

那請問如果把錢都存餘額寶怎麼在銀行申請貸款呢?也許有人會說可以在螞蟻借唄貸款啊,不需要提供各種複雜的手續,那你可瞭解借唄的貸款利率呢?按照最低日利率萬分之四,那年化貸款利率就會高達14.6%,相比之下銀行貸款利率7%左右是不是更有競爭力呢,如果你是銀行的優質客戶,貸款利率可以降到6%左右。那借多少呢?我在餘額寶也存錢但是不多,畢竟現在有限額,提現還收費,我現在在借唄只有2萬的額度,如果是做生意,2萬肯定是不夠的,即使你額度大,那貸款利率比銀行高一倍,你還願意嗎!(沒有要攻擊螞蟻借唄的意思,只是實事求是陳述觀點)

銀行講究的是二八效應,20%的人對銀行的貢獻佔比80%,銀行只要用心維護好這20%的客戶,還不至於存款急速下降。現在農商行推出存款送積分,積分兌好禮的活動,農村的中老年人對這一政策很是喜歡,正向促成存款增長。

利率低是國家宏觀調控,每家銀行都一樣,但是又都紛紛出臺新政策,定期存款靠檔計息,活期存款按日均計息,對於普通儲戶也算是一大利好。

說了那麼多總結下吧:餘額寶很好用,我也要感謝馬雲,但是銀行存款還是要存的,一輩子那麼久,怎麼能確保自己自己不用消費貸款或者經營貸款呢。銀行吸收存款自會有銀行員工保質保量完成,樓樓不用為此操碎了心。


農金達人

一看就沒有一個回答是正確的。本人銀行信貸工作二十年,最知道這個情況。

題目說的對,正是大家都不存款了,導致銀行經營成本上升很快,銀行也沒錢了。

我們銀行現在內部資金成本已經到了年5%了,知道不,為什麼這麼高,是因為低成本的錢沒有了,便宜的活期存款沒有了。

好多人說老百姓理財,還有企業存款啊!……誰告訴你企業不去理財的?銀行還有對公理財知道不?

現在銀行存款主要是一些特定存款,例如私募基金,規定存款用途,因此不能買理財……例如國企專項資金,不允許理財……還有少量隔夜存款,就是馬上就要用的存款。

銀行現在吸收存款也拼利率,很多小銀行的利率都很高了。對於大額存款,銀行可以協商利率,都是花錢買存款。

銀行本質也是企業,經營的是貨幣而已,也要順應歷史潮流,可以預見,銀行還是抱著拉普通存款,發放貸款,吃息差的理念,肯定要被淘汰。

注…本人在銀行信貸部門工作二十年,炒股二十年。有興趣加關注… 1,微頭條發“腦洞新聞”,快樂生活,快樂人生。 2,發關於情感和成功學內容。


飛刀47號

先放結論:事實上,受到互聯網金融的衝擊,現在銀行機構的吸儲能力確實在一點點下降。

互聯網公司擁有線上的巨大流量,並且可以快速、輕鬆的的觸達用戶。良好的交互體驗、簡易快捷的純線上操作確實極大的分流了年輕客群。餘額寶的誕生,被認為是互聯網金融業的里程碑。

從P2P到餘額寶到各類理財產品,越來越多的純線上產品吞噬著新生代的資金盤子。整體而言,互聯網理財產品,推動了資金從線下轉移到線上的進程。滲透的方式,也是常見的從一線城市開始,逐漸向下滲透。

但是,中國不只有北上廣深,也不只有年輕人。

廣大的三線及以下城市,40歲及以上的群眾,大部分人並沒有很多獲取信息的渠道。他們往往不知道、不瞭解也不相信新興的理財方式,所以對他們而言,存在銀行依然是一個常規的理財選擇。

另外,像百信銀行、微眾銀行、網商銀行的成立,代表著銀行業的突破創新。這些銀行沒有線下網點,省去了極大的線下成本;它們以普惠金融為己任,拓展存貸業務。

所以銀行們雖然逐漸呈現出給互聯網公司打工的趨勢,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凍自然也不是一時半會。銀行業是進入長期的緩慢衰退還是觸底反彈、自我革新,還有待時間的驗證。年輕人的存款逐漸進入餘額寶們的錢袋子,確實敲響了警鐘,但也遠沒有到達傷筋動骨的地步。

互聯網和金融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一刻思考

我先上圖,招商銀行2017年大數據概況。



大家看看,公司存錢佔大頭,個人存款約佔三分之一。


湯之銘

首先這個問題要分析下銀行存款的構成,在我國,銀行存款不只是個人存款,還有機構和企業的存款。根據有關規定,每個企業都要在銀行開立賬戶,稱為結算戶存款,用來辦理存款、取款和轉賬結算。這個佔銀行存款的大頭。

其次,在我國中老年人才是銀行存款的主力,這些人群,錢多,可能歲數偏大,且對銀行的盲目信任,也沒有投資渠道,大部分都存進銀行吃利息。

總之,餘額寶寶們攻陷銀行之路任重道遠啊


加油你是最胖的

目前,我國的年輕人並不是存款的主力軍,故而年輕人在餘額寶的存款,對整體銀行業的影響來說並不大了,暫時還動搖不到銀行的吸收存款的根基。


一、我國的儲蓄規模


截至2017年6月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共計165.04萬億元。同期支付寶內的“餘額寶”(天弘基金運營),規模也達到了1.43萬億元,不要小看這個數據,已經超過招商銀行2016年年末定期及活期的存款規模,所以說餘額寶這隻基金的規模可以抵得上一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的攬儲規模了。


雖然很厲害,但可以看出相對於全國銀行金融機構的存款總額來看,餘額寶的總體規模所佔的比例連1%都還未達到,這也側面說明了,雖然年輕人都去餘額寶,但其實對整個銀行業的影響來說並不大。


許義科

銀行賺錢就是靠低利息存款和高利息的貸款來賺錢嗎?不可能的,銀行的業務有很多種,銀行是沒啥錢了。但是為什麼還要有銀行呢?

企業與企業財務對接要不要銀行,要不哪裡來的公平,銀行是不會偏袒任何一方的,只會規章條例越來越健全,起到一個對接中間人的作用,那麼這個介錯人是免費的嗎?

可能只是這一個服務鏈利潤不大了,所以才有銀行沒法賺錢的錯覺而已


貼片JJ

想多了。。國有銀行的存款大頭真是居民儲蓄麼??在中國,企業存款才是真正的大頭。一家中型企業,一年怎麼也都有個幾千萬在銀行流轉,大型企業就跟不說了,何況還有那麼多的央企國企。另外理財產品最終的資金還是得迴流到銀行,擔心銀行拿不出錢放貸是不可能的事情,更何況央媽還有印鈔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