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軍在鬆錦大戰中究竟犯了哪些錯誤呢?

第一軍情

如果說,晚明有哪一場戰爭,曾經最接近挽救明王朝的國運?那麼毫無疑問,就是爆發在明朝崇禎十三年(1640)的明清松錦大戰!


在明清戰爭的慘烈歷史上,這場大戰更堪稱主力大決戰,開打時更是清太宗皇太極慣用的“圍點打援”套路:是年五月,清軍對明軍錦州堅城發起攻擊,掃蕩了外圍堡壘後,就對錦州形成圍困,意圖部好口袋消滅明朝援軍。但緊接著,志在必得的清軍就叫開了苦——這次真碰上了硬茬子:明朝薊遼總督洪承疇!

身為明末傑出戰略家,比起以往明軍面對清軍攻擊時的昏聵應對,洞悉清軍戰略意圖的洪承疇,早早拿出了應對大招:守而兼戰。

這“大招”一放,清軍果然嚴重不適應。一邊是被圍的錦州明軍,其實早早屯足了糧草,鐵了心要打消耗戰。集結重兵的洪承疇,更沒像清軍盼望的那樣往口袋裡鑽,而是以十萬重兵步步碾壓,一步步對圍城清軍形成壓迫,明軍還多次衝開清軍圍困,將糧草送入錦州城內。打到是年九月時,被圍的錦州城,糧草已可支撐到次年春天。清軍精心部署的“口袋”,叫明朝重重戳了好幾個大洞。

更叫清軍不適應的,卻是明軍煥然一新的戰鬥力。這支集結明朝九邊精銳的部隊,在洪承疇的正確指揮下,一改往日明軍撞上清軍八旗就慫包的醜態,打得相當有聲有色。到了1641年4月,明軍更是發起痛擊,把清軍悍將濟爾哈朗打得狼狽敗退,一舉佔領乳峰山清軍營地。主持戰事的清太宗皇太極,更是急的大流鼻血。以朝鮮史料記載,此時清軍“大將三人降,二人戰死”,戰局已十分狼狽。

更狼狽的卻是戰役前景,這場曠日持久的血戰,已讓圍困錦州的清軍士氣低落,以《國榷》的記載,清軍方面也出現了“今秋不得錦州,議撤兵回”的聲音。戰事打到此時,明王朝已經牢牢掌握了主動權。一場空前的抗清大捷,已然在招手。

甚至,如果此戰,真能如洪承疇戰前規劃的那樣發展,直到取得勝利,那麼遭受重創的清軍,就將無力對邊陲進行騷擾,明朝正可以騰出手來,解決越演越烈的農民軍。困擾崇禎十多年的兩線作戰難題,極有可能迎刃而解。這就是大明朝賭國運的一戰!

可是,就在洪承疇於崇禎十四年四月,已經成功掌握了戰局主動權時,僅僅一個月不到,來自明王朝的瞎指揮,就徹底打亂了原有的部署。明王朝犯下了這場戰爭中致命的第一個錯誤:盲目催戰。面對越演越烈的中原農民軍動亂,心急火燎的崇禎帝連番死催洪承疇進軍。無奈的洪承疇,只能咬牙更改戰略計劃,在是年七月率軍進抵松山。這樣犯兵家大忌的做法,也就埋下了戰局轉變的禍根。

也同樣是在進抵松山時,被迫更改計劃的洪承疇,也犯下了他戎馬生涯裡為數不多的錯誤:

前軍厚集的明軍,沒能保護好後方糧道,結果筆架山糧道被清軍迅速切斷。陷入缺糧困境的明軍頓時陷入慌亂中。先前決一死戰的氣概,變成了各支部隊倉皇突圍。清軍趁勢的猛攻,叫明軍陷入土崩瓦解之中,迴天乏力的洪承疇苦守松山城八個月,最終兵敗降清,做了清朝入關的急先鋒。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明軍陷入到崩潰局面時,明軍中戰力極強的曹變蛟部依然發起逆襲,甚至險些攻克皇太極的大營。只可惜,明朝高層的瞎指揮,終於讓這樣忠勇的精銳部隊,悲情覆沒於遼東。

很多後人在覆盤此戰時,大多都感慨洪承疇關鍵時刻的用兵失誤,但如果仔細看雙方力量對比的話,明軍動用了十三萬大軍,而清王朝更是精銳盡出,甚至以《明季北略》的說法,清軍數目已達到了二十萬人。無論哪個數目,明軍兵力不佔優已是事實。在本身實力有限且兩線作戰困局下,盲目選擇決戰,才是一種不負責任的玩火。而這不負責任的禍首,正是瞎指揮的崇禎帝!

一場原本已經已經沿著明王朝戰略規劃發展,甚至勝利已不遠的決戰,就是被崇禎帝的荒唐催促,悲情斷送。


我們愛歷史

1639到1642年,在這長達兩年的時間裡,明清兩軍大約二十萬軍力在松山錦州集結交戰,最後結局是明朝戰敗。在這場戰役中,明朝失敗不僅讓後世的人們覺得疑惑,估計當時的明軍將領也會不明原由。因為明軍很顯然比清軍更有優勢,無論是在兵力數量上還是從當時的戰局情況來看,明朝都應該是比較有勝算的一方,但是事與願違,明軍卻一敗塗地。明軍在這場戰爭中失利,除了當時明朝後期的政治腐敗之外,明軍究竟還犯了哪些錯誤?

首先,這場至關重要的戰役明軍敗兵而歸,作為當時皇帝的崇禎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因為他一味的催戰,導致本應該駐守在錦州的將領洪承疇在沒有做好戰鬥準備及不清楚敵方軍情的情況下貿然率軍前行。而後來崇禎派遣到錦州守城的大將軍祖大壽,膽小如鼠,面對來勢洶洶的清軍,卻選擇當鎖頭烏龜,導致明軍損失慘重。這是第一大錯誤。

其次,當時明軍將領洪承疇和祖大壽在戰前政見不合,導致整個軍隊人心不齊,形成幫派,士卒不知該聽誰發號施令,也不知該何去何從。這是明軍犯的第二大錯誤。


第一軍情

此前,後金與明朝邊打邊談,為自己爭取時間與空間,之後,情況慢慢起了變化。到1636年皇太極登基稱帝(天聰汗)前後,後金政權已經變得肌肉豐滿、骨骼強健了, 蒙古、朝鮮對其身後以及側翼構成的威脅已被徹底解除。在飛速變化的新形勢下,皇太極一改昔日對明韜晦、謙恭的姿態,開始變得咄咄逼人 。最終,他徹底拋棄了與明議和的幌子而轉為主動攻伐。史載,隨著軍事實力的增強,他在寫給崇禎皇帝的信中也一改過去那種謙卑的口吻,竟囂張地宣稱:“自古以來,天下都不是一家一姓所固定據有的。天道無常,循環往復,不知有多少人輪番登極稱帝,輪流做天下的主人,哪有一個帝王的子子孫孫能永遠獨佔天下,永享萬代之福的”?崇禎看後暴怒,身為大明之主的他自不甘心坐以待斃,一場雙方醞釀已久的生死大對決——松錦之戰終於在清崇德四年(明崇禎13年 公元1639年)爆發了。

錦州位於遼西,是駐守關外明軍所構築的防禦體系中戰略地位最重要的一座堅強堡壘。明軍在那裡駐紮了大批軍隊。 以前明軍曾被迫放棄過此地,在取得了寧遠大捷後,又逐步收復。錦州的周邊,環繞著松山、杏山、塔山等軍事重鎮,起著拱衛錦州的作用。崇德四年(1639年),皇太極曾揮兵對松山發起強攻,想一舉襲奪之,明軍頑強抵抗,力挫清軍,松山仍被明軍掌控。翌年,皇太極遣多鐸、濟爾哈朗等率軍修築義州城 ,並在那裡練兵屯墾,作為攻取錦州的的橋頭堡。

後來,皇太極又增派大量人馬逼近錦州外圍,在城外挖掘了好幾道深深的壕溝,將城池圍得如鐵桶一般。1641年,由明將統御指揮、負責守衛錦州外城的蒙古騎兵部隊被清軍的軍威所震懾,之後又被策反,全夥歸降了皇太極,困守城內的明軍主力失去了外援,形勢十分危殆。

恰在此時,大明薊遼總督洪承疇奉旨率13萬大軍前來增援錦州,洪足智多謀,極富作戰經驗,他採取穩步推進、步步為營的策略,緩緩向錦州靠近,儘量不給敵人有分割包圍、各個擊破的可乘之機。

公正地說,洪承疇審時度勢、採取穩紮穩打的策略無疑是正確的。但剛愎自用的崇禎帝和兵部尚書陳新甲卻力主速戰速決,兩人一再促逼洪火速進兵,尋找敵軍主力決戰並一舉殲滅之。洪承疇無奈,只得督促三軍加快行軍速度,率大軍火速趕到松山。明軍13萬人馬駐紮在乳峰山一帶,連營10餘里,旌旗獵獵,號角嗚咽,馬、步軍分佈有序,互相掩護,軍威甚是雄壯。多爾袞指揮清軍嚮明軍發起數次進攻,均被明軍擊潰,傷亡慘重,不得不回撤十餘里,分兵把守各處要隘。

錦州城中的守軍見援軍得勢,軍心復振,乘機發起反撲,一舉奪回了原由蒙古衛所兵把守的外城。清軍連戰連敗的消息傳回盛京(瀋陽),城中人心惶惶,皇太極也是憂心如焚。他顧不得有病在身,連夜率八旗精銳趕赴錦州前線,欲與明軍決戰。

見皇太極御駕親征,清軍士氣大振。皇太極仔細觀察了地形和明軍陣勢,把清軍主力部署在松山和杏山之間,一舉切斷了明軍的糧餉轉運通道,把駐守松山內外城的明軍全數包圍了起來。明軍屢次反包圍不成,經數次反覆爭奪,激烈鏖戰,清軍又將明軍囤積在筆架山的軍糧盡數奪去,並進一步縮小了包圍圈。

明軍幾次失利,又丟了糧草,三軍乏食,很快便軍心動搖,許多將領皆無鬥志,都想突圍奔回寧遠。洪承疇苦苦思索,卻無良策 ,只好孤注一擲,下令全軍突圍。皇太極早就料到明軍會尋路突圍,已經有了防備,各路清軍嚴陣以待,紮緊了口子。漫山遍野亡命潰逃的明軍士卒四處被清軍封堵、截殺,傷亡慘重,一部分逃跑至杏山的明軍在奔向寧遠的途中又遭遇清軍伏兵,被殺的十不存一,只有極少數幸運者突出重圍,回到寧遠。

史載,在短短十幾天的時間裡,明朝13萬大軍遭受重創,基本損失殆盡,光戰死者就有5.3萬之多,傷者、被俘者難以計數,只剩下1萬多人跟隨洪承疇困守在松山城裡。

崇德七年(1642年),松山城中一部分意志薄弱者開始動搖,副將夏承德出城投降, 松山陷落,洪承疇被俘。

開始,洪承疇軟硬不吃,堅決拒降 。經皇太極一番耐心勸降,他最終還是叩首歸降了滿清。接著,錦州守將祖大壽見大勢已去,自己孤掌難鳴,也獻城乞降。不久,塔山、杏山等城也相繼被清軍攻克。歷時兩年多的松錦之戰宣告結束。皇太極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明朝部署在遼東的精兵強將已所剩無幾,關外局勢已基本被皇太極牢牢把控。洪承疇是晚明重臣,他以精明幹練、謀勇兼備而著稱於世。他率八鎮13萬精兵精兵馳援錦州之初,參取穩紮穩打之策,指揮佈置得當,加上將士用命,接連重挫清軍,戰場形勢已經好轉,洪本想暫緩用兵,先壓住陣腳,觀察敵情,再緩緩推進,最終一解錦州之圍。不料崇禎急不可耐,加上兵部尚書陳新甲一向嫉妒洪承疇,於是兩人不停的催促洪主動進擊清軍,以最快的速度解遼東危局。洪承疇逼不得已,本無決戰之意的他遂輕率冒進、大舉壓上,給了皇太極可乘之機,最終導致松錦大戰之慘敗。似乎可以這麼總結:松錦戰役以明軍慘敗而告終 ,一敗在崇禎瞎指揮 ,二敗在陳新甲嫉賢妒能、不懷好意上 ,還真怨不得洪承疇。

插圖源自網絡








鐵馬冰河wu

松錦會戰是明朝與清朝之間的一次戰略決戰。從1640年3月清軍屯戍義州到1642年3月錦州陷落,前後歷時兩年,以明軍的失敗而告終,明軍在此戰中損失兵力過十萬,九邊精銳毀於一地。

關於此戰明軍的失利原因有很多,大體在部隊作戰能力不足,清軍兵力眾多,後勤線被切斷,朝廷催戰等。我們接下來仔細分析各個原因。

(戰時形勢圖)


1.明軍缺的不是作戰能力,是兵力

己巳之變到大淩河會戰,明軍與清軍有多次大的作戰,之後基本維持小的衝突。十年裡,明軍在不斷提高調度能力。尤其是楊嗣昌推出練兵計劃(今天對其詬病在於看的是筆記與言官的史料,沒有看檔案),明軍專門合營訓練可以調度的戰兵,一可以保證部隊調度能力,二可以保證到前線是精銳。

松錦會戰隨洪承疇出關的就是這樣的精銳。但兵力不夠。


(關寧鐵騎)
洪承疇在錦州初步受困後,計劃一年糧草,十五萬兵馬。隨他出關的遠沒達到這個數據。一般用清朝的數據有十三萬兵馬,這個應該是號稱。按我的統計兵力在把萬上下,騎兵三萬左右。加上遼東團練,招練,山海關三鎮兵馬,可以達到十萬。

兵力嚴重縮水。而且扣除吃空餉、病故等,出關在七萬上下。

2.清軍兵力有多少?

清軍兵力是目前最大的研究困境,在於其甲兵,廝卒(打雜)比重沒法區分。所以有的說20萬,有的說10萬,都有道理,畢竟統計口徑不同。

按照我的推理,滿蒙漢各旗應該有5-6萬甲兵,對應同等的打雜的。漠南各旗蒙古應該可以出2-3萬甲兵,對應同等數量或者更多打雜的。三順王一順公應該有1.5萬左右甲兵,對應更多打雜的。下面還有奴隸之類,這個沒法統計。

按照這個標準,甲兵總計在8-10萬之間,打雜的也在這個數。如果三分之二投入戰場,那將有六七萬甲兵。還有六七萬打雜。這就是松錦會戰清軍投入的兵力。

3.後勤供給不足?後勤保護不行?

明軍後勤能力不行,一直是個弱點。後勤主要分兩方面,後勤運輸與後勤線路保護。

從清軍攻破筆架山獲得糧食看,明軍的運輸糧食量是可以的。依據目前史料容易知道,馬匹需要的料草供給不足。

再者前沿糧草缺乏,所以諸將提出回寧遠就糧。



(明朝大兵)

後勤線路保障不足,是明軍一貫的問題,郟縣,柿園會戰都是如此。

4.催戰與指揮

戰爭爆發,兵馬錢糧日費萬金。戶部,工部,兵部,沿途的道府州縣,籌集、轉輸物資,都很勞苦。特別期待速戰。

言官是你不打,你是畏敵。你打敗,你是漢奸。天天催促作戰。

內閣和皇帝自然也是希望速戰,雖然他們有更宏觀的視野,理論上有更宏觀的把握。但內閣不負責,皇帝性子急,自然也就頻繁催戰了。

(松錦作戰形勢圖)
洪承疇在此戰的指揮中,整體可圈可點。對明軍的優劣利弊都很熟悉,攻防進退都很有節奏。也取得不錯的戰果,清軍損失中高級將領42員(可考證的)。

總結:

松錦會戰明軍的兵力並不佔優勢,和清軍持平,按照洪承疇的計劃基本是要2比1,或1.5比1完全沒有達到,由於明軍的戰鬥力,自然在野戰中難以取得優勢。

再者明軍的後勤供給一如既往的爛。加上朝廷頻繁的催戰。這些應該是明軍最大的問題。

(記憶寫的,回去再修訂)


一枚明粉

松錦之戰洪承疇沒有指揮錯誤。他已經把滿清逼迫到了絕路了。黃太極的後金已經把戰爭潛力都用完了,他動員了滿洲族人全部的7到70退了歲的男丁9萬多人上戰場。黃太極正準備撤退,正在這關鍵時候,明朝南方大旱,大運河水位低,南方的糧食運輸不上來。嚴重影響到松錦之戰。有人提議海運糧食,能快速增援還能節約運輸成本。但是朝臣們以違反祖訓片板不得入海,不讓海運,崇禎就讓速戰速決,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手機用戶6733570360

其實明軍沒有犯什麼錯誤,在當時事已不可為了!任誰都會失敗!明軍的訓練,裝備,以及人數,士氣,相對於滿洲人,都不佔上風,在那種情況下不失敗,那簡直沒有天理!


帝國曆史觀察者

孫承宗和袁祟煥的策略是一致的,是以寧遠城為主的防守策略,並動員軍民屯田,積聚物力和士氣,取得了寧遠大捷,(後金軍利於野戰,從軍事角度也可認可袁崇煥的做法)他,也是熟悉當地地形,人文和軍事的不可多得的人物,但崇禎和後來的兵部陳新甲這方面就差多了,皇太極為決戰作了很多政治,軍事,經濟和後勤等方面時準備,13萬大軍,8總兵(其實都是明朝精銳)但明軍士氣不高,總兵之間的戰法不一,(關內曹變蛟部是曹文詔舊部,洪與孫傳庭剿李自成幾乎成功,把關內精兵調往關外,孤注一擲,也給李目成救命喘息機會)由此明軍與烏合之眾差不多了,試想主帥都認為決戰不宜,可想而知官兵,也不難想象關寧鐵騎率先“逃跑“,兵部後期只是虛設,崇禎相信宦官,還派了個不知兵的監軍,也難怪洪也降清,勝負早已註定


大向96

還是明軍野戰能力與八旗相比不足,迫使洪承疇不得不穩紮穩打,步步推進,重兵集團猥集於一地,當時明國內農民軍大部被鎮壓,也使得崇禎能抽調九邊邊軍,試圖畢其功於一役,但是明朝糟糕的財政情況又不能提供持久的財力物力,迫使明軍提早與清軍決戰,使得戰況不可收拾。這個慘敗責任以崇禎為主,洪承疇次責。既然打算決戰,自然要全力以赴,哪怕效仿後來李闖抄幾個官家,能讓前線足兵足餉,按照既定用兵,重創滿韃。


戎寅

要論對清作戰,能力最強,在軍中威望最高的要文人將軍袁崇煥。崇禎殺袁,自壞長城,致使軍心不齊。缺了一個前敵總指揮!就象國乒,拿下前敵總指揮劉胖,使國乒陷於困境中,將再勇,缺帥也!


手機用戶雲天野鶴

可惜死了袁崇煥,袁崇煥若在,遼東不會失,當然前提是用他用得對,袁崇煥就是守城的將才,卻不能用來當統帥。崇禎皇帝一開始對他抱很高的期望,給了超出他能力範圍的權力,導致他亂來,後面引起一系列反應。若是崇禎一開始把他擺正位置,既用他,也壓他,恩威並施,他就會安分守己併發揮自己的最大作用。有袁這樣的守城將才在,遼東的松錦幾城不會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