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在松锦大战中究竟犯了哪些错误呢?

第一军情

如果说,晚明有哪一场战争,曾经最接近挽救明王朝的国运?那么毫无疑问,就是爆发在明朝崇祯十三年(1640)的明清松锦大战!


在明清战争的惨烈历史上,这场大战更堪称主力大决战,开打时更是清太宗皇太极惯用的“围点打援”套路:是年五月,清军对明军锦州坚城发起攻击,扫荡了外围堡垒后,就对锦州形成围困,意图部好口袋消灭明朝援军。但紧接着,志在必得的清军就叫开了苦——这次真碰上了硬茬子: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

身为明末杰出战略家,比起以往明军面对清军攻击时的昏聩应对,洞悉清军战略意图的洪承畴,早早拿出了应对大招:守而兼战。

这“大招”一放,清军果然严重不适应。一边是被围的锦州明军,其实早早屯足了粮草,铁了心要打消耗战。集结重兵的洪承畴,更没像清军盼望的那样往口袋里钻,而是以十万重兵步步碾压,一步步对围城清军形成压迫,明军还多次冲开清军围困,将粮草送入锦州城内。打到是年九月时,被围的锦州城,粮草已可支撑到次年春天。清军精心部署的“口袋”,叫明朝重重戳了好几个大洞。

更叫清军不适应的,却是明军焕然一新的战斗力。这支集结明朝九边精锐的部队,在洪承畴的正确指挥下,一改往日明军撞上清军八旗就怂包的丑态,打得相当有声有色。到了1641年4月,明军更是发起痛击,把清军悍将济尔哈朗打得狼狈败退,一举占领乳峰山清军营地。主持战事的清太宗皇太极,更是急的大流鼻血。以朝鲜史料记载,此时清军“大将三人降,二人战死”,战局已十分狼狈。

更狼狈的却是战役前景,这场旷日持久的血战,已让围困锦州的清军士气低落,以《国榷》的记载,清军方面也出现了“今秋不得锦州,议撤兵回”的声音。战事打到此时,明王朝已经牢牢掌握了主动权。一场空前的抗清大捷,已然在招手。

甚至,如果此战,真能如洪承畴战前规划的那样发展,直到取得胜利,那么遭受重创的清军,就将无力对边陲进行骚扰,明朝正可以腾出手来,解决越演越烈的农民军。困扰崇祯十多年的两线作战难题,极有可能迎刃而解。这就是大明朝赌国运的一战!

可是,就在洪承畴于崇祯十四年四月,已经成功掌握了战局主动权时,仅仅一个月不到,来自明王朝的瞎指挥,就彻底打乱了原有的部署。明王朝犯下了这场战争中致命的第一个错误:盲目催战。面对越演越烈的中原农民军动乱,心急火燎的崇祯帝连番死催洪承畴进军。无奈的洪承畴,只能咬牙更改战略计划,在是年七月率军进抵松山。这样犯兵家大忌的做法,也就埋下了战局转变的祸根。

也同样是在进抵松山时,被迫更改计划的洪承畴,也犯下了他戎马生涯里为数不多的错误:

前军厚集的明军,没能保护好后方粮道,结果笔架山粮道被清军迅速切断。陷入缺粮困境的明军顿时陷入慌乱中。先前决一死战的气概,变成了各支部队仓皇突围。清军趁势的猛攻,叫明军陷入土崩瓦解之中,回天乏力的洪承畴苦守松山城八个月,最终兵败降清,做了清朝入关的急先锋。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明军陷入到崩溃局面时,明军中战力极强的曹变蛟部依然发起逆袭,甚至险些攻克皇太极的大营。只可惜,明朝高层的瞎指挥,终于让这样忠勇的精锐部队,悲情覆没于辽东。

很多后人在复盘此战时,大多都感慨洪承畴关键时刻的用兵失误,但如果仔细看双方力量对比的话,明军动用了十三万大军,而清王朝更是精锐尽出,甚至以《明季北略》的说法,清军数目已达到了二十万人。无论哪个数目,明军兵力不占优已是事实。在本身实力有限且两线作战困局下,盲目选择决战,才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玩火。而这不负责任的祸首,正是瞎指挥的崇祯帝!

一场原本已经已经沿着明王朝战略规划发展,甚至胜利已不远的决战,就是被崇祯帝的荒唐催促,悲情断送。


我们爱历史

1639到1642年,在这长达两年的时间里,明清两军大约二十万军力在松山锦州集结交战,最后结局是明朝战败。在这场战役中,明朝失败不仅让后世的人们觉得疑惑,估计当时的明军将领也会不明原由。因为明军很显然比清军更有优势,无论是在兵力数量上还是从当时的战局情况来看,明朝都应该是比较有胜算的一方,但是事与愿违,明军却一败涂地。明军在这场战争中失利,除了当时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之外,明军究竟还犯了哪些错误?

首先,这场至关重要的战役明军败兵而归,作为当时皇帝的崇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他一味的催战,导致本应该驻守在锦州的将领洪承畴在没有做好战斗准备及不清楚敌方军情的情况下贸然率军前行。而后来崇祯派遣到锦州守城的大将军祖大寿,胆小如鼠,面对来势汹汹的清军,却选择当锁头乌龟,导致明军损失惨重。这是第一大错误。

其次,当时明军将领洪承畴和祖大寿在战前政见不合,导致整个军队人心不齐,形成帮派,士卒不知该听谁发号施令,也不知该何去何从。这是明军犯的第二大错误。


第一军情

此前,后金与明朝边打边谈,为自己争取时间与空间,之后,情况慢慢起了变化。到1636年皇太极登基称帝(天聪汗)前后,后金政权已经变得肌肉丰满、骨骼强健了, 蒙古、朝鲜对其身后以及侧翼构成的威胁已被彻底解除。在飞速变化的新形势下,皇太极一改昔日对明韬晦、谦恭的姿态,开始变得咄咄逼人 。最终,他彻底抛弃了与明议和的幌子而转为主动攻伐。史载,随着军事实力的增强,他在写给崇祯皇帝的信中也一改过去那种谦卑的口吻,竟嚣张地宣称:“自古以来,天下都不是一家一姓所固定据有的。天道无常,循环往复,不知有多少人轮番登极称帝,轮流做天下的主人,哪有一个帝王的子子孙孙能永远独占天下,永享万代之福的”?崇祯看后暴怒,身为大明之主的他自不甘心坐以待毙,一场双方酝酿已久的生死大对决——松锦之战终于在清崇德四年(明崇祯13年 公元1639年)爆发了。

锦州位于辽西,是驻守关外明军所构筑的防御体系中战略地位最重要的一座坚强堡垒。明军在那里驻扎了大批军队。 以前明军曾被迫放弃过此地,在取得了宁远大捷后,又逐步收复。锦州的周边,环绕着松山、杏山、塔山等军事重镇,起着拱卫锦州的作用。崇德四年(1639年),皇太极曾挥兵对松山发起强攻,想一举袭夺之,明军顽强抵抗,力挫清军,松山仍被明军掌控。翌年,皇太极遣多铎、济尔哈朗等率军修筑义州城 ,并在那里练兵屯垦,作为攻取锦州的的桥头堡。

后来,皇太极又增派大量人马逼近锦州外围,在城外挖掘了好几道深深的壕沟,将城池围得如铁桶一般。1641年,由明将统御指挥、负责守卫锦州外城的蒙古骑兵部队被清军的军威所震慑,之后又被策反,全伙归降了皇太极,困守城内的明军主力失去了外援,形势十分危殆。

恰在此时,大明蓟辽总督洪承畴奉旨率13万大军前来增援锦州,洪足智多谋,极富作战经验,他采取稳步推进、步步为营的策略,缓缓向锦州靠近,尽量不给敌人有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可乘之机。

公正地说,洪承畴审时度势、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无疑是正确的。但刚愎自用的崇祯帝和兵部尚书陈新甲却力主速战速决,两人一再促逼洪火速进兵,寻找敌军主力决战并一举歼灭之。洪承畴无奈,只得督促三军加快行军速度,率大军火速赶到松山。明军13万人马驻扎在乳峰山一带,连营10余里,旌旗猎猎,号角呜咽,马、步军分布有序,互相掩护,军威甚是雄壮。多尔衮指挥清军向明军发起数次进攻,均被明军击溃,伤亡惨重,不得不回撤十余里,分兵把守各处要隘。

锦州城中的守军见援军得势,军心复振,乘机发起反扑,一举夺回了原由蒙古卫所兵把守的外城。清军连战连败的消息传回盛京(沈阳),城中人心惶惶,皇太极也是忧心如焚。他顾不得有病在身,连夜率八旗精锐赶赴锦州前线,欲与明军决战。

见皇太极御驾亲征,清军士气大振。皇太极仔细观察了地形和明军阵势,把清军主力部署在松山和杏山之间,一举切断了明军的粮饷转运通道,把驻守松山内外城的明军全数包围了起来。明军屡次反包围不成,经数次反复争夺,激烈鏖战,清军又将明军囤积在笔架山的军粮尽数夺去,并进一步缩小了包围圈。

明军几次失利,又丢了粮草,三军乏食,很快便军心动摇,许多将领皆无斗志,都想突围奔回宁远。洪承畴苦苦思索,却无良策 ,只好孤注一掷,下令全军突围。皇太极早就料到明军会寻路突围,已经有了防备,各路清军严阵以待,扎紧了口子。漫山遍野亡命溃逃的明军士卒四处被清军封堵、截杀,伤亡惨重,一部分逃跑至杏山的明军在奔向宁远的途中又遭遇清军伏兵,被杀的十不存一,只有极少数幸运者突出重围,回到宁远。

史载,在短短十几天的时间里,明朝13万大军遭受重创,基本损失殆尽,光战死者就有5.3万之多,伤者、被俘者难以计数,只剩下1万多人跟随洪承畴困守在松山城里。

崇德七年(1642年),松山城中一部分意志薄弱者开始动摇,副将夏承德出城投降, 松山陷落,洪承畴被俘。

开始,洪承畴软硬不吃,坚决拒降 。经皇太极一番耐心劝降,他最终还是叩首归降了满清。接着,锦州守将祖大寿见大势已去,自己孤掌难鸣,也献城乞降。不久,塔山、杏山等城也相继被清军攻克。历时两年多的松锦之战宣告结束。皇太极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明朝部署在辽东的精兵强将已所剩无几,关外局势已基本被皇太极牢牢把控。洪承畴是晚明重臣,他以精明干练、谋勇兼备而著称于世。他率八镇13万精兵精兵驰援锦州之初,参取稳扎稳打之策,指挥布置得当,加上将士用命,接连重挫清军,战场形势已经好转,洪本想暂缓用兵,先压住阵脚,观察敌情,再缓缓推进,最终一解锦州之围。不料崇祯急不可耐,加上兵部尚书陈新甲一向嫉妒洪承畴,于是两人不停的催促洪主动进击清军,以最快的速度解辽东危局。洪承畴逼不得已,本无决战之意的他遂轻率冒进、大举压上,给了皇太极可乘之机,最终导致松锦大战之惨败。似乎可以这么总结:松锦战役以明军惨败而告终 ,一败在崇祯瞎指挥 ,二败在陈新甲嫉贤妒能、不怀好意上 ,还真怨不得洪承畴。

插图源自网络








铁马冰河wu

松锦会战是明朝与清朝之间的一次战略决战。从1640年3月清军屯戍义州到1642年3月锦州陷落,前后历时两年,以明军的失败而告终,明军在此战中损失兵力过十万,九边精锐毁于一地。

关于此战明军的失利原因有很多,大体在部队作战能力不足,清军兵力众多,后勤线被切断,朝廷催战等。我们接下来仔细分析各个原因。

(战时形势图)


1.明军缺的不是作战能力,是兵力

己巳之变到大凌河会战,明军与清军有多次大的作战,之后基本维持小的冲突。十年里,明军在不断提高调度能力。尤其是杨嗣昌推出练兵计划(今天对其诟病在于看的是笔记与言官的史料,没有看档案),明军专门合营训练可以调度的战兵,一可以保证部队调度能力,二可以保证到前线是精锐。

松锦会战随洪承畴出关的就是这样的精锐。但兵力不够。


(关宁铁骑)
洪承畴在锦州初步受困后,计划一年粮草,十五万兵马。随他出关的远没达到这个数据。一般用清朝的数据有十三万兵马,这个应该是号称。按我的统计兵力在把万上下,骑兵三万左右。加上辽东团练,招练,山海关三镇兵马,可以达到十万。

兵力严重缩水。而且扣除吃空饷、病故等,出关在七万上下。

2.清军兵力有多少?

清军兵力是目前最大的研究困境,在于其甲兵,厮卒(打杂)比重没法区分。所以有的说20万,有的说10万,都有道理,毕竟统计口径不同。

按照我的推理,满蒙汉各旗应该有5-6万甲兵,对应同等的打杂的。漠南各旗蒙古应该可以出2-3万甲兵,对应同等数量或者更多打杂的。三顺王一顺公应该有1.5万左右甲兵,对应更多打杂的。下面还有奴隶之类,这个没法统计。

按照这个标准,甲兵总计在8-10万之间,打杂的也在这个数。如果三分之二投入战场,那将有六七万甲兵。还有六七万打杂。这就是松锦会战清军投入的兵力。

3.后勤供给不足?后勤保护不行?

明军后勤能力不行,一直是个弱点。后勤主要分两方面,后勤运输与后勤线路保护。

从清军攻破笔架山获得粮食看,明军的运输粮食量是可以的。依据目前史料容易知道,马匹需要的料草供给不足。

再者前沿粮草缺乏,所以诸将提出回宁远就粮。



(明朝大兵)

后勤线路保障不足,是明军一贯的问题,郏县,柿园会战都是如此。

4.催战与指挥

战争爆发,兵马钱粮日费万金。户部,工部,兵部,沿途的道府州县,筹集、转输物资,都很劳苦。特别期待速战。

言官是你不打,你是畏敌。你打败,你是汉奸。天天催促作战。

内阁和皇帝自然也是希望速战,虽然他们有更宏观的视野,理论上有更宏观的把握。但内阁不负责,皇帝性子急,自然也就频繁催战了。

(松锦作战形势图)
洪承畴在此战的指挥中,整体可圈可点。对明军的优劣利弊都很熟悉,攻防进退都很有节奏。也取得不错的战果,清军损失中高级将领42员(可考证的)。

总结:

松锦会战明军的兵力并不占优势,和清军持平,按照洪承畴的计划基本是要2比1,或1.5比1完全没有达到,由于明军的战斗力,自然在野战中难以取得优势。

再者明军的后勤供给一如既往的烂。加上朝廷频繁的催战。这些应该是明军最大的问题。

(记忆写的,回去再修订)


一枚明粉

松锦之战洪承畴没有指挥错误。他已经把满清逼迫到了绝路了。黄太极的后金已经把战争潜力都用完了,他动员了满洲族人全部的7到70退了岁的男丁9万多人上战场。黄太极正准备撤退,正在这关键时候,明朝南方大旱,大运河水位低,南方的粮食运输不上来。严重影响到松锦之战。有人提议海运粮食,能快速增援还能节约运输成本。但是朝臣们以违反祖训片板不得入海,不让海运,崇祯就让速战速决,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手机用户6733570360

其实明军没有犯什么错误,在当时事已不可为了!任谁都会失败!明军的训练,装备,以及人数,士气,相对于满洲人,都不占上风,在那种情况下不失败,那简直没有天理!


帝国历史观察者

孙承宗和袁祟焕的策略是一致的,是以宁远城为主的防守策略,并动员军民屯田,积聚物力和士气,取得了宁远大捷,(后金军利于野战,从军事角度也可认可袁崇焕的做法)他,也是熟悉当地地形,人文和军事的不可多得的人物,但崇祯和后来的兵部陈新甲这方面就差多了,皇太极为决战作了很多政治,军事,经济和后勤等方面时准备,13万大军,8总兵(其实都是明朝精锐)但明军士气不高,总兵之间的战法不一,(关内曹变蛟部是曹文诏旧部,洪与孙传庭剿李自成几乎成功,把关内精兵调往关外,孤注一掷,也给李目成救命喘息机会)由此明军与乌合之众差不多了,试想主帅都认为决战不宜,可想而知官兵,也不难想象关宁铁骑率先“逃跑“,兵部后期只是虚设,崇祯相信宦官,还派了个不知兵的监军,也难怪洪也降清,胜负早已注定


大向96

还是明军野战能力与八旗相比不足,迫使洪承畴不得不稳扎稳打,步步推进,重兵集团猥集于一地,当时明国内农民军大部被镇压,也使得崇祯能抽调九边边军,试图毕其功于一役,但是明朝糟糕的财政情况又不能提供持久的财力物力,迫使明军提早与清军决战,使得战况不可收拾。这个惨败责任以崇祯为主,洪承畴次责。既然打算决战,自然要全力以赴,哪怕效仿后来李闯抄几个官家,能让前线足兵足饷,按照既定用兵,重创满鞑。


戎寅

要论对清作战,能力最强,在军中威望最高的要文人将军袁崇焕。崇祯杀袁,自坏长城,致使军心不齐。缺了一个前敌总指挥!就象国乒,拿下前敌总指挥刘胖,使国乒陷于困境中,将再勇,缺帅也!


手机用户云天野鹤

可惜死了袁崇焕,袁崇焕若在,辽东不会失,当然前提是用他用得对,袁崇焕就是守城的将才,却不能用来当统帅。崇祯皇帝一开始对他抱很高的期望,给了超出他能力范围的权力,导致他乱来,后面引起一系列反应。若是崇祯一开始把他摆正位置,既用他,也压他,恩威并施,他就会安分守己并发挥自己的最大作用。有袁这样的守城将才在,辽东的松锦几城不会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