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當年吞併錫金,為什麼聯合國沒有參與?

洗臉盆上的

錫金就是清朝傳統藩屬國之一的“哲孟雄”王國,是一個地處於南亞的獨立王國,但是在1975年2月被印度所吞併,最終演變為印度的一個邦。錫金地區位於喜馬拉雅山的南部,海拔在1500米以上,人口約60餘萬人,曾經與古代中國有著密切聯繫。



清朝的乾隆年間,尼泊爾軍隊開始入侵哲孟雄王國,並一度出兵到我國的西藏地區。乾隆皇帝十分憤怒,派遣清軍入藏擊潰了尼泊爾人,並接受哲孟雄王國的臣服。鴉片戰爭以後,清王朝自身日漸沒落,再也無力維持傳統的藩國體系。作為清朝藩屬國的哲孟雄王國被英國人控制,逐漸淪為殖民地。1890年清朝與英國簽訂的《中英會議藏印條約》將哲孟雄王國完全劃給英國人管理。從近代開始,我國將哲孟雄改稱為錫金。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英國宣佈放棄了對錫金的殖民控制,但是錫金在文化、軍事、政治上卻一直受到印度的影響。1947年印巴分治以後,印度開始在南亞進行擴張,並開始干涉錫金的內政。印度人深知錫金與西藏地區道路阻隔,加上當時的中國正處於解放戰爭時期,因此肆無忌憚地派軍隊進駐錫金。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始終奉行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原則,尊重錫金的合法地位。野心勃勃的印度則先後通過了《印度與錫金和平條約》、《錫金協定》、《印度憲法修正案》等一系列文件,一步步地控制了錫金的行政與駐軍。


1975年,印度單方面宣佈廢除錫金王室,將其國土劃為印度治下的一個邦。筆者認為在印度吞併錫金時期,聯合國沒有出面進行過干涉,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錫金的合法身份沒有得到聯合國的承認,它不是聯合國的成員之一。其次,國際社會上普遍認為錫金屬於印度的一部分,因此對於印度吞併錫金的行為也就沒有進行干涉與譴責。

事實上,印度也是算準了吞併錫金的合適時期。當時的美蘇爭霸進入了白熱化階段。從古巴導彈危機以來,全世界的目光大都聚集在蘇聯與美國兩個大國的動向上,沒有多少人注意彈丸小國錫金的存亡。

另外,我國當時處於那十年的特殊時期,更無暇管理錫金的存亡。在天時、地利、人和都偏向印度的狀況下,國際社會默認了印度吞併錫金的行為。


中外歷史

錫金位於喜馬拉雅山南坡,目前是印度的一個邦,面積7096平方公里,人口60萬,居民主要信奉婆羅門教和佛教。錫金曾經是一個王國,1975年在印度的操縱下通過全民公投廢除錫金王國加入印度。那麼為什麼當年印度吞併錫金沒有遭遇聯合國的干涉呢?李姓先生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曾經的錫金國位置)

1.冷戰的原因。1975年正是美蘇爭霸的重要關頭,美國和蘇聯都在竭力拉攏任何一個可以拉攏的國家。而印度作為南亞地區最大的國家對美國和蘇聯的戰略規劃都非常重要。印度雖然自詡為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但是卻長期效仿蘇聯的計劃經濟,因此蘇聯希望將印度變成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並最終加入自己的陣營。同時美國也非常看中這個“最大的民主國家”,美國雖然對於印度的經濟政策很無奈,但卻絕不願意看到印度倒向蘇聯,因此冷戰時期的美國不願去輕易刺激印度。正是這個原因,在那個美蘇爭霸的年代,只要美國和蘇聯不對印度吞併錫金的行為做出太多反應,聯合國成員中的其他國家自然會選擇置身事外,最多發兩篇譴責性的報道。



(錫金城鎮風光)

2.錫金對印度長期的依賴。錫金北部靠喜馬拉雅山,幾乎跟中國隔絕,南部與印度接壤,所以錫金長期依賴印度的援助,就算想不寄人籬下也沒有辦法。另外,印度和錫金在1950年簽訂《印度和錫金和平條約》,實際上使錫金淪為印度的保護國,印度控制了錫金的國防和外交,這使得錫金進一步形成對印度的依賴,印度在錫金政治領域的影響也越來越大。這種政治滲透和影響力使印度在吞併錫金的過程中遇到的政治阻力很小。所以印度吞併錫金的過程相對更順利,沒有遇到聯合國的干涉。



(錫金藏傳佛教徒)

3.錫金人對印度的認同感。由於錫金與印度相臨很近,同時加上兩國都曾是英國的殖民地,獨立之後錫金淪為印度的保護國,兩國文化上又都相近。所以錫金人對於印度有很深的認同感,因此印度主導的公投能夠最終通過。雖然錫金加入印度會遇到部分人的反對,但是這種力量卻相對較弱。正是這個原因讓印度出兵錫金似乎師出有名,所以聯合國對於這個喜馬拉雅山腳下國家的命運沒有做出太多的反應。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印度吞併錫金逐漸成為了事實。



(錫金自然風光)

4.印度給予錫金不少資助。印度政府吞併錫金後恐怕錫金會再獨立,所以每年都撥一筆補助款項給錫金。因此錫金一般比近鄰孟加拉國更加富有,人民生活水平也更高,這就進一步鞏固了印度對錫金的統治。

以上是印度吞併錫金卻沒有遇到聯合國的參與干涉的原因,如有偏頗不足之處歡迎讀者朋友的評論指正。

注:中國政府在2003年6月23日正式承認錫金為印度一個邦的既成事實。從此我們的地圖上不再有錫金這個鄰國。


李姓先生

錫金,亦名哲孟雄,原是喜馬拉雅山麓南面的一個小國,也是清王朝的藩國。國民大多信仰佛教和婆羅門教。錫金人口不多,併入印度前只有六十餘萬人,其國民主體是尼泊爾人。歷史上在英國殖民印度後,由於當時的滿清王朝衰落無能,英國在一八六一年也將錫金納入到其殖民地。印度獨立後,在一九五零年將錫金納入其“保護國”。之後,印度利用其在錫金的代理人,逐步縮小錫金王族的權利,於一九七五年出兵罷黜了錫金國王。從此,錫金王國正式被納入了印度,成為其錫金邦。那麼,聯合國為何未進行干涉呢?愚以為有以下原因:印度當時面對的國際關係,國際環境比較有利,由於美蘇爭霸,中國又處在文革時期,對印度出兵吞併錫金,主要的世界大國如美蘇等,都想拉攏印度進入自己的陣營,對此事的態度是“睜隻眼,閉隻眼”,而中國當時文革混亂,國力衰敗,也無暇應對此事,英法態度曖昧對此事也不發聲,造成了印度兵不血刃,很“輕鬆”無任何代價的吞併了錫金。但是,錫金雖被印度吞併,但中國一直未予承認,直到八十年代才承認了這個既定事實。現在,錫金國王家族在美國流亡,老國王去世後,“新國王”仍在四處奔走,呼籲支持恢復錫金,但希望渺茫。再多說些,現在印度私慾膨脹,還想複製吞併錫金的方法,欲吞併尼泊爾和不丹,實際上已把兩國的內政外交握於掌內,已滲透至兩國各個領域。但是,今天的世界已非當初,中國的國力日新月異,如果印度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吞併上述兩國,中國政府和人民堅決不答應,國際社會也不容。


詩書棋酒

上世紀70年代,美蘇冷戰正酣,而在南亞稱霸的印度,就成了美蘇拉攏的對相。

眾所周知,印度是不結盟運動的發起者之一,又自詡為不結盟運動的帶頭人,所以在南亞的影響力一度還超過中國。

正因為印度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區內的影響力,同時讓美蘇十分擔心,擔心印度會不會一邊倒。

奇葩的印度號稱是世界上最大民主國,但走的確是蘇聯式的社會主義道路,這點也讓印度的宗主國英國也很無奈。

1947年印度脫離英國的殖民,繼承了英國在次大陸的全部遺產,上一個概念地名變成為實際的國家,印度同時還繼承了英帝國的擴張野心,認為英國在南亞所有的殖民地,應該就是印度的。東西巴基斯坦,克什米爾,錫金,不丹,尼泊爾等和中國的大遍領土都是印度的。雖然在1962年中國就教訓過了印度,但印度依然不死心。先是挑起了印巴戰爭,成功肢解了巴基斯坦,讓東巴基斯坦成了今天的孟加拉國。

當時的巴基斯坦一頭倒向了美國,成為了美國的盟友,而印度就成為蘇聯的朋友,並得到了蘇聯的大量資助。

印度自從肢解巴基斯坦後,就進一步對周邊使加更大影響力,錫金國王因不滿印度的指手劃腳,悄一表示不滿時,印度就出兵推翻了錫金王室控制錫金全國。

當時美蘇冷戰之酣之機,一個山地小國對美蘇來說就不那麼重要了。當年印度吞食錫金,中國政府在聯合國提出了強烈抗議和反對,但心有餘而力不足,一直到今天就不了了之了。


六味地黃丸子74327824

霸道之國不相信聯合國,想幹嘛幹嘛,自己為所認為,老實之國相信中庸,什麼問題都在聯合國的框架下執行,就如同美國饒開聯合國想打誰就打誰。聯合國之是束縛小國與弱國的工具罷了,自己強大起來拳頭才能硬起來!這才是硬道理!!!!!!!


用戶56929364

錫金跟英印帝國早就有保護協議,而英國撤走以後,印度繼承了大英的遺產,也就繼承了跟錫金的宗主關係,在當時的情況下,錫金被印度合併就是大勢所趨甚至是國家主流社會所期望的,但凡是國際上比較有地位比較主流的都樂見其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