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歇性跛行是如何引起的?

木子聿癸

健康科普,來看看【百科名醫】吧!


聽說過間歇性精神病,但你聽說過間歇性跛行嗎?從開始走路,或走了一段路程以後(一般為數百米左右),出現單側或雙側腰痠腿痛,下肢麻木無力,以至跛行,但蹲下或坐下休息片刻後,症狀可以很快緩解或消失,仍可繼續行走,再走一段時間後,上述過程和狀態再度出現。回想一下,你有這樣的症狀嗎?如果有,你可能就是“間歇性跛行”。

“間歇性跛行”病根可能在腰!

間歇性跛行主要是在腰椎椎管已有狹窄的基礎上,直立時椎體及神經根的壓力負荷增大,再加上行走時下肢肌肉的舒縮活動進一步促使椎管內相應脊神經節的神經根部血管生理性充血,繼而靜脈瘀血以及神經根受牽拉,相應部位微循環受阻而出現缺血性神經根炎,從而出現腰腿疼痛、下肢麻木、無力等症狀,當患者蹲下、坐下或平臥休息後,神經根的壓力負荷降低,消除了肌肉活動時的刺激來源,脊髓及神經根缺血狀態得以改善,因此症狀也隨之減輕、消失。再行走時,再度出現上述症狀,再休息,症狀再緩解,如此反覆、交替,形成了間歇性跛行。這是腰椎椎管狹窄症的主要臨床特點之一。

腰椎椎管狹窄症是骨科的常見病,其發病原因十分複雜,有先天性的腰椎椎管狹窄,也有繼發性腰椎椎管狹窄。繼發性腰椎椎管狹窄由椎間盤椎體、關節退化變性或脊椎滑脫、外傷性骨折脫位、畸形性骨炎等引起。其中最常見的是退行性椎管狹窄症。

除了腰椎椎管狹窄症,間歇性跛行還可能是下肢動脈血管疾病引起的。如何鑑別呢?

腰椎管狹窄症表現為神經性間歇性跛行,與血管性間歇性跛行 (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不同,區別主要有:

1.神經性間歇性跛行足背動脈搏動良好,血管性間歇性跛行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

2.神經性間歇性跛行下肢可有節段性感覺障礙,血管性間歇性跛行為襪套式感覺障礙。

3.神經性間歇性跛行步行距離隨病程延長而逐漸縮短,血管性間歇性跛行則不明顯。

4.必要時可行動脈造影檢查。神經性間歇性跛行動脈良好,血管性間歇性跛行可顯示動脈腔狹窄區。

(1)一般取屈髖、屈膝位側臥,休息3~5周症狀可緩解或消失。老年人長期臥床易引起肌肉萎縮、深靜脈血栓及肺炎等併發症,建議不宜超過2~3周。

(3)功能鍛鍊:腰椎屈曲可使椎管容量和有效橫截面積增大,減輕對馬尾神經的擠壓。腹肌肌力的增強也可拮抗神經組織所受到的椎管機械性壓力。

(4)支具應用:腰圍(或腰椎保護性支架)可減輕脊柱運動時關節突及椎間盤對馬尾神經根動態的牽拉及壓迫。但不宜長期應用,以免造成肌肉萎縮。

(5)硬膜外間隙給藥:注入類固醇藥物可起到局部消炎作用。部分患者暫時緩解疼痛,但有可能病情加重或癱瘓。多次注射會引起神經粘連,增加手術難度。

(6)其他:牽引、局部封閉、針灸、推拿等。



百科名醫

本期醫數嘉賓

北醫三院骨科胸腰椎組 孫垂國副主任

從字面意思講,“跛行”是指走路時一瘸一拐的步態,在下肢關節或肌肉損傷的患者常可見到,他們的跛行是持續的,而“間歇性跛行”就意味著走起路來不總是瘸,間歇的瘸,好一陣壞一陣。事實確實如此,臨床工作中我們常見到有些病人在剛開始走路的時候,沒什麼異常,但連續走一小段距離(數十米至數百米)後就出現下肢不適症狀,出現一瘸一拐的步態,嚴重者不得不停下來休息,而他們休息一小段時間(數分鐘)後,那些不適感就明顯減輕甚至完全消失了,又可以繼續正常走路,但再走一段又會跛行,如此反覆,這種現象就被稱為“間歇性跛行”。

有多種疾病可能影響到下肢引起間歇性跛行,可按病因把來間歇性跛行分為三類:神經源性間歇性跛行(常見於腰椎管狹窄症)、脊髓源性間歇性跛行(常見於胸椎管狹窄症)以及血管源性間歇性跛行(常見於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不同病因導致的間歇性跛行的一個直觀的區別是跛行時的具體症狀不盡相同,神經源性間歇性跛行時的症狀是下肢縱向條帶狀區域的放射性麻痛,脊髓源性間歇性跛行時的症狀是整個下肢的無力、發沉、發僵、步態不穩,血管源性間歇性跛行時的症狀是下肢遠端襪套樣區域的發冷、麻痛、無力,伴外觀蒼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