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跛行是如何引起的?

木子聿癸

健康科普,来看看【百科名医】吧!


听说过间歇性精神病,但你听说过间歇性跛行吗?从开始走路,或走了一段路程以后(一般为数百米左右),出现单侧或双侧腰酸腿痛,下肢麻木无力,以至跛行,但蹲下或坐下休息片刻后,症状可以很快缓解或消失,仍可继续行走,再走一段时间后,上述过程和状态再度出现。回想一下,你有这样的症状吗?如果有,你可能就是“间歇性跛行”。

“间歇性跛行”病根可能在腰!

间歇性跛行主要是在腰椎椎管已有狭窄的基础上,直立时椎体及神经根的压力负荷增大,再加上行走时下肢肌肉的舒缩活动进一步促使椎管内相应脊神经节的神经根部血管生理性充血,继而静脉瘀血以及神经根受牵拉,相应部位微循环受阻而出现缺血性神经根炎,从而出现腰腿疼痛、下肢麻木、无力等症状,当患者蹲下、坐下或平卧休息后,神经根的压力负荷降低,消除了肌肉活动时的刺激来源,脊髓及神经根缺血状态得以改善,因此症状也随之减轻、消失。再行走时,再度出现上述症状,再休息,症状再缓解,如此反复、交替,形成了间歇性跛行。这是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主要临床特点之一。

腰椎椎管狭窄症是骨科的常见病,其发病原因十分复杂,有先天性的腰椎椎管狭窄,也有继发性腰椎椎管狭窄。继发性腰椎椎管狭窄由椎间盘椎体、关节退化变性或脊椎滑脱、外伤性骨折脱位、畸形性骨炎等引起。其中最常见的是退行性椎管狭窄症。

除了腰椎椎管狭窄症,间歇性跛行还可能是下肢动脉血管疾病引起的。如何鉴别呢?

腰椎管狭窄症表现为神经性间歇性跛行,与血管性间歇性跛行 (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不同,区别主要有:

1.神经性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良好,血管性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2.神经性间歇性跛行下肢可有节段性感觉障碍,血管性间歇性跛行为袜套式感觉障碍。

3.神经性间歇性跛行步行距离随病程延长而逐渐缩短,血管性间歇性跛行则不明显。

4.必要时可行动脉造影检查。神经性间歇性跛行动脉良好,血管性间歇性跛行可显示动脉腔狭窄区。

(1)一般取屈髋、屈膝位侧卧,休息3~5周症状可缓解或消失。老年人长期卧床易引起肌肉萎缩、深静脉血栓及肺炎等并发症,建议不宜超过2~3周。

(3)功能锻炼:腰椎屈曲可使椎管容量和有效横截面积增大,减轻对马尾神经的挤压。腹肌肌力的增强也可拮抗神经组织所受到的椎管机械性压力。

(4)支具应用:腰围(或腰椎保护性支架)可减轻脊柱运动时关节突及椎间盘对马尾神经根动态的牵拉及压迫。但不宜长期应用,以免造成肌肉萎缩。

(5)硬膜外间隙给药:注入类固醇药物可起到局部消炎作用。部分患者暂时缓解疼痛,但有可能病情加重或瘫痪。多次注射会引起神经粘连,增加手术难度。

(6)其他:牵引、局部封闭、针灸、推拿等。



百科名医

本期医数嘉宾

北医三院骨科胸腰椎组 孙垂国副主任

从字面意思讲,“跛行”是指走路时一瘸一拐的步态,在下肢关节或肌肉损伤的患者常可见到,他们的跛行是持续的,而“间歇性跛行”就意味着走起路来不总是瘸,间歇的瘸,好一阵坏一阵。事实确实如此,临床工作中我们常见到有些病人在刚开始走路的时候,没什么异常,但连续走一小段距离(数十米至数百米)后就出现下肢不适症状,出现一瘸一拐的步态,严重者不得不停下来休息,而他们休息一小段时间(数分钟)后,那些不适感就明显减轻甚至完全消失了,又可以继续正常走路,但再走一段又会跛行,如此反复,这种现象就被称为“间歇性跛行”。

有多种疾病可能影响到下肢引起间歇性跛行,可按病因把来间歇性跛行分为三类: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常见于腰椎管狭窄症)、脊髓源性间歇性跛行(常见于胸椎管狭窄症)以及血管源性间歇性跛行(常见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不同病因导致的间歇性跛行的一个直观的区别是跛行时的具体症状不尽相同,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时的症状是下肢纵向条带状区域的放射性麻痛,脊髓源性间歇性跛行时的症状是整个下肢的无力、发沉、发僵、步态不稳,血管源性间歇性跛行时的症状是下肢远端袜套样区域的发冷、麻痛、无力,伴外观苍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