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州禪師“吃茶去”是什麼意思?

恆業居士

這是禪宗最著名的公案,一句吃茶去,機鋒所至,悟者自悟,迷著自迷,禪宗所講的頓悟時刻,往往就在和尚們的打機鋒中,電光火石般閃現,至於是否真的悟道,全看自身修為。

禪宗在我國很流行,不立文字見性成佛,也成了他最大的特點,所謂不立文字大概就是不去死讀佛經吧,主張在生活中感受佛法。在生活在修行,行住坐臥皆是修行,成了禪宗最大的特點。

禪宗就是要教人破除名相,所以看起來會有許多很大膽的舉動。

比如呵佛罵祖,比如拆了佛像當柴燒,比如當頭就是給一棍子,這個可是真打,這些不拘一格,各式各樣的方法,就是要告訴人們,不要執著於形式,可惜現在的各種禪宗公案的書,都在討論公案和對話背後的深意,在答非所問中領悟佛法。

這完全就是跟禪宗本意背道相馳的,機鋒講的是時機,早一分晚一分都不行,記錄的公案也都是當時當地的對話,機鋒已過,讀起來便了無深意。一字一句去揣摩文字的意思更是沒有必要。

吃茶去,本質上就是吃飯去,看花去,捉魚去,飯有點鹹,答非所問中各自領悟,切不可墮入執著的外道。


昭烈名臣

趙州禪師在寺院裡同時對三個不同背景的人都說“吃茶去”。以前曾來過觀音院的和尚被請去吃茶,以前沒來過的和尚亦被請去吃茶,覺得納悶而發問的院主也被請去吃茶。趙州對他們都很平等,但是吃這一碗茶有什麼道理在內嗎?趙州均以“吃茶去”一句來引導弟子領悟禪的奧義。禪,即禪機,佛教禪宗啟發門徒悟道時使用的隱語、比喻以及帶有暗示性的動作等。

這則公案非常有名,叫“趙州茶”。寺院中有固定的吃粥、吃茶的時間,吃茶是為了做工之後解渴休息。這三個人去見趙州時正好是吃茶的時間,都被趙州請去吃茶。在佛法之中眾生平等,不論你以前來過或沒來過,即使你當了執事也一樣,應該吃茶時就去吃茶。這其實是樁平淡的事,沒什麼奧妙,但被院主一問就問出問題來了。禪宗是佛教中一個重要的派別,他是融合了中國本土的宗教和儒家思想而形成的,對中國文化影響很大。“禪”就是平常心,情不附物,排除一切雜念,不執著的意思。

“吃茶去”的意義在那裡?“茶”代表道、禪、自性的清淨心,或明心的“心”和見性的“性”。來我這兒的人只有一個目的,而在此住下的人也只有一件事可做,就是以平常心過平常的生活。在什麼時候就做什麼事,在什麼場合就講什麼話,在什麼職位就擔當什麼樣的責任,這些就是在我這兒修行的本分事。你們即使有先到的、有後來的,有擔任職務的,有不擔任職務的,甚至包括我趙州自己在內,都只有這個目的,沒有其它的事。然而連心中也不要有目的存在,到我這地方來,就跟大家一起如常生活吧!

這就是說,禪在日常生活之中,禪不是學來的,是悟出來的,挑水砍柴,吃飯喝茶,無不有禪機。日常生活中的平常心,淡泊寧靜的情懷,才是人生的真諦,這時所有的人都是一樣的。


附: 趙州和尚,晚唐高僧,駐錫趙州觀音院(今趙縣柏林寺)四十年。化行燕趙,弘揚佛法,為南禪頓教盛行北土之先驅,堪稱一方宗主。後人尊為“趙州古佛”,世稱“趙州和尚”。“

趙州”,諱從諗,姓郝氏,曹州郝鄉人。幼披剃於曹州扈通院。既長,慕南泉普願禪師道價隆冠當代。毅然赴池陽,謁南泉。時普願禪師偃臥禪床,問從諗道:“近離甚處”?從諗答道:“瑞象。”普願又問:“還見瑞象麼?”從諗答:“不見瑞象,只見臥如來。”普願便坐起問道:“汝是有主沙彌,無主沙彌?”從諗道:“有主沙彌。”普願說:“哪個是你主?”從諗近前躬身答道:“仲冬嚴寒,伏維和尚尊候萬福。”一話之頃,普願察知從諗“根性穎利,覺照圓瑩”。視為異器,許其入室為弟子。後從諗赴嵩嶽琉璃壇受具足戒,仍返南泉,從普願學禪。

從諗在南泉,守戒苦修,禪理精進,從師悟玄,叩謁相尋,受普願兩次傳法之喜,遂豁然頓悟“平常心是道”之真諦,通徹玄機,優入法域。

從諗悟道後,立志具慈航,燃慧炬,行化天下,普渡眾生,於是,周曆名山寶剎,參會大德尊者,探玄究理,傳禪弘法。從諗曾說:“悼稚之童,勝我者師之;期頤之老,不及我者教之。”其參學精神,彌足珍貴。

唐武宗會昌五年(845)朝廷下詔毀寺滅佛,勒令僧尼還俗,吏稱“會昌法難”,此時,從諗隱跡徂徠山,草衣木食,儀法愈峻。會昌六年(846)五月唐宣宗即位。詔告天下,弘揚佛法。從諗遂出山復申前志。所到之處,僧俗仰慕,士庶景仰。年至八旬,體健身爽,無龍鍾之態。故行化自如,大有不求定居之意。及至趙州,應四眾懇請駐錫觀音院。

從諗在觀音院為四眾說法雲;“如明珠在掌,胡來胡現,漢來漢現。老僧把一枝草為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為一枝草用。佛是煩惱,煩惱是佛。”一僧問:“未審佛是誰家煩惱?”從諗答:“與一切人煩惱。”僧問:“如何免得?”從諗道:“用免作麼。”眾皆悚然信伏。

從諗對祖師西來大意,每多即景發凡,多以趙州物事指示,以曉學者。從諗雲:“石幢子被風吹折。”問道:“陀羅尼幢子作凡去,作聖去?”從諗答:“也不作凡,也不作聖。”問:“畢意作什麼?”從諗曰:“落地去也。”

有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從諗答:“庭前柏樹子。”又道:“和尚莫將境示人。”從諗道:“我不將境示人。”又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從諗道:“庭前柏樹子。”

人云:“久向趙州橋,到來只見略 彴。”從諗道:“汝見略彴,且不見石橋。”又問:“何是石橋?”從諗道:“度驢度馬。”又問:“如何是略彴?”從諗道:“個個度人。”後有如前問,從諗如前答。又一僧問:“如何是石橋?”從諗道:“過來,過來。”

從諗問一僧道:“什麼處來?”僧答:“從南來。”從諗又問:“還知有趙州關否?”僧答:“須知有不涉關者。”從諗道:“這販私鹽漢。” 從諗問一婆子:“甚麼處去?”婆子答:“偷趙州簡去。”從諗道:“忽遇趙州又作麼生?”婆便與一掌,從諗走去。

從諗問一新到和尚:“曾到此間否?”答曰:“曾到。”從諗道:“吃茶去。”又問僧,僧答:“不曾到。”。從諗道:“吃茶去”。後來,院主問從諗:“為什麼曾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從諗喚院主,院主應諾。從諗道:“吃茶去。”

成德軍節度使王熔,世居鎮州(今河北正定)四世五帥,至熔封為趙王。一日,至觀音院謁從諗,從諗坐鎮在禪床上問熔:“大王會麼?”熔答:“不會。”從諗念道“自小持齋身已老,見人無力下禪床。”王熔對從諗更加禮重。次日,又有真定將軍來,從諗下床接見。侍者問道:“和尚見大王來,不下禪床。今日將軍來,為什麼下禪床?”從諗說:“非汝所知,一等人來,禪床上接,中等人來,下禪床接,末等人來,三門外接。”

僧問:“柏樹子還有佛性也無?”從諗說:“有。”又問:“幾時成佛?”從諗答:“待虛空落地時。”又問:“虛空幾時落地?”答:“待柏樹子成佛時。”

從諗在趙州觀音院所闡發的妙語機鋒,大率如上所錄。從諗屬禪宗六祖慧能所傳之法系。慧能傳南嶽懷讓,懷讓傳馬祖道一,道一傳南泉普願,普願傳趙州從諗,是為南嶽下三世法嗣。因其稟賦異,授受正,造履深,誘導溥,故其居觀音院弘法傳禪垂四十載,十方之來瞻禮問道者門無虛日,僧徒弟子遍及南北。其法嗣有洪州新興嚴陽尊者,揚州光孝慧覺神師,婺州木陳從朗禪師、新建禪師,隴州國清院奉禪師,杭州多福和尚,益州西睦和尚。其為徒眾授法之微言妙旨,初無沾滯,於西來大意,無不吻合。玄言佈於天下,時謂“趙州門風”。曾作《魚鼓偈》曰:“四大由來造化功,有聲全貴裡頭空,莫嫌不與凡夫說,只為宮商調不同”。

從諗居趙州四十年間,鎮州王熔曾多次延請法駕至節鎮府,然每稱病不行。後乞求愈懇,從諗才於唐昭宗乾寧四年(897)一造鎮府。王熔不勝慶幸,急欲營造寺院供養,從諗止之曰:“動一莖草,當即離去。”王熔懼而遂止。從諗居於竇行軍之園。王熔將從諗的功德言行上奏朝廷,皇帝即頒下詔書,加真際大師之號,並賜紫袈裟。群情歡悅,而大師頗不為意,一日,從諗對其徒曰:“吾將返真矣!”果於乾寧四年冬十一月二日圓寂,住世一百二十歲。

元代,柏林禪院(原觀音院)住持魯雲法師請於朝,皇帝特賜趙州古佛真際光祖國師之號。並於天曆三年(1330)為禪師建塔。清雍正十一年朝廷又加封為圓證直指真際禪師。元明兩代曾先後建古佛堂及大慈殿供奉真際禪師寫真刻石。刻石右上角題一偈雲:“碧溪之月,清鏡中頭,我師我化,天下趙州。”下署“弟子趙王焚香拜贊”八字。 善哉!趙州和尚。身去教存,趙州門風,遍覆大千。


守望麥田21261552

這則禪宗公案說的是:

有一個新來的出家人來到趙州禪師那裡去參訪,趙州禪師就問他:哎呀,你從前有沒有來過我這裡啊?這個新來的出家人就說:有啊。然後趙州就叫他“吃茶去”。

然後又來了個出家人也到趙州禪師那裡去參訪,趙州禪師也問這個出家人:哎呀,你有沒有來過我這裡啊?這個出家人就說:沒有。趙州禪師也叫他:“吃茶去”。

旁邊有個院主,就是廟裡的監院,就覺得很奇怪,就問:哎呀,師父啊,怎麼曾經來過的,你說“吃茶去”;另外一個不曾來過的,你也說“吃茶去”。意思就是:怎麼你都用同樣一句話去回答,覺得很奇怪,就問趙州禪師,趙州禪師就說:“院主”,就叫他,院主就說:“諾”。就是應了一下,趙州禪師同樣說叫他“吃茶去”。

其實前面兩個“吃茶去”,都好理解,因為來者是客,不管是來過的還是沒有來過的,趙州禪師都是以禮相待,就說來了,就到我這裡喝杯茶吧。就好像我們家裡來了客人,給他泡個茶“請坐,喝喝茶吧”,大概是這個意思。

有意思的是院主,院主為什麼會問這個問題呢?因為他知道趙州禪師是一個大徹大悟的人,就認為他說什麼話肯定都有一些特別深奧的道理,比如為什麼兩個人正好相反情況,一個有來過, 一個沒有來過,你都用一句“吃茶去”,就覺得很奇怪,就問趙州禪師。這個院主就沒有開悟,他才問這句話。

所以趙州禪師說:“院主”。院主說:諾。就說我在。趙州禪師說“吃茶去”。趙州禪師的意思是你這個院主,不要在這裡執著了,你就放下這個執著去喝口茶吧。

這則禪宗公案給我們展示的其實就是平常心,就是說趙州禪師想讓院主明白“平常心是道”,當你剎那間明白,不再執著,就進入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狀態。


楚君的世界


趙州禪師(778-897),法號從諗(shěn),曹州人(今山東荷澤市人)年幼出家,師從南泉普願法師並得其真傳,(此時已經徹悟之人)是禪宗六祖慧能法師的第四代傳人。

從諗法師80歲之前還在四處趕腳,即四處遍訪名師大德參學,曾參學馬祖門下遇“八十幾位善知識”。注意,從諗法師在得到南泉普願大師的真傳後,才開始四處“遊學”,其中歷經千辛萬苦遍嘗人生百態,換做普通人,假如80歲還沒有什麼成就,事業還沒有什麼建樹,是不是早就“退票了”?但是成功者從不言敗,永不氣餒。大禪師這種優秀的品質,正是我們敬仰的地方呢!此時,一個己開悟的大禪師對自已的人生唯道沒有“方向”嗎?開悟之人又怎麼不知自己的未來?!80高齡還在苦苦遊學,不是找不到駐錫之地,而是一切的一切都是緣自——機緣未到。

機會終於來了!唐大中十一年(857),年逾八旬的從諗禪師行腳至趙州受信眾恭請住錫觀音院,從此開始弘法40載,廣受僧俗兩眾擁戴,人稱“趙州古佛”。於公元897年仙逝,住世119年,後受溢號:“真際禪師”。

“吃茶去”這段公案發生在從諗法師在觀音院接受兩位僧人求道時所答之語,之後,執事見狀不解又詢問:“為什麼曾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師復曰:“吃茶去”。這是一段流傳了千百年的禪宗公案。有人說吃茶去是和我們俗家人的吃茶去意思相同,筆者不敢苟同,那麼禪宗門人在參話頭為何還要苦“參”吃茶去這段公案呢!顯然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有人說吃茶去代表或者是象徵的佛的意思,又說平常心是道,喝茶乃平常人的平常人之事,倘若把飲茶當作是參禪悟道的一種方式,那麼禪宗祖師所說的以心傳心的頓悟法門豈不是成了空談?而且禪宗本來就是一種實修(實踐)的法門,吃茶與開悟並沒有因果關係。說到這裡,我們開始揭開謎底,吃茶去,這個有著千百年歷史的禪門公案,到底說的是何物?

“吃茶去”是趙州禪師對參禪悟道的來訪者一種很委婉很客氣的一種說法。注意!趙州禪師在南泉普願大師時就已經獲得證悟。任何一個來訪者是否開悟,只要站在趙州禪師面前,禪師是心知肚明的。開悟了就授記未開悟就令其“吃茶去”!這是禪宗的規矩。讓來訪者吃茶去,是讓來訪者慢慢的去實修禪宗的功夫。這既是對求學者的一種鼓勵,也是對其一種積極的鞭策。趙州禪師並沒有像雲門棒喝那樣棒喝求學者。還有一段“庭前柏子樹”的公案,大家來猜一猜這是什麼東西?現在我把答案告訴你們,知道就行了。“庭前柏子樹”指的是修行人晚上不要遺精。就這麼簡單。歷代禪宗公案很有意思 ,有心人不妨找來參一參。


網絡時代BB哥

吃茶去。

七碗愛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一人新到趙州禪院,趙州從諗禪師問:“曾到此間麼?”答:“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一僧,答曰:“不曾到。”師又曰:”吃茶去!“後院主問:”為什麼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師喚院主,院主應諾,師仍雲:“吃茶去!”

塵心洗盡興難盡,世事之濁我可清。茶本無心,因茶入心。人生如茶,茶禪一味,存乎一心。喝茶就是修禪,講究的就是以一顆淡然寂寥的心,在缺憾的生命中感知完美,哪怕只有一杯茶的時間。

茶與禪,原來是生命裡的純粹。有人說三生折返來去,自然風物靜在明滅火燭,幾聲嘆息圓好夢簡居。一指一眉一文,教化一塵朝暮。有人說,一朵蓮潔淨初露,起始就一個素胎梵音清徐,讓天依舊白而糊塗,夜依然黑而孤獨。

世事滄桑化作茶禪一味/起起落落上演離合喜悲/愛恨情仇不過淡茶一杯/放下所有才懂此中真味。聽過張維良茶與禪音樂,從茶的色、香、味開始,讓聽者從表面的五感六覺,隨著音樂,逐漸內化深入到禪的意境,讓人有思,有悟,有明瞭。

茶自在,心也自在。一杯茶裡,是方便、隨性、自然,不管風花雪月,無關歲月靜好。誠如魯迅所說:“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茶香寧靜卻可以致遠,茶人淡泊卻可以明志,慢下來,喝杯茶,讓生活迴歸本真,澄澈靈魂。

去吃茶。


減法生活

趙州禪師的“吃茶去”,當然是公案。但是怎麼解讀公案呢?我覺得不要太往高深處去想,就對了。本就是客氣話嘛,是禪機也是客情?非要講個高深莫測,就吃飽了撐的。

當時情況是這樣的,來了倆位行腳僧人。趙州禪師不管是出於禮貌或者是要對下機鋒,都可以非常的自然的問:以前來過這裡嗎?倆位行腳僧人也直接,一個說還沒來過,一個說以前來過。趙州禪師微笑著分別回覆喝茶去,休息解渴嘛。

監院師父感覺奇怪,怎麼對禪機了,都一樣叫去喝茶了?來過的也喝茶,沒來過也喝茶?趙州禪師就叫監院的法名,監院應了一聲,趙州禪師一樣微笑著說:喝茶去。

其實都一樣嘛,來過,也喝茶,沒來過,也喝茶,在此常住,一樣喝茶。開悟了也喝茶,不開悟,也喝茶。再加一句,在那裡胡思亂想想怎麼答,也喝茶。我們在這裡看公案,趙州禪師也叫喝茶。我碼這幾句話的時候,我也喝茶,禪師沒叫,我自己泡的哈。


命理師陳一宏

“吃茶去”,本身沒有別的意思,“吃茶去”還需要別的意思嗎?不要在這三個字中糾結打轉。趙洲為何不讓房子桌子杯子去吃茶,為何讓人去“吃茶去”。那是人可以去吃茶。人為何能吃茶呢?這個能吃茶的是啥呢?是肉身嗎?還是什麼?這是人類應該反思反問的問題。我為何知道吃茶?為何知道判斷茶味道的好壞?這個能知的到底是啥?這就是趙洲讓各位去吃茶的目的。最終目的就是通過“吃茶去”,達到指授各位認知自性。各位求道者的見聞覺知心,即是本覺自性,但因自迷故,自用而不知。才需覺悟者,通過各種巧妙的方法,不失時機的對迷人進行點撥。若迷人機緣成熟,則會恍然大悟,心開意解,如夢方醒,了達本心,一切現成,本來具足,師亦未綬,己亦未得,成佛不增,凡夫不減,本來如是,不生不滅,如如不動,萬法之王。如迷人機緣未至,則錯失覺悟本來面目之機緣。自性真心本無可說,故云言語道斷,思議既非。一切說法皆為強說。故佛曰:不渡無緣之人。說法重在迷人機緣是否成熟。如若機緣未熟,即便用盡一切語言亦無絲毫作用。若機緣成熟者,舉眉瞬目,棒喝投足亦能覺悟本心。佛舉蓮花,迦葉微笑亦復如是。佛未說一字,迦葉尊者已了達自心之本來面目。這就是說法者與聽法者,雙方心靈之間達到契合。即所謂的心心相印,心靈相通。其實,一切所謂的迷人有情眾生的自性與佛沒有絲毫的區別。只是暫時的自迷而已。故云悟道,而不說修道。因為,佛陀在睹明星悟道之時,即驚奇的說道:奇哉一切有情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一但妄想心歇,一切自然智,根本智自然現前。故而可知,一切有情眾生只是暫時的迷惑,若自覺悟,妄想心歇,歇即菩提。故老子亦曰:道法自然。道本圓滿,一切現成。無需後天人為修飾造作。但歇妄心,自然歸道。


真實純潔

悲哀!看了各個回答,卻無一回答切中其意!

我們現在各個茶樓裡一般都掛個牌匾,上書二字:茶道!

世人卻已經不知道“茶道”這二字從何而來了!

何謂茶道?

由茶悟道!由茶入道!由茶得道!由茶證道!

茶道之創始者,趙州禪師也!

故茶道也稱之為“禪茶”!

故事的過程上面已經寫得很清楚了,這裡不重複!

但是!

關鍵是結果!

關鍵是結果!

關鍵是結果!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結果那三個喝了趙州禪師的禪茶的和尚怎麼樣了?

在這一天發生了世界上最大的奇蹟!

一日三成佛!

沒錯!那三個喝了趙州禪師禪茶的和尚全部立地成佛了!其佛果、證悟、境界等與釋迦牟尼一般無二!真實不虛!

不可思議!匪夷所思!無法想象!

從那天起,世界上又出現了一種新的成佛之道!

即:由茶入道!喝茶成佛!

因此之故,從此以後,茶被觀之以“道”!

而此之前,茶只能稱之為“藝”,即技藝的一種,難登大雅之堂。但是經趙州禪師之手,茶因此登堂入室,屬“道”之一!

但遺憾的是,茶道之要求極高極難,(特別註明:這個要求是針對喝茶者和泡茶者,即我們修行之人本身而言,和茶的品種沒有關係。)故趙州禪師後,幾成絕響!


大道之光

男人可吃茶,女人可吃茶,中國人可吃茶,外國人可吃茶。吃茶不問高低貴賤,不分別種種妄想因由。若人能如趙州禪師一樣,心存平等心,便就自然瞭解這“萬法一如”的質樸真理。

趙州禪師通過其日常為人處世的真實平等,啟發後學的人們放下種種預設之見,迴歸空無之念,打破階級,知自他一體,覺悟佛陀所言“眾生平等”之意。

若心不強分別,則“新到吃茶,曾到吃茶,若問吃茶,還是吃茶”便是自然之理,如此之智便是素樸自然之智。

如此自然,為何世人難曉?只因人人心中有條狗,而這狗卻是如何呢?它狗眼看人低,整天在那鑑別誰個新到,誰個後來呢,又不知為何竟只要一視同仁即可也!


建章看世界


何雙勝草書:吃茶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