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禅师“吃茶去”是什么意思?

恒业居士

这是禅宗最著名的公案,一句吃茶去,机锋所至,悟者自悟,迷着自迷,禅宗所讲的顿悟时刻,往往就在和尚们的打机锋中,电光火石般闪现,至于是否真的悟道,全看自身修为。

禅宗在我国很流行,不立文字见性成佛,也成了他最大的特点,所谓不立文字大概就是不去死读佛经吧,主张在生活中感受佛法。在生活在修行,行住坐卧皆是修行,成了禅宗最大的特点。

禅宗就是要教人破除名相,所以看起来会有许多很大胆的举动。

比如呵佛骂祖,比如拆了佛像当柴烧,比如当头就是给一棍子,这个可是真打,这些不拘一格,各式各样的方法,就是要告诉人们,不要执着于形式,可惜现在的各种禅宗公案的书,都在讨论公案和对话背后的深意,在答非所问中领悟佛法。

这完全就是跟禅宗本意背道相驰的,机锋讲的是时机,早一分晚一分都不行,记录的公案也都是当时当地的对话,机锋已过,读起来便了无深意。一字一句去揣摩文字的意思更是没有必要。

吃茶去,本质上就是吃饭去,看花去,捉鱼去,饭有点咸,答非所问中各自领悟,切不可堕入执着的外道。


昭烈名臣

赵州禅师在寺院里同时对三个不同背景的人都说“吃茶去”。以前曾来过观音院的和尚被请去吃茶,以前没来过的和尚亦被请去吃茶,觉得纳闷而发问的院主也被请去吃茶。赵州对他们都很平等,但是吃这一碗茶有什么道理在内吗?赵州均以“吃茶去”一句来引导弟子领悟禅的奥义。禅,即禅机,佛教禅宗启发门徒悟道时使用的隐语、比喻以及带有暗示性的动作等。

这则公案非常有名,叫“赵州茶”。寺院中有固定的吃粥、吃茶的时间,吃茶是为了做工之后解渴休息。这三个人去见赵州时正好是吃茶的时间,都被赵州请去吃茶。在佛法之中众生平等,不论你以前来过或没来过,即使你当了执事也一样,应该吃茶时就去吃茶。这其实是桩平淡的事,没什么奥妙,但被院主一问就问出问题来了。禅宗是佛教中一个重要的派别,他是融合了中国本土的宗教和儒家思想而形成的,对中国文化影响很大。“禅”就是平常心,情不附物,排除一切杂念,不执着的意思。

“吃茶去”的意义在那里?“茶”代表道、禅、自性的清净心,或明心的“心”和见性的“性”。来我这儿的人只有一个目的,而在此住下的人也只有一件事可做,就是以平常心过平常的生活。在什么时候就做什么事,在什么场合就讲什么话,在什么职位就担当什么样的责任,这些就是在我这儿修行的本分事。你们即使有先到的、有后来的,有担任职务的,有不担任职务的,甚至包括我赵州自己在内,都只有这个目的,没有其它的事。然而连心中也不要有目的存在,到我这地方来,就跟大家一起如常生活吧!

这就是说,禅在日常生活之中,禅不是学来的,是悟出来的,挑水砍柴,吃饭喝茶,无不有禅机。日常生活中的平常心,淡泊宁静的情怀,才是人生的真谛,这时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


附: 赵州和尚,晚唐高僧,驻锡赵州观音院(今赵县柏林寺)四十年。化行燕赵,弘扬佛法,为南禅顿教盛行北土之先驱,堪称一方宗主。后人尊为“赵州古佛”,世称“赵州和尚”。“

赵州”,讳从谂,姓郝氏,曹州郝乡人。幼披剃于曹州扈通院。既长,慕南泉普愿禅师道价隆冠当代。毅然赴池阳,谒南泉。时普愿禅师偃卧禅床,问从谂道:“近离甚处”?从谂答道:“瑞象。”普愿又问:“还见瑞象么?”从谂答:“不见瑞象,只见卧如来。”普愿便坐起问道:“汝是有主沙弥,无主沙弥?”从谂道:“有主沙弥。”普愿说:“哪个是你主?”从谂近前躬身答道:“仲冬严寒,伏维和尚尊候万福。”一话之顷,普愿察知从谂“根性颖利,觉照圆莹”。视为异器,许其入室为弟子。后从谂赴嵩岳琉璃坛受具足戒,仍返南泉,从普愿学禅。

从谂在南泉,守戒苦修,禅理精进,从师悟玄,叩谒相寻,受普愿两次传法之喜,遂豁然顿悟“平常心是道”之真谛,通彻玄机,优入法域。

从谂悟道后,立志具慈航,燃慧炬,行化天下,普渡众生,于是,周历名山宝刹,参会大德尊者,探玄究理,传禅弘法。从谂曾说:“悼稚之童,胜我者师之;期颐之老,不及我者教之。”其参学精神,弥足珍贵。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朝廷下诏毁寺灭佛,勒令僧尼还俗,吏称“会昌法难”,此时,从谂隐迹徂徕山,草衣木食,仪法愈峻。会昌六年(846)五月唐宣宗即位。诏告天下,弘扬佛法。从谂遂出山复申前志。所到之处,僧俗仰慕,士庶景仰。年至八旬,体健身爽,无龙钟之态。故行化自如,大有不求定居之意。及至赵州,应四众恳请驻锡观音院。

从谂在观音院为四众说法云;“如明珠在掌,胡来胡现,汉来汉现。老僧把一枝草为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为一枝草用。佛是烦恼,烦恼是佛。”一僧问:“未审佛是谁家烦恼?”从谂答:“与一切人烦恼。”僧问:“如何免得?”从谂道:“用免作么。”众皆悚然信伏。

从谂对祖师西来大意,每多即景发凡,多以赵州物事指示,以晓学者。从谂云:“石幢子被风吹折。”问道:“陀罗尼幢子作凡去,作圣去?”从谂答:“也不作凡,也不作圣。”问:“毕意作什么?”从谂曰:“落地去也。”

有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从谂答:“庭前柏树子。”又道:“和尚莫将境示人。”从谂道:“我不将境示人。”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从谂道:“庭前柏树子。”

人云:“久向赵州桥,到来只见略 彴。”从谂道:“汝见略彴,且不见石桥。”又问:“何是石桥?”从谂道:“度驴度马。”又问:“如何是略彴?”从谂道:“个个度人。”后有如前问,从谂如前答。又一僧问:“如何是石桥?”从谂道:“过来,过来。”

从谂问一僧道:“什么处来?”僧答:“从南来。”从谂又问:“还知有赵州关否?”僧答:“须知有不涉关者。”从谂道:“这贩私盐汉。” 从谂问一婆子:“甚么处去?”婆子答:“偷赵州简去。”从谂道:“忽遇赵州又作么生?”婆便与一掌,从谂走去。

从谂问一新到和尚:“曾到此间否?”答曰:“曾到。”从谂道:“吃茶去。”又问僧,僧答:“不曾到。”。从谂道:“吃茶去”。后来,院主问从谂:“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从谂唤院主,院主应诺。从谂道:“吃茶去。”

成德军节度使王熔,世居镇州(今河北正定)四世五帅,至熔封为赵王。一日,至观音院谒从谂,从谂坐镇在禅床上问熔:“大王会么?”熔答:“不会。”从谂念道“自小持斋身已老,见人无力下禅床。”王熔对从谂更加礼重。次日,又有真定将军来,从谂下床接见。侍者问道:“和尚见大王来,不下禅床。今日将军来,为什么下禅床?”从谂说:“非汝所知,一等人来,禅床上接,中等人来,下禅床接,末等人来,三门外接。”

僧问:“柏树子还有佛性也无?”从谂说:“有。”又问:“几时成佛?”从谂答:“待虚空落地时。”又问:“虚空几时落地?”答:“待柏树子成佛时。”

从谂在赵州观音院所阐发的妙语机锋,大率如上所录。从谂属禅宗六祖慧能所传之法系。慧能传南岳怀让,怀让传马祖道一,道一传南泉普愿,普愿传赵州从谂,是为南岳下三世法嗣。因其禀赋异,授受正,造履深,诱导溥,故其居观音院弘法传禅垂四十载,十方之来瞻礼问道者门无虚日,僧徒弟子遍及南北。其法嗣有洪州新兴严阳尊者,扬州光孝慧觉神师,婺州木陈从朗禅师、新建禅师,陇州国清院奉禅师,杭州多福和尚,益州西睦和尚。其为徒众授法之微言妙旨,初无沾滞,于西来大意,无不吻合。玄言布于天下,时谓“赵州门风”。曾作《鱼鼓偈》曰:“四大由来造化功,有声全贵里头空,莫嫌不与凡夫说,只为宫商调不同”。

从谂居赵州四十年间,镇州王熔曾多次延请法驾至节镇府,然每称病不行。后乞求愈恳,从谂才于唐昭宗乾宁四年(897)一造镇府。王熔不胜庆幸,急欲营造寺院供养,从谂止之曰:“动一茎草,当即离去。”王熔惧而遂止。从谂居于窦行军之园。王熔将从谂的功德言行上奏朝廷,皇帝即颁下诏书,加真际大师之号,并赐紫袈裟。群情欢悦,而大师颇不为意,一日,从谂对其徒曰:“吾将返真矣!”果于乾宁四年冬十一月二日圆寂,住世一百二十岁。

元代,柏林禅院(原观音院)住持鲁云法师请于朝,皇帝特赐赵州古佛真际光祖国师之号。并于天历三年(1330)为禅师建塔。清雍正十一年朝廷又加封为圆证直指真际禅师。元明两代曾先后建古佛堂及大慈殿供奉真际禅师写真刻石。刻石右上角题一偈云:“碧溪之月,清镜中头,我师我化,天下赵州。”下署“弟子赵王焚香拜赞”八字。 善哉!赵州和尚。身去教存,赵州门风,遍覆大千。


守望麦田21261552

这则禅宗公案说的是:

有一个新来的出家人来到赵州禅师那里去参访,赵州禅师就问他:哎呀,你从前有没有来过我这里啊?这个新来的出家人就说:有啊。然后赵州就叫他“吃茶去”。

然后又来了个出家人也到赵州禅师那里去参访,赵州禅师也问这个出家人:哎呀,你有没有来过我这里啊?这个出家人就说:没有。赵州禅师也叫他:“吃茶去”。

旁边有个院主,就是庙里的监院,就觉得很奇怪,就问:哎呀,师父啊,怎么曾经来过的,你说“吃茶去”;另外一个不曾来过的,你也说“吃茶去”。意思就是:怎么你都用同样一句话去回答,觉得很奇怪,就问赵州禅师,赵州禅师就说:“院主”,就叫他,院主就说:“诺”。就是应了一下,赵州禅师同样说叫他“吃茶去”。

其实前面两个“吃茶去”,都好理解,因为来者是客,不管是来过的还是没有来过的,赵州禅师都是以礼相待,就说来了,就到我这里喝杯茶吧。就好像我们家里来了客人,给他泡个茶“请坐,喝喝茶吧”,大概是这个意思。

有意思的是院主,院主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呢?因为他知道赵州禅师是一个大彻大悟的人,就认为他说什么话肯定都有一些特别深奥的道理,比如为什么两个人正好相反情况,一个有来过, 一个没有来过,你都用一句“吃茶去”,就觉得很奇怪,就问赵州禅师。这个院主就没有开悟,他才问这句话。

所以赵州禅师说:“院主”。院主说:诺。就说我在。赵州禅师说“吃茶去”。赵州禅师的意思是你这个院主,不要在这里执着了,你就放下这个执着去喝口茶吧。

这则禅宗公案给我们展示的其实就是平常心,就是说赵州禅师想让院主明白“平常心是道”,当你刹那间明白,不再执着,就进入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状态。


楚君的世界


赵州禅师(778-897),法号从谂(shěn),曹州人(今山东荷泽市人)年幼出家,师从南泉普愿法师并得其真传,(此时已经彻悟之人)是禅宗六祖慧能法师的第四代传人。

从谂法师80岁之前还在四处赶脚,即四处遍访名师大德参学,曾参学马祖门下遇“八十几位善知识”。注意,从谂法师在得到南泉普愿大师的真传后,才开始四处“游学”,其中历经千辛万苦遍尝人生百态,换做普通人,假如80岁还没有什么成就,事业还没有什么建树,是不是早就“退票了”?但是成功者从不言败,永不气馁。大禅师这种优秀的品质,正是我们敬仰的地方呢!此时,一个己开悟的大禅师对自已的人生唯道没有“方向”吗?开悟之人又怎么不知自己的未来?!80高龄还在苦苦游学,不是找不到驻锡之地,而是一切的一切都是缘自——机缘未到。

机会终于来了!唐大中十一年(857),年逾八旬的从谂禅师行脚至赵州受信众恭请住锡观音院,从此开始弘法40载,广受僧俗两众拥戴,人称“赵州古佛”。于公元897年仙逝,住世119年,后受溢号:“真际禅师”。

“吃茶去”这段公案发生在从谂法师在观音院接受两位僧人求道时所答之语,之后,执事见状不解又询问:“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复曰:“吃茶去”。这是一段流传了千百年的禅宗公案。有人说吃茶去是和我们俗家人的吃茶去意思相同,笔者不敢苟同,那么禅宗门人在参话头为何还要苦“参”吃茶去这段公案呢!显然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有人说吃茶去代表或者是象征的佛的意思,又说平常心是道,喝茶乃平常人的平常人之事,倘若把饮茶当作是参禅悟道的一种方式,那么禅宗祖师所说的以心传心的顿悟法门岂不是成了空谈?而且禅宗本来就是一种实修(实践)的法门,吃茶与开悟并没有因果关系。说到这里,我们开始揭开谜底,吃茶去,这个有着千百年历史的禅门公案,到底说的是何物?

“吃茶去”是赵州禅师对参禅悟道的来访者一种很委婉很客气的一种说法。注意!赵州禅师在南泉普愿大师时就已经获得证悟。任何一个来访者是否开悟,只要站在赵州禅师面前,禅师是心知肚明的。开悟了就授记未开悟就令其“吃茶去”!这是禅宗的规矩。让来访者吃茶去,是让来访者慢慢的去实修禅宗的功夫。这既是对求学者的一种鼓励,也是对其一种积极的鞭策。赵州禅师并没有像云门棒喝那样棒喝求学者。还有一段“庭前柏子树”的公案,大家来猜一猜这是什么东西?现在我把答案告诉你们,知道就行了。“庭前柏子树”指的是修行人晚上不要遗精。就这么简单。历代禅宗公案很有意思 ,有心人不妨找来参一参。


网络时代BB哥

吃茶去。

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一人新到赵州禅院,赵州从谂禅师问:“曾到此间么?”答:“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一僧,答曰:“不曾到。”师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为什么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唤院主,院主应诺,师仍云:“吃茶去!”

尘心洗尽兴难尽,世事之浊我可清。茶本无心,因茶入心。人生如茶,茶禅一味,存乎一心。喝茶就是修禅,讲究的就是以一颗淡然寂寥的心,在缺憾的生命中感知完美,哪怕只有一杯茶的时间。

茶与禅,原来是生命里的纯粹。有人说三生折返来去,自然风物静在明灭火烛,几声叹息圆好梦简居。一指一眉一文,教化一尘朝暮。有人说,一朵莲洁净初露,起始就一个素胎梵音清徐,让天依旧白而糊涂,夜依然黑而孤独。

世事沧桑化作茶禅一味/起起落落上演离合喜悲/爱恨情仇不过淡茶一杯/放下所有才懂此中真味。听过张维良茶与禅音乐,从茶的色、香、味开始,让听者从表面的五感六觉,随着音乐,逐渐内化深入到禅的意境,让人有思,有悟,有明了。

茶自在,心也自在。一杯茶里,是方便、随性、自然,不管风花雪月,无关岁月静好。诚如鲁迅所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茶香宁静却可以致远,茶人淡泊却可以明志,慢下来,喝杯茶,让生活回归本真,澄澈灵魂。

去吃茶。


减法生活

赵州禅师的“吃茶去”,当然是公案。但是怎么解读公案呢?我觉得不要太往高深处去想,就对了。本就是客气话嘛,是禅机也是客情?非要讲个高深莫测,就吃饱了撑的。

当时情况是这样的,来了俩位行脚僧人。赵州禅师不管是出于礼貌或者是要对下机锋,都可以非常的自然的问:以前来过这里吗?俩位行脚僧人也直接,一个说还没来过,一个说以前来过。赵州禅师微笑着分别回复喝茶去,休息解渴嘛。

监院师父感觉奇怪,怎么对禅机了,都一样叫去喝茶了?来过的也喝茶,没来过也喝茶?赵州禅师就叫监院的法名,监院应了一声,赵州禅师一样微笑着说:喝茶去。

其实都一样嘛,来过,也喝茶,没来过,也喝茶,在此常住,一样喝茶。开悟了也喝茶,不开悟,也喝茶。再加一句,在那里胡思乱想想怎么答,也喝茶。我们在这里看公案,赵州禅师也叫喝茶。我码这几句话的时候,我也喝茶,禅师没叫,我自己泡的哈。


命理师陈一宏

“吃茶去”,本身没有别的意思,“吃茶去”还需要别的意思吗?不要在这三个字中纠结打转。赵洲为何不让房子桌子杯子去吃茶,为何让人去“吃茶去”。那是人可以去吃茶。人为何能吃茶呢?这个能吃茶的是啥呢?是肉身吗?还是什么?这是人类应该反思反问的问题。我为何知道吃茶?为何知道判断茶味道的好坏?这个能知的到底是啥?这就是赵洲让各位去吃茶的目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吃茶去”,达到指授各位认知自性。各位求道者的见闻觉知心,即是本觉自性,但因自迷故,自用而不知。才需觉悟者,通过各种巧妙的方法,不失时机的对迷人进行点拨。若迷人机缘成熟,则会恍然大悟,心开意解,如梦方醒,了达本心,一切现成,本来具足,师亦未绶,己亦未得,成佛不增,凡夫不减,本来如是,不生不灭,如如不动,万法之王。如迷人机缘未至,则错失觉悟本来面目之机缘。自性真心本无可说,故云言语道断,思议既非。一切说法皆为强说。故佛曰:不渡无缘之人。说法重在迷人机缘是否成熟。如若机缘未熟,即便用尽一切语言亦无丝毫作用。若机缘成熟者,举眉瞬目,棒喝投足亦能觉悟本心。佛举莲花,迦叶微笑亦复如是。佛未说一字,迦叶尊者已了达自心之本来面目。这就是说法者与听法者,双方心灵之间达到契合。即所谓的心心相印,心灵相通。其实,一切所谓的迷人有情众生的自性与佛没有丝毫的区别。只是暂时的自迷而已。故云悟道,而不说修道。因为,佛陀在睹明星悟道之时,即惊奇的说道:奇哉一切有情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一但妄想心歇,一切自然智,根本智自然现前。故而可知,一切有情众生只是暂时的迷惑,若自觉悟,妄想心歇,歇即菩提。故老子亦曰:道法自然。道本圆满,一切现成。无需后天人为修饰造作。但歇妄心,自然归道。


真实纯洁

悲哀!看了各个回答,却无一回答切中其意!

我们现在各个茶楼里一般都挂个牌匾,上书二字:茶道!

世人却已经不知道“茶道”这二字从何而来了!

何谓茶道?

由茶悟道!由茶入道!由茶得道!由茶证道!

茶道之创始者,赵州禅师也!

故茶道也称之为“禅茶”!

故事的过程上面已经写得很清楚了,这里不重复!

但是!

关键是结果!

关键是结果!

关键是结果!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结果那三个喝了赵州禅师的禅茶的和尚怎么样了?

在这一天发生了世界上最大的奇迹!

一日三成佛!

没错!那三个喝了赵州禅师禅茶的和尚全部立地成佛了!其佛果、证悟、境界等与释迦牟尼一般无二!真实不虚!

不可思议!匪夷所思!无法想象!

从那天起,世界上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成佛之道!

即:由茶入道!喝茶成佛!

因此之故,从此以后,茶被观之以“道”!

而此之前,茶只能称之为“艺”,即技艺的一种,难登大雅之堂。但是经赵州禅师之手,茶因此登堂入室,属“道”之一!

但遗憾的是,茶道之要求极高极难,(特别注明:这个要求是针对喝茶者和泡茶者,即我们修行之人本身而言,和茶的品种没有关系。)故赵州禅师后,几成绝响!


大道之光

男人可吃茶,女人可吃茶,中国人可吃茶,外国人可吃茶。吃茶不问高低贵贱,不分别种种妄想因由。若人能如赵州禅师一样,心存平等心,便就自然了解这“万法一如”的质朴真理。

赵州禅师通过其日常为人处世的真实平等,启发后学的人们放下种种预设之见,回归空无之念,打破阶级,知自他一体,觉悟佛陀所言“众生平等”之意。

若心不强分别,则“新到吃茶,曾到吃茶,若问吃茶,还是吃茶”便是自然之理,如此之智便是素朴自然之智。

如此自然,为何世人难晓?只因人人心中有条狗,而这狗却是如何呢?它狗眼看人低,整天在那鉴别谁个新到,谁个后来呢,又不知为何竟只要一视同仁即可也!


建章看世界


何双胜草书:吃茶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