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本質是什麼?

活動中心17653708

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讚美人的話:他(她)很智慧。再想想被讚美的人,通常會給人一種聰慧、大度,有學識、有涵養,和顏悅色、與人為善之感,他(她)們把身邊的事處理的盡善盡美,令人佩服之至。

智慧二字到底蘊含著怎樣的魅力?

智,在《說文解字》裡:形聲。從知從日,知亦聲。“知”義為“說的準”、“一語中的”。“日”指“日子”、“每天”。“知”與“日”聯合起來表示“每天都能一語中的”。本義:聰明一世、一生聰慧。

慧,在《說文解字》中形聲。從心,彗聲。本義:聰明,有才智。慧,儇也。

“智”遇到了“慧”就是心腦合一,就是對事物分析判斷和發明創造的超強能力

智慧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對此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我的理解有以下幾點。

智慧的本質是適應

人生於世界,從與自然,行走社會,要想幸福的生活,並取得成功,不但要認識自己,還要認識環境,適應環境。

首先要認識環境的不同特點,不同人的性格特徵。思想的深度和廣度以及成功與否,都是在個體文化和社會文化組成的座標系中取座標。換言之,一個人的成功既取決於個體的素質,又取決於你所面臨的環境。

每個特定的環境,都有其自身的傳統、風格,都有不同的特點。我們只有認識環境,適應環境,才能改造環境,這也是智慧的體現。

智慧的本質是理解

生而為人,與人共事,與人相處,少不了理解。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蘊藏著包含和見諒的意思,遇事不要斤斤計較,要大度從容,這也體現出一個人的度量和涵養。

如果失去了理解,遇事就會變的錙銖必究,很容易產生摩擦和隔閡,和諧的社會也不復存在。智慧之人會選擇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理解別人的處境。從而處理事情的方式方法也合乎情理,人與人的關係也變得融洽。

智慧的本質是判斷

智慧讓人可以深刻地理解人、事、物、社會、宇宙、現狀、過去、將來,擁有思考、分析、探求真理的能力。與智力不同,智慧表示智力器官的終極功能,與“形而上謂之道”有異曲同工之處,智力是“形而下謂之器”。

智慧使我們做出正確的判斷,做出正確的決策,正確的決策是事情成功的必備因素。所以我們把有智慧的人稱為智者,因為他們是成功的象徵。

智慧的本質是決策

正確的決策是事情成功的前提。而正確決策要有明確而具體的決策目標,要以瞭解和掌握信息為基礎;對控制的方案能進行綜合分析和評估,從而追求最可能的優化效應。能做到這些的人堪稱智慧之人。

智慧的本質是創造

創造即發明、製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李大釗的《今與古》中說到:“歷史是人創造的,古時是古人創造的,今世是今人創造的。”

說起創造,中國人大多會想起魯班。據《事物紺珠》、《古史考》等不少古籍記載,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創造的。如:

曲尺、墨斗、刨子、鑽子,以及鑿子、鏟子等工具傳說也都是魯班發明的。這些木工工具的發明使當時工匠們從原始、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勞動效率成倍提高。

各行各業都有發明創造,是這些發明創造推動了人類的文明,社會的進步。創造的核心因素即智慧。

智慧的本質就是為善

戰國時期,孟子給學生上課經常拿子路的例子來教育他們:“子路十分虛心聽取別人指出他的毛病與不足,然後加以改正。從歷史上看,凡是君子都是吸取別人的優點、長處,自己來實行善事。如舜、禹等都是如此。君子的最高德行就是與人為善。”

《孟子·公孫丑上》:“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與人為善,與事為善,善中蘊含著大智慧。

智慧是一粒種子,能讓你收穫糧倉;智慧是一絲清風,能讓你乘風破浪;智慧是一捧清泉,能讓你擁抱海洋;智慧是一縷陽光,能讓你永遠擁有太陽。

我們都知道鎖需要鑰匙來打開,打開了鎖就走進了另一片天地。

然而人人心中都有一把鎖,開啟這把鎖的鑰匙就是智慧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有書共讀

說文解字——聰 明 / 智 慧

漢語詞經常有一詞多義,古代漢語較多用單字詞,現代漢語多用雙字詞。如果用語言學分析的術語,就是單音節詞和多音節詞的差異,而現代多音節詞,則以雙音節詞為最多。

按古代漢語的規則,我們今天現代漢語的雙字詞,就可以理解為兩個單字詞合起來。例如智慧,是智字加慧字;聰明,是聰字加明字。今天一箇中國讀書人如果古文的功底好,他會知道聰是一回事,明又是另一回事;他也知道按現代白話文,聰明兩字合起來,才算一回事。

要討論智慧的本質,最宜拿智慧和聰明這兩個同義詞作為切入點。同義詞僅指兩個詞有「一義通同」。何解?甲詞有幾個解釋、乙詞又有幾個解釋,假如甲乙兩詞有個共通的解釋,就算是同義詞。同義詞不可能在任何場合都通用,總是有同有義,否則就不必有兩個不過的詞語了。

先從古代漢語講,聰是耳朵聽覺靈、明是眼睛視覺清,所以合起來就是耳聰目明在現代漢語就引伸為學習能力比普通人強得多。

智,是後起字,原字是知。後來文字分化,凡解作聰明有關的,都加個日。有了智,知就解作知道。

我們讀儒家經典時,常會發覺古代還未有智字,知有時就等於今天的智了。如《論語》入面的名句,「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和「唯上知與下愚不移」,當中的知都是今天的「智」。

至於「未知生,焉知死﹖」、「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等等,當中的知都等同今天的知道。

如果我們學會了參考《說文解字》,查一查就知道:「慧,儇也。」又:「儇,慧也。」這在文字學的術語是兩個字是「互訓」,訓是解釋。即是慧字和儇字互相解釋,你要知道其中一個字怎麼解,才可以明白這組字的意義。

後來儇字變壞了,如輕儇、儇薄,都是形容當事人不好質量。慧字仍然保留好的意義。

由上文簡單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年青朋友如果古文功底厚,對於學習現代白話文大有俾益。


講解智慧的本質,最宜與聰明合在一起參詳。

回到我們這次要談的話題,甚麼智能、聰明等詞,可能還得要借用外語、尤其是英語來辨析!

  • 簡而言之,聰明僅指人耳目的學習能力高,容易在常規學校的學習得到好成績。
  • 智慧則大有同,耳目仍然靈敏,但是與學習成績並無必然特別關係,倒是在日常生活處理各種複雜事務,顯得比其他人都高明,不容易出亂子。

如果從詞性來講,聰明是形容詞,智慧是抽象名詞。

講解智慧的本質,最宜與聰明合在一起參詳。



潘先森說

首先說明一下,智慧這個事情,太過於廣泛,智慧是難以界定的品質之一,所以我以下的答案是查了英文資料翻譯過來給大家的。大家可以多參考幾家不同說法,有自己獨特的理解。https://en.wikipedia.org/wiki/Wisdom


哲學上講

古希臘人認為智慧是重要的美德,而這一美德被塑造成女神梅蒂斯和雅典娜。據說雅典娜從宙斯的頭上彈了出來,她被描繪成強壯,公平,慈悲和貞潔。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而言,哲學實際上就是對智慧的愛(philo-sophia)。這滲透到柏拉圖的對話中,特別是共和國,他提出的烏托邦的領導人是需要理解善的形式並擁有行動的勇氣的哲學家國王和統治者。亞里士多德在他的“形而上學”中將智慧定義為理解原因,即知道事物是以某種方式存在的,這比僅僅知道事物是某種方式更深刻。


古羅馬人也重視智慧,在他們的智慧神身上,代表了嫻熟的知識和美德,特別是貞操。她的象徵是貓頭鷹,它仍然是智慧的流行代表,因為它可以在黑暗中看到真相。


宗教中

智慧在基督教裡也很重要。耶穌強調這一點。使徒保羅在他給哥林多教的第一封書信中辯稱,既有世俗智慧,也有神聖智慧,敦促基督徒去追求後者。與智慧密切相關的謹慎,成為天主教的四大主要美德之一。基督教哲學家托馬斯·阿奎那認為智慧是所有美德的“父親”。


在佛教傳統中,發展智慧在提供關於如何發展智慧的全面指導方面發揮著核心作用。在因紐特人的傳統中,發展智慧是教學的目標之一。在他們看來,一個人在看到需要做什麼並且成功地完成這件事而不被告知做什麼時變得明智。


教育中

美國的公立學校對性格教育採取了一種方法。十八世紀的哲學家,如本傑明富蘭克林,將其稱為訓練智慧和美德。傳統上,學校與父母和社區共同承擔建設品格和智慧的責任。


英國當代哲學家尼古拉斯麥克斯韋主張,學術界應該把注意力從獲取知識轉移到尋求和促進智慧上,他將其定義為實現自我價值的能力,為自己和其他人。他教導說,新的知識和技術知識增加了我們行動的力量,如果沒有智慧,可能會造成人類的痛苦和死亡。智慧是知識的應用,通過接受治理自己的指導來達到積極的目標。


作為一位教育者,我確實也很認同,我希望我的學生能夠學會智慧地生活。這不是某個具體知識和技能,而是一種綜合能力去獲得幸福。


心理學

積極心理學領域的研究人員將智慧定義為“知識和經驗”和“有意識地去創造福利”的協調。根據這個定義,智慧被進一步定義為一個多維的概念:

  1. 通過自我認識和可持續行動來解決問題。

  2. 對不同情景的真誠以及對其負面和積極方面的瞭解。

  3. 瞭解道德觀點多樣化,並作出與價值觀一致的行動。

  4. 接受生活中不確定性,對不同情況寬容。

  5. 理解自己的情緒



圖書館員丁丁

智慧,一般人理解的就是聰明,但其實是不侷限於“聰明”二字,具體來說應是包括大度、學識和格局,可以將任何事情處理的有條不紊,因此關於智慧的本質,應該包括以下幾點:

1.智慧是一種學習能力。面對新事物、新知識可迅速學習,並有自己的理解,可以很快學以致用;

2.智慧是一種適應能力。每個面對的環境都在不斷變化,不會一成不變,每一種環境都有它自己的傳統、風格、特色,可見適應一個環境並沒有那麼容易,所以當我們可以迅速瞭解一個環境並適應它的時候,就是一種智慧的表現;

3.智慧是一種理解能力。這裡的理解能力是為人處事之道,多指包容理解。每個人都不是一個獨立的團體,每天都在與不同的人交流溝通,因此如何更好的與人合作、與人相處、與人共事,考驗著當代每一個人。遇事多理解,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處理事情,就會減少很多摩擦,並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和睦;

4.智慧是一種判斷能力。當一個做出判斷時,其實是對人、事、社會、現在、過去、將來的全盤考慮,判斷是一個人的綜合能力的體現,當可以做出正確判斷的時候,就是智慧的表現;

5.智慧是一種創造能力。面對事情和問題時,可以臨危不懼,並理性的用自己的知識和能力迅速找到解決方法,創造性的解決矛盾,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習能力是智慧的內在要求,適應能力是智慧的外在條件,理解能力和判斷能力是智慧的充分表現。當我們有很好的學習能力、適應能力、理解能力和判斷能力的時候,其實就具備了智慧的所有特質。


決勝網

智慧像水,往低處流。學習思維和自學方法很重要,造成迷茫,收穫不佳的三種情況:接觸不久以為全面,掌握不多急於推翻,領悟不夠誇誇其談。學習最重要的事謙遜和耐心。

把知識內化的過程是一個閉路過程,智慧像水,往低處流。你只有耐心思考,資源才能流向你。

智慧的本質是一種思維方式,淘金式思維就是一種智慧,《荀子·勸學》:“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就是一種淘金式思維的典範,博彩百家之長,為我所有,這也跟《紅樓夢》裡:“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一致。


鼴鼠的土豆

智慧的本質是洞察和理解。

為了更加形象地解釋它,我們從人的成長過程來分析。

如上圖所示:

人生來是無知的,剛出生那會肯定啥都不知道,後來呢,在家庭與社會環境的互動中形成了經驗,逐漸的我們獲得了一些信息,信息是孤立的刺激,零散的事物,比如小孩子的五官就能看到、聽到、聞到一些東西,這些就是外界的刺激。

信息足夠多之後,和我們的生理條件建立聯繫,信息之間有關聯,概念與概念之間有關係,慢慢形成了知識,比如用調羹吃飯,這個是爸爸,這個是媽媽,這些都是知識。我們現在看來是非常簡單,但實際上這個學習的過程還是需要一段時間。

再往後呢,隨著我們人生經歷和閱歷的增加,我們接觸到越來越多的人和事,對於這些知識進行理解、消化、和吸收,就形成了我們的認知。

我們吸取經驗教訓,把這些東西化為己用,並且為我所用,能夠靈活掌握,成竹於胸,這時候就慢慢變為智慧了。

我們在這整個過程中所接觸的人和事,看過的書,聽過的話,想過的問題,做過的事,所有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最終決定了我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所以,為什麼我說,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自己經驗的產物呢,要改變自己就要接觸不同的事情,結識不同的人群,輸入不同的觀點和信息。

注意區分幾個概念,見下圖:

  • 第一個“信息”又叫“惰性信息”,一般是零散的、具體的,比如π=3.14159及你的名字等;

  • 第二個“概念”,考慮的是抽象的,不是真的某一個事物,而是事物之間共同的要素或屬性,譬如“人”、“勝任素質模型”等;

  • 第三個是“原理規則”,涉及不同概念之間的關係,譬如商品的價格和銷售量之間的關係等;

  • 第四個是“問題解決策略”,需要綜合運用信息、概念、原理等來針對某個較複雜的問題尋求解決之道,比如構建基於勝任力的招聘方案,設計科學合理薪酬體系等;

來,我們看看一個充滿智慧的人在這些方面有什麼樣的特點。

  • 信息:擁有高質量的信息,而不是隻有娛樂八卦消息;

  • 概念:能夠清晰地對概念進行準確界定,這樣才能擁有良好的思考與分析能力;

  • 原理:理解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邏輯關係;

  • 問題解決策略:擁有能夠指導我們工作與生活的系統化的問題解決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知識還要轉化為認知,並且經過實踐靈活運用,最終形成智慧。

知識和認知是不一樣的。知識是客觀事物之間的聯繫,你見或者不見,它都在那裡靜靜地看著你,是吧。認知呢,是我們對於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知識只有轉化為認知,才能產生作用。

當我們對於事物的原理和規律有系統認知,並且運用認知指導我們的實踐,而後逐漸提煉出智慧。


綜上:

  1. 智慧的本質就是基於實踐基礎上的認知與理解;

  2. 智慧需要以知識的輸入為基礎;

  3. 智慧需要不斷地思考反省和提煉;

  4. 智慧需要踐行和時間。


或許,“智慧”的構成詞根就很好地說明了吧,“知”(知識)、“日”(時間和實踐)、“心”(思考和提煉)。


馮起升


我個人感覺智慧的本質是一種生活方式,如何去生活,如何去學習,如何看待周遭的事物,去體會生命中每一個輕舞飛揚的時刻,去感悟世間的沉沉浮浮與喜怒哀樂,去理解這個大千世界背後的意義和價值。


在這個社會上,我們會看到一些充滿小聰明,特別愛鑽營,特別喜歡佔便宜,但是缺乏大智慧的人。也有些人攻於心計,為了達到自己個人目的不擇手段。這些人其實都是屬於比較愚蠢的人,有些人的人生看上去很耀眼,其實背後是很失敗的。


很多家長喜歡把智慧等同於知識,認為讀書多了,自然有智慧了,就能升官發財,光耀門楣。很多孩子千辛萬苦,一路苦讀,去了一些國內外的名校,可是有些依然一事無成,有些是陰溝裡翻船,有些一輩子鬱鬱寡歡。其原因也是沒有參透生活中的智慧。我們的價值在於把所學的知識使用在社會中去,為人類的發展做一些很微小的貢獻,在這個過程中,希望身邊的人和事情都變得美好起來,而不是要突出自己的功勞和事蹟。



智慧不是功利性的,目的性的,它的內在核心是一種廣闊的愛,一種眾生平等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在短暫的人生中,這是一種不卑不亢,認真執著的精神境界;不管是面對細小的事情,重要的事情,都能同等對待的態度,不論遇到地位很高的人,或者地位很低的人,都能以一種親切平和的態度與之相處的能力。


智者看到事物總是能一眼看到其本質,他們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內心,也可以無私地為別人點亮一盞心燈,把一份份美好傳遞下去。


科壇春秋精選

智慧的含義在提問中已經說的很清楚了。書面的解釋是:辯析判斷、發明創造的能力。說得深一點就是腦子對外界信息的處理能力。

智慧其實是後天的,它主要是指人認識,理解客觀事物並運用知識、經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記憶、觀察、想象、思考、判斷等;是指認識、理解客觀事物並運用知識經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什麼說智慧有先天的優勢呢?

因為你認識事物,併合理的運用才是智慧的表現。而這中間的轉化就有著先天的天賦的差距。而當人們質疑先天因素的同時,其實也忽略了很多後天的因素。

例如,初中階段,很多理解性的問題在不同的學生中的接受程度存在明顯差異,很多人把這怪罪在先天因素,因為初中還是相對於年輕的階段,更多的是依賴先天的條件呢,但很多人忽略了小學或幼兒階段的教育,生活方式等。一些孩子樂於觀察事物,所謂“致知在格物”,所以很多時候智慧更多的依賴於後天的觀察,理解。

看了其他回答中,還有很多佛學的東西,我就不再予以評價了。大家都知道,真正的智慧不是依靠信仰。

智慧的本質,在不同的學科中其實並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體系。思想體系就是我們腦海中的知識點的相互聯繫交織出來的一張網絡系統。而智慧的差距並不在於知識量的儲備。很多時候你會發現同班同學的知識儲備都差不多,但如果一個人思想體系比較強大,那麼他運用這些知識體現出的智慧就會很高。


懷疑探索者

何為智?智從矢從口從日,矢,即是箭;口即是口;日即是太陽。表義為:口中言語如箭出口而說太陽。內義為:知日,知太陽也,知太陽之陰陽也。廣義為:明萬物陰陽之本,知萬物陰陽之變化,對事物的過去現在未來的變化對答如流,胸有成竹,是為智。

從哲學本體論的角度來看,智慧屬於精神範疇,智慧本質屬於終極問題,智慧的本質就是宇宙的精神本原。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提出數本體論;柏拉圖提出理念本體論;笛卡爾提出物質精神二元論;黑格爾提出理性本體論;霍金提出科學本體論。但智慧的本質並非是數、理念、精神、理性和科學。

從中國哲學的角度來看,智慧的本質是陰陽。因為陰陽是宇宙精神本原,是宇宙秩序之所在。陰陽是如何存在的?陰陽與元氣渾然一體而存在,陰陽反映的是宇宙本原元氣的精神屬性——“氣本為一,分為陰陽”,中國哲學把宇宙萬事萬物內部兩種相對力量的共存、互動、交感的現象稱為陰陽。陰陽是從何而來的?宇宙原點之後具備陰陽屬性做有序運動的元氣,是從元氣前體做無序運動的混沌而來的。

陰陽”最早出現在伏羲所創的太極圖和先天八卦之中,為什麼說太極八卦可以“盡覽物性、窮極天理、洞悉人事”呢?因為陰陽是宇宙精神本原,是宇宙秩序之所在。

《道德經》第42章曰:“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宇宙萬物揹負著陰懷抱著陽,由陰陽兩種力量共存、互動和交感達至和諧狀態而得以存在。這是老子對智慧本質和來源的解讀。

自然的智慧,包括人的智慧何其複雜,又豈是一個簡單的陰陽就可以詮釋的?《素問·陰陽離合論》有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

現在的計算機、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發展非常迅猛,人工智能的AlphaGo連續戰勝包括中國圍棋名將柯潔、聶衛平、古力,韓國圍棋冠軍樸廷桓在內的頂尖高手,獲勝60場,沒有敗績!而人工智能和計算機的基礎在二進制,二進制則是屬於陰陽律的應用範疇。

AlphaGo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在短時間內推翻了人類棋手花了漫長時間積累起來的知識體系,而這個知識體系事實上就是進退、前後、左右的選擇,就是陰陽律。這也證明智慧的本質是陰陽,智慧是從陰陽而來的!堪輿學名著《煙波釣叟歌》雲:“若能了達陰陽理,天地盡在一掌中。”

郭文喜 2017年7月19日晚20:05


文喜有話說

什麼是智慧?

日日知心,日日知行,是“智”

心性穩定如山,意志堅定,物質精神雙豐收,是“慧”!

智慧的本質是什麼?

動中取靜,靜中生定,定中生慧,慧中生巧,巧中生明!

智慧本質源於心靈深處的高層次的意境,全然洞察細微深處潛藏的事物本質真相,能感知事情背後起心動念和心聲,在應用時那種巧妙和明智!



智慧在生活中有什麼用?

智慧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用處非常大,遇到煩惱可以可以迎刃而解,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把被動巧妙化解為主動,皆大歡喜,世事圓滿!

所以有了智慧的人生,才是圓滿的人生!

怎樣修出自己的智慧?

智慧不在身外環境中,在於自己內在的心性和靈性中!

要修出自己的智慧,要在身心靈有深刻認識的基礎上,在生活中修好“心、口、意”,要有自己的信仰,以此“信、願、行”在日常生活的起心動念中修出智慧。



1、能量養身體

開經絡,回本元,在生活中掌握養生之道,激活身體能量,打開身體關竅釋放身體寶庫中的能量,恢復身體本來的元氣,這個是修出智慧的基礎!

因為身體的三脈七輪還有一些關竅,其中包括膻中部位的智慧信息庫,就在心輪位置,如果不能用能量把心門打開,智慧從何而來?

2、正念養心性

關竅打開能量元氣充足,必然會湧現信息庫各種信息,有各種各樣的幻聽幻覺,牽引著自己各種不同的情緒,不只是有正能量還有各種負面能量,這種負面情緒就會擾亂我們的心性,所以我們要有正知正念才能穩定心性,化解並消除負面情緒!

正念就是穩定心性的一股正能量,是正氣和精神意志!不修心性就會產生嚴重後果!



3、積德養靈性

身體需要食物作為糧草,靈性需要德作為糧草!

厚德載物,就是要在生活中行善積德,德厚則福深...

“莫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在生活中遇到事情的起心動念皆與德相關!德厚則糧草豐厚靈性就會活靈活現,在工作生活中靈感不斷!

行善積德,無念則成!不要為了積德或者行善而行善,為了積德而行善助長的只是有求之心,積不了德反而貪心日盛!只是做了自覺願意做的事情,無愧於心就好,不必到處宣傳說出口來!

小結

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懂得了信仰,學會感謝,懂得感恩,真心懺悔,入大道!入道以後就能覺照自心,就可以一步一步見到自己的“貪嗔痴慢”,見到自己的貪嗔痴慢就是明心見性!

智慧就在我們的自性中,人性、佛性、魔性皆是自性,乃我們心字上的三點!



歡迎大家瞭解愛奇力文化,我們分享在生活中修出來的智慧,幫助更多人釋放心靈枷鎖,點燃心燈,修出正知正念,找到心中信仰,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有意義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