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舉人在當地就挺有錢了,為什麼進京趕考的書生有的還叫落魄?

宿醉70863949

這是由於各朝代不同的科舉制度造成的,因此進京趕考的不一定都是舉人,例如唐宋時期進京參加省試(尚書省)的就被稱為“鄉貢”。古代舉人有錢,主要講的是明清時期,由於考中舉人之後就有了做官資格,加上具有很多特權,因此明清時期的舉人一般都會很有錢,而唐宋時期進京趕考的窮書生還是有的。

科舉制度自隋朝開創,到唐宋時期逐步完善,再到明清時期達到鼎盛,是經歷漫長髮展期的,這也造成各朝代的科舉制度並不統一。下面簡單來介紹一下:

唐朝科舉制度

唐朝科舉考試一般由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定期舉行的被稱為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辦的被稱為制科。而且唐朝時期的科舉考試只有州縣試和禮部試兩級,州縣試又被稱為解試,禮部試又被稱為省試(因為通常由尚書省籌備主持)。考生在參加完州縣試之後,考中的人被稱為“鄉貢”;“鄉貢”進京參加省試,考中的人被稱為“進士”。唐朝時期的進士只是有了出身,還不能做官,想要做官還要經過吏部的複試。且唐朝時期的科舉還有一定門閥制度的影子,想要做官不僅要成績好,舉薦人也很重要。

宋朝科舉制度

宋朝科舉制度基本延續了唐朝。不過在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年)發生了變化,這一年進士放榜後,有人控告考官取士不公,於是趙匡胤又親自在殿廷主持了一次複試,這是最早的殿試,而考中的也因此又被稱為“天子門生”。

自此之後,宋朝形成了解試、禮部試、殿試的三級考試製度。宋太宗時,殿試錄取的進士又被分為三甲,即賜進士及第、賜進士出身、賜同進士出身三個等級。宋代科舉最初是每年舉行一次,有時一、二年不定。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進行考試,第二年春天,由禮部進行考試。省試當年進行殿試。

明清科舉制度

科舉在明朝時期才發展到了鼎盛時期,而且制度得到了進一步完善。明朝開始實行童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考試製度。

童試也叫小考、小試,相當於入學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考中者被稱為生員,又分廩生、增生、附生三等,生員可以進入府學、州學、縣學進行學習。

生員通常有兩個去向,一是從中選拔出來貢生,直接進入國子監成為監生,也稱貢監。國子監除貢監外,還有官員子弟入監的廕監,舉人入監的舉監,捐資入監的例監,二是每年參加各省提學官舉行的歲考、科考兩級考試,按成績分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參加鄉試的資格,稱科舉生員,也就是秀才。因此生員可以說是進入科舉的第一步。

鄉試

,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辦,每三年一次,被稱為鄉闈,由於通常在每年秋季八月舉行,因此又稱秋闈。而且鄉試不是你想參加就能參加的,能參加鄉試的只有兩種,一種是監生(國子監的學生),另一種就是科舉生員,也就是秀才。鄉試考中者被稱為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考中舉人基本就算學有所成了。

會試,會試由禮部主持,又稱禮闈,於鄉試第二年巨星,由於考試通常在春季二月舉行,因此又稱春闈。會試也分為三場,分別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舉行。通過鄉試的所有舉人都可以參加會試,考中的稱貢士,俗稱出貢,別稱明經,第一名稱會元。考中貢士的絕對屬於學霸級別。

殿試,殿試一般在會試後當年巨星,時間最初是三月初一。明憲宗成化八年起,改為三月十五。參加考試的全部是通過會試的貢士,而且殿試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對考生進行排名。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只考時務策一道。殿試畢,次日讀卷,又次日放榜。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通稱進士。進士榜稱甲榜,或稱甲科。進士榜用黃紙書寫,故叫黃甲,也稱金榜,中進士稱金榜題名。

並不是入京考試者都很富有

通過各朝代的考試製度我們就可知道,並不是所有入京參加考試的都是舉人,而且明朝以前通過地方考試的士子通常特權較少,沒有做官資格,而且取得的出身也不是終身制的,還需要定期參加考試,考試不過的會被取消出身。所以,明朝之前入京考試的不乏落魄學子。

而到了明清時期,舉人不但有做官資格,也是終身制的,而且享有極多的特權,例如不用納稅,因此很多百姓便將田地掛靠在舉人名下,每年交給舉人一定租子,因此只有明清時期的舉人才會富得流油。


香茗史館

舉人生財的門路寬泛,凡是他們名下的土地都不用繳稅。所以一些地主都把自己的土地掛到舉人名下,用來逃避賦稅,作為回報他們會把一部分收成交給舉人。

古代讀書人也可以分為三六九等,最低等的是同童生。這些人一般都處於起步階段,是剛剛受過教育啟蒙的人,大多數的人不僅年齡小而且出身貧寒。他們僅僅能夠參加縣裡和府裡的考試,考中之後可以說是一隻腳踏入了官場的門檻。這些人在社會上已經有一些地位了,由於讀書是一個高開銷的事業,如果家裡沒有幾分家底的話,這些人窮的叮噹響。

“童生”往上繼續考就可以當秀才,如果考不中秀才就會一直做童生,有些沒有讀書天賦的人一直唸到鬍子花白也沒有考中秀才。考上童生的學子們可以考取州府裡組織的考試院試,考上就成了秀才。所以我們經常提的窮秀才並不是讀書的最底層,考中秀才之後就是國家的知識後備軍了。也算有功名在身可以享受國家提供的一些福利以及社會特權,其中包括了生活補貼和,免除部分地丁錢,差賦徭役。

另外秀才也可以生財有道,一般來講私塾裡教書的老師都是秀才出身。在考試中發揮出色,比較優秀的秀才有保送到國子監的資格。一旦到了國子監就是國家未來的幹部,生活過得比較滋潤。不過中國古代一向是人情社會,秀才和秀才之間關係錯綜複雜,時不時地會舉辦各種聚會,這些都算比較費錢的額外開銷。

秀才繼續往上考就是舉人,這是省一級的考試選拔出來的人才。考中舉人之後就能夠參加國家級考試,一般來講考中舉人就可以和貧困階級說拜拜了。社會地位比較高,半隻腳已經踏入了上流社會,見到縣級以下的官員都可以不行跪拜禮。


品讀武器裝備

人也要分三六九等的。

當了舉人,就是本地本鄉的頭面人物,周邊的商人、農民都會獻上財產,將自己降為幫工佃戶,求得舉人庇護和不納稅待遇。

不過,也有一些堅持信念的舉人不願意這麼做。自然就是窮人,落魄了。


張勇達州

確實,過去考上舉人的就是一方富戶了。享受封建社會的不納糧不服役的種種特權。我們只聽說過窮秀才的,但是從未聽說過窮舉人的。


但是為什麼進京趕考的書生還叫落魄呢?因為背井離鄉遠赴京城,路上花銷和京城花銷不是一般的巨大,而且還要拜訪交友,都是一大筆的費用。所以如果一旦落地,那麼意味著一大筆錢打了水漂。


另一方面,在進京的路上,惡劣的治安環境也讓眾多舉子心有慼慼焉。強盜山賊數不勝數,碰上只要錢不要命還算是好的。那麼接下來,你只能一路乞討去京城趕考了。這樣算下來,怎麼不落魄?


星城搞機娃

其實,所謂的“進京趕考”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去首都參加會試。這裡的“京”是省會的意思。

進京趕考的書生,其實是秀才,甚至連秀才都不是,只是童生,當然落魄了

看過范進中舉的人都知道,在范進沒中舉之前,是個秀才,還被自己老丈人奚落,說連當初的中秀才都是考官看他可憐,才他考上的。

而一旦中舉,就不得了了,可以參加會試,也就是我們以為的“進京趕考”,考取貢士後,參加殿試,皇帝是主考官。

進京趕考,其實只是參加省裡考試,生源只是秀才,所以落魄也不奇怪。


錢淮28

敬告:米撬崖降疾恢老師,古時科舉考試得了舉人,就是本地木鄉的頭面人物,周邊的商人農民都會獻上財產,將自己降為幫工和佃戶,求得舉人庇護和不納稅的待遇。不過也有些堅持信念的舉人不願意這麼做,自然也就變成窮人,落魄了,這種人叫做落魄書生。不知我這樣回答老師滿竟嗎?敬候指教。祝老師開心快樂每一天。春風敬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