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举人在当地就挺有钱了,为什么进京赶考的书生有的还叫落魄?

宿醉70863949

这是由于各朝代不同的科举制度造成的,因此进京赶考的不一定都是举人,例如唐宋时期进京参加省试(尚书省)的就被称为“乡贡”。古代举人有钱,主要讲的是明清时期,由于考中举人之后就有了做官资格,加上具有很多特权,因此明清时期的举人一般都会很有钱,而唐宋时期进京赶考的穷书生还是有的。

科举制度自隋朝开创,到唐宋时期逐步完善,再到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是经历漫长发展期的,这也造成各朝代的科举制度并不统一。下面简单来介绍一下:

唐朝科举制度

唐朝科举考试一般由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定期举行的被称为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办的被称为制科。而且唐朝时期的科举考试只有州县试和礼部试两级,州县试又被称为解试,礼部试又被称为省试(因为通常由尚书省筹备主持)。考生在参加完州县试之后,考中的人被称为“乡贡”;“乡贡”进京参加省试,考中的人被称为“进士”。唐朝时期的进士只是有了出身,还不能做官,想要做官还要经过吏部的复试。且唐朝时期的科举还有一定门阀制度的影子,想要做官不仅要成绩好,举荐人也很重要。

宋朝科举制度

宋朝科举制度基本延续了唐朝。不过在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发生了变化,这一年进士放榜后,有人控告考官取士不公,于是赵匡胤又亲自在殿廷主持了一次复试,这是最早的殿试,而考中的也因此又被称为“天子门生”。

自此之后,宋朝形成了解试、礼部试、殿试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太宗时,殿试录取的进士又被分为三甲,即赐进士及第、赐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三个等级。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明清科举制度

科举在明朝时期才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而且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明朝开始实行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制度。

童试也叫小考、小试,相当于入学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考中者被称为生员,又分廪生、增生、附生三等,生员可以进入府学、州学、县学进行学习。

生员通常有两个去向,一是从中选拔出来贡生,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也称贡监。国子监除贡监外,还有官员子弟入监的荫监,举人入监的举监,捐资入监的例监,二是每年参加各省提学官举行的岁考、科考两级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也就是秀才。因此生员可以说是进入科举的第一步。

乡试

,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办,每三年一次,被称为乡闱,由于通常在每年秋季八月举行,因此又称秋闱。而且乡试不是你想参加就能参加的,能参加乡试的只有两种,一种是监生(国子监的学生),另一种就是科举生员,也就是秀才。乡试考中者被称为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考中举人基本就算学有所成了。

会试,会试由礼部主持,又称礼闱,于乡试第二年巨星,由于考试通常在春季二月举行,因此又称春闱。会试也分为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通过乡试的所有举人都可以参加会试,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考中贡士的绝对属于学霸级别。

殿试,殿试一般在会试后当年巨星,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化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参加考试的全部是通过会试的贡士,而且殿试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对考生进行排名。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并不是入京考试者都很富有

通过各朝代的考试制度我们就可知道,并不是所有入京参加考试的都是举人,而且明朝以前通过地方考试的士子通常特权较少,没有做官资格,而且取得的出身也不是终身制的,还需要定期参加考试,考试不过的会被取消出身。所以,明朝之前入京考试的不乏落魄学子。

而到了明清时期,举人不但有做官资格,也是终身制的,而且享有极多的特权,例如不用纳税,因此很多百姓便将田地挂靠在举人名下,每年交给举人一定租子,因此只有明清时期的举人才会富得流油。


香茗史馆

举人生财的门路宽泛,凡是他们名下的土地都不用缴税。所以一些地主都把自己的土地挂到举人名下,用来逃避赋税,作为回报他们会把一部分收成交给举人。

古代读书人也可以分为三六九等,最低等的是同童生。这些人一般都处于起步阶段,是刚刚受过教育启蒙的人,大多数的人不仅年龄小而且出身贫寒。他们仅仅能够参加县里和府里的考试,考中之后可以说是一只脚踏入了官场的门槛。这些人在社会上已经有一些地位了,由于读书是一个高开销的事业,如果家里没有几分家底的话,这些人穷的叮当响。

“童生”往上继续考就可以当秀才,如果考不中秀才就会一直做童生,有些没有读书天赋的人一直念到胡子花白也没有考中秀才。考上童生的学子们可以考取州府里组织的考试院试,考上就成了秀才。所以我们经常提的穷秀才并不是读书的最底层,考中秀才之后就是国家的知识后备军了。也算有功名在身可以享受国家提供的一些福利以及社会特权,其中包括了生活补贴和,免除部分地丁钱,差赋徭役。

另外秀才也可以生财有道,一般来讲私塾里教书的老师都是秀才出身。在考试中发挥出色,比较优秀的秀才有保送到国子监的资格。一旦到了国子监就是国家未来的干部,生活过得比较滋润。不过中国古代一向是人情社会,秀才和秀才之间关系错综复杂,时不时地会举办各种聚会,这些都算比较费钱的额外开销。

秀才继续往上考就是举人,这是省一级的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考中举人之后就能够参加国家级考试,一般来讲考中举人就可以和贫困阶级说拜拜了。社会地位比较高,半只脚已经踏入了上流社会,见到县级以下的官员都可以不行跪拜礼。


品读武器装备

人也要分三六九等的。

当了举人,就是本地本乡的头面人物,周边的商人、农民都会献上财产,将自己降为帮工佃户,求得举人庇护和不纳税待遇。

不过,也有一些坚持信念的举人不愿意这么做。自然就是穷人,落魄了。


张勇達州

确实,过去考上举人的就是一方富户了。享受封建社会的不纳粮不服役的种种特权。我们只听说过穷秀才的,但是从未听说过穷举人的。


但是为什么进京赶考的书生还叫落魄呢?因为背井离乡远赴京城,路上花销和京城花销不是一般的巨大,而且还要拜访交友,都是一大笔的费用。所以如果一旦落地,那么意味着一大笔钱打了水漂。


另一方面,在进京的路上,恶劣的治安环境也让众多举子心有戚戚焉。强盗山贼数不胜数,碰上只要钱不要命还算是好的。那么接下来,你只能一路乞讨去京城赶考了。这样算下来,怎么不落魄?


星城搞机娃

其实,所谓的“进京赶考”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去首都参加会试。这里的“京”是省会的意思。

进京赶考的书生,其实是秀才,甚至连秀才都不是,只是童生,当然落魄了

看过范进中举的人都知道,在范进没中举之前,是个秀才,还被自己老丈人奚落,说连当初的中秀才都是考官看他可怜,才他考上的。

而一旦中举,就不得了了,可以参加会试,也就是我们以为的“进京赶考”,考取贡士后,参加殿试,皇帝是主考官。

进京赶考,其实只是参加省里考试,生源只是秀才,所以落魄也不奇怪。


钱淮28

敬告:米撬崖降疾恢老师,古时科举考试得了举人,就是本地木乡的头面人物,周边的商人农民都会献上财产,将自己降为帮工和佃户,求得举人庇护和不纳税的待遇。不过也有些坚持信念的举人不愿意这么做,自然也就变成穷人,落魄了,这种人叫做落魄书生。不知我这样回答老师满竟吗?敬候指教。祝老师开心快乐每一天。春风敬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