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廁所革命”下的模式與變革

2018年中國(大同)公廁建設與運營管理論壇之後,呼市的“廁所革命”模式再一次成了全國媒體的聚焦點。

一時間,關於幸福感、功能性、觀賞價值等名詞和形容詞紛紛用在了呼市街頭巷尾的每一座公廁之上。

呼和浩特:“厕所革命”下的模式与变革

4月17日,2018年中國(大同)公廁建設與運營管理論壇暨山西省城鄉環境衛生設施設備展示交流會在山西省大同市召開。這次論壇之後,呼市的公廁模式開始見諸全國媒體,曝光率十分頻繁。

作為首要嘉賓,呼和浩特市城環環衛集團負責人張勝春參加了此次論壇,並以“探索‘廁所革命’新模式,引領城市文明新風尚”為主題分享了呼和浩特市在2017年“廁所革命”中的先進經驗與做法。

這一次的分享,讓業內一些城市主管部門和知名企業表示要“向先進看齊,向榜樣學習”,要前往呼和浩特市借鑑先進經驗,並查找不足,不斷深入推進“廁所革命”。

其實,早在呼市“廁所革命”如火如荼的推出之時,這種模式就頻頻見諸本地媒體,並受到外界的讚美。

2017年2月,呼市城管局對外發布消息稱,將投資上億元新建並改造公廁。公廁建設標準主要參照建設部“二類”公廁建設標準進行建設,市區主要幹道和內蒙古少數民族群眾文化體育運動中心周邊新建公廁按“一類”標準進行建設。呼市城管局提供的資料顯示,針對已規劃完成且無建設公共廁所用地的區域(如繁華街道、車站廣場、旅遊景點等,特別是次幹道、小街巷)及二環快速路周邊,根據實際情況有選擇性地設置佔地面積小、經濟實用環保的便捷式公廁40座(附設環衛工人休息室),緩解城區如廁壓力。

對此,在2017年2月16日下午,呼和浩特市委專門召開廁所專題會議,研究部署選廁所、改廁所、建廁所。會議上的內容主要圍繞“城市工作要以人民為中心”、“要樹立綠色、共享的發展理念”、“人們的生活過去是衣食住行四要素,現在要增加一個廁的要素”、“這些看似是小事,實際上是關乎每一個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

自此之後,呼市公廁的建設以及提標改造開始,在呼市的每一個街頭,都能看到公廁工人的動工身影,本地媒體拍照、採訪,市民們熱議。“廁所革命”的熱度一路飆升。

“2017年以後,公廁數量較之前翻了好幾番。”接受採訪時,呼市四區環衛局的負責人均給出了這樣的回覆。

今年2月9日,根據面向中國10萬家庭的問卷調查結果,央視財經頻道《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重磅發佈了“2017年中國直轄市和省會城市的幸福感”排名,呼和浩特市位列前十名。

這樣的幸福感,與“廁所革命”是分不開的。

呼和浩特市玉泉區的五里營社區及周邊是集中連片的居民樓,在其西側曾有23家廢品收購站,髒亂差是這裡的代名詞。2017年,在呼市政府實施的“廁所革命”中,將這裡整治成為五里營公園,公園裡修建起了“青城驛站”。

空氣與環境的改善,讓這裡居住的人幸福感提升了不少。

“以前早上起來鍛鍊身體要走很遠,現在不用了,上廁所也不用憋著到家了。”王秀香在這裡居住多年,在2017年的這個分水嶺裡,她見證了這裡的變化。也享受到了這一變化在生活上帶來的便捷與滿足。

其實,像五里營社區一樣被改造的地方有很多,這些環境以及公廁的改造和升級,讓居住於此和途經於此的人們感受到了政策帶來的利好性。出租車司機不用再像從前一樣到處找廁所、環衛工人也不用再在街道的陰涼處休息、年輕人的休閒更加多元化了。

而在不少城郊地帶,旱廁變成了水沖廁所,人們再也不用為上廁所時的環境衛生而苦惱,清潔工也不用為如何清理旱廁而費神了。

在2017年2月16日的那場關於“廁所革命”的專題會上,有人提出“綜合體廁所”概念。就是“如廁要像回家一樣,在青城驛站裡面可以喝茶、喝咖啡。環衛工人、走路的人可以歇歇腳,哺乳期媽媽可以餵奶”。

最後,決定建設、改造一批綜合體式廁所,“青城驛站”由此而來。

自從對外公佈公廁改革之後,呼市公廁開始瞭如火如荼的公廁建設。

自2017年5月份,首座青城驛站亮相呼市街頭以來,關於各處青城驛站的消息絡繹不絕。

在呼市,每個青城驛站的功能各不相同,而且外觀各異。每一座青城驛站的設計與地域文化和街道景觀相融合,分為磚混結構綜合體和木屋綜合體兩種類型,一座座木製別墅,獨幢的、複式的,一廁一景,映照在綠茵叢中。

多功能驛站的基本功能包括衛生間、環衛工人休息室、母嬰室、便利店、棋牌室、茶屋以及書屋等,且位於不同位置的驛站還具備其自身的特色功能。而衛生間作為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有通用、母嬰、殘疾和第三衛生間,這極大地方便了市民。

位於北二環與呼倫路交會處的一座青城驛站,周邊被綠色的植被包裹著,驛站中的小賣店老闆讀著書,聽著輕音樂。偶有人來,除了如廁之外,還會在這裡購物、休息、聊天。青城驛站的功能性已遠遠超越了一座公廁的基本作用。

內蒙古財經大學的學生劉燕說自己喜歡讀書、寫字,放鬆自己。尤其是在音樂瀰漫的咖啡館,點上一杯拿鐵,坐在藤椅上看一下午的書,窗外的陽光暖暖地灑在身上,就是最好的生活。

因為學校附近沒有這樣的咖啡館,青城驛站的出現,讓她眼前一亮。每個週末,她都會帶上一本書,到附近的青城驛站,放鬆一下。

“2017年之前,回民區公廁才60多座,現在已經翻了好幾倍。”回民區環衛局公廁科科長白小龍介紹,目前回民區有青城驛站40座,磚混結構的有20多座,移動式公廁有140座,另外還有沿街單位開放的公廁400多個。相比之前的公廁數量,現在已經基本達到了每500米一個。

另外他還透露,今年回民區將再新建49個青城驛站,54個磚混結構公廁,而在小區裡也將建140個公廁,上述的這些公廁已經陸續開工了。

新城區環衛局副局長郝鳳軍介紹,目前,包括沿街單位對外開放的廁所,新城區目前共有830座公廁。而在之前,新城區僅有60多座公廁。他說,今年新城區計劃再建設青城驛站134座。

他介紹,今年,呼市城管部門將持續推進此項民生工程,重點在優化設置佈局、推進標準化管理、拓展服務功能、提升服務水平上下功夫,求實效,力求構建佈局合理、管理規範、服務到位的便民服務體系,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和市民幸福指數。進一步優化公廁佈局,新增建設青城驛站500座,最大限度滿足居民出行如廁需求,同時提高管理服務水平。建立合理、完善的管理體系,全面實施青城驛站及各類公廁標準化建設與運行管理,保證公廁環境整潔、管理規範、市民滿意。

“像以前,人們隨地大小便的有很多,打掃衛生的時候,經常能看到。”環衛工人張秀雲說,公廁數量少,平房區的人們家裡大多沒有廁所,城郊區以及附近廁所少的地方,人們沒有地方方便,就會選擇在垃圾堆、路邊。現在的廁所增多了,不出五百米,就能看到公廁,隨地大小便的現象也開始逐漸減少。

“隨著公廁的不斷建設,城市形象提升,人們的自律會隨之提升,不少人的素質也隨之提高。”接受採訪時,郝鳳軍如是說道。

呼市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破解遊客如廁難題,一直是呼和浩特市旅遊發展委員會(以下簡稱呼市旅發委)工作的重點之一。

呼市旅發委消息稱,早在2015年,呼市旅發委就開始加大旅遊廁所等旅遊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三年來,呼市新、改建旅遊廁所1000餘座,基本實現了旅遊廁所“數量充足、乾淨無味、實用免費、管理有效”的目標。

而在之後,呼市也一直致力於公廁的改革與革新。

自2015年開展“廁所革命”以來,三年內,內蒙古自治區累計投資10.49億元,新建、改建旅遊廁所4054座,基本實現主要道路沿線、旅遊景點、交通驛站等全覆蓋。旅遊廁所以“數量充足、乾淨無味、實用免費、管理有效”為目標,切實解決遊客如廁難。

自治區旅發委主任鄭宜平在最近一次的2018年全區加快旅遊發展推進會上提出,要持續開展廁所革命。創新開展廁所革命新三年行動,細化落實旅遊廁所建設任務,進一步提升5A級景區、高速公路服務區、重點交通集散點、鄉村旅遊點、旅遊餐館、娛樂場所、購物街區和美食街區的旅遊廁所建設質量和服務水平,實現全部5A級景區和30%的4A級景區旅遊廁所建有第三衛生間。要加強貧困鄉村牧區旅遊廁所建設力度,將“廁所革命”向有旅遊資源的建檔立卡貧困村傾斜。旅遊廁所建設要堅持量力而行,便利實用,綠色環保,建管結合,健全機制,管理到位,創新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