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為我們留下的兩幅珍貴地圖,再現了絲綢之路的最後輝煌!

明朝為我們留下的兩幅珍貴地圖,再現了絲綢之路的最後輝煌!

而近年來,隨著絲路文化的起興和發展,這幅登上春晚的《絲路山水地圖》,從久藏民間再次崛然被受學界關注。

《絲路山水地圖》是存世之瑰寶,它縱59cm,長3012cm,為青綠設色絹本,採用傳統的手卷形式,繪於縑帛之上。該畫的背面有清末民初琉璃廠著名書店“尚友堂”的題簽“蒙古山水地圖”,故又名《蒙古山水地圖》。

明朝為我們留下的兩幅珍貴地圖,再現了絲綢之路的最後輝煌!

在我國古代,地圖一般採用兩種繪製方式:第一種是“計裡劃方”形式第二種則是採用山水畫的形式。而該圖正是山水畫形式的典型代表。而《絲路山水地圖》的繪畫藝術十分高超,其繪畫手法是明代流行的青綠山水畫法。該畫主要採用礦物顏料石青和石綠繪製,用大青綠畫法,著色濃郁,裝飾性強。由於採用了礦物顏料,所以即便歷數數百年,該畫依舊能保持鮮豔奪目的色澤。

《絲路山水地圖》原來藏於明朝內府。上世紀30年代流出國外,被日本收藏機構藤井有鄰館收藏。2000年,該圖由收藏家易蘇昊先生斥巨資購回國內。2017年,世茂集團又以1.33億元從藏家手中收購,並將之捐贈給故宮博物院收藏。

明朝為我們留下的兩幅珍貴地圖,再現了絲綢之路的最後輝煌!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林梅村先生研究表明,這幅氣勢恢弘的《絲路山水地圖》約繪製於明嘉靖三年至嘉靖十八年(1524—1539)之間,是一幅屬於明朝宮廷的皇家地圖。而從《西域土地人物圖》的相關記載來看,保存至今的《絲路山水地圖》,事實上只是原圖的四分之三,其地理範圍從嘉峪關到天方(即沙特阿拉伯的麥加),共211個西域地名。至於被人裁切的四分之一,其地理範圍大致是從天方到魯迷(即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

明朝為我們留下的兩幅珍貴地圖,再現了絲綢之路的最後輝煌!

也就是說,原圖的長度將達到40米左右!

事實上,除了這張珍貴的《絲路山水地圖》,明朝還為我們留下了另一張同樣珍貴的地圖——《鄭和航海圖》。

《鄭和航海圖》,原名《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約成於洪熙元年(1425)至宣德五年(1430)間。當時明宣宗正醞釀再下西洋,因此將鄭和船隊歷次下西洋的航程進行整理,然後繪製成整幅下西洋的全圖。

明朝為我們留下的兩幅珍貴地圖,再現了絲綢之路的最後輝煌!

《鄭和航海圖》以南京為起點,最遠到非洲東岸的慢八撒(今肯尼亞的蒙巴薩)。圖上詳細標明瞭航線所經過的亞非各國的方位、航道遠近和深度、航行方向和牽星高度,甚至礁石和淺灘也都一一註明。航海圖列舉的自太倉至忽魯謨斯(今伊朗的阿巴丹)的針路共56線,由忽魯謨斯回太倉的針路共53線。往返針路的不相同,反映出明朝船隊當時已具備高超的航海技術。

明朝為我們留下的兩幅珍貴地圖,再現了絲綢之路的最後輝煌!

作為我國曆史上一個創造了大量奇蹟的偉大朝代,明朝在地理探索上所取得的成就,在這兩幅珍貴的地圖上表現的淋漓盡致!鄭和的七下西洋,為我們留下了《鄭和航海圖》,全面反映了大明帝國與西方的海上交通。而今,這幅規模宏大的《絲路山水地圖》,又再現了明代中期延續千年的絲綢之路的最後輝煌!

這兩幅國之瑰寶,在一帶一路快速推進的時代背景下,被人們賦予了更多的意義和內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