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聊齋話故事:紫花和尚、盜戶、某乙

《紫花和尚》

諸城縣的丁秀才,是丁野鶴先生的孫子。他是少年名士,患病多年而死。但過了一夜,他竟然又活了,說:“我悟道了。”當時,諸城縣有一位僧人對於佛理奧妙很有研究。丁秀才叫家人把這位僧人請來,讓他在床前講解《楞嚴經》。但每聽僧人講解一節,他都說不是這樣。於是說:“假若我的病能痊癒,驗證佛理有何難?但是隻有附近的某生,能治癒我的病,應該誠心誠意地去把他請來。”原來,丁秀才講的這位書生,精於醫術,卻從不以行醫為業,請了他三次,他才來。書生根據醫理出方下藥,丁秀才吃了幾副,病就痊癒了。

這位書生給丁秀才看過病回到家裡,一位女子從外邊進來,對他說:“我是董尚書家中的丫鬟,紫花和尚與我有冤仇,現在他得到應有的報應,你又想把他治活?假若你再去給他治病,大禍將臨到你的頭上。”話說完,女子就隱沒不見了。書生很恐懼,丁秀才家人再來請他,他堅決推辭。丁秀才的病復發後,丁家人執意要請他去看病,書生就把不去的原因講了。丁秀才慨嘆說;“罪業是前生所造,今天死,也是我所應得的。”說完就死了。後來,尋問諸城人,果真有一位紫花和尚,是一位很有道業的僧人。青州董尚書的夫人,曾經把他供養在家中,也沒有人知道其冤仇所結的緣由。

《盜戶》

清朝順治年間,山東滕縣、嶧縣一帶,十個百姓中就有七個是盜寇,官府也不敢抓捕他們。後來,這些盜寇受了招撫,歸順了朝廷,縣官把他們另立戶冊,稱之為“盜戶”。凡“盜戶”與一般老百姓發生爭執,官府總千方百計地袒護他們,為的是怕他們重新造反。後來打官司的人便往往冒稱是“盜戶”,而另一方卻極力揭發對方是假的。每每打官司時,訴訟雙方先不去爭論是非曲直,而是苦苦爭辯誰是真盜假盜,還得煩勞官府去查閱戶籍。正巧,官署裡經常有狐狸作祟。縣官的女兒被狐狸迷住了,請了法師,用符咒捉住了狐狸,放進了一個瓶子裡,準備用火燒死它。這時,狐狸在瓶子裡大聲喊叫:“我是盜戶!”聽到的人無不暗笑。

PS:當某個群體有了特權,大家都想往裡擠。

《某乙》

城西的某乙,過去是個小偷,他的妻子為此感到很恐懼,多次規勸他,某乙於是幡然悔悟。

過了兩年,某乙貧困得不能忍受,就想再去當一次小偷而後就不幹了。於是假託去做買賣,到一個算卦人那裡去算算到什麼地方去吉利。算卦人算了算,說道:“東南方向吉利,利於小人,不利君子。”卦家隱隱約約與他心中的想法相吻合,他暗暗高興。於是他就向南走,到了蘇州、松江一帶,每天在村莊、城鎮中游逛,這樣過了好幾個月。

一天,他偶然進入一座寺院中,見牆角上堆著兩三塊石子,心裡知道這裡邊有些古怪,他也揀了一塊石子放上去,然後就一直走到佛龕後邊躺下了。天黑了以後,寺中有些人聚在一起說話,好像有十幾個人。忽然其中一人數了數石子,很驚訝地發現多了一塊,因而一起到佛龕後邊搜尋,發現了某乙,就問他:“放石子的是你嗎?”某乙承認了。又盤問他的住址、姓名,某乙用假話回答他們。於是他們給了某乙一件武器,領著他一同出去。到了一座高大的宅院外,有人拿出了軟梯,大家爭著越牆而入。因為某乙是從遠處來的,對路徑不熟悉,就叫他潛伏在牆外,負責傳遞財物和看守口袋。過了一會兒,牆上扔下一個包裹;又過了一會兒,用繩子縋下一隻箱子。某乙舉手接住箱子知道裝著東西,就把箱子打破,用手摸索著拿,凡是沉重的東西,全部放進一個袋子裡,背起袋子急忙逃走了,終於尋路回到了家中。

從此某乙建樓閣,買良田,並且用銀子為兒子捐了個功名。縣令給他家大門上掛了匾,稱他為“善士”。後來這件大案被破獲了,群盜都被抓獲,只有某乙沒有姓名、籍貫,沒有辦法追查,才免於被捕。事情過去了很久之後,某乙喝醉了酒自己說出了這件事。

曹州府有個大強盜,搶到一大筆財物回到家後,毫無顧忌地安然睡去。有兩三名小盜,越過院牆進入他家中,把他捉住了,向他要錢。大盜不給,他們就鞭打、燒烙。把大盜的所有財物都逼索到手,才離去。大盜向人說:“我不知道炮烙的痛苦如此厲害!”於是對盜賊深感痛恨,就投到衙門裡充當了馬捕,把本地的盜賊差不多都捕捉盡了。有一次捕到了以前搶他財物的幾個盜賊,就用他們對自己施用過的刑罰懲治了他們。

PS:那夥賊也是心大,遇到一個路人甲就敢讓他入夥?不是應該先納投名狀嗎?

說聊齋話故事:紫花和尚、盜戶、某乙

說聊齋話故事:紫花和尚、盜戶、某乙

說聊齋話故事:紫花和尚、盜戶、某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