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粵東三市揭陽、汕頭和潮州,哪一個歷史最為悠久?

無花的無花菓

三地目前都是福建移民後裔,當然是福建的文化。而三地的歷史,要數掲陽,秦朝時廣東古邑四縣之一,但那時的揭陽居住主人及文化與目前的福建文化截然不同,福建人移民到粵東那是明清之事,它們以強勢趕走當地土著,佔據粵東粵西沿海岸。其次歷史就是潮州,以前叫海陽,汕頭是澄海縣一個海邊碼頭,後來建國後由於政治原因變成三地政治經濟中心,汕頭的歷史最膚淺。


廣東十府

粵東三市源自義安郡、潮州、潮州府及解放後1952年至1957年粵東行署,行政中心駐地都是今潮州市,潮州八邑持續一千七百多年屬於潮州;歷史持續被潮州城直轄,是形成潮州特色人文的唯一原因。

潮州史前有商周浮濱文化《山海經(南次三經)》,秦置揭陽戍,漢封海陽侯地,南海國,漢置海陽縣(海陽齊信侯封縣)、揭陽縣,這些都是大範圍古地名,應以治所為據。沒有證據顯示秦置揭陽縣。秦置揭陽縣一說,依據是《南越列傳》篇末有一句“聞漢兵至,及越揭陽令定自定屬漢”。這只是漢書稱的越揭陽令,並非秦稱,秦稱應是南海揭陽令,秦有揭陽令純屬臆想。

再則,揭陽定是揭陽戍都尉,才能指揮秦守軍降漢,如果是縣令,不可能自定屬漢。當時,南海郡其東面疆域只到了橫浦關,(在今廣東仁化縣北一百三十里);陽山關,(在今廣東陽山縣。);湟溪關,(在今廣東樂昌縣西南二里)。秦揭陽戍守軍已經不在趙佗調令範圍。

“盜兵且至,急絕道聚兵自守”。(《史記·南越尉佗傳》),趙佗從縣令升任郡尉才有軍權調兵,這可做為史定不是秦揭陽縣令的旁證。秦縣令並無軍權自定漢。(公元前208年),南海郡尉趙佗乘秦亡之際,封關、絕道;於公元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國。有學者註解說陽山就是揭陽山,是不知此時史定已自定屬漢,趙佗已管不了史定。可見,史定投降漢軍時,是南海郡揭陽戍,還沒有南越國,所謂越揭陽令並非秦稱,而是漢書以漢稱論秦。而以此說牽強附會揭陽縣漢承秦制,秦已置揭陽縣,純屬信口雌黃。

《南越列傳》完整的表述是:“蒼梧王趙光者,越王同姓,聞漢兵至,及越揭陽令定自定屬漢;越桂林監居翁諭甌駱屬漢,皆得為侯。”完全是以南越的角度記述,記載越揭陽令及那段時間自定屬漢的人物,而蒼梧王還是趙佗封的,這是揭陽定叛秦投漢後的漢稱,這段時間趙佗自立南越國,南越國東境只到陽山縣。漢揭陽關、漢封海陽齊信侯、漢封南海國,是壓制趙佗南越國東境的三大力量,直至趙佗歸漢,齊信侯升東甌王,南海國被南越國吞併,漢初劉邦更多依賴的是諸侯,而不是縣。

《南越列傳》:公元前111年西漢武帝元鼎六年,漢封安道侯揭陽定,以南越揭陽令降侯,六百戶。《南越列傳》論功的理由是一百年前(公元前209年)情景:“聞漢兵至,及越揭陽令定自定屬漢”。

而據《高廉揭氏族譜》記載:“揭原史姓,漢初時,豫章郡史煥公之長子定公,智勇超群。出生於漢文帝后元二年(公元前162年)農曆十一月十六子時。於漢武帝時為護駕將軍。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因閩越王王郢發兵進攻南越,漢武帝派王恢、史定興師平亂,兵出南昌,未過南嶺,閩越王弟殺郢以降,天子羈留史定為揭陽令。未幾,因南越相呂嘉叛主,殺中國使,史定籍揭陽人民財賦總繪南越地圖,挈地上奏天子,並承天子令,會諸將來番禺,捕獲南越叛首呂嘉、建德,如命屯兵梅嶺,挫敗東越餘善的稱帝叛亂。兩役奏凱,收平南越、東越歸漢。武帝嘉其忠勇,於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十月十四日發聖旨加封史定為‘安道侯’,以揭邑為姓,賜姓‘揭’,改名‘猛’,此為揭姓之所由也。”

出生於漢文帝后元二年(公元前162年)農曆十一月十六子時的史定。與前201年“聞漢兵至,及越揭陽令定自定屬漢”。根本就是兩回事!“自定屬漢”的揭陽定和受封安道侯的史定,即出生於漢文帝后元二年(公元前162年)農曆十一月十六子時的史定。究竟是不是同一人?“安道侯”是封給那個揭陽令?說法矛盾,如果是封給揭陽定,揭陽定起碼應該一百二十歲。如果是史定,則賜揭姓不包括揭陽定本人,揭陽定被賜揭姓純屬族譜杜撰,被賜揭姓的是公元前162年出生的史定。安道侯也明確記載前111封給前162年生的史定。在這一點上,族譜更可信。《史記》是以一個確切的名代稱所有揭陽官,對一切不知名的揭陽令都以揭陽定擬稱和代稱。

《史記》成書於公元前90年,而且作者是在獄中完成的,所以,《史記》裡的揭陽令定不是史定,按照《史記》記載歷史人物的方式,記載揭陽定和揭陽令只是一個不知名的擬稱、代稱。如《史記·扁鵲段》扁鵲並不是一個人的名,而是醫者的總稱。如果不是統稱,扁鵲具體人應200歲,史定也起碼130歲。因為史定被賜揭姓世襲,就高不就低,《史記》叫揭陽定或揭陽令,是對秦置揭陽關官員的擬稱或代稱。漢揭陽令都以史定自稱。揭姓人也以史定稱謂揭陽令,《史記》也不例外,就像現在潮州人叫揭陽人為揭陽鈴同一個道理。

漳州市《漳浦縣誌·古蹟》記載:(盤陀嶺上蒲葵關)為“漢南越故關”,《讀史方輿紀要》按《淳祐志》之說認為是“漢初南越所置關也。”《輿地紀勝》則說為“東南二越界”。這說明,當年秦軍並未在此處設關,更沒有秦揭陽界,也沒從這裡進攻閩越王。只是到了漢代,才有南越揭陽界線,秦揭陽縣純屬烏龍。

《姓氏考略》載:“西漢初年有揭陽定,為功臣,原姓史氏,官拜揭陽令,以任職的地名為“揭陽氏”,後改為單姓“揭氏”。揭陽,在廣東省東部,榕江上游。”這已確認史定不是秦揭陽令而是漢初揭陽令,與一百年後封的安道侯不是同一個史定,實際也確定了漢揭陽縣治在榕江上游,不是榕城。

史記《東越列段》載:東越王餘善生前竟然“刻武帝璽自立”,即自封為東越武帝,狂妄自大、自取滅亡。漢武帝派四路大軍剿滅東越王餘善。“天子曰:東越狹多阻,閩越悍,數反覆。詔軍吏皆將其民徙處江淮間,東越地遂虛。”

司馬遷評價:“太史公曰:(閩)越雖蠻夷,其先豈嘗有大功德於民哉!何其久也。……然餘善至大逆,滅國遷眾。”閩越王無諸是歷史功臣,東越王餘善是歷史罪人。餘善大逆,被漢武帝“滅國遷眾”,造成了福建歷史空白四百多年,直至“永嘉之亂”中原移民進入。這個東越,應該是福州一帶,包括蒲田。

這段時間,也是源自粵東鳳凰山的畲族遷入閩地擴散閩西北的時期。永嘉之亂中原移民進入閩地,被學者杜撰成潮州人福建祖!今東南各省,福建、廣東都有大量北方移民,其中比較集中的地區是蘇南浙江一帶,更加密集的移民區則是從蘇州至寧波一帶,杭州城裡。這次移民活動,據說形成了“客家人”族群。金入主中原不久,蒙古崛起,繼續南下侵佔中原。中原人不斷南遷,河南十室九空,大量北方移民經福建進入廣東潮州等地,潮州人並非福建祖,而是中原人。

漢封海陽侯地、漢封南海國、漢置揭陽縣、晉義安郡,隋唐潮州,這些都是閩南粵東大範圍的地名。跟今揭陽市都沾不到邊。無良學者不要試圖欺騙揭陽市政府的財政。

潮州是隋唐繼承義安郡的,潮州繼承的義安郡並沒有什麼揭陽縣!潮州也並非從古揭陽來的,海陽侯地才是潮州的史前歷史。秦揭陽關,漢揭陽縣已經是一個消失的名稱。一個地方通常是以最高行政地位代表的,秦揭陽戍沒有範圍,漢揭陽縣範圍包括粵東閩南,縣治也不在今揭陽市範圍,與今天的宋置揭陽市亳無交集,更無歷史沿革繼承關係。說揭陽市歷史最悠久,就像在說潮汕揭三市歷史同樣悠久一樣。是在忽悠無知的人!揭陽市繼承古揭陽縣歷史憑什麼?憑宋置縣治嗎?可笑!古揭陽廢置六百多年後,仍然由縣治設在別處的揭陽縣延續繼承?這也行嗎?

有無良潮汕論者說粵東不顯示古揭陽是歷史虛無主義,難道潮汕論沒有顯示揭陽就不是歷史虛無主義嗎?

所以,說地方歷史,三個市本來就同屬一地潮州。論建制,古揭陽縣治並不是在揭陽市境內,與揭陽市無關!秦漢揭陽與宋置揭陽並沒有繼承關係,如果揭陽市憑現名稱就可搬來古揭陽縣治,那還有什麼歷史沿革?如果古揭陽可以由揭陽市繼承,那潮州市就更應該繼承潮州府了,汕頭還憑什麼用洋人臆造的所謂“潮汕”代替潮州歷史?

如果以市論,汕潮揭排列已經說明問題,若以縣治論,今榕城是宋置揭陽縣城,三市最慢!汕頭有潮陽縣,潮州有海陽縣,都比揭陽縣歷史悠久。以區域中心論,潮州府城地位最高,至於古揭陽,粵東三市和梅州,閩南漳州都有份,實際也等於誰都無份。如果揭陽市繼承古揭陽縣的論調可以成立,那麼,潮州市繼承潮州歷史就更可以成立,潮汕論者破壞潮州歷史文化成千古罪人的罪名也就成立!


幻影千度

這問題上次有過討論,當時也說是揭陽為悠久,結果被不少人嗆了,其實歷史就是歷史,就象有朋友說的揭陽很低調,也確實如此,好像潮汕裡少了個揭,揭陽就似乎被忽略了一樣,然而這幾年揭陽的發展卻有目共睹。願潮汕幾個市在發展中象外出的所有潮汕人那樣團結和諧,共促發展,為提震粵東經常發展而攜手發力,也希望粵東幾個市在經濟發展中不忘環境保護,造福一方百姓。


微願

粵東三市歷史最悠久的是揭陽。揭陽古為秦南海郡七縣之一。管轄整個粵東。有趣的是,建制最早的揭陽人也是三市中最低調的人,從不炫耀自已的輝煌歷史,也從不任性自已閩南特性,與客家人和睦相處,保持寧靜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