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產品的覺得運營不到位,做運營的覺得產品不牛逼

長期以來,“產品為王”的理念一直被跨境電商從業者當成重要的發展方向和策略。

但現在很多國外消費者對中國產品的定義就是貨次價低,而中國賣家往往都還打著低價策略,導致很難在新市場中爭取到更大的利潤,“產品為王”真的是未來發展的主旋律嗎?也許產品能給你帶來的紅利並沒有想象中那麼久。

做產品的覺得運營不到位,做運營的覺得產品不牛逼

跨境電商的發展已有十餘年曆史,自2009年起,中國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中國製造業在全球製造業總值中所佔比例也達到15.6%,成為了全球公認的“世界工廠”,也加速了中國人積極參與跨境貿易的步伐。

但近些年來,隨著全球能源和原材料價格的上漲、融資和環境成本的增加、貿易保護主義的衝擊、人民幣的持續升值、最低工資制度的全面推行等多種原因導致中國人力成本上揚,低廉勞動力成本的加工優勢也逐漸消失了。

另外,中國的產品雖然種類豐富、樣式齊全,但中國製造業仍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這不僅是因為在基礎原材料、重大裝備製造和關鍵核心技術方面嚴重受制於人,也是因為咱們本土企業對技術創新能力弱、研發投入不足。從國際視角看,製造業跨國公司的研發投入一般佔銷售收入比重的5%左右,高的甚至可以達到10%-15%,而中國企業中只有華為等極少數公司可以達到5%的水平。

做產品的覺得運營不到位,做運營的覺得產品不牛逼

現在,隨著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產品同質化嚴重、平臺規則複雜多變等現象出現,跨境電商行業有一股以運營驅動的力量正在壯大發展,產品與運營的職場關係和管理也成為了跨境電商從業者越來越關心的問題。尤其是像3C電子這些殺紅了眼的熱門類目,想讓自己的產品從市場中脫穎而出,除了需要創新產品技術之外,最終還取決於運營能否掌握消費者的心理變化,用技能引導大家的消費行為。

目前看來,產品和運營在日常工作中尚缺少規範引導,很多公司的產品經理和運營經理總是默默的憋著一口要掐架的勁兒:做產品的覺得運營不到位,做運營的覺得產品不牛逼。最後默默買單還是老闆:選品的時候你們怎麼不多提意見,現在產品做出來了,銷量不好了,就事後馬後炮了?!除此之外,“運營地位肯定不如產品”等等這類言論也很常見,運營的作用和價值被嚴重低估,導致團隊管理混亂,大家互不理解、互相傷害。

做產品的覺得運營不到位,做運營的覺得產品不牛逼

這裡先談談為什麼運營的價值會被嚴重低估,主要有三大原因:

1.急功近利的行業環境

有的賣家說:“運營想要做得好,就必須做推廣,不僅要要花錢還要時間積累,但好的產品卻能省時省力省錢。”這裡有兩層意思,一是運營的執行週期比產品更長,更注重積累和持續性投入,很難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二是在資金方面,運營的成本和產品研發的成本各佔總成本的比例和輕重很少有賣家去詳細規劃,完全靠老闆主觀的意願和偏向。急功近利是整個跨境電商行業的一大特色,“爆單”變成了開寶箱抽獎的遊戲,人人都想憑運氣一夜暴富,卻鮮少有人能憑實力“玩轉爆單”。

2.高階運營人才缺失

很多公司不重視運營的根本原因是因為高階運營人才太少,可謂鳳毛麟角,我們最常見的運營其實更像銷售和客服崗位,只懂基本的站內操作,寫listing也寫得很吃力,各種生搬硬套,問到排名優化,除了“刷單”就沒什麼能說的了;問到品牌推廣和營銷,最多會後臺設置打折促銷;再象徵性的寫幾份報表給老闆看,並不會真的去挖掘數據背後隱藏的用戶信息。

3.“本土化”內容輸出難度大

大家都知道,信息流是要本土化的,什麼意思呢?就是不光你的產品要按國外人的需求和喜好製造,你的運營內容輸出和運營技能也必須是符合國外人調性的。在內容輸出和技能玩法上,不得不承認老外自己比我們更有優勢,無論是語言、習慣還是熱點感知,他們更能迅速抓到重點,而我們卻需要面向各類數據和指標,不斷剔除干擾因素,還不同站點不同分析。在建立與用戶之間的情感聯繫這一方面,如果我們想更多的與用戶互動,培養消費者忠誠度,就要克服“水土不服”的運營,多輸出“本土化”內容。

做產品的覺得運營不到位,做運營的覺得產品不牛逼

運營驅動任重而道遠,就當前市場形勢而言,多而散、門檻低是這一職業的特點,而產品崗位發展相對更加規範、更加成熟,如何正確看待兩者之間的關係呢?產品和運營到底孰輕孰重呢?一些賣家提出了很多有趣的看法。

賣家杜蘭登の仙女

同樣的產品,一模一樣的品牌,不同店鋪的銷售額就完全不一樣,天壤之別,這說明運營水平有高低之分;而不同的產品,同一個運營,銷售額不一樣,可能就是產品的原因了。

賣家艾倫

打LOL嗎?我覺得這個遊戲的操作和運營與產品的關係是一樣的。

選品就是選英雄和天賦符文,運營就是選手操作秀。孰強孰弱要看你是怎麼定位的,產品+運營應該是個平衡的過程,產品弱則強化運營,產品強則運營可強可弱,產品是指這個英雄的天賦能決定能不能打後期,運營是操作得看你carry的能力,想想職業選手和青銅的區別吧。

賣家NANA

我覺得產品重要還是運營重要,得看到底是什麼樣的產品。

大眾化產品

例如手機殼,移動電源等,它們在目前的技術上已經進化到極致,根本沒辦法再優化,或者優化效果不大,必須突破當前的技術手段才能優化。我覺得這類型的產品不用問,比的就是運營。而且還是比較高深的站外引流,不然怎麼拼?如果是引流小白,就根本沒法做了。

小眾產品

比如Hub——這個算是小眾裡面競爭比較大的了,我的競爭大意思就是有幾家大賣也在賣的。這玩意變化就比較大了,例如加個網口,三口四口甚至到十口,線長線短等等。銷量最大的就是4口hub,無疑這個就是拼運營拼供應鏈拼價格,小賣家玩不了。有人就會問了,那跟手機殼有啥區別還是不是一樣沒法賣?

如果關注這個東西比較多的人就會發現微軟新出的平板PC,surface pro的銷量在美國已經超過iPad了。那商機來了,市面上的Hub對接surface pro的話很明顯的有代溝,只要把這個代溝解決了,無疑我覺得會是一個小爆款。而且那些大賣根本看不上這樣的細分品類。(當然已經有人再做了,這裡只是舉例)

這種小眾產品說白了就是揀點漏,鑽鑽小空子,賺點小錢花花,我個人覺得小賣家走這條路還是可行的,所以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更重視產品,但每個人的實際情況不同,所以答案也都不一樣,根據自己的實際出發,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做產品的覺得運營不到位,做運營的覺得產品不牛逼

通過以上的討論我們可以發現,產品與運營的關係本質上是相輔相成的,運營=流量,產品=轉化率,市場上有太多好產品賣不出去,因為沒有流量;也有太多好運營有流量卻沒有訂單,因為產品同質化嚴重幹不過競品;所以只有兩者配合才能轉換成訂單,產生更大效益。

但同時,運營技能仍需根據產品的不同靈活施展,如果產品不一樣,運營的方式肯定也會不一樣。通常,不同經驗的跨境電商運營工作者對運營的規劃有很大的差異,比如:

初階運營

職場能力:執行力

職場技能:熟悉跨境平臺賬號操作、基礎的listing優化技能、活動的執行、站內推廣、選品等等。

中階運營

職場能力:營銷力

職場技能:瞭解目的國消費者的愛好和習慣、具備優秀的listing撰寫能力、各類工具的熟練掌握(關鍵詞、數據分析、催評等等)、推廣與營銷技巧進階(站外引流、網紅效應等等)以及針對性的內容運營等等。

高階運營

職場能力:思維方法和宏觀邏輯

職場技能:能獨立構建成熟的運營工作框架、拆解運營指標、用數據引導運營、消費者行為分析(新老客戶引流與維護)、精準的品牌定位與營銷策劃能力等等。

做產品的覺得運營不到位,做運營的覺得產品不牛逼

也許“產品為王”勢頭正猛,而“運營驅動”才開始萌芽,也許跨境電商的大賣們還忙著打資金戰,想以低價迅速佔領更多的市場份額,但無論是哪種經營方式,對中小賣家而言,我們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國際競爭中,用更開闊的眼光和思維去看待國外市場,不斷優化團隊管理、提升團隊力量,才有機會出奇制勝,搶佔先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