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成功的父母,就是有時間從容地陪伴孩子!

所謂成功的父母,就是有時間從容地陪伴孩子!

所謂成功的父母,就是有時間從容地陪伴孩子!

孩子們期待的六一馬上就要來臨了。

每年這個時候,學校都會舉辦主題活動慶祝這個專屬於孩子的節日。但是每逢活動,總有一些不親自參加或不參加的家長。

“老師,最近要出差,實在沒空去,抱歉抱歉...”

“老師,不好意思,家裡有點事,今天的活動去不了了”

“老師,單位不好請假,我讓孩子奶奶去吧”

工作繁忙、家務瑣碎,的確讓很多年輕父母無暇參加孩子學校的一些活動。

但是家長們也需要明白,參加學校活動是瞭解孩子、轉化教育觀念、增進親子感情的絕佳機會

如果缺席,表面上看無關緊要,但其實最受傷害的就是孩子!

所謂成功的父母,就是有時間從容地陪伴孩子!

那麼,家長缺席孩子的學校活動,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哪些傷害?

1.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

六一對孩子來說是一場盛典,排練節目付出的努力和汗水,都是為了能在爸爸媽媽面前展示自己。如果家長缺席活動,孩子得不到關注,只能孤單看著其他孩子和家人一起玩樂,長此以往,孩子很容易產生自卑心理。

2.降低了孩子參加集體活動的積極性

在重大節日裡,如果父母缺席,孩子不僅不願意參加遊戲,還會把對周圍同學的羨慕之情轉化為對活動本身的排斥感,孩子參加集體活動的積極性會因此受到打擊和削弱。長此以往,會把孩子推入越來越自閉的狀態。

3.給老師留下不重視孩子教育的負面印象

家長缺席學校的重要活動,會給老師留下對孩子教育不上心的負面印象。而這種負面印象也會影響到老師對孩子的關注度。如果孩子日後出現一些不好的學習狀況,老師未必會積極主動與家長反饋溝通,畢竟自己的孩子家長都不重視,又憑什麼要求老師費心費力呢?

4.給親子關係埋下隱患

家長缺席孩子的重大活動節日,會讓孩子內心產生不被父母疼愛、不被父母重視的想法。且孩子年齡越大,心裡累積的意見和不滿也會越多。等孩子進入青春期,易走入厭學、不聽話的叛逆之路。

父母在孩子童年記憶中的缺席,往往是親子關係中最難以修復的傷害,也是最難以彌補的遺憾。

別在重要的日子裡缺席,別讓孩子長大才發現,童年的回憶裡唯獨少了父母。

所謂成功的父母,就是有時間從容地陪伴孩子!

所謂成功的父母,就是有時間從容地陪伴孩子!

當然,大部分父母還是會在百忙中抽空參加孩子的“六一”活動。

只是很多父母將其當做一項需要完成的任務,不僅降低了陪伴的質量,還失去了諸多難得的教育契機。

那麼,在“六一”這樣的大型活動中,父母可以抓住哪些教育契機?

1. 抓住挫折教育的契機

學校組織的兒童節或親子運動會,大部分會設置一些比賽節目。有比賽就會有名次或輸贏之分。當孩子面臨自己與他人之間的落差時,便是父母進行挫折教育的最佳時刻。

引導孩子用正確的心態看待自己的失敗或輸贏,不僅能培養孩子不屈不撓的個性,還能提高孩子成年後抗挫折能力。

2.引導孩子學會欣賞、排除嫉妒心理的契機

六一活動過程中,很多有才藝的孩子往往能獲得登臺展現自我的機會。倘若自家孩子未被選上,父母則應該引導孩子學會欣賞、排除嫉妒心理。讓孩子明白欣賞是對美好事物和人的理解與接納,即便只是一個聽眾或觀眾,也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3.培養孩子自信、勇敢的契機

六一登臺演出,對於孩子而言,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為需要面對許多陌生的面孔、眼神和表情。淡定從容地站在舞臺上,需要極大的勇氣,更需要戰勝自己內心的恐懼。

當孩子經歷多次過這樣的大場面以後,孩子的內心必將更加成熟穩定。這也是多次參與活動的孩子明顯比一般孩子更加自信勇敢的主要原因之一。

4.培養孩子應變能力的契機

在校方舉辦的大型活動中,如果遇上活動流程有變或其他突發情況,這時候,父母可以培養鍛鍊孩子的應變能力。遇到問題,先問問孩子的想法,或許下一次孩子就能更好地處於突發狀況了。

5.鍛鍊孩子合作能力的契機

校方舉辦的大型活動,通常是需要孩子與孩子、孩子與父母互相合作才能完成的項目。父母出席活動,不僅能鍛鍊孩子的合作能力,還能提高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6.培養孩子儀式感的契機

有心理專家認為:孩子正常的身心成長需要一定的儀式感。小小的儀式,其實就是一種強烈的自我暗示,會讓孩子的注意力更集中、更認真、更用心。

爸爸媽媽參加學校組織地大型活動,不僅僅是在特殊的日子陪伴了孩子,也在無形中培養了孩子儀式感的意識。而這些看似很小的事,都成了孩子童年裡最美好的記憶。

《窮爸爸富爸爸》一書中曾說過:“所謂成功的父母,就是有時間從容地陪伴孩子。”

或許我們無法做到時時相伴孩子左右,但我們至少可以做到在重要而特殊的日子裡不缺席。

因為,不缺席活動,才能不缺席孩子的成長。

所謂成功的父母,就是有時間從容地陪伴孩子!

所謂成功的父母,就是有時間從容地陪伴孩子!

另外不得不提的一點是,很多學校舉辦類似“六一”這樣的大型活動時,爸爸是缺席更嚴重的那一位。

對於學校舉辦的大型活動,爸爸們總覺得沒有參加的必要,尤其是幼兒園的活動。

但事實並非如此。

  • 爸爸參加活動,可以彌補幼兒園教育中男性文化的缺失

我國托幼機構中很少有男性教師,導致孩子與男性接觸的機會相當少。這種狀況對男孩而言,不僅缺乏可以模仿的男性榜樣,還可能會引起性別混亂。對女孩而言,父親代表了力量和運動,經常由爸爸陪伴的女孩,會更加樂意參與體育鍛煉。

  • 爸爸參加活動,可以培養孩子更健全的人格

從心理學論述的男性和女性的氣質差別來看,爸爸勇於冒險、富於智慧、大度、堅定、勇武和易暴躁;媽媽穩重、溫柔、服從、忍耐、易焦慮和自卑。

幼兒期是孩子情感和個性發展的關鍵期,若希望孩子在勇於冒險的同時又不失穩重,在堅定大度的同時又能以忍耐和服從的態度和別人相處,就要求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全面而和諧的參與,而非母親一人承擔。

更何況,爸爸對孩子的影響包括爸爸的形象、語言、動作、思維過程、情緒情感和行為方式等各個方面,而這些都是母親無法代替的。

  • 爸爸參加活動,孩子在人際交往中更具備男子漢氣概

心理學家的研究資料表明:一天與父親接觸不少於2小時的男孩比那些一星期內與父親交往不到6小時的男孩人際關係更融洽、從事活動更富有男子漢氣概。

因此,爸爸參加學校組織的大型活動,可以給與女孩充分的認可和鼓勵,也在無形中培養了男孩的男子漢氣概。

所謂成功的父母,就是有時間從容地陪伴孩子!

在電影《歲月神偷》中,8歲的兒子羅進二是這麼描述他眼中的爸爸的:

這個是我老爸,他很忙的,整天低著頭貓在鞋子後面工作。有時候他趕貨,我好幾天都見不到他。不過不怕的,我每次見到他,他還是我的老爸。

每次相見,爸爸或許還是那個爸爸,但孩子卻在一去不返的歲月中一刻不停地變化著、長大著。

正如《時間都去哪兒了》唱得那般:門前老樹長新芽,院裡枯木又開花,記憶力中的小腳丫,肉嘟嘟的小嘴巴...還沒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

童年只有一次,成長無法重來。

那些忙著加班、應酬、出差的爸爸們,別等孩子長大離家了才開始懷念他們小時候的樣子。

趁孩子還小,這個“六一”,請陪著孩子們一起過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