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一種堅持的倔強

我們夜宿廊下,

仰首靜觀簷底黑影,

看涼月出沒雲底,

星斗時現時隱,

人工自然,

悠然溶合入夢,

滋味深長。

涼月出沒,星斗入夢,這不是一篇散文,而是出自梁思成先生的一篇古建築調查報告《晉汾古建築預查記略》。

戰火紛飛的年代,梁思成和營造學社的成員們,在顛沛流離的逃亡路上,僅用鴨舌筆和墨線等簡陋的製圖工具,繪製出當時已達到世界先進水準的建築圖紙。唐代的佛光寺大殿、遼代的獨樂寺、清代的碧雲寺,這些古建築之美,在他們的筆下屹然不倒。

“青燈黃卷苦讀,熱血摯情堅韌”,匠心,成為專業主義的中國式表達。

匠心,一種堅持的倔強

一部播出前未曾做任何宣傳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爆紅網絡,豆瓣評分高達9.4,,超過了一度被年輕人所追捧的偶像古裝劇和韓劇的評分。

匠心,一種堅持的倔強

很難相信,在北京故宮,在和車水馬龍一牆之隔的地方,會生活著這樣一群與外界“格格不入”的人。

他們的名字,在這之前很多人甚至都沒聽過—— 文物修復師,也稱“文物醫生”。

城牆外的人模糊日夜,城牆內的他們卻嚴守朝八晚五。

城牆外的人高歌創新,他們卻要“守舊”到底。

城牆外的人一年跳三次槽也不足為奇,他們卻只興一輩子幹一件事。

匠心,一種堅持的倔強

他們是文物的保護者,更是文化的延續者,用他們日復一日的堅守,造就古文物的傳承。

有人用鏡頭記錄著他們的一絲不苟、堅持認真,在傳遞文化的同時,更是傳播了一種匠人精神。

這部紀錄片記錄了故宮文物修復師的一代堅守,也向世人傳播著中國文化的魅力以及中國一代人的匠人精神。

《清明上河圖》、《馬踏飛燕》等世界頂級文物,都經過了他們的清潔、修復。

匠心,一種堅持的倔強

如果不是鏡頭記錄了他們的點點滴滴,身在車水馬龍的城市中的我們,很難去了解並感受到,他們背後的故事。

匠心,一種堅持的倔強

他叫王津,是人氣最高的鐘表組師傅,被稱為“故宮鄭少秋”而走紅網絡。

他16歲進入故宮文保科技部鐘錶組,修了39年鐘錶文物,沒有換過工作。

匠心,一種堅持的倔強

文物的修復並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專業,更需要極大的耐心與專注。

片中,王師傅要修復的是一座破損嚴重的銅鍍金鄉村音樂水法鍾,為當年乾隆皇帝收藏。

匠心,一種堅持的倔強

“齒輪的咬合,就是幾毫米的事兒,差一點都動不了。”為自制一個齒輪,王津需要用小細銼慢慢在齒上“找”,以求精確。

“一個零件花幾天、一週做,都很正常。” 終於在修復工作開始8個月後的一天,老鐘被修好了。

網友評論說“看到王老師修好的鐘表運轉時的樣子,整個人都看傻了。”

匠心,一種堅持的倔強

匠心,一種堅持的倔強

沒有過山車的劇情沒有大牌也沒有小鮮肉,就是這樣一部波瀾不驚的片子,卻可以通殺70後到00後的盆友圈。

在這群匠人身上,在他們的生活細節中,藏著一種對時間的超然。

匠心,一種堅持的倔強

讓人震撼的是匠人的精益求精,還有他們身上那種專注的“工匠精神”。他們不僅僅是做一件工作,而更是樹立了一種對工作執著,對所做之事精雕細琢直至完美的精神。

“這個世上終究有些事物,可以繞開代際之間的溝壑、填平審美之間的差異、拋開觀點之間的偏見,在歲月裡找到永恆的一席之地。”

“工匠精神”在很多國家都有所體現。在瑞士的汝拉山谷,寂靜的機芯工廠裡坐著一個個埋頭打磨的工匠,窗外是幾百年風景不變的瑞士高山草甸,而從這個偏僻村莊生產出來的手錶,在不久後,將被陳列在世界各地最昂貴的櫥櫃裡。

所謂的“商業之美”,就本質而言,是人們對自然與物質的一種敬畏,並在這一敬畏之上,以自己的匠心為供奉,投注一生。

匠心,一種堅持的倔強

梁文道說,“其實這個‘匠人精神’最重要的不是他能夠一直去打磨一件器皿,專注於一項手藝。而在於他從意義和價值取向上,不認為一輩子去做這一件事情,一輩子去磨一個眼鏡架是有問題的。”

匠心,一種堅持的倔強

在生活壓力如此大、社會節奏這麼快的狀況下,還有一群人會去做一件很慢很安靜很需要沉下心才能做好的事情。

這是他們的可貴,也是我們作為觀者的幸運。

在一切講求效率、減少成本而盡力獲得利益最大化的時代,我們需要這樣的始終如一。

這種對於匠心的堅守,是古老中國的傳承,也是我們原本就溫柔敦厚的底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