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周瑜到底有多厲害?

一個人的歷史

周瑜出身江南望族,廬江舒縣人,其曾祖周榮曾為漢尚書令,堂祖周景、周忠也官至太尉,位列三公,其父周異為洛陽令。在江南一帶勢力龐大。至董卓專權,周家突遭鉅變家族受損,多數家族成員遇害。周瑜當時年紀尚小,躲過一劫,同時也擔負起了振興家族的重任。



漢末豪傑並起,四方割據。袁術割據江南,孫堅投靠袁術一同起兵討伐董卓,留兒子孫策留守。周瑜與孫策同年且交情深厚,勸孫策退居舒縣,並將祖居南大院贈予孫策居住。兩人來往更加密切。


孫堅兵敗身亡,孫策年僅16歲,便投靠袁術暫且棲身。後由袁術處借得人馬三千,欲恢復父親基業,周瑜得知後領人前往助戰,孫策看到周瑜到來大喜過望,說到我得周郎相助大事成矣。便令周瑜留守後方,總理後方糧草調度,孫策征討大獲全勝,周瑜後方調度接濟有方,孫策得勝回來對周瑜賞賜頗豐,情同兄弟。時稱江東雙傑,孫策周瑜齊名江東。天不假年孫策早逝,周瑜念及於孫策的情義,共保孫權繼承父兄基業,對孫氏忠心耿耿。


建功赤壁。曹操率百萬大軍征討江南,征服荊州劉表之後,兵鋒直指江東。當時攝於操兵威,江東官員多數主張投降,周瑜力排眾議力主抗曹。聯合當時的劉備集團,在赤壁於曹操對壘。利用火攻大破曹軍,取得赤壁大戰勝利。此戰也成為我國曆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

力阻劉備在荊州擴張,周瑜以其獨特的政治敏銳,在赤壁大戰後,力阻孫權將南郡借於劉備,並建議孫權進一步遏止劉備勢力坐大,但終因孫權不同意,使劉備得逞。當時,周瑜已看出劉備諸葛亮,下一步必然圖謀四川的意圖,為了遏制劉備,周瑜乘劉備剛剛取得荊州,尚無暇顧及四川時,向孫權建議起兵入川並得到孫權的同意和支持。可天不遂人願,周瑜兵至柴桑,突然發病身亡,壯志未酬身先死,周瑜空有抱負未能實現。


周瑜從小聰慧過人,精通音律,江南當時有,曲有誤周郎顧的傳說,說明周瑜的音樂造詣。周瑜一生風流倜儻,恢宏大度氣宇軒昂。絕非演義中所描寫,心胸狹隘嫉妒猜忌之人,周瑜對諸葛亮賞識有加,曾派其兄諸葛瑾說服其投吳共謀大事,只是諸葛亮對劉備一片忠心,未能成功,只得作罷。

可惜周瑜英年早逝,未能大展宏圖,也使江東失去了爭雄天下的英才,劉備集團得以從容進取四川,形成天下三國鼎立。


無奈且向上

周瑜字公瑾,廬江郡舒縣人,他的堂祖父周景,周景的兒子周忠,都擔任過漢朝的太尉,他的父親周異,曾任洛陽縣令。在陳壽所著的《三國志》中,對於周瑜有如下記載:

孫策至交,情同兄弟

周瑜身材魁梧,容貌俊秀,當初,孫堅起義兵討伐董卓,把家遷徙到舒縣。孫堅的兒子孫策與周瑜同歲,二人交情特別深厚,周瑜讓出路南邊的大宅院給孫策居住,登上孫策家的廳堂拜見他的母親,在生活上和孫策互通有無。



周瑜的從父周尚擔任丹楊太守,周瑜到任所去探望他,正好趕上孫策將要東渡長江,到了歷陽,派人飛馬去告訴周瑜,周瑜便率領兵馬來迎接孫策,孫策高興地說:“我得到您,大事就成功了。”

周瑜於是跟隨孫策進攻橫江,當利,都順利攻克,這時孫策麾下有數萬人馬,於是他對周瑜說:“我有這些人馬,攻取吳郡、會稽郡,平定山越,已經足夠了,您回去鎮守丹楊吧。”周瑜便率軍返回丹楊。

迎娶二喬,壯哉周郎

不久,袁術派堂弟接替周尚,任丹楊太守,周瑜便與周尚一起回到壽春,袁術想讓周瑜在自己手下做將領,周瑜認為袁術終究成就不了大事,所以請求出任居巢縣令,想借路返回江東,袁紹答應了周瑜的請求。


於是周瑜經居巢回到吳郡,這一年是建安三年,孫策親自去迎接周瑜,任命他為建威中郎將,當即配給他士兵兩千名,騎兵五十名,周瑜當時二十四歲,吳郡人都稱他為周郎。


不久,孫策準備攻取荊州,任命周瑜為中護軍,兼任江夏太守,當時喬公有兩個女兒,都是絕色美女,孫策自己娶了大喬,而周瑜則娶了小喬。周瑜跟隨孫策進軍尋陽,擊潰劉勳,進討江夏郡,回師平定豫章、廬陵二郡,周瑜被留下鎮守巴丘。

力排眾議,抗曹興吳

建安十三年九月,曹操大軍進入荊州,荊州刺史劉琮率部投降,曹操得到了劉琮手下各路人馬共十萬。孫權麾下的將士聽到這個消息後都非常恐慌,孫權召集下屬,詢問有什麼好的計策應付眼下的局面,參加討論的人都說:“曹操如同豺狼虎豹一樣兇惡,且憑藉漢丞相的名義,挾持天子,以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我們最好的辦法,就是投降。”

周瑜說:“不是這樣,曹操雖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孫將軍憑自身神明威武和雄才大略,加上有父兄創建的功業,依仗割據江東有地方千里,兵精糧足,英雄豪傑都歸附於您,準備一起建功立業,本當橫掃天下,替漢除此奸佞。 今北方未定,馬超、韓遂在曹操之後,時常襲擾導致其後方不穩。且曹操所率部隊,多不習水戰,雖號稱百萬,何足道哉!今曹操自己來送死,為什麼要去投降呢?請讓我統領精兵三萬,進駐夏口,為將軍破曹。 ”

赤壁火攻,攻取南郡

周瑜在赤壁之戰時,利用北方之兵不習水戰,讓曹操初戰受挫,隨後雙方進入僵持局面。採納黃蓋的火攻之策,一舉擊敗曹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根基。

周瑜和程普進軍南郡,與曹仁隔江對峙,並派甘寧先去佔領了夷陵。 曹仁分兵包圍了甘寧,周瑜得到訊息後,留下淩統守衛後方,自己親自率領大軍救援甘寧,在夷陵城下擊潰曹軍。


隨後周瑜率軍和曹仁在南郡決戰,儘管自己被流矢射中,依然激勵士卒奮勇爭勝,終於擊敗曹仁,奪得南郡,孫權將下雋、漢昌、州陵三個縣做為周瑜的封邑,並讓周瑜屯兵江陵。

滅劉伐益,未成之謀

赤壁之戰後周瑜建議孫權軟禁劉備,分化劉備和關、張之間的關係,但是孫權顧慮北方曹操的威脅,同時又擔心劉備不好控制,會破壞孫劉聯盟,因此並沒有採納周瑜的建議。


建安十五年,周瑜向孫權提出了攻取益州的建議,得到孫權的支持後,便回到江陵整頓軍馬準備出征。在路途中周瑜身染重病,不久在巴丘病逝,年僅三十六歲。

孫權聞訊後,痛哭流涕道:“公瑾有王佐之才,奈何天妒英才,以後我還能依靠何人呢?”這裡沒有精彩的演義,只有真實的周郎。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用一個詞形容周瑜的一生我覺得挺恰當,那就是“天嫉英才”。三國群雄逐鹿,人才猶如天上繁星數不勝數,文韜武略的人也有很多,論文武全才北方有曹操,南方有周瑜,西方有諸葛亮。大概就是這麼個形勢。

而論地域劃分,曹操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諸葛亮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周瑜廬江舒縣(今安徽省合肥市舒縣)人。可見江東多俊才這句話是多麼的正確。三人中有兩人都來自於江東(安徽省),而明朝那一幫子也都是安徽人,例如朱元璋、徐達、常遇春等等。

這裡只談江東才俊周瑜,周瑜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有多厲害呢?其實周瑜這個人很有意思。周瑜首先長得很帥,用史書的話講叫瑜長壯有姿貌,周瑜小的時候好不好看不知道,但是周瑜成年後長得帥是眾人皆知的。

其實人長的帥沒什麼,但是又帥又有才華就不得了了。周瑜就是個這樣的人,他的美名和才能聲名遠播,連一向以才華自傲的曹操都知道了,曹操著急的不得了,想見識一下吧又不方便,畢竟曹操那個時候是丞相,位居高官,不方便私訪一個小官,況且當時江東並未平定,周瑜還屬於敵軍將領,所以見面根本不可能。沒有辦法,曹操想了一個招,派了一個跟周瑜差不多的人去跟周瑜切磋一下,誰呢?

蔣幹

蔣幹這個人跟周瑜差不多,也是長的又帥又有才華,蔣幹善於雄辯,他的口才也是四里八鄉的婦孺皆知。用史書的話講叫:幹(蔣幹)有儀容,以才辯見稱,獨步江、淮之間,莫與為對。看看史書把蔣幹給誇的,簡直就是蘇秦張儀重生呀。

蔣幹和周瑜見面之後兩人相互吹噓了一番,周瑜帶著蔣幹參觀了自己治理的軍營,又拿出來許多珍玩器具,幹什麼呀?策反蔣幹,蔣幹笑而不語,但是也被周瑜

文能說人以理,武能嚴謹治兵的才能所折服,回去給曹操彙報時給周瑜下的總結語為:稱瑜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間。意思是周瑜的胸懷和才能,不是言語能形容的。曹操聽後沉默了。

劉備這個人也是自視甚高,但是他對周瑜也是評價甚高。劉備曾經因為兵敗當陽,最後不得不和孫權結盟共拒曹操。這時候劉備和周瑜有過接觸,有一次劉備和孫權一起喝酒,然後呢喝大了,於是劉備趁著酒酣之際吐了真言,這些話孫權聽了都感到震驚:

「公瑾(周瑜)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

首先說周瑜文武全才,是個萬人敵,胸懷天下。這明明就是誇周瑜呀,把周瑜誇到了天上。但是臨最後一句卻把周瑜架到了佞臣的嫌疑臺上,讓孫權聽了直冒冷汗。什麼意思,意思是周瑜才大,如果不願做人臣,要做君王你孫權該怎麼辦。劉備這話說的高級黑,但是從另一方面也看出來周瑜的地位和實力在江東屬於什麼級別。

周瑜人長得帥,有辯才,還能治軍。這都是外才,周瑜自身修養也很好。他善音律。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說周瑜精通音樂,識古韻律。用現在的話說,周瑜彈個吉他,考個鋼琴十級那都是小菜一碟。史書上的評價是:

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也就是說只要是曲子,你彈錯了周瑜肯定能聽出來。所以叫曲有誤,周郎顧。

周瑜在政治上也是個天才,當時曹操讓孫權交出質子,孫權拿不定主意召大家商議,張昭(對,又是這個人,貌似赤壁之戰時他就擺了一副投降的樣子)猶豫拿不定主意,說白了,送的不是自己的兒子,讓孫權自己看著辦。這時周瑜一錘定音,對孫權認真分析了天下的形式,結論就是:不送,送了受制於人,不送他也不能把我們怎麼辦。北方有馬超、韓遂,西邊有劉璋、張魯,南邊有劉備、劉表和我們,不行大家一起群毆他。

孫權吃了一顆定心丸,於是鐵了心和曹操幹上了。後來曹操率軍侵犯東吳,還是周瑜一眼看破了曹操的虛張聲勢之舉,周瑜說:曹操說有六七十萬人,哪裡有那麼多。頂多二十萬。再加上長途跋涉,水土不服,減員一半,能戰鬥的也就十萬人。南方作戰比不北方,馬多了沒用,沒有草馬吃什麼?所以只要有精兵六萬就可以擊敗曹操。

雖然是吹牛,但是孫權聽了一下子就有了底氣,最後周瑜實現了當初吹的牛,應是把曹操打的屁滾尿流。曹操不服氣,灰溜溜的給孫權回了一封信,說了這麼一句酸溜溜的話:

曹公曰:「孤不羞走。」後書與權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曹操這話說的就不地道了,明顯的睜著眼睛說瞎話。自己的船都燒成那樣了,硬說是自己放的火,你咋不自己自殺呢?

周瑜就是這樣一個人,被曹操賞識,被劉備嫉妒,被孫權視為主心骨。大家都知道的情節我就不多講了,浪費時間。


每日趣評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舒縣人。周瑜出身士族,父 、祖都為官宦。周瑜個子高、長得俊,還是個學霸,愛好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的說法。

公元190年,孫堅發兵討伐董卓時,周瑜和孫策相識成為知己,當時年僅十五歲的周瑜讓出自己家的大宅院供孫策的家人居住。

圖片一:美姿儀周瑜

公元195年,孫堅已死,孫策繼承父業,周瑜帶著大批舟船糧秣和部曲家將追隨孫策轉戰江東,孫策實力大增,把鎮守丹陽的重任交給了周瑜。後周瑜拒絕袁術的招攬,被迫接受任命做居巢縣長,在居巢,周瑜為孫策尋得一位人才魯肅。

公元198年,周瑜和魯肅一同到了孫策點據的吳郡(今江蘇蘇州)。孫策對周瑜大加賞賜,授周瑜建威中郎將,撥給他士兵兩千,戰騎五十,還給他修建宅第,送他樂隊稱他為“總角之好,骨肉之情。”當時周瑜二十四歲,年少英俊居於高位,人稱他作周郎。周瑜隨孫策攻佔荊州、皖城、尋陽、江夏、豫章、廬陵,最後鎮守巴丘。

圖片二:郎才女貌周瑜和小喬

公元200年,孫策身亡,臨終把軍國大事託付弟弟孫權,孫權年紀還小,在依附的官員中沒有威信,只有趕回來奔喪的周瑜用君臣的禮節拜見孫權,確定了孫權在江東的地位。

公元202年,曹操在官渡打敗袁紹後,要求孫權送人質。孫權與群臣商議,謀臣們眾說紛紜,猶豫不決。孫權和母親單獨與周瑜商議,周瑜堅決反對送人質,認為自己有條件建功立業,不必受制於曹操,孫權和母親聽取了周瑜的意見。

圖片三:火燒赤壁

公元203年,周瑜舉薦大將甘寧。

公元206年,周瑜討伐麻、保二屯,俘獲萬人。

公元208年,周瑜訂下聯劉抗曹的方針,在赤壁大敗曹操,留下了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書寫了他人生最輝煌的篇章。

公元210年,周瑜準備征伐益州的時候,得了重病,死於巴丘(今湖南嶽陽),年僅三十六歲。

在正史中,歷代對周瑜的評價都很高,以各種溢美之詞讚揚他:

劉備: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器量廣大;

陳壽: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

陸機:弘敏而多奇,雅達而聰哲;

鄭板橋:周郎年少,正雄姿歷落,江東人傑。


若對這個問題有興趣,請在評論區討論。


馳騁古今

歷史上的周瑜非常的厲害,他胸懷開闊,詼諧幽默,長得非常的帥,娶到的老婆是國色天香,精通音律。戰略眼光非常獨特。簡直是人間之完人,唯一可惜的是他只活了36歲。是因為箭傷發作而死。

關於這個年齡的問題,我也講過類似的有趣現象,那就是三國的天年現象,你有沒有發現諸葛亮活了54,周瑜活了36,司馬懿活了72歲,他們剛好相差18歲,具體不展開講。



終於識人有術,第一個他認清了孫策跟了他。袁術很喜歡他,袁術是三國初期的一個很大的軍閥。但是周瑜還是看清了這個人沒出息。


第二他看清了孫權。和張昭一起,兩個人一文一武,輔佐孫權掌控江東。

第三,看出魯肅有大才推薦了魯肅,這種時候接任他成為如果得第二任大都督。

至於其他的,我寫過六篇文章,你們自己可以去看一下。


知常容

不請自答,如有誤導,概不負責:)

三國演義裡的周瑜完全是人格分裂,做為赤壁之戰時東吳的最高軍事指揮官,卻是一個小肚雞腸的人,著實是侮辱人類智商。

三國志周瑜傳記載,周瑜祖上全是高官,在這樣的家庭環境里長大,基本的度量應該不是問題。三國志,江表傳裡有很多評價周瑜的章句,基本都是正面的,具體不列舉了,網上很多。

周瑜風雅應該也是可信的。父親,祖父都是混上流圈子的,從這一點來看,到了周瑜這第三代,無論是外形還是內在,不出意外都應該“進化“到一定的高度。周瑜傳開篇即說“瑜長壯有資貌”,結尾時提到他喜好音律,“曲有誤,周郎顧”,從這些來看,風雅還是可信的。對了,老婆是小喬也是真,呵呵。

周瑜英年早逝(36歲掛了,哥今年也36...),但三氣周瑜卻是虛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