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的出身是怎樣的?為什麼會得到很多國家外教官的認可?

讀書自留地

1823年2月15日,也就是農曆的道光三年正月初五,李鴻章出生於安徽合肥磨店一個耕讀之家。正月初五在安徽、江浙一帶是迎財神的日子,在山東等地則是送火神的日子——總之,是個好日子。

李鴻章祖父李殿華是個鄉村小儒,幾次鄉試都名落孫山,心灰意冷,於是退居鄉里,過起了男耕女織的鄉間生活。據李鴻章後來回憶,祖父的經濟狀況似乎並不得意,“至年終時,索債者如過江之鯽”。

李家發跡始於李鴻章父親李文安,李文安是道光十八年進士,最後官至刑部督捕司郎中,大體相當於今天的公安部刑偵局長。李文安與後來大紅大紫的中興名臣曾國藩同年,李到京城任職後,李翰章、李鴻章二子隨父進京讀書,李文安於是安排兒子拜曾國藩為師。後來李翰章和李鴻章皆考中進士,與父親李文安一起被人們稱為“一門三進士”,李家也由此成為合肥望族。

李文安後來死於兵荒馬亂的太平天國時期,去世時還不到60歲;李鴻章大哥李翰章最後官拜湖廣總督,成為遠近聞名的封疆大吏;李鴻章則隨老師曾國藩平息太平天國起義,在亂世中組建淮軍,後來官至文華殿大學士、直隸總督、總理衙門大臣,因軍功被封為一等肅毅伯,成為晚清朝廷支柱和內政、外交的領袖人物。

李鴻章生在中國歷史上變化最大的晚清時期,他創辦淮軍,興辦洋務,建立海軍、工廠、學校、礦山,修建鐵路,是清末最具世界眼光的大臣之一。在當時的國際形勢下,中國向世界打開大門是必然的,否則就會落後,就會捱打。但在顢頇無能的清廷統治下,中國對外開放之門是被動、逼迫打開的,李鴻章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他儘可能在朝廷允許的範圍內擴大對外開放,他的這個思路也影響了與他同時代的洋務運動領袖左宗棠、張之洞等人。

由於李鴻章開放、務實的眼光和在朝野的崇高威望,所以成為晚清外交的第一人選,主持各種對外交涉,簽訂了許多條約。比較而言,李鴻章的外交思路在當時可以說是與國際接軌的,他也由此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和認可。

當然,因為主持簽訂了《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李鴻章被國人斥為賣國賊,罵名流傳至今。但李鴻章簽訂這些條約的背後,也受當時的朝廷政策、國力和外交環境等諸多因素影響。隨著一些史料陸續浮出水面,後人對李鴻章的評價逐漸改變,一個真實、多面的李鴻章正呈現在人們面前。


民國年間那些事

李鴻章的出生是怎樣的?為什麼會得到很多國家外觀的認可?這個問題的話就要從歷史的角度出發,李鴻章這個人物大家知道嗎?只對你一首我也不怎麼清楚,但是你還?真人還是有聽過,但是李鴻章這個人還是,大家有認識的嗎?認識的可以說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