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有些人的人生是被自制力毀掉的

文學大師梁實秋還在世的時候,有這麼一則佳話。先生應邀參加一個飯局。

冷盤端上來,梁先生說他有糖尿病,不能吃帶甜味的燻魚。自然的,之後端上來的冰糖肘子,他也擺擺手,因為裡面加了冰糖。鹹味的什錦炒飯端上來,他還說不能吃,因為飯裡的澱粉會轉換成糖。最後上的是八寶飯,周圍的人都覺得先生更不會碰了。

沒想到,梁先生大笑著說道:“這個我要!”朋友提醒他:“這裡面既有糖,又有飯。”梁大師又笑著說道:“我前面不吃,是為了後面吃啊!我血糖高,得忌口,所以必須計劃著,把‘配額’留給最愛。”

自制力,看上去是對自我的一種殘忍,是拒絕自己的慾望,不從本心。但是從上文這個故事來看,好像也不僅僅是這麼一件事情。當然要滿足自己的小慾望,不然這人生還真是憋得慌。但是這小慾望,是有節制的,在一個既定的範圍內。哪能做到人人都是清教徒,稍剋制,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難。

為什麼說有些人的人生是被自制力毀掉的

看似犧牲了眼前的享受,其實是為了未來的更好發展。領導不在單位的時候,總會有同事提早下班,一個一個地溜走。當你坐在自己的辦公桌前,會有心急如焚的感覺嗎?一邊想著也偷懶,趁這機會早點回家休息。一邊又害怕領導突然回來或是打電話查崗。坐在辦公桌前,工作進度卻慢的很。

所以說,自制力,往往還和專注力掛鉤。為什麼有的人明明休息的時間、旅遊聚會的時間都不比你少,但是工作效率卻更高呢?學生時代,身邊一定有這樣的同學,明明天天打遊戲出去玩,但成績卻好得很。除了聰明、領悟能力強。問起來大多是:因為我學習的時候特別專注不開小差。同樣的道理,那些業績好、工作出錯少的同事,是不是並沒有在同事聚會中很少出席,但是很少在上班時間和大家喝茶聊天扯皮?

自制力的存在,通常是因為“收入”和“付出”是相對的,當我們拿起一些的時候,往往得放棄一些。想吃八寶飯,就得放棄冰糖肘子。想明天休假詩和遠方,就得今天把後面的工作安排好。

要求,是雙向的。今天,求職者吐槽公司的“畫餅”、夢想式招聘套路。談理想,不講福利待遇。同樣的,作為員工,你有沒有做到恪盡職守,能拍著胸脯說,我完成公司的要求,公司到底有沒有對不起我的辛苦付出呢?

教育家托馬斯·赫克斯利說:“教育最有價值的成果,就是培養了自制力,不管是否喜歡,只要需要就去做。”能在工作中自覺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不讓職場成為情緒的跑馬場,已經是今天這個快節奏社會中的一門必修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