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將真能揮著幾十斤的兵器大戰一整天嗎?

元池喜

不止幾十斤...你看演義小說裡面......數據簡直要爆炸。

三國時代還算溫柔,關王刀82斤,丈八蛇矛63斤。

到了隋唐時期,第一條好漢李元霸打遍天下無敵手的雙錘800斤......裴元慶雙錘要輕些......300斤,秦叔寶的金裝鐧就差遠了,60斤。

到了宋代,岳雲也用雙錘,可能是小號的,只有80斤。

水滸裡的魯智深去鐵匠鋪打禪杖,開口就要個整數!一百斤的。被老闆質疑以後,馬上說:“關王刀82斤,俺便不及關王?”最後老闆好說歹說跟他打了個62斤的水磨禪杖才算了事。


演義說了這些,可都是說書人嘴裡跑的火車啊,哪裡是真實的呢?

(圖為天津出土的一柄重109斤的大刀)

根據出土文物和文獻記載,我國常用武器都已經按標準制式製作,戰場上使用的刀槍都有長短重量標準。環手刀,槍矛,都只有幾斤;重一些的鐵鐧骨朵一般也都在10斤之內。這是總結了實戰經驗之後的舉措,也是為了最大限度上發揮軍兵的實力。再者,兩軍交戰,更多靠軍陣隊列,兩人單挑那是少之又少的情況。

重,不一定好,也不實用。幾十斤的武器在實戰中出招慢,難以格擋,一招過來就只能被對方攻擊。

那麼民間確實有一些很重的武器流傳,這其實是為了健身和習武練習之用。明清時期,武舉考試過去的策論,即軍事理論考試被取消。只剩下氣力和武術的選拔,導致應試者專注練習力量加之明清時期說書和小說流行,李元霸800斤大錘這種故事就滿街流行了

明末大將劉挺就用一把60斤大刀,這有據可查,其實更多隻是裝飾炫耀之用。但結果實戰效果很差,自己也是死於亂箭穿身,為這個相信小說演義的武將畫上了悲劇性的句號。


文史小茶館

客觀公正的講,這個問題還真的是有可能的,但是兵器的重量要有一個嚴格的限制。聽我細細道來。

首先說明的是,揮舞幾十斤的兵器是有可能的,比如呂布的方天畫戟四十斤。

但是過於沉重,比如關羽的青龍刀八十二斤,就量變引起質變不合適了。

我們先來看一下,都有哪些大將的兵器特別沉重。隋唐系列的演義小說中,李元霸雙錘八百斤,還有宇文成都的鳳翅鎦金鏜三百二十斤,等等,純碎是小說家對武將的生猛造勢,想想過過癮就行了。再看一下傳說中的霸王項羽呢,據說他的霸王盤龍戟一百三十斤,這個也只是民間相傳罷了,根本不足取信。

再看《三國演義》中,關羽的青龍偃月刀重八十二斤,典韋一雙鐵戟八十斤,個人認為,這也是誇大其詞,甚至說句不客氣的,這都是羅貫中出於對這幾個武將的特殊偏愛而吹出來的。

保守的講,像關羽、典韋這種猛將,讓他拿起八十斤的鐵器應該不成問題,但是隨意舞動可能不太方便,如果當初隨身兵器,就更加的負重不堪、反受其累了。

在冷兵器世代,不管是步兵還是騎兵,他們的比拼,第一看的就是力量,其次才是靈活的技巧。這就是為什麼,小說中的猛將,他們的兵器一般都有駭人聽聞的重量,比如李元霸、典韋等;只有武將的力量不突出時,才去描寫他的輕盈靈活,比如羅成、趙雲等。那麼作為第一因素的力量,要配備怎樣重量的兵器,才能發揮出最大對陣效果呢?記得曾經看到過一篇論文,其中有一個論證的觀點就是,人類負重鐵兵器的上限是四十七、八公斤,要想有一個靈活而又威猛的戰鬥效果,那麼兵器最好不要超過十七公斤。太重了的話,比如八十斤,不但笨重難以施展,而且可能兩下就把自己累的大喘氣了;太輕了的話,比如三五斤,又不能利用兵器充分傳遞、爆發自己的力量。個人認為,《三國演義》中,呂布的方天畫戟四十斤,相對來說是比較客觀真實的,既能爆發力量,又能施展技巧,對一個力量型的猛將來說,是一個比較合理德配置,這也是為什麼他是三國時期公認的第一猛將。



再說一下所謂的“大戰一整天”,其實這裡對“大戰”有個偷換概念的問題。如果讓任何一位猛將,諸如項羽、呂布,舞動四五十斤的兵器連續“單挑”一整天,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但是,這個詞換成“大戰”就不一樣了,因為在古代的戰場上,他們在行軍作戰時,是有喝水飲食、休息準備、駐紮安歇等等一些列情況,並非一整天的都在廝殺;即便是開戰了,這些主帥、主將很少真的衝鋒在前,更幾乎沒有上去單挑拼命,大多都是坐鎮指揮之類的,所以幾乎不存在連續舞動兵器一整天的情況,即便是真的上陣殺敵,也會有戰馬幫助承重,或者有從將貼身不離左右,不會揮舞著兵器與人昏天黑地的廝殺。

所以說,在古代的勇猛大將手中,揮著三四十斤的兵器,作戰一整天甚至三五天,都是有可能的。


鳳凰西遊

還是我來給出正確答案吧,終結此題!很簡單,大將上陣殺敵的時候都是騎著馬的,如果他的兵器很輕的話,人加上鎧甲加上馬的重量,高速衝鋒時加速度,一起算上,衝擊力是非常驚人的,當兵器撞擊到敵人時,武器輕了很容易斷裂,或者長久使用容易變形。第二是力學,舉個例子,1噸的汽車能把人撞飛,人卻不能把1噸的汽車撞飛。也就是說高速衝擊互撞時,哪個重量大,哪個佔優勢。大將的兵器很重,撞擊時只需要把兵器伸出去,一人一馬加上兵器的重量可以輕鬆撞殺敵軍步兵。步兵被擊中肯定會有反彈力,而大將的兵器如果都有100斤,100斤的武器前衝時的自身慣性就可以完全抵消步兵身體的反彈力,這樣大將受到的反彈力會很少。舉個例子,你拿棉花扔玻璃瓶子,棉花被彈飛,因為棉花的重量沒有反彈力大,棉花會被彈飛。而如果你用10斤的石頭扔玻璃瓶子,肯定瓶子被彈飛,因為石頭的重量和加速度產生的力量超過了瓶子的反彈力。那麼這時候瓶子的反彈力會導致石頭往後移動嗎?不會的。同理,當大將拿著100斤的大刀在馬上衝擊,刀鋒衝擊在士兵身上時,只要掌握技巧,加上自身長期訓練,大將受到的衝擊力是極小的,這樣才有體力長時間作戰。有時候大將對敵方大將,都是高質高速,如果兵器碰到兵器,那就是哪邊重哪邊佔便宜了,所以大將的兵器都會考慮到這些原因,不會特別輕,除非長槍一類的靈活型兵器。最後我們來說說體力的問題。由於電視劇和電影上的誤導,讓大家以為古代的大將對大將都是原地不動的互相砍,極其消耗體力,事實上不是這個樣子的。雙方距離很遠,互相沖過去,迎面交接時馬並不會停下來,馬會繼續前衝,大將只有在交接的一瞬間有機會出擊,如果沒有擊中或者決出勝負,那麼大家等於互換了位置,A衝到了B原先的位置,B衝到了A原先的位置,這就叫一個回合。再粗俗一點講,可以把站位大概理解為英語字母“X”,一個人左上衝向右下,另一個人從左下衝到右上,迎面衝鋒,中間交叉的地方就是大將交匯時施展武藝的時候,不管中間怎樣,雙方等於互換了位置。那麼從這裡可以看出,所謂的大戰幾十回合,其實並不是特別累,因為不需要大將一直揮舞兵器,一個回合只需要動一次兵器出擊,也就是說大老遠衝過去,動手揮刀一次,然後把馬收住,再調轉馬頭,準備好,等對方也調轉馬頭準備好,然後再來第二個回合,這個過程通常需要1分鐘以上!你要考慮到,大軍交戰,雙方會有一段距離的,這個距離至少也會有一百米,因為雙方都需要助跑,甚至會有幾百米距離。那麼大將肯定會站在自己人這邊,大將從這邊衝到那邊,然後停止,控制馬匹掉頭,再從那邊衝到這邊,這也就是說揮舞兵器的頻率非常低,1分鐘1次最多了,所以跟大家印象中的100斤不停揮舞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體力好,又武藝相當的,可以大戰幾百回合,不用擔心兵器太重累死了。我甚至猜測,兵器在沒有揮舞的時候,大將都是把兵器巧妙的擔在馬身上的,這樣就更加省力了。所以古代武將格外重視一匹好馬,至於兵器鋒利程度都是其次,畢竟一人一馬一兵器,高速衝鋒時那麼大的衝擊力,隨便一切出去,只要中了,不死也是重傷。趙雲騎著馬的時候可以在長坂坡七進七出,就是因為古代步兵經歷過戰爭都知道步兵擋騎兵是幾乎是沒有勝算的,一般為了保命都是閃開,因為你不閃開,馬上的大將把兵器一伸過來你可能就人頭不保了!有人會問為什麼小兵在閃開的同時不戳武將一槍呢?那麼你應該瞭解下古代一匹好馬的速度,當人騎在馬上的時候,開始跑的時候馬會吃力,速度慢,因為有負擔,但是一旦跑起來,人的體重就增加了馬的慣性,就會產生加速度,越跑越快,大將的好馬都是千里挑一的,並且嚴格訓練,所以加速度衝刺基本都能達到每小時50公里以上。你想想,如果一個人騎著摩托車,以每小時50公里的速度朝你衝過來,車上的人伸出3米的大刀朝你划過來,這個人還是經常這麼砍人的慣犯,技術熟練的很,你敢冒險衝過去捅他一下嗎?而你躲開的一瞬間,這麼快的摩托車早就衝出很遠了。所以在長坂坡的時候曹操下達了不許射箭的命令,趙雲才可以七進七出。另一個細節就是糜夫人把劉禪託付給了趙雲以後就跳井自殺了,為什麼她不坐趙雲的馬一起走呢?因為趙雲的馬已經跑了很久了,體力嚴重下降,這時候再坐兩個成年人一個孩子,肯定跑的更慢,一旦馬跑的慢了,就有很大幾率被步兵捅到,而且趙雲有鎧甲,糜夫人沒鎧甲,步兵肯定優先捅糜夫人,糜夫人肯定無法活著出去,所以糜夫人託付了阿斗以後才投井自殺!跑題了,回到正題!講完了大將在馬上用重兵器的原理,輕了容易折斷或變形,抵消反彈,重了並不太費力,咱們再來講講大將沒有馬的時候重兵器的影響。大將一般至少是千里挑一以上,有些是萬里挑一,一個清朝多少人口?每年也才一個武狀元,那是多少挑一?所以大將的體力是極好的,不是什麼你鄰居二大爺能挑重物不停歇走多少里路,或者路邊挑夫一次可以挑幾百斤能比的,根本不是一個級別!!!古代能挑幾百斤的能人每個縣都有,但是每個縣都能出大將?舉個例子,古代有個魏武卒很出名大家應該都聽過,選拔極其嚴格,士兵披上三層重甲和鐵盔,能開十二石之弩(一百二十市斤為一石),每人背五十隻弩矢,拿著長戈或鐵戟,腰帶利劍,攜帶3天的作戰糧草,總負重約80餘斤,半天能走一百多里!而且走完還能立刻投入劇烈的作戰!也就是說負重80斤半天走一百多里只是熱身運動。而這樣強悍的魏武卒,一個魏國就能挑出5萬人之多!可見古代人的體質什麼概念?你能想象士兵都能做到這種程度,萬里挑一的大將的要求是怎樣的?所以大將本身的體質就不是我們能夠想象的!再從另一個武術角度來講,其實重/長兵器並不是大家想象中的用胳膊去掄的,而是用腰力去帶動的,一旦帶動起來依靠慣性和走位,速度也是很快的。加上大將每天刻苦練習,名師傳授的武功和技巧,所以效果也是難以想象的。說個題外話,大家聽過潑水不進吧?我認識的一個老人,他說親眼見過我們當地一個人,都說他刀法快,有天他就表演,穿一身白衣,別人衝他潑墨汁,他用刀法護身,墨汁潑完,身上還是白的。具體的招式應該叫“纏頭裹腦”,是一個最普通的刀法招式,在戰場上躲避弓箭用的。所以有些東西練到極致還真的是難以想象的。重點說一下,大將的重兵器其實是極其依賴馬匹的,如果離開了馬匹,就算重兵器玩得再溜都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古代一打仗動不動就是幾小時,一天的,所以就有了另外一個細節——不管多牛逼的大將,重兵器練的多麼出神入化,腰裡都是要再配一把腰刀或者是寶劍的!所以別以為大將有重兵器就一定全程只使用重兵器!!沒有了馬,他們也是會乖乖使用輕兵器來節省體力的!最後說一句,當大將沒有了馬會怎麼樣?關羽走麥城,中了絆馬索,也是隻能say goodbye!好了,還懷疑重兵器的真實性嗎?手打不易,點幾個贊吧,哈哈。下面放圖給大家看看古代重兵器的末端(不算兵器的握把)



床上的關羽

不存在的,古代人也只是凡人,不是超人,那些揮動幾十上百斤的武器跟玩似的情景只存在影視劇或者小說中,都是藝術加工過的,肉體凡胎是絕對沒有生撕虎豹這種明顯開掛的能力的,因為人主要的進化方面在於大腦,智慧才是人類立足的根本,所以體能方面就是人的短板了。至於為啥說古人不可能揮動幾十斤的武器來作戰,下面是我的觀點。

1.生產力限制

▲古代士兵不是肌肉佬

我們要知道,古代可不像現代那麼發達,現代社會的科技、飲食、補給遠遠不是古代社會能相比的。現代人的整體體能,絕對要比古人要強,從古人的整體壽命要比現代人低就能看出來,因為我們今天基本上不存在吃不飽、營養不夠的情況,古代的百姓連吃肉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而一個人每天攝入的營養、能量要是不夠,根本就別想有力氣。別跟我扯古人要經常勞作,所以運動量遠超現代人,要勞動那是因為生活所迫,這種營養跟不上的勞動是會傷身的,所以古代人不長壽這也是原因之一。

好,就算古代軍隊中的那些大將能吃飽喝足,可以維持足夠的訓練量,但是他們的體能頂多和現在的特種兵差不多,現代特種兵能揮動幾十斤的武器嗎?不能,所以,那些古人就更加不可能了。

2.計量單位不同

▲古代重型武器大多用來訓練的

還有一個問題,每個時代對重量的計量單位是不同的,我們現在使用的重量單位,跟古代也有很大的差別。比如,

在秦朝,那時的一斤相當於現在的253克;三國時期,一斤相當於現在的220克,唐宋時期,一斤分別相當於現在的661克和633克,明清時期,一斤相當於現在的590克。所以,古代的所說的多少斤跟今天我們說的多少斤是有差別的,比如大家都知道的三國演義裡關羽使用的青龍偃月刀,號稱重82斤,但是那個時候的斤才相當於今天的220克,所以實際有多重自己算吧。再說了,這也只是小說裡的,三國時的關羽究竟是不是使用長刀都還不一定呢。

綜上所述,我個人覺得不存在那些可以使用幾十斤武器的大將的,窮文富武,在古代,一個武人是要用錢堆出來的。在古代生產力普遍低下的情況下,哪有會有那麼好的條件來給你健身?所以還是那句話,營養跟不上的過度勞動是會減壽的,也許真的會有出現一些天生神力的人,但是畢竟是少數,就算天生神力,想要使用幾十上百斤的武器也夠嗆


哨兵ZH

一整天會吃力,但是一仗可行。

以前在街上看過打把式賣藝的,其中的膀漢的確是弄一把幾十斤的大刀耍起來。還是在地面上。

而古代大將,例如關羽,身高八尺,也是膀漢。自然也是練過的。耍動大刀並不是問題。幾十斤掄起來的慣性,一般力氣的人抵擋是扛不住的。也就是力氣本身,在冷兵器時代就很重要。

而這種武器的更大的殺傷力,也並不全在人。更關鍵在於武將的馬。

馬要勇敢,不怕事。騎在馬上的武將衝入敵陣,它用不著費力氣揮舞大刀,那是對付對方同樣騎馬的武將才需要用力氣。而對付步兵,只要大刀橫在馬上,刀頭在人頭高度附近,這把幾十斤的刀加上馬的速度,這個動量是可怕的。馬跑過之處,刀掃過之處,非死即傷。

古人打仗,開始是講規矩的,例如秦朝商鞅那個年代,兩國各出五千人,兩主帥山上喝酒,山下刺殺,誰輸了,誰投降,服了。

後來是兵對兵,將對將;再後來可以亂箭,可以偷襲,可以火攻、水淹。這時候武將這幾十斤的大刀作用就不大了。

因此古代對付這樣的武將,沒別的辦法,亂箭!

把這事搞亂套的是孫子,“兵者,詭道也。”也就造成春秋以後無義戰,無義戰之後也就不擇手段了。

至於打一整天,通常不可能。人的體力也受不了。

冷兵器時代打仗居然可以鳴金收兵,回去吃飯,吃飽再戰;可以掛免戰牌,不戰。打累了歇歇,很正常的事情。這是現代人所不能理解的。


霹靂火76228767

我認為古代大將揮著幾十斤的武器大戰一整天不怎麼可信。中國古代的文人最喜歡把事情誇張來說,比如記載皇帝出生必定要發生很多異事,即使是正史也常常會出現這種情況。這說明文人記載的東西,我們都要考慮下是否過於誇張了。


在《三國演義》中,武將單挑的畫面實在太多了,這些猛將手裡的兵器一個比一個重,比如呂布的方天畫戟有40斤重,關羽的青龍偃月刀更是達到了72斤。對於一般人來說,拿著40斤的方天畫戟舞弄幾下應該問題不大,可對於二爺的青龍偃月刀,想用得得心應手可就非常困難了。

可三國的猛將們似乎從來不覺得他們手中的武器重,動不動就是要大戰三百回合,笨重的刀斧硬是能被舞出刀光劍影來。顯然小說寫的十分誇張,是人就會覺得累,即使是猛將也是如此。


事實上,在舞刀弄槍的冷兵器時代,武將用得兵器都是比較輕便的。據研究顯示,人使用的最得心應手的武器重量大概在16、7公斤左右。如果武器太沉的話,一是讓體能消耗過快,而是武器太笨重難以駕馭,在刀槍不長眼的戰場,很容易被敵軍所殺。


我們看到的古代武將拿著幾十斤的武器大戰一整天,大多是從小說裡面看的。比如張飛戰馬超,兩人打了一天,晚上又點燈接著打,兩邊都絲毫不倦,這主要是羅貫中為了塑造武將的勇猛形象而誇大了他們的武藝。

其實歷史上的單挑是很少的,將領是否出色靠得是指揮打仗能力,而不是逞匹夫之勇單挑。


遊戲探索機

不用幾十斤重的兵器,有興致可以自行做個小小試驗,拿起你手中的水杯,沿肩膀方向水平舉起,堅持十分鐘......

1分鐘之後,你的手輕輕晃動。


2分鐘之後,晃動幅度加大。


3分鐘之後,杯口開始歪斜。


4分鐘之後,你的手腕會感覺很痠痛。


5分鐘之後,你的手腕會感覺很沉重。


6分鐘之後,你已經控制不住手腕的痙攣。


7分鐘之後,你的整條胳膊不再像是屬於自己。


8分鐘之後,你的手臂早已不是水平狀態。


9分鐘之後,杯子的重量使你忍不住罵我。


10分鐘水平狀態堅持下來,你是英雄!

英雄,讓我們回到古代,不用上戰場,先來從事一下我國人民的傳統勞作項目——耕田,假如你手持的是一把鋤頭,大概三四斤重,勻速輪起來吧,看能堅持多久。

正常情況下,不考慮你的手心被磨破皮帶來的困擾,再加上勻速的頻率本身也是一種休息,你能堅持兩個小時,好吧,你是大英雄!

大英雄,你經歷了重重艱難險阻,終於過關,可以走上戰場了!我們部隊兩三斤重的槍棒都很適合你的SIZE。

什麼,你確定要換上82斤的青龍偃月刀嗎?

還是800斤一對的擂鼓甕金錘?

百八十斤的兵器偶爾當健身房的槓鈴練練倒不是不行,您要非拿它當兵器揮舞五百回合,壯士,前面有處將冢風水又好又有折扣,歡迎隨時前來入駐!


歷來現實

答案是不能,也許可以短暫使用,大戰一整天肯定不能,又不是超級戰士,不用管人體常識。

我是關羽,當年和兄弟劉備,張飛結拜後,琢磨著弄點趁手的武器,就去了鐵匠鋪。

"老闆,給我打把刀,多少錢啥。"

"好嘞,客官,多重啊。"

關羽摸了摸口袋,這還是兄長賣了幾個月的草鞋,兄弟們辛苦幾月賺來的錢,一文錢難倒英雄漢。

"是個七八斤,老闆可要實在,用點好料,刀要鋒利點。"

"放心,我這是祖傳的手藝,橫刀打的好,總共╳╳錢,先交押金╳╳,一個月後來取,交剩下的,不好不要錢。"

我拿著憑證,慢慢的走遠了,接下來的幾個月不能喝酒吃肉了,要省著點花,把兄弟們的錢還上。



我本是山西人,因為在老家犯事,逃到幽州涿縣(現河北),這邊話勉強聽得懂,物價有點高,希望老闆可以給我打把鋒利的刀,天下不太平啊。

一個月後,"客官,你的刀看看,十七八斤,耍耍試試。"

我拿到手上,差點砸到腳,"不是七八斤嗎?"

"是十七八斤,客觀可不要汙衊我缺斤短兩。"

原來搞了個烏龍,河北有礦,武器的價格相對便宜。

我拿著新出爐的武器,和兄弟們聚集,天下,我關羽來了,就是武器有點重,唉,還是要多鍛鍊,不能因為省錢不吃肉啊。



因為作戰勇猛(武器給力,祖傳手藝不錯),我很快就傳出了名聲,經常聽到下面人議論,"聽說了嗎,我們關老大,一把大刀,三十七八斤,在戰場上一刀就把敵軍砍下來了。…"

南征北戰,我的刀是越來越"重",不過看著敵軍一看到我拔刀就嚇跑了的樣子還是非常值得,震懾敵人啊。現在刀已經傳到"八十二斤"了,看著我左右不一樣粗的手臂,偶爾的肌肉拉傷,這個逼還要裝下去。

小妞寫了一個關羽大刀記,博人一笑。

根據現在出土的武器,有幾十斤重的,但是定製,精心打造的,多用於儀式中,實用價值不高。

各種演義中,知名的大將武器的重量有虛假的部分,當然不排除有大力士,能拿動上百斤的武器,和能流暢使用是兩碼事。武器越來越重,有震懾敵人的作用。

也許有人可以短暫使用,但在戰場上不會是主流武器,人受的了,馬也受不了啊。

武器花費貴啊,老話"窮不學武",窮人學武,消費不起。

電視劇中會出現:幾個下人吭吭哧哧的把主人幾百斤的武器抗過來,完全是為了突出效果,嚇唬人的。

戰場還是以弓箭,槍刀矛為多。演義中的故事一般會加上幾個字

"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謝謝。



農村妞說事兒

我們在小說個影視劇裡常常看到古代那些將軍們給人的第一印象即是驍勇非常,力大無窮。比如:隋唐英雄傳裡的李元霸,宇文成都等。而在古代小說中也就誇張的呈現了不少重量驚人的武器,用來凸顯運用者的力量。像《隋唐英雄傳》中所表的第一條豪傑李元霸,手使兩柄鐵錘,重八百斤,排行第六的伍天錫,手使一柄混金鐺,重二百多斤,這麼的重量按理說也夠重了,但跟李元霸交手,只一個照面他就敗下陣去,幾乎一觸即潰。


據記載唐朝是一斤相當於現在660克左右!
八百斤的鐵錘那就是1000多斤我想即便是舉重世界冠軍也未必能舉起來,而且還拿著相互拼殺想想都太過於誇張。不過畢竟是小說形象那下面舉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將軍他們所拿的武器重量

記記載,被稱為“漢初三傑”的張良,他的祖父、父親都做過韓國的宰相,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官二代”。秦滅了韓國後,面對國亡家破的殘酷現實,年輕的張良拿出全部家財在東夷招募到一位大力士,並替這個大力士做了一個一百二十斤的大鐵椎,叫他在博浪沙埋伏,伺機行刺秦始皇(《史記·留侯世家》)。秦朝的一斤等於現在的253克,那武器的重量就相當於今天的60斤。而那大力士揮舞起來得心應手,一掄錘把秦皇的馬車給砸碎,足見那漢子的力氣有多大了。6

再加上古代一切生產幾乎都是靠人力完成,日復一日的人力勞動,體力自然會比現代人強上許多。但是我覺得也不可能揮著動輒幾十上百斤的武器大戰一整天還不感覺吃力,那我是不信的,而且我們所知道的就是在影視劇上看到的並不代表歷史真的存在那麼多力大無窮之人吧!


淺酌433

回答這個問題前有幾點我們必須弄明白。

首先古代的計量和我們現代有不同之處,漢代之前的一斤相當於現代的222克,也就是說只有半斤左右,八十多斤的青龍偃月刀在現代也就四十多斤,古代的將領都是人中之龍,用這個重量的武器應該不成問題。



其次,兵器不會揮動一天,這種長兵器,在戰鬥之前都是由專人幫將領們拿著的,象青龍偃月刀平時都是由周倉扛著,只有到戰鬥開始時,才交到關羽手中。

第三,古代冷兵器時期,兵器的重量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重量大的兵器也越能給對手造成更大的傷害。所以古代將領會在自己體力允許的情況下,挑選較重的兵器。



所以說,古代將領會使用幾十斤的兵器,也能使用幾十斤的兵器,但不會揮動一整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