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将真能挥着几十斤的兵器大战一整天吗?

元池喜

不止几十斤...你看演义小说里面......数据简直要爆炸。

三国时代还算温柔,关王刀82斤,丈八蛇矛63斤。

到了隋唐时期,第一条好汉李元霸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双锤800斤......裴元庆双锤要轻些......300斤,秦叔宝的金装锏就差远了,60斤。

到了宋代,岳云也用双锤,可能是小号的,只有80斤。

水浒里的鲁智深去铁匠铺打禅杖,开口就要个整数!一百斤的。被老板质疑以后,马上说:“关王刀82斤,俺便不及关王?”最后老板好说歹说跟他打了个62斤的水磨禅杖才算了事。


演义说了这些,可都是说书人嘴里跑的火车啊,哪里是真实的呢?

(图为天津出土的一柄重109斤的大刀)

根据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我国常用武器都已经按标准制式制作,战场上使用的刀枪都有长短重量标准。环手刀,枪矛,都只有几斤;重一些的铁锏骨朵一般也都在10斤之内。这是总结了实战经验之后的举措,也是为了最大限度上发挥军兵的实力。再者,两军交战,更多靠军阵队列,两人单挑那是少之又少的情况。

重,不一定好,也不实用。几十斤的武器在实战中出招慢,难以格挡,一招过来就只能被对方攻击。

那么民间确实有一些很重的武器流传,这其实是为了健身和习武练习之用。明清时期,武举考试过去的策论,即军事理论考试被取消。只剩下气力和武术的选拔,导致应试者专注练习力量加之明清时期说书和小说流行,李元霸800斤大锤这种故事就满街流行了

明末大将刘挺就用一把60斤大刀,这有据可查,其实更多只是装饰炫耀之用。但结果实战效果很差,自己也是死于乱箭穿身,为这个相信小说演义的武将画上了悲剧性的句号。


文史小茶馆

客观公正的讲,这个问题还真的是有可能的,但是兵器的重量要有一个严格的限制。听我细细道来。

首先说明的是,挥舞几十斤的兵器是有可能的,比如吕布的方天画戟四十斤。

但是过于沉重,比如关羽的青龙刀八十二斤,就量变引起质变不合适了。

我们先来看一下,都有哪些大将的兵器特别沉重。隋唐系列的演义小说中,李元霸双锤八百斤,还有宇文成都的凤翅镏金镗三百二十斤,等等,纯碎是小说家对武将的生猛造势,想想过过瘾就行了。再看一下传说中的霸王项羽呢,据说他的霸王盘龙戟一百三十斤,这个也只是民间相传罢了,根本不足取信。

再看《三国演义》中,关羽的青龙偃月刀重八十二斤,典韦一双铁戟八十斤,个人认为,这也是夸大其词,甚至说句不客气的,这都是罗贯中出于对这几个武将的特殊偏爱而吹出来的。

保守的讲,像关羽、典韦这种猛将,让他拿起八十斤的铁器应该不成问题,但是随意舞动可能不太方便,如果当初随身兵器,就更加的负重不堪、反受其累了。

在冷兵器世代,不管是步兵还是骑兵,他们的比拼,第一看的就是力量,其次才是灵活的技巧。这就是为什么,小说中的猛将,他们的兵器一般都有骇人听闻的重量,比如李元霸、典韦等;只有武将的力量不突出时,才去描写他的轻盈灵活,比如罗成、赵云等。那么作为第一因素的力量,要配备怎样重量的兵器,才能发挥出最大对阵效果呢?记得曾经看到过一篇论文,其中有一个论证的观点就是,人类负重铁兵器的上限是四十七、八公斤,要想有一个灵活而又威猛的战斗效果,那么兵器最好不要超过十七公斤。太重了的话,比如八十斤,不但笨重难以施展,而且可能两下就把自己累的大喘气了;太轻了的话,比如三五斤,又不能利用兵器充分传递、爆发自己的力量。个人认为,《三国演义》中,吕布的方天画戟四十斤,相对来说是比较客观真实的,既能爆发力量,又能施展技巧,对一个力量型的猛将来说,是一个比较合理德配置,这也是为什么他是三国时期公认的第一猛将。



再说一下所谓的“大战一整天”,其实这里对“大战”有个偷换概念的问题。如果让任何一位猛将,诸如项羽、吕布,舞动四五十斤的兵器连续“单挑”一整天,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但是,这个词换成“大战”就不一样了,因为在古代的战场上,他们在行军作战时,是有喝水饮食、休息准备、驻扎安歇等等一些列情况,并非一整天的都在厮杀;即便是开战了,这些主帅、主将很少真的冲锋在前,更几乎没有上去单挑拼命,大多都是坐镇指挥之类的,所以几乎不存在连续舞动兵器一整天的情况,即便是真的上阵杀敌,也会有战马帮助承重,或者有从将贴身不离左右,不会挥舞着兵器与人昏天黑地的厮杀。

所以说,在古代的勇猛大将手中,挥着三四十斤的兵器,作战一整天甚至三五天,都是有可能的。


凤凰西游

还是我来给出正确答案吧,终结此题!很简单,大将上阵杀敌的时候都是骑着马的,如果他的兵器很轻的话,人加上铠甲加上马的重量,高速冲锋时加速度,一起算上,冲击力是非常惊人的,当兵器撞击到敌人时,武器轻了很容易断裂,或者长久使用容易变形。第二是力学,举个例子,1吨的汽车能把人撞飞,人却不能把1吨的汽车撞飞。也就是说高速冲击互撞时,哪个重量大,哪个占优势。大将的兵器很重,撞击时只需要把兵器伸出去,一人一马加上兵器的重量可以轻松撞杀敌军步兵。步兵被击中肯定会有反弹力,而大将的兵器如果都有100斤,100斤的武器前冲时的自身惯性就可以完全抵消步兵身体的反弹力,这样大将受到的反弹力会很少。举个例子,你拿棉花扔玻璃瓶子,棉花被弹飞,因为棉花的重量没有反弹力大,棉花会被弹飞。而如果你用10斤的石头扔玻璃瓶子,肯定瓶子被弹飞,因为石头的重量和加速度产生的力量超过了瓶子的反弹力。那么这时候瓶子的反弹力会导致石头往后移动吗?不会的。同理,当大将拿着100斤的大刀在马上冲击,刀锋冲击在士兵身上时,只要掌握技巧,加上自身长期训练,大将受到的冲击力是极小的,这样才有体力长时间作战。有时候大将对敌方大将,都是高质高速,如果兵器碰到兵器,那就是哪边重哪边占便宜了,所以大将的兵器都会考虑到这些原因,不会特别轻,除非长枪一类的灵活型兵器。最后我们来说说体力的问题。由于电视剧和电影上的误导,让大家以为古代的大将对大将都是原地不动的互相砍,极其消耗体力,事实上不是这个样子的。双方距离很远,互相冲过去,迎面交接时马并不会停下来,马会继续前冲,大将只有在交接的一瞬间有机会出击,如果没有击中或者决出胜负,那么大家等于互换了位置,A冲到了B原先的位置,B冲到了A原先的位置,这就叫一个回合。再粗俗一点讲,可以把站位大概理解为英语字母“X”,一个人左上冲向右下,另一个人从左下冲到右上,迎面冲锋,中间交叉的地方就是大将交汇时施展武艺的时候,不管中间怎样,双方等于互换了位置。那么从这里可以看出,所谓的大战几十回合,其实并不是特别累,因为不需要大将一直挥舞兵器,一个回合只需要动一次兵器出击,也就是说大老远冲过去,动手挥刀一次,然后把马收住,再调转马头,准备好,等对方也调转马头准备好,然后再来第二个回合,这个过程通常需要1分钟以上!你要考虑到,大军交战,双方会有一段距离的,这个距离至少也会有一百米,因为双方都需要助跑,甚至会有几百米距离。那么大将肯定会站在自己人这边,大将从这边冲到那边,然后停止,控制马匹掉头,再从那边冲到这边,这也就是说挥舞兵器的频率非常低,1分钟1次最多了,所以跟大家印象中的100斤不停挥舞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体力好,又武艺相当的,可以大战几百回合,不用担心兵器太重累死了。我甚至猜测,兵器在没有挥舞的时候,大将都是把兵器巧妙的担在马身上的,这样就更加省力了。所以古代武将格外重视一匹好马,至于兵器锋利程度都是其次,毕竟一人一马一兵器,高速冲锋时那么大的冲击力,随便一切出去,只要中了,不死也是重伤。赵云骑着马的时候可以在长坂坡七进七出,就是因为古代步兵经历过战争都知道步兵挡骑兵是几乎是没有胜算的,一般为了保命都是闪开,因为你不闪开,马上的大将把兵器一伸过来你可能就人头不保了!有人会问为什么小兵在闪开的同时不戳武将一枪呢?那么你应该了解下古代一匹好马的速度,当人骑在马上的时候,开始跑的时候马会吃力,速度慢,因为有负担,但是一旦跑起来,人的体重就增加了马的惯性,就会产生加速度,越跑越快,大将的好马都是千里挑一的,并且严格训练,所以加速度冲刺基本都能达到每小时50公里以上。你想想,如果一个人骑着摩托车,以每小时50公里的速度朝你冲过来,车上的人伸出3米的大刀朝你划过来,这个人还是经常这么砍人的惯犯,技术熟练的很,你敢冒险冲过去捅他一下吗?而你躲开的一瞬间,这么快的摩托车早就冲出很远了。所以在长坂坡的时候曹操下达了不许射箭的命令,赵云才可以七进七出。另一个细节就是糜夫人把刘禅托付给了赵云以后就跳井自杀了,为什么她不坐赵云的马一起走呢?因为赵云的马已经跑了很久了,体力严重下降,这时候再坐两个成年人一个孩子,肯定跑的更慢,一旦马跑的慢了,就有很大几率被步兵捅到,而且赵云有铠甲,糜夫人没铠甲,步兵肯定优先捅糜夫人,糜夫人肯定无法活着出去,所以糜夫人托付了阿斗以后才投井自杀!跑题了,回到正题!讲完了大将在马上用重兵器的原理,轻了容易折断或变形,抵消反弹,重了并不太费力,咱们再来讲讲大将没有马的时候重兵器的影响。大将一般至少是千里挑一以上,有些是万里挑一,一个清朝多少人口?每年也才一个武状元,那是多少挑一?所以大将的体力是极好的,不是什么你邻居二大爷能挑重物不停歇走多少里路,或者路边挑夫一次可以挑几百斤能比的,根本不是一个级别!!!古代能挑几百斤的能人每个县都有,但是每个县都能出大将?举个例子,古代有个魏武卒很出名大家应该都听过,选拔极其严格,士兵披上三层重甲和铁盔,能开十二石之弩(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每人背五十只弩矢,拿着长戈或铁戟,腰带利剑,携带3天的作战粮草,总负重约80余斤,半天能走一百多里!而且走完还能立刻投入剧烈的作战!也就是说负重80斤半天走一百多里只是热身运动。而这样强悍的魏武卒,一个魏国就能挑出5万人之多!可见古代人的体质什么概念?你能想象士兵都能做到这种程度,万里挑一的大将的要求是怎样的?所以大将本身的体质就不是我们能够想象的!再从另一个武术角度来讲,其实重/长兵器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用胳膊去抡的,而是用腰力去带动的,一旦带动起来依靠惯性和走位,速度也是很快的。加上大将每天刻苦练习,名师传授的武功和技巧,所以效果也是难以想象的。说个题外话,大家听过泼水不进吧?我认识的一个老人,他说亲眼见过我们当地一个人,都说他刀法快,有天他就表演,穿一身白衣,别人冲他泼墨汁,他用刀法护身,墨汁泼完,身上还是白的。具体的招式应该叫“缠头裹脑”,是一个最普通的刀法招式,在战场上躲避弓箭用的。所以有些东西练到极致还真的是难以想象的。重点说一下,大将的重兵器其实是极其依赖马匹的,如果离开了马匹,就算重兵器玩得再溜都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古代一打仗动不动就是几小时,一天的,所以就有了另外一个细节——不管多牛逼的大将,重兵器练的多么出神入化,腰里都是要再配一把腰刀或者是宝剑的!所以别以为大将有重兵器就一定全程只使用重兵器!!没有了马,他们也是会乖乖使用轻兵器来节省体力的!最后说一句,当大将没有了马会怎么样?关羽走麦城,中了绊马索,也是只能say goodbye!好了,还怀疑重兵器的真实性吗?手打不易,点几个赞吧,哈哈。下面放图给大家看看古代重兵器的末端(不算兵器的握把)



床上的关羽

不存在的,古代人也只是凡人,不是超人,那些挥动几十上百斤的武器跟玩似的情景只存在影视剧或者小说中,都是艺术加工过的,肉体凡胎是绝对没有生撕虎豹这种明显开挂的能力的,因为人主要的进化方面在于大脑,智慧才是人类立足的根本,所以体能方面就是人的短板了。至于为啥说古人不可能挥动几十斤的武器来作战,下面是我的观点。

1.生产力限制

▲古代士兵不是肌肉佬

我们要知道,古代可不像现代那么发达,现代社会的科技、饮食、补给远远不是古代社会能相比的。现代人的整体体能,绝对要比古人要强,从古人的整体寿命要比现代人低就能看出来,因为我们今天基本上不存在吃不饱、营养不够的情况,古代的百姓连吃肉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而一个人每天摄入的营养、能量要是不够,根本就别想有力气。别跟我扯古人要经常劳作,所以运动量远超现代人,要劳动那是因为生活所迫,这种营养跟不上的劳动是会伤身的,所以古代人不长寿这也是原因之一。

好,就算古代军队中的那些大将能吃饱喝足,可以维持足够的训练量,但是他们的体能顶多和现在的特种兵差不多,现代特种兵能挥动几十斤的武器吗?不能,所以,那些古人就更加不可能了。

2.计量单位不同

▲古代重型武器大多用来训练的

还有一个问题,每个时代对重量的计量单位是不同的,我们现在使用的重量单位,跟古代也有很大的差别。比如,

在秦朝,那时的一斤相当于现在的253克;三国时期,一斤相当于现在的220克,唐宋时期,一斤分别相当于现在的661克和633克,明清时期,一斤相当于现在的590克。所以,古代的所说的多少斤跟今天我们说的多少斤是有差别的,比如大家都知道的三国演义里关羽使用的青龙偃月刀,号称重82斤,但是那个时候的斤才相当于今天的220克,所以实际有多重自己算吧。再说了,这也只是小说里的,三国时的关羽究竟是不是使用长刀都还不一定呢。

综上所述,我个人觉得不存在那些可以使用几十斤武器的大将的,穷文富武,在古代,一个武人是要用钱堆出来的。在古代生产力普遍低下的情况下,哪有会有那么好的条件来给你健身?所以还是那句话,营养跟不上的过度劳动是会减寿的,也许真的会有出现一些天生神力的人,但是毕竟是少数,就算天生神力,想要使用几十上百斤的武器也够呛


哨兵ZH

一整天会吃力,但是一仗可行。

以前在街上看过打把式卖艺的,其中的膀汉的确是弄一把几十斤的大刀耍起来。还是在地面上。

而古代大将,例如关羽,身高八尺,也是膀汉。自然也是练过的。耍动大刀并不是问题。几十斤抡起来的惯性,一般力气的人抵挡是扛不住的。也就是力气本身,在冷兵器时代就很重要。

而这种武器的更大的杀伤力,也并不全在人。更关键在于武将的马。

马要勇敢,不怕事。骑在马上的武将冲入敌阵,它用不着费力气挥舞大刀,那是对付对方同样骑马的武将才需要用力气。而对付步兵,只要大刀横在马上,刀头在人头高度附近,这把几十斤的刀加上马的速度,这个动量是可怕的。马跑过之处,刀扫过之处,非死即伤。

古人打仗,开始是讲规矩的,例如秦朝商鞅那个年代,两国各出五千人,两主帅山上喝酒,山下刺杀,谁输了,谁投降,服了。

后来是兵对兵,将对将;再后来可以乱箭,可以偷袭,可以火攻、水淹。这时候武将这几十斤的大刀作用就不大了。

因此古代对付这样的武将,没别的办法,乱箭!

把这事搞乱套的是孙子,“兵者,诡道也。”也就造成春秋以后无义战,无义战之后也就不择手段了。

至于打一整天,通常不可能。人的体力也受不了。

冷兵器时代打仗居然可以鸣金收兵,回去吃饭,吃饱再战;可以挂免战牌,不战。打累了歇歇,很正常的事情。这是现代人所不能理解的。


霹雳火76228767

我认为古代大将挥着几十斤的武器大战一整天不怎么可信。中国古代的文人最喜欢把事情夸张来说,比如记载皇帝出生必定要发生很多异事,即使是正史也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这说明文人记载的东西,我们都要考虑下是否过于夸张了。


在《三国演义》中,武将单挑的画面实在太多了,这些猛将手里的兵器一个比一个重,比如吕布的方天画戟有40斤重,关羽的青龙偃月刀更是达到了72斤。对于一般人来说,拿着40斤的方天画戟舞弄几下应该问题不大,可对于二爷的青龙偃月刀,想用得得心应手可就非常困难了。

可三国的猛将们似乎从来不觉得他们手中的武器重,动不动就是要大战三百回合,笨重的刀斧硬是能被舞出刀光剑影来。显然小说写的十分夸张,是人就会觉得累,即使是猛将也是如此。


事实上,在舞刀弄枪的冷兵器时代,武将用得兵器都是比较轻便的。据研究显示,人使用的最得心应手的武器重量大概在16、7公斤左右。如果武器太沉的话,一是让体能消耗过快,而是武器太笨重难以驾驭,在刀枪不长眼的战场,很容易被敌军所杀。


我们看到的古代武将拿着几十斤的武器大战一整天,大多是从小说里面看的。比如张飞战马超,两人打了一天,晚上又点灯接着打,两边都丝毫不倦,这主要是罗贯中为了塑造武将的勇猛形象而夸大了他们的武艺。

其实历史上的单挑是很少的,将领是否出色靠得是指挥打仗能力,而不是逞匹夫之勇单挑。


游戏探索机

不用几十斤重的兵器,有兴致可以自行做个小小试验,拿起你手中的水杯,沿肩膀方向水平举起,坚持十分钟......

1分钟之后,你的手轻轻晃动。


2分钟之后,晃动幅度加大。


3分钟之后,杯口开始歪斜。


4分钟之后,你的手腕会感觉很酸痛。


5分钟之后,你的手腕会感觉很沉重。


6分钟之后,你已经控制不住手腕的痉挛。


7分钟之后,你的整条胳膊不再像是属于自己。


8分钟之后,你的手臂早已不是水平状态。


9分钟之后,杯子的重量使你忍不住骂我。


10分钟水平状态坚持下来,你是英雄!

英雄,让我们回到古代,不用上战场,先来从事一下我国人民的传统劳作项目——耕田,假如你手持的是一把锄头,大概三四斤重,匀速轮起来吧,看能坚持多久。

正常情况下,不考虑你的手心被磨破皮带来的困扰,再加上匀速的频率本身也是一种休息,你能坚持两个小时,好吧,你是大英雄!

大英雄,你经历了重重艰难险阻,终于过关,可以走上战场了!我们部队两三斤重的枪棒都很适合你的SIZE。

什么,你确定要换上82斤的青龙偃月刀吗?

还是800斤一对的擂鼓瓮金锤?

百八十斤的兵器偶尔当健身房的杠铃练练倒不是不行,您要非拿它当兵器挥舞五百回合,壮士,前面有处将冢风水又好又有折扣,欢迎随时前来入驻!


历来现实

答案是不能,也许可以短暂使用,大战一整天肯定不能,又不是超级战士,不用管人体常识。

我是关羽,当年和兄弟刘备,张飞结拜后,琢磨着弄点趁手的武器,就去了铁匠铺。

"老板,给我打把刀,多少钱啥。"

"好嘞,客官,多重啊。"

关羽摸了摸口袋,这还是兄长卖了几个月的草鞋,兄弟们辛苦几月赚来的钱,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是个七八斤,老板可要实在,用点好料,刀要锋利点。"

"放心,我这是祖传的手艺,横刀打的好,总共╳╳钱,先交押金╳╳,一个月后来取,交剩下的,不好不要钱。"

我拿着凭证,慢慢的走远了,接下来的几个月不能喝酒吃肉了,要省着点花,把兄弟们的钱还上。



我本是山西人,因为在老家犯事,逃到幽州涿县(现河北),这边话勉强听得懂,物价有点高,希望老板可以给我打把锋利的刀,天下不太平啊。

一个月后,"客官,你的刀看看,十七八斤,耍耍试试。"

我拿到手上,差点砸到脚,"不是七八斤吗?"

"是十七八斤,客观可不要污蔑我缺斤短两。"

原来搞了个乌龙,河北有矿,武器的价格相对便宜。

我拿着新出炉的武器,和兄弟们聚集,天下,我关羽来了,就是武器有点重,唉,还是要多锻炼,不能因为省钱不吃肉啊。



因为作战勇猛(武器给力,祖传手艺不错),我很快就传出了名声,经常听到下面人议论,"听说了吗,我们关老大,一把大刀,三十七八斤,在战场上一刀就把敌军砍下来了。…"

南征北战,我的刀是越来越"重",不过看着敌军一看到我拔刀就吓跑了的样子还是非常值得,震慑敌人啊。现在刀已经传到"八十二斤"了,看着我左右不一样粗的手臂,偶尔的肌肉拉伤,这个逼还要装下去。

小妞写了一个关羽大刀记,博人一笑。

根据现在出土的武器,有几十斤重的,但是定制,精心打造的,多用于仪式中,实用价值不高。

各种演义中,知名的大将武器的重量有虚假的部分,当然不排除有大力士,能拿动上百斤的武器,和能流畅使用是两码事。武器越来越重,有震慑敌人的作用。

也许有人可以短暂使用,但在战场上不会是主流武器,人受的了,马也受不了啊。

武器花费贵啊,老话"穷不学武",穷人学武,消费不起。

电视剧中会出现:几个下人吭吭哧哧的把主人几百斤的武器抗过来,完全是为了突出效果,吓唬人的。

战场还是以弓箭,枪刀矛为多。演义中的故事一般会加上几个字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谢谢。



农村妞说事儿

我们在小说个影视剧里常常看到古代那些将军们给人的第一印象即是骁勇非常,力大无穷。比如:隋唐英雄传里的李元霸,宇文成都等。而在古代小说中也就夸张的呈现了不少重量惊人的武器,用来凸显运用者的力量。像《隋唐英雄传》中所表的第一条豪杰李元霸,手使两柄铁锤,重八百斤,排行第六的伍天锡,手使一柄混金铛,重二百多斤,这么的重量按理说也够重了,但跟李元霸交手,只一个照面他就败下阵去,几乎一触即溃。


据记载唐朝是一斤相当于现在660克左右!
八百斤的铁锤那就是1000多斤我想即便是举重世界冠军也未必能举起来,而且还拿着相互拼杀想想都太过于夸张。不过毕竟是小说形象那下面举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将军他们所拿的武器重量

记记载,被称为“汉初三杰”的张良,他的祖父、父亲都做过韩国的宰相,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官二代”。秦灭了韩国后,面对国亡家破的残酷现实,年轻的张良拿出全部家财在东夷招募到一位大力士,并替这个大力士做了一个一百二十斤的大铁椎,叫他在博浪沙埋伏,伺机行刺秦始皇(《史记·留侯世家》)。秦朝的一斤等于现在的253克,那武器的重量就相当于今天的60斤。而那大力士挥舞起来得心应手,一抡锤把秦皇的马车给砸碎,足见那汉子的力气有多大了。6

再加上古代一切生产几乎都是靠人力完成,日复一日的人力劳动,体力自然会比现代人强上许多。但是我觉得也不可能挥着动辄几十上百斤的武器大战一整天还不感觉吃力,那我是不信的,而且我们所知道的就是在影视剧上看到的并不代表历史真的存在那么多力大无穷之人吧!


浅酌433

回答这个问题前有几点我们必须弄明白。

首先古代的计量和我们现代有不同之处,汉代之前的一斤相当于现代的222克,也就是说只有半斤左右,八十多斤的青龙偃月刀在现代也就四十多斤,古代的将领都是人中之龙,用这个重量的武器应该不成问题。



其次,兵器不会挥动一天,这种长兵器,在战斗之前都是由专人帮将领们拿着的,象青龙偃月刀平时都是由周仓扛着,只有到战斗开始时,才交到关羽手中。

第三,古代冷兵器时期,兵器的重量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重量大的兵器也越能给对手造成更大的伤害。所以古代将领会在自己体力允许的情况下,挑选较重的兵器。



所以说,古代将领会使用几十斤的兵器,也能使用几十斤的兵器,但不会挥动一整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