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子城,鬆嫩平原上的遼金遺存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軍隊迅即佔領東北全境。一天,一名日本兵手持戰刀,闖入松嫩平原的一座古城。在他的逼迫和利誘下,一群百姓手持鍬鎬,聚集到城外的一座佛塔下,深挖不止。日本兵要尋找的,是傳說中的寶藏。

幾天過去,沒有發現任何有價值的東西。由於地基被掏空,佛塔的壽命被人為縮短。1953年,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這座屹立了800多年的遼代佛塔轟然倒塌。

塔子城,松嫩平原上的遼金遺存

當我們的車子駛入泰來縣塔子城鎮時,遠遠望見一座青磚佛塔,高高矗立在古城外。不用說,這是一座仿古建築。據說在臨近的內蒙古扎賚特旗也建有一座這樣的磚塔,取名金山塔。眼前的仿古建築少了幾分滄桑,但卻再現了古塔舊日的雄姿。

古塔依附於古城,而古城則因為古塔而有了一個形象化的名字——塔子城。在塔子城遺址博物館,講解員小唐用熟練的語言向我們介紹了塔子城和古塔的來歷。

塔子城建於遼代中期,時稱泰州,屬遼上京道,為節度使所在地,是契丹人控扼北方的軍政重鎮,如今的黑龍江齊齊哈爾、吉林白城、內蒙古扎賚特旗均屬泰州管轄。據《遼史》記載,泰州有戶5000,其中正戶3000,蕃漢戶2000,人口總計25000人。

塔子城,松嫩平原上的遼金遺存

佛塔相傳建於1091年(遼大安七年),係為防範綽爾河洪水氾濫,鎮壓河妖而建。這是一座六面實心密簷攢尖青磚塔,直徑5米,高15米。塔身中部每面都塑有坐式佛象,層簷上懸有金屬風鈴。輕風吹過,叮鈴作響。我在博物館內看到一幅照片,倒塌前的佛塔殘破不堪,但卻如同一個紡線錘般,亭亭玉立在古城之外。

塔子城,松嫩平原上的遼金遺存

殘破的夯土城牆,述說著歲月的滄桑

金滅遼後,沿襲舊制。鎮守泰州的金代名將婆盧火從內地大量遷徙人口,屯墾戍邊,據說泰州城人口最多時達到十幾萬人。移民帶來了先進的農耕技術,泰州的農業和商貿活動一時繁榮興盛起來。多年前,這裡曾一次性出土過400餘公斤窖藏銅錢,涉及多個朝代。

可以想見,100年前的泰州城,雖處邊陲之地,卻是一個店鋪林立、人聲鼎沸、車水馬龍的所在。用現在的話說,遼金時期,塔子城是東北地區的中心城市。

今天的人們要想了解遼金歷史,塔子城不可錯過。

塔子城,松嫩平原上的遼金遺存

塔子城內,街道規整,人車稀少

在小唐的引領下,我們來到了古城遺址。古城說大不大,只有1平方公里。夯土城牆保留基本完好,方方正正,四周留有城門遺址。相對我此前尋訪過的阿城上京會寧府遺址來說,塔子城遺址應屬有模有樣。

與其他古城不同,如今的塔子城內依然住著人家,只是街道上少了幾許繁鬧,多了幾許幽靜。一輛運柴車從街道上駛過,車輪碾壓在地面上,發出沙沙的聲音。

在一片玉米地掩映的高崗處,我們找到了古城存留的一處重要遺址——點將臺。民間傳說,金兀朮曾在這裡操練軍士,點將出兵,因此得名。雜草叢中,露出一塊圓石,直徑一米多。文物專家考證,它應為柱礎,也就是用來搭建房屋的基座。可以想象,在我們站立的地方,當年應當有一座頗具規模的亭臺建築。

塔子城,松嫩平原上的遼金遺存

掩映在雜草叢中的柱礎

登上夯土的城牆,極目遠望,四周莊稼地綿延不絕。塔子城位於松嫩平原西南部,東臨嫩江,西倚大興安嶺,北靠綽爾河,地勢平坦,水量充沛,易於稻米生長。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遼朝和金朝都看中泰州,將其作為軍政重鎮的原因。

塔子城,松嫩平原上的遼金遺存

松嫩平原,金秋九月,稻浪翻滾

在前往塔子城的路上,我看到路邊稻田遍佈,樹影婆娑。時值九月底,水稻即將收割,微風吹過,稻浪翻滾。幾位在稻田中勞作的農人直起身板,揮動手中的鐮刀,向我們示意。

泰來的大米很香,米粒晶瑩,嚼起來勁道,這是我在古城內一家餐館吃午飯時知道的。在縣城邊的泰湖溼地,我留意到一幅標語:“泰來大米,天地糧心”。泰來人正在為打造自己的大米品牌而努力。

注:本文寫作過程中得到塔子城遺址博物館有關專家的幫助,特致謝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