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無眠夜一場,成就了《楓橋夜泊》這首大唐千古詩篇

​​
亂世無眠夜一場,成就了《楓橋夜泊》這首大唐千古詩篇

唐代詩人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對現今的我們來說,應當是很好理解的了。全詩讀之,朗朗上口,沒有令人拗口的古文,如同白話般淺顯明瞭意境深遠。

說起來張繼也算個倒黴人,在唐玄宗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的時候,本來已經進士及第,結果第二年年末時發生了改變大唐命運的安史之亂。唐玄宗倉皇出逃巴蜀,北方時局變換莫測。由於當時的江南地區時局相對安定,於是許多文人士子逃亡江南,其中就包括了張繼。

也因為這場亂世,讓我們在今天能夠知道在詩海如雲的大唐詩篇裡,能欣賞到張繼這首千古詩篇。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的這首詩,想來不用白話文翻譯了吧?全詩就等同於白話文,字詞用語也是生活中常用的字,而這首七言詩簡單上口的同時,又令人記憶猶新,且意境深沉深遠,無怪乎能成為千古絕篇之一。

全詩以一個“愁”字統起,以落月、烏啼、滿天霜與江楓、漁火、不眠人,這些簡單通俗的生活之詞,畫出了一幅絕美的空間景象。

月落之時,點明瞭時間。時天色朦朧,日出未升,明月未落,寒秋裡的滿天霜氣,忽聞烏啼之聲,江邊的楓葉在晨風裡飄落,江河裡漁火燈光星星點點,而這麼一幅清秋裡的帶有涼意的畫面,是誰勾畫的呢?

自然是,那個寒夜裡難以入眠的失眠人。

而“霜滿天”一語,不僅是寫清秋裡寒氣逼人,江河面寒霧似霜,更是張繼心靈深處泛起的那種寂寞清秋冷的深深孤獨惆悵。


亂世無眠夜一場,成就了《楓橋夜泊》這首大唐千古詩篇


張繼這種失眠人的惆悵,其實在“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就已然把這種內心的思愁與孤獨給勾畫出來了。而姑蘇城、寒山寺、鐘聲、客船,這些簡單的一動與一靜之詞,徹底的將這種深深的孤愁思緒給上升到了一個更廣闊的天地空間意境。

尤其是夜半、到,這兩個一靜與一動之詞的運用,將這個原本只是屬於張繼的不眠人孤獨給上升至了天地寒秋淒涼,不止我在孤獨愁思,而是天地世人們皆在這夜無眠的寒夜裡寂寞惆悵,有今夜無人入眠之勢。

月落之時時光去,是淒涼;烏啼烏鴉鳴音是淒涼;霜滿天之秋色秋氣寒涼入心是淒涼;江楓隨秋風飄落而落木瀟瀟是淒涼;漁火江中光點點,漁夫未生計起早摸黑是淒涼;姑蘇城于山色朦朧間矗立在天地間是淒涼;寒山寺在高山寒夜天地裡是淒涼;客船來而旅途人匆匆,遙望無鄉音是淒涼。忽聞夜半鐘聲響起,將這種深深的淒涼,孤獨愁思之情景,刻入了天地間每一個人之中。

而姑蘇城外是點夜半客船來之筆,這些夜間旅人因何而來?自然是為了躲避這戰亂被迫背景離鄉而來。因而全詩之愁,不止是張繼的羈旅寂寞愁思,亦是這許多思鄉而不能歸的人人之愁。

全詩十四個字,寫了六種景象,無處不存在一靜一動之象,一明一暗之景。在張繼此詩後,寫夜半之鐘的詩詞詩人,再也沒能超過這首《楓橋夜泊》了。


亂世無眠夜一場,成就了《楓橋夜泊》這首大唐千古詩篇


關於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還有許多趣事,比方說有人會將泊[bó]讀成[pò],是不是呢?

這首詩的詩名初時是存在爭議的,有人將之叫做夜泊楓橋的,有叫夜泊楓江的,又有說楓橋應該是封橋的等等,爭來爭去最終定名楓橋,寒山楓橋嘛。

另外就是關於《楓橋夜泊》這首詩的遺咒,相傳唐武宗李炎酷愛這首詩,便在他臨死前讓當時的名匠雕刻了一座詩碑,下遺旨說此詩碑只能他一個人獨享,若有亂臣賊子刻此詩碑者,必遭天譴,不得好死。傳說後來有如北宋翰林大學士王珪,明代才子文徵明等等人都因刻此詩碑而暴斃。這,真不知該怎麼說。

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莫過於影響了日本,凡日本文墨之士,來往中國時大都喜歡前往寒山寺觀覽。不僅在日本也有寒山寺,亦被錄入了日本小學課本,凡三尺之童,皆能言之。更影響了日本的除夕傳統大晦日。

古代中國文化的傳輸影響深遠,尤其是周邊大大小小的國家,至於如今的許多現象,無言。

而姑蘇城外的寒山寺,因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而名傳,成為了中國十大名寺之一。其實這些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這首詩簡單上口,幾乎讀上一兩遍就能記住了,如此簡單而又美妙的古詩,頂級佳品。


亂世無眠夜一場,成就了《楓橋夜泊》這首大唐千古詩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