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无眠夜一场,成就了《枫桥夜泊》这首大唐千古诗篇

​​
乱世无眠夜一场,成就了《枫桥夜泊》这首大唐千古诗篇

唐代诗人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对现今的我们来说,应当是很好理解的了。全诗读之,朗朗上口,没有令人拗口的古文,如同白话般浅显明了意境深远。

说起来张继也算个倒霉人,在唐玄宗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的时候,本来已经进士及第,结果第二年年末时发生了改变大唐命运的安史之乱。唐玄宗仓皇出逃巴蜀,北方时局变换莫测。由于当时的江南地区时局相对安定,于是许多文人士子逃亡江南,其中就包括了张继。

也因为这场乱世,让我们在今天能够知道在诗海如云的大唐诗篇里,能欣赏到张继这首千古诗篇。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的这首诗,想来不用白话文翻译了吧?全诗就等同于白话文,字词用语也是生活中常用的字,而这首七言诗简单上口的同时,又令人记忆犹新,且意境深沉深远,无怪乎能成为千古绝篇之一。

全诗以一个“愁”字统起,以落月、乌啼、满天霜与江枫、渔火、不眠人,这些简单通俗的生活之词,画出了一幅绝美的空间景象。

月落之时,点明了时间。时天色朦胧,日出未升,明月未落,寒秋里的满天霜气,忽闻乌啼之声,江边的枫叶在晨风里飘落,江河里渔火灯光星星点点,而这么一幅清秋里的带有凉意的画面,是谁勾画的呢?

自然是,那个寒夜里难以入眠的失眠人。

而“霜满天”一语,不仅是写清秋里寒气逼人,江河面寒雾似霜,更是张继心灵深处泛起的那种寂寞清秋冷的深深孤独惆怅。


乱世无眠夜一场,成就了《枫桥夜泊》这首大唐千古诗篇


张继这种失眠人的惆怅,其实在“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就已然把这种内心的思愁与孤独给勾画出来了。而姑苏城、寒山寺、钟声、客船,这些简单的一动与一静之词,彻底的将这种深深的孤愁思绪给上升到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空间意境。

尤其是夜半、到,这两个一静与一动之词的运用,将这个原本只是属于张继的不眠人孤独给上升至了天地寒秋凄凉,不止我在孤独愁思,而是天地世人们皆在这夜无眠的寒夜里寂寞惆怅,有今夜无人入眠之势。

月落之时时光去,是凄凉;乌啼乌鸦鸣音是凄凉;霜满天之秋色秋气寒凉入心是凄凉;江枫随秋风飘落而落木潇潇是凄凉;渔火江中光点点,渔夫未生计起早摸黑是凄凉;姑苏城于山色朦胧间矗立在天地间是凄凉;寒山寺在高山寒夜天地里是凄凉;客船来而旅途人匆匆,遥望无乡音是凄凉。忽闻夜半钟声响起,将这种深深的凄凉,孤独愁思之情景,刻入了天地间每一个人之中。

而姑苏城外是点夜半客船来之笔,这些夜间旅人因何而来?自然是为了躲避这战乱被迫背景离乡而来。因而全诗之愁,不止是张继的羁旅寂寞愁思,亦是这许多思乡而不能归的人人之愁。

全诗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无处不存在一静一动之象,一明一暗之景。在张继此诗后,写夜半之钟的诗词诗人,再也没能超过这首《枫桥夜泊》了。


乱世无眠夜一场,成就了《枫桥夜泊》这首大唐千古诗篇


关于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还有许多趣事,比方说有人会将泊[bó]读成[pò],是不是呢?

这首诗的诗名初时是存在争议的,有人将之叫做夜泊枫桥的,有叫夜泊枫江的,又有说枫桥应该是封桥的等等,争来争去最终定名枫桥,寒山枫桥嘛。

另外就是关于《枫桥夜泊》这首诗的遗咒,相传唐武宗李炎酷爱这首诗,便在他临死前让当时的名匠雕刻了一座诗碑,下遗旨说此诗碑只能他一个人独享,若有乱臣贼子刻此诗碑者,必遭天谴,不得好死。传说后来有如北宋翰林大学士王珪,明代才子文徵明等等人都因刻此诗碑而暴毙。这,真不知该怎么说。

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莫过于影响了日本,凡日本文墨之士,来往中国时大都喜欢前往寒山寺观览。不仅在日本也有寒山寺,亦被录入了日本小学课本,凡三尺之童,皆能言之。更影响了日本的除夕传统大晦日。

古代中国文化的传输影响深远,尤其是周边大大小小的国家,至于如今的许多现象,无言。

而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因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而名传,成为了中国十大名寺之一。其实这些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这首诗简单上口,几乎读上一两遍就能记住了,如此简单而又美妙的古诗,顶级佳品。


乱世无眠夜一场,成就了《枫桥夜泊》这首大唐千古诗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