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巧巧”不是誰都能叫的

“巧巧”不是一個人的名字。

“巧巧”是老家拜家村對心靈手巧婦女的褒獎。能叫“巧巧”的人,或是長於剪紙,或是善畫繡畫,或是捏面花的高手。

在農村,“巧巧”不是誰都能叫的

在我的老家,每個村裡都有幾個會剪紙、畫繡畫、做面花的人,但能被稱為“巧巧”人的並不多,有的人甚至終其一生,也得不到這樣的溢美,只是被喚做“剪喜字窗花的”,“畫鞋墊子的”,或者“捏面花的”。

我二媽年輕的時候就被稱作“巧巧”。巷裡人說,我二媽年輕時是個人才,身材高挑,模樣俊俏。最關鍵的是,我二媽是個難得的全才“巧巧”。別的“巧巧”,大多隻會剪紙、畫繡畫、做面花其中一項,我二媽是三項都厲害,所以巷裡人叫全才“巧巧”,就是“巧巧”中的“巧巧”,或者說是“巧巧”的師傅。

在農村,“巧巧”不是誰都能叫的

據說類似“剪紙”的記載,最早出現於《史記》,周成王封弟弟姬虞到唐國(今山西西南部)去當諸侯,赴任前將梧桐葉剪成玉圭圖像,贈給其弟表達惜別之情,這便是“剪紙”技法的雛形。後來有人反駁說,真正意義上的紙出現在西漢,“剪紙”與“梧桐葉剪玉圭”不可能同源,但不能否認這兩者技藝手法之間有相通之處。老家的“剪紙”或許更能說明這個問題,大荔一帶的“剪紙”不同於別的地方,源於“皮影”雕刻,借鑑了一些“皮影”製作技藝,大荔朝邑就流傳下來一種“皮影剪紙”的流派。簡單地說,技藝方法差不多,材質不同罷了。《大荔縣誌》記載:剪紙,俗稱“剪窗花”、“掏窗花”,是農村人美化生活環境、營造喜慶氣氛的一種裝飾物,逢年過節或喜慶日子,多貼於窗戶、牆圍、頂棚,也有放置於結婚的嫁妝之上。

在農村,“巧巧”不是誰都能叫的

我二媽剪“囍”字的時候信手拈來,一邊和來人拉著家長,一邊在手裡折著圖案造型,紅紙在她手裡三折兩捏,咔嚓咔嚓幾剪刀,一幅字畫交融的圖景就呈現在面前,字是雙囍,畫是喜上眉稍。形狀有方的,有圓的,有帶邊的,有不帶邊的,有鏤空的,有字畫凸顯的,變化無窮,氣象萬千。

在農村,“巧巧”不是誰都能叫的

二媽捏的面花,更能使人感受到什麼叫“神奇”。面花,在我們老家叫“禮饃”、“花饃”,相傳是由古代的金石禮品和圖騰演化而來的。“四時八節”, 生婚壽葬,忙罷古會,看滿月,送燈籠,老家人都會請“巧巧”, 以白麵為原料,針線、梳子、剪刀為輔助,通過揉、捏、剪、摁、勒、蒸,塑造出花、鳥、蟲、魚,獅、虎、雞、狗,蝙蝠、青蛙、人物、銀子罐、建築物的形狀……千姿百態,造形拙樸,意態紛呈,栩栩如生,尤其以老虎、獅子的造型最為常見,形態各異,最受歡迎。普普通通的麵糰,在我二媽的手裡行雲流水,頃刻間會流出一個又一個的憨態可掬的小老虎,靈動喜人的小雞,花繁葉茂的連理,吉祥如意的祥雲……你說不清這些形象是手捏出來的,還是神造出來的。

那些年村子裡和我二媽一樣被稱作“巧巧”的人,是農村人感情、親情、禮儀的見證者和表現者。生息在村子裡人,對我二媽這樣的人滿含感激之情,但拙於用高雅華麗的語言表達,只是用樸素的語言——“巧巧”,表達自已的敬重之情,從來沒有想過這些手藝在城裡被稱作“民間藝術”,或者稱作“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實不僅僅村裡人這樣認為,我在西安生活了近三十年,也沒有更多地想過這個問題。直到有一天,在旅遊文化管理部門工作的同學給我講了一個經歷——

在農村,“巧巧”不是誰都能叫的

2013年他隨中國代表團赴法國,參加紀念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頒佈10週年暨“中國日”活動,帶了十多雙富有我們老家一帶民間特色、由生活在農村的老母親做的“老虎鞋”,那是我們當地為初生嬰兒做的鞋子。“老虎鞋”是人生的第一雙鞋子,傾注了母親的感情和心血,寄託著母親對孩子未來的期望和祝願,要麼母親親手做,要麼請有名的“巧巧”做。鞋子的兩邊是刺繡的祥雲或花枝纏繞的圖案,頭部是各種卡通形象的老虎。“祥雲”寓意順利美好,“花枝”寓意錦繡前程,“老虎”既取辟邪的功能,又包含著無所畏懼,虎虎生威的之意。讓同學始料未及的是,他帶的“老虎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 “渭南表情”公開展示的那天最受歡迎,被參觀的外國人一搶而空。拿到“老虎鞋”的人,或情不自禁地伸出母指,或口中不停地用英語、法語嘖嘖讚歎,歡喜與敬仰之情溢於言表。老家當地的剪紙、刺繡、面花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進行了展示,官方文件將這些稱作“非物質文化遺產”,稱作“民間藝術品”。這些稱呼與評價,是我二媽這樣的民間“巧巧”不曾想過的,但它是老家一帶傳統文化與民間文化的積澱與代表。

前段時間和堂哥回老家,曾詢問我二媽的“巧巧”手藝有沒有傳承,堂哥遺憾地說霞姐曾經學過,但沒有完全繼承下來。改革開放以後,受外部思想海嘯般地衝擊,現代文化多元甚至氾濫,象我二媽這樣的“巧巧”手藝,一度曾經被各種時髦的感官性娛樂所淹沒,在倡導傳統文化復興的今天,我不由自主地想到老家我二媽這樣的“巧巧”。

“巧巧”,既是老家一帶農村從事剪紙、畫繡畫、捏面花民間技藝的代名詞,更是農村人對這些民間藝人最美好的稱呼、祝願與褒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