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萬盛」解放初期的萬盛場

「我和萬盛」解放初期的萬盛場

拆遷前的老街下半場茶館

「我和萬盛」解放初期的萬盛場

60年代的南桐礦區

 1955年南桐礦區建區前,萬盛場隸屬於南川縣。東起小坡腳、西至三元橋的川湘公路,像一條弧線,串聯起山堡上的萬盛老街。老街鱗次櫛比的街房,瓦木結構,建有簷廳,古樸嫻靜;老街下場口矗立著兩幢“洋房子”,儼然萬盛場的門戶。

解放初期,萬盛場地域優越,青山綠水,人文厚重、資源豐富、商業發達。儘管時過境遷,至今仍記憶猶新,歷歷在目。

發源於南川神童鄉邊界,流經乾溪溝的孝子河與始起於綦江雷神店、途經浸水埡的川湘公路,在三元橋成十字形交叉通過。河流依蓮池壩向南流去;公路傍“大夫第”朝東北延伸。萬盛場坐落在孝子河與老川湘公路交匯的夾角地塊中。它的周邊,東面有李家壪流出的像水桶那麼大的一股龍洞水,是居民生活用水的水源;南面有青楊木樹林掩隱下的萬盛中心小學校;西面是白礬廠;北面是耐火磚廠。郊區有東林、南桐兩大煤礦;皂桷村、甘家坪、魚田堡等多處有私人開的小煤窯;附近有廣闊富饒的良田沃土。本地出產的物資多,萬盛場人氣旺,購買力強,消費能力高。尤其是每逢三天一次的趕場天,場上十分熱鬧。大街小巷、人頭湧動;茶房酒肆、餐館食攤座無虛席;店堂商鋪人來人往。場街市面、街頭巷尾、各處賣場商品繁多,民用生活的物資以及應時生長的農副產品,量大樣多。尤以鄰近地區和鄉村運來的時令土特產品種繁多:有從貴州獅溪口、水壩塘運來的高山大米、豆類、海椒、蔥、蕨粑;有從南川方向運來的旱草鞋、水叢壩的手碾米、石牛河的豌豆粉條、馬咀半河的核桃;有武隆白馬的梨子、石榴、棗子;有綦江的水草鞋、柑橘、生薑、雲山芋;青年的沙鍋、土碗、桃李水果;有從青山來的杮子、土黃瓜;本地婁黃壩的白花桃,蓮池壩的蓮花白、黃秧白、白蘿蔔;江流壩和景星臺的筍乾、雜糧……各種商品,日雜副食、蔬菜水果琳瑯滿目,擺滿了市場。

趕場天,街巷裡常有民間雜耍:玩“西洋鏡”的、唱“統統戲”的、吹糖人的、耍猴戲的、豬市壩耍雜技爬竹竿的;茶房裡說評書的,打金錢板的。看的、聽的、玩的,供趕場人娛樂分享。更有下場外來王姓店主,做的像千百張紙包裹而成的“王饅頭”,能一層一層地剝皮而食,綿軟可口。場的中段,有趙海全的餐館,把灶頭放在廳堂門口,讓食客直睹廚師左手簸動燃著熊熊火熖的小鐵鍋,右手操作炒菜勺,扣得鍋兒咯咯地響,與跑堂倌風趣的傳菜聲匯成一支極富妙趣的交響曲,令人口舌生津、食慾大振。趙冬二的“油果子”,外皮巴糖、皮香內軟,風味十足。食客吃一盤“油果子”,喝一碗老蔭茶很是愜意。上場棧房賣的香噴噴的“冒兒頭”,不用菜下也能吃上一碗。街上端起筲箕賣的油粽子、黃糕粑,吃了又想吃。到了晚上,挑起賣的“炒米糖開水”、燒臘牛肉,誘人垂涎欲滴。那段歲月,街上鄉下的大人小孩兒及周邊的工人農民都歡喜在趕場天買賣東西,品茶吃飯,交友會親,休閒玩耍。煤礦工人喜歡買旱草鞋,穿起推煤車,採煤煉焦;船上的船工縴夫喜歡買水草鞋,穿起拉船過灘。

解放後,萬盛場出現了幾個有代表性的商人。周玉太有一輛汽車、五輛馬車,是運輸方面的商人;李成緒開白礬廠,是實業家;王治鈞開商店經營副食品,是商業資本家;唐天平開印刷社,僱有店員,是手工業資本家……當時萬盛場的景象一片繁榮。

而今,這一切都成了人們的記憶,萬盛場已整體改造更新,場街的建築樓閣牌坊,既有現代風格又有古樸風韻。隨著時代的進步,產業的轉型,萬盛必將更加繁榮昌盛、燦爛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