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万盛」解放初期的万盛场

「我和万盛」解放初期的万盛场

拆迁前的老街下半场茶馆

「我和万盛」解放初期的万盛场

60年代的南桐矿区

 1955年南桐矿区建区前,万盛场隶属于南川县。东起小坡脚、西至三元桥的川湘公路,像一条弧线,串联起山堡上的万盛老街。老街鳞次栉比的街房,瓦木结构,建有檐厅,古朴娴静;老街下场口矗立着两幢“洋房子”,俨然万盛场的门户。

解放初期,万盛场地域优越,青山绿水,人文厚重、资源丰富、商业发达。尽管时过境迁,至今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发源于南川神童乡边界,流经干溪沟的孝子河与始起于綦江雷神店、途经浸水垭的川湘公路,在三元桥成十字形交叉通过。河流依莲池坝向南流去;公路傍“大夫第”朝东北延伸。万盛场坐落在孝子河与老川湘公路交汇的夹角地块中。它的周边,东面有李家塆流出的像水桶那么大的一股龙洞水,是居民生活用水的水源;南面有青杨木树林掩隐下的万盛中心小学校;西面是白矾厂;北面是耐火砖厂。郊区有东林、南桐两大煤矿;皂桷村、甘家坪、鱼田堡等多处有私人开的小煤窑;附近有广阔富饶的良田沃土。本地出产的物资多,万盛场人气旺,购买力强,消费能力高。尤其是每逢三天一次的赶场天,场上十分热闹。大街小巷、人头涌动;茶房酒肆、餐馆食摊座无虚席;店堂商铺人来人往。场街市面、街头巷尾、各处卖场商品繁多,民用生活的物资以及应时生长的农副产品,量大样多。尤以邻近地区和乡村运来的时令土特产品种繁多:有从贵州狮溪口、水坝塘运来的高山大米、豆类、海椒、葱、蕨粑;有从南川方向运来的旱草鞋、水丛坝的手碾米、石牛河的豌豆粉条、马咀半河的核桃;有武隆白马的梨子、石榴、枣子;有綦江的水草鞋、柑橘、生姜、云山芋;青年的沙锅、土碗、桃李水果;有从青山来的杮子、土黄瓜;本地娄黄坝的白花桃,莲池坝的莲花白、黄秧白、白萝卜;江流坝和景星台的笋干、杂粮……各种商品,日杂副食、蔬菜水果琳瑯满目,摆满了市场。

赶场天,街巷里常有民间杂耍:玩“西洋镜”的、唱“统统戏”的、吹糖人的、耍猴戏的、猪市坝耍杂技爬竹竿的;茶房里说评书的,打金钱板的。看的、听的、玩的,供赶场人娱乐分享。更有下场外来王姓店主,做的像千百张纸包裹而成的“王馒头”,能一层一层地剥皮而食,绵软可口。场的中段,有赵海全的餐馆,把灶头放在厅堂门口,让食客直睹厨师左手簸动燃着熊熊火熖的小铁锅,右手操作炒菜勺,扣得锅儿咯咯地响,与跑堂倌风趣的传菜声汇成一支极富妙趣的交响曲,令人口舌生津、食欲大振。赵冬二的“油果子”,外皮巴糖、皮香内软,风味十足。食客吃一盘“油果子”,喝一碗老荫茶很是惬意。上场栈房卖的香喷喷的“冒儿头”,不用菜下也能吃上一碗。街上端起筲箕卖的油粽子、黄糕粑,吃了又想吃。到了晚上,挑起卖的“炒米糖开水”、烧腊牛肉,诱人垂涎欲滴。那段岁月,街上乡下的大人小孩儿及周边的工人农民都欢喜在赶场天买卖东西,品茶吃饭,交友会亲,休闲玩耍。煤矿工人喜欢买旱草鞋,穿起推煤车,采煤炼焦;船上的船工纤夫喜欢买水草鞋,穿起拉船过滩。

解放后,万盛场出现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商人。周玉太有一辆汽车、五辆马车,是运输方面的商人;李成绪开白矾厂,是实业家;王治钧开商店经营副食品,是商业资本家;唐天平开印刷社,雇有店员,是手工业资本家……当时万盛场的景象一片繁荣。

而今,这一切都成了人们的记忆,万盛场已整体改造更新,场街的建筑楼阁牌坊,既有现代风格又有古朴风韵。随着时代的进步,产业的转型,万盛必将更加繁荣昌盛、灿烂辉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