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為什麼被稱為“支那”?

歷史百家

為了方便梳理,我們就分成四個階段來講吧:



1.支那一詞的創立。

中華五千年,我們自己看來朝代更迭,出現了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但在西方人看來中國還是中國,名字依然是china。但日本因為是中國緊鄰,還當過小跟班,所以對中國朝代更迭比較敏感,清朝時日本稱中國為清國。後開隨著日本西化,英語進入日本,支那就是日本人根據china創造的音譯,用來指稱當時的中國。


2.反清人士推廣使用。

清末,一批開眼界的知識分子旅日反清,他們不願意再說自己是清國人,於是日本人音譯的支那一詞,因為既是日語叫法,又適用於西方國家,就被拿來使用了,他們自稱是支那人。在一些書面用語中也是這樣用的,像宋教仁、黃興等創立的雜誌,就叫《二十世紀之支那》。到這時,支那一詞仍然只是一種稱謂,就像英語china一樣,不帶有任何感情色彩。


3.軍國主義的歧視。

再到後來,懦弱無能的清朝滅亡,清國這樣的說法不能使用了。而且日本國內本身就有一個地方叫中國地區,所以日本人不願意叫我們中國,支那就被使用起來。

另一方面,軍國主義在日本佔據主流,他們看不起中國的軟軟無能任人宰割,想要佔領中國,為了讓日本人不畏懼,想盡一切辦法詆譭中國,把中國說的一無所能,支那就是在這時開始成為一種歧視性語言,例如支那豬等說法。後來發展到日本官方文書中都使用支那一詞,侵華戰爭期間,日本的地圖、戰報、畫刊雜誌等,很多都是直接稱支那。


4.下令日本不許再用支那。

再後來就到了抗戰結束,雖然當時的民國在盟國中沒什麼話語權,但中國也是戰勝國之一。小鬼子雖然有美國爹庇護,也不是能事事如意。1946年6月,民國政府派了個代表團到日本,順便給日本人下了道命令,今後不許再用支那來稱呼中國。

剛戰敗的小鬼子還是挺乖的,6月6日和7月3日,日本外部和文部分別向日本各大報刊、出版社和大學發了通知,“今後不必細問根由,一律不得使用該國(指中國)所憎惡之名稱”。這之後,日本人才開始使用中國這個稱呼。


凡塵往事

其實這個問題還有意思。網上能查到很多資料,我這裡簡單通俗的講一下,可能有些錯誤,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古代實際上是沒有“支那”這個詞語的,近代才有,而且近代後期一直至今“支那”都是個貶義詞,比如可以看到港獨臺獨各種獨或者日本及海外極端分子稱中國人為“支那人”。詞義意思有點類似今天我們稱日本人為“鬼子”,印度人為“阿三”,只是該詞更加貶義。那為什麼中國被稱為“支那“”呢?古代中國又怎麼被稱為“支那”呢?

實際上“支那”就是古代西方稱中國的諧音轉換。最早可以追溯到“秦”,外語為“qin”,是不是感覺和“支那”讀音有點像?隨著社會的發展,拉丁語的進步,中國就被西方統一稱為了“china”(個別國家略有不同,比如法國寫法為“chine”,但讀音一致),在西方看來無論中原王朝是唐宋遼元明清,東方國家都統稱為“china”,因此才有了“契丹”也是“china”諧音的說法。

大家都知道在古代“中國”一詞並不是一個國名,而是中原之國或者中央之國的的意思,因此在16世紀往後的世界大發展時期的中國,在漢語言中,中國統治者不會認為“中國”或者“china”是國名,大明就是大明,大清就是大清,但為了與世界接軌,西方稱為的“china”也則要有個漢語對照,這個“支那”的漢語翻譯誰發明的不知道,但是應該是由日本推廣開來的,日本在19世紀脫亞入歐,翻譯了大量英語諧音漢語詞語,比如“shock休克“等,”“china”也就被翻譯成了“支那”,讀音一樣,西方也就認可了“支那”的寫法,自此大量的外語字典裡均採用“支那”一詞作為翻譯,在一段時間內“支那”就代表了中國,中國就是支那,晚清很多反清烈士和成功人士都不認同自己是腐敗的清朝子民,都自稱為“支那人”。在這個時期還出現了一個地理名詞叫“印度支那”,代表印度和中國之間的區域,同理還有當今的“印度尼西亞”。直到梁啟超孫中山等仁人志士的智慧,認為“中華”最能代表中國,之後“支那”才慢慢被“中國”取代,但在歐洲不問,你隨便怎麼翻譯,我讀音還是“china”。到了侵華戰爭,中國羸弱,日本鄙視中國,一直稱中國為“支那”,這個時候“支那”就變成的貶義,民國政府多次抗議,但日本一直無視,一直到第二次世界戰爭勝利,《波茨坦宣言》中關於有中國的的內容裡明確要求全世界廢止“支那”一詞的漢語版本,該詞才慢慢的消失在茫茫的海洋中,誰知近些年來,各種“獨”各種反華勢力侮辱中國,“支那”一詞又漸漸的出現的世人的眼中,殊不知中華兒女以3500萬人傷亡為代價,贏得了中國人的自尊,才使“支那”這一辱華之稱走向了終結。我們一定要了解“支那”,這個詞不是亂用的,是禁用的。


曹小翔xixi

說到這個“支那”可能大部分人第一感覺或者說首先認為的就是貶低我們中國人的詞,其實不然,在古代的時候,其實這個詞是一箇中義詞,而其變成貶義詞還是在甲午戰爭之後,日本人對中國人的一個蔑稱。

從古至今, 外國人稱呼中國的名稱很多, 如賽里斯、漢土、唐家等, 但是論其影響力最大的則當屬“支那”這個名稱.

世界上各文明古國如印度、希臘、羅馬, 許多發達國家如日本, 英國等幾乎都用“支那”或者跟它音近的名詞稱呼中國: 震旦、至那、脂那等, 這些都是支那的異譯。

那為什麼外國人會稱中國人為“支那”呢?“支那”這個稱號又是從何而來呢?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無非就是那幾種說法,網上大都能查到,在上個答主也有,我就也就不多重複了,而我這裡也瞭解到另一種不常提到的說法,但可能有些不太準確,可以給讀者參考瞭解一下。

我們可以從中國自古以來暢銷海外的土特產——絲綢來考慮。趙永復《絲綢之路——漢唐時期中兩陸路交通》 一文中說,古希臘文中“賽爾”是指蠶絲,而正好中國又是蠶絲出產地因此就把我國稱賽里斯,用英語寫的話就是:Ser,而在其後面加上後綴a,也就成了之前說的“支那”


前文思沿

這真是世界史上的一樁懸案。中國為什麼就被莫名其妙地叫成了“支那”?

先說一下支那這個詞的詞源。西方國家的語言裡,中國被稱為China/Cina/Chine,支那這個詞就是從這些詞回譯過來的。而西方國家這樣稱呼中國,起因於古代印度對中國的稱呼。從很早開始,古代印度人把中國叫做Chini或是Cīnā,後來這個稱呼傳到波斯,又通過波斯傳到歐洲,就成了歐洲語言裡的China/Cina/Chine。


歐洲國家很早就開始把中國叫做China/Cina/Chine


說完China的詞源,再說支那。佛教傳入中國後,好多中國高僧去印度取經,其中一些人接觸到Chini/Cīnā這個詞之後,又直接音譯回來,翻成了支那/至那。比如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記》裡就曾說:“(大唐)當此東北數萬餘里,印度所謂摩訶至那國是也。”不過需要說明,當時這些高僧只是在特定語境使用“支那”一詞,並沒有任何貶義。


玄奘曾自稱“支那僧”


後來日本明治維新之後,不再以中國為師,同時也漸漸開始鄙視中國,但中華文化在歷史上實在太輝煌,對日本影響也實在太大,提到“中國”二字,多數日本人還是會不由自主地心生崇敬之情。所以為了去除這種情感,日本人就從西方語言裡引入了China一詞和其中文音譯支那,把對中國的稱呼改成了支那。


日本侵華時期,“支那”一詞附帶了對中國的各種蔑視,也成了中國人痛恨的詞語


後來隨著日本對中國五十年的侵略歷史,支那一詞在日語中也染上了濃重的貶義,成為了對中國的蔑稱,讓中國人深惡痛絕,甚至在日皇投降詔書裡,仍然將中國稱為“支那”。因此在二戰結束,日本投降後,廢除“支那”一詞也成為了中國提出的重要條件之一。1946年6月6日,日本外務省通令各新聞媒體,禁止再使用“支那”一詞,以後全部改用“中國”。至此,帶有漢字的“支那”一詞的使用終於告一段落。

但細想之下,其實問題的根源還在。日本雖然停用了支那,但西方國家的語言裡,中國實質上仍被稱為China/Cina/Chine,儘管在西方這一稱呼沒有日語裡那種輕蔑的意涵,但仍然讓人感覺莫名其妙。佔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國,在許多語言裡的名字竟然連來源都搞不清楚。也許今後中國國力更加強大之後,我們也同樣有必要在西方語言裡再來一次正名運動,讓世界知道,我們是Zhongguo,不是China。


桃花石雜談

支那一詞是古英語china、古印度語chini和古法語chine的音譯。

在古印度語中,chini是秦的音譯,代指中國。是一箇中性詞,並無貶義。

古代中國是比較發達的,將自己國家的絲綢、茶葉、瓷器等通過“絲綢之路”這條貿易通道運送到西方國家進行交易。西方人尤其喜愛中國的瓷器,因此,在古英語和古法語中,china和chine指瓷器,也用來指中國。

外國人把這三個詞用漢語表達,說出來就成了“支那”。支那為三詞的音譯。並無貶義。

作為鄰國,在古代,日本受中國文化影響是很大的,也是比較崇拜的。當日本強大起來後,就對中國虎視眈眈,我們都知道日本人對中國文化是很有研究的。為了迎合日本政府的企圖,他們根據支那這兩個字的漢語解釋,將其意歪曲。

支上為竹子,下為手,會義為手扶柺杖。

那其實左為冄(鬍鬚),右為城邑,會義為長大鬍子的中國人。當然,鬍鬚長的多是老人。該字還引申為遠的意思。

根據以上的推斷,日本人將支那一詞歪曲成了:遙遠落後的地方。含有蔑視之意。

後來,日本侵略中國,更將中國人視為“DYBF”,更含有蔑視之意,其野心天下皆知。

好端端的中國文化,卻被日本陰謀家們看成了對付中國的利器。

中國人當以此為鑑。學好漢語,學好文字。不被外人恥笑。

文/坐觀兮 從學習漢字開始學好漢語吧


坐觀兮

前一段時間有個網名為潔潔良研究生在網上因為這個詞鬧出風波。然後竟然不少人出來辯解這個詞是敬語之類。其實我認為稍微知道歷史的中國人都明白這個詞現在對中國而言絕對不是什麼敬語,很多引經據典來證明是敬語者要麼是無知要麼是別有用心。

任何詞語,隨著時間的改變,會演變出不同的意思。一些可能被傳承,一些可能被時代拋棄,這是歷史的規律。”支那“這個詞也不例外,我們先來捋捋這個詞的由來。

“支那”這個稱呼起源於印度。印度古代人稱中國為“chini”,據說是來自“秦”的音譯,中國從印度引進梵文佛經以後,要把佛經譯為漢文,於是按照音譯把chini就翻譯成“支那”。

而日本稱中國為支那起初也是源於此。

據目前考證,支那之名最早出現的日本文獻是日本遣唐僧空海(電影《妖貓傳》裡空海的原型)從大唐學習完回國寫下的一本佛教經典《性靈集》中。日本僧侶來到大唐學習,研究大唐從印度傳來的佛經,譯成日文後再帶回國內,支那這個稱呼當時顯然是這樣從唐朝普及到日本。

甚至唐玄宗還寫過一首《題梵書》來歌頌梵語的艱深奧妙:

鶴立蛇形勢未休,

五天文字鬼神愁。

支那弟子無言語,

穿耳胡僧笑點頭。

空海於804年隨遣唐使赴唐學習佛經,所以他書中的“支那”應是從漢譯佛經中而來。以後日本一些佛教界人士為顯示博學、虔誠也開始用起了“支那”一詞稱呼中國。因而在一段時期內,“支那”的確是對中國的尊稱。

明治維新後,日本開始學習西歐,高喊脫亞入歐。並在日俄戰爭中打敗俄國,從此躋身世界強國之列,由此開始膨脹。一改長期以來對中國的稱呼(chugoku),而改用“支那”。中國這個原來日本的老師至此也不得不向日本學習,師生換了位置。日本成了“東洋”。中國到日本留學風氣興起,不少革命黨人都曾在日本留過學。於是,對清帝國失望的留學人員的漢族人員乾脆用日本民間還流行的對中國的叫法,自稱“支那”之名。彼時不少漢族留學青年到日本頭兩件事一是剪辮子,表示不再效忠清廷;二是自稱“支那人”,不再承認自己是“清國人”。

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支那”一詞在中國的盛行期,資產階級改良派和革命派的書刊報紙標題中常常能看到支那之名。甚至立憲派的梁啟超當年在《時務報》中就常用“支那”一詞,甚至還使用過一個“支那少年”的筆名出版了一本《支那四千年開化史》;康有為次女康同璧也曾在詩中稱“我是支那第一人”。1902年,章太炎等在日本東京發起《支那亡國二百四十二年紀念會》,提出“光復漢族,還我河山,以身許國,功成身退“誓詞(“支那亡國”是指明朝亡於清朝的那一年);宋教仁、黃興等人在1905年創辦的一本刊物即取名為《二十世紀之支那》雜誌,即後來同盟會黨報《民報》的前身;嚴復在批評《巴黎茶花女遺事》時甚至寫道:“可憐一卷《茶花女》,斷盡支那蕩子腸。”

當時很多中國革命家使用“支那”這個詞稱呼自己,說明那時“支那”這個詞還是正常的。但辛亥革命後,中國的正式國號從“大清帝國“變成“中華民國“,日本則單方面給中國取了一個“支那共和國”的漢字國號。1913年日本甚至根據其駐華公使的提議商定:日本政府今後均以“支那”呼稱中國。“支那”這個詞就帶有了不友好的色彩,引起了中國人的不滿,由此而引發了中日之間的“支那“爭論。1919年留日學生在國內出版的《東遊揮汗錄》中,則除使用“倭人”一詞稱呼日本人外,還因為英語中的Japan源於漆器,而且日本一直高呼脫亞入歐,於是根據語音也稱日本為:“假扮”。

1930年,當時國民政府照會日本:倘若日方公文使用“支那”之類的文字,中國外交部可斷然拒絕接受。

但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後,日本政府和軍部在正式場合廣泛使用“支那”這個詞稱呼中國和民國政府。比如稱“蘆溝橋事變”為“支那事變”。

此後這個詞即被普遍認為是對中國的歧視用詞。

郁達夫在小說《雪之夜》中曾寫道:“支那或支那人的這一名詞,在東鄰的日本民族,尤其是妙齡少女的口裡被說出的時候,聽取者的腦裡心裡,會起怎麼樣的一種被侮辱、絕望、悲憤、隱痛的混合作用,是沒有到過日本的同胞,絕對想象不出來的。”

二戰日本戰敗後,應中國代表團的要求,盟軍最高司令部經過調查,確認“支那”稱謂含有貶意,於1946年責令日本外務省不得再使用“支那”稱呼中國。於是日本政府通令日本國內公文書中不可使用支那名稱,這成為日本官方正式禁止“支那”的標誌,也是國際社會和日本官方正式承認這個詞具有侮辱性含義的標誌。(1946年6月6日,日本外務省向各新聞出版單位發出《關於避免支那稱呼事宜》的通知稱:“往昔通常使用‘支那’二字作為中華民國之國名,今日應改用中國等稱號。查‘支那’之稱素為中華民國所極度厭惡者。鑑於戰後該國代表曾多次正式及非正式要求停止使用該詞,故今後不必細問根由,一律不得使用該國所憎惡之名稱”)。

此後“支那”一詞雖然在日本政府的公文、學校教科書、媒體中消失。但某些人仍堅持口頭使用“支那”稱呼中國。

後來新中國成立,尤其取得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後,對於一貫崇拜強者的日本人以極大震驚,於是日本人平時的口頭語言中“中國”取代“支那”。戰後出生和長大的日本人,如今只有查字典才知道“支那“系以往對中國的稱呼。但日本某些極右翼分子仍堅持口頭使用“支那”稱呼中國。

現在一個正常的日本人不會用這個詞來稱呼中國。而我們中國人更不能用用這個詞來傷害國民感情。也不能不懂裝懂為這個詞洗白。


趙燕雲

就日語“支那”一詞做一下歷史知識普及。

日語中,"中國"一詞書寫與漢語完全相同,寫“中國”,日語發音就像中文拼音字母一樣,是用羅馬字母書寫為“chuugoku”,日語讀音為“丘告酷”,這種讀音在日語中為“吳音”,就是根據戰國時期吳國的發音演變而來;

"中國"一詞的英文“china”,按照日本版羅馬字母讀音就是“支那”,這就像中文直譯英文"England"為"英格蘭"完全相同。

日語發音的原音只有區區50音,所以,日語中許多外來詞彙直譯,或音譯都不可能忠實於原音。

因此,英文"china"在日語中直譯音就是"支那",如果,更準確一點日語發音應該是"啟~那"。

如果說"支那"是侮辱詞彙,那麼,"中印半島"地域名稱“lndochina”,我們直譯為"印度支那",不也是直譯的外來語詞彙嗎?

總之,“支那”一詞是日語對英文發音的直譯後的漢字表示,其詞義並不存在貶義,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把“支那”這個屎盆子扣在自己身上,就不得而知了。今天,由於我們不懂這個詞彙的淵源,自認為是和貶義詞彙,就必然會招惹心存不軌者的爛用。

以上,僅僅是從日語詞彙發展歷史,到語言發音和詞義由來。


伸東

因為最早中國的瓷器聞名於世,所以外國人用最早瓷器的英文來稱呼中國,也就是我現在說的china,而china音譯過來,就是支那。


千流星辰

支那,是英文對大清China日本翻譯詞,本來沒任何褒義和貶義,但甲午戰爭後,日本人對這個詞增添了幾分蔑視,別人蔑視你,只能怪自己不爭氣,別整天罵人家對你傲慢與偏見,你混的比人家強大,他們還會蔑視你嗎?生氣不如爭氣,為何現在中國也富起來了,依然得不到世界其他國家人民的尊重呢?能出國的多數還是這個社會的精英,中國的精英出去都那麼沒素質和教養,更別說普通老百姓了!


豫劇閣影音李全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