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中除了秦國,還有哪些國傢俱備統一中國的實力?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這是個隨著時間變化而定的話題,縱觀二百年戰國史,最有實力統一中國的一開始並是不秦國,而是魏國。後來發展到楚國,其後才是齊國,最後才是秦國。秦國可以說是戰國的“幸運兒”,隨著時間的推移,統一的步伐向著秦國邁進。這跟當時七雄的決策者們干係巨大。

首先得益於“李悝變法”雄起於列國的魏國。戰國中期,魏國為列國之首強,然而到了魏惠王時期,劇情直轉直下,魏國內部開始出現了兩派不同政見的人發生了爭議,以公叔痤為首的“爭霸派”認為,魏國此時雖然國力遠超其它諸候國,但還沒有能力滅掉所有諸候實現一統天下,故仍然堅持走稱霸道路抑制各諸候發展,繼續維護魏國霸主地位;另一方則是以龐涓為首的“一統派”,龐涓認為,以目前魏國強大的軍事實力,可以對列國採取各個殲滅的方式,實行統一戰爭,以達到漸漸統一六國的目標。

兩派相爭,魏王更親近“一統派”。但是魏惠王認為龐涓的統一戰爭先滅弱後滅強步驟又不可取,應該是先滅強再滅弱。結果,魏王不聽龐涓滅秦計劃,而是採取先滅韓、趙的辦法,首先公元前353年,趙國發起滅國之戰。

為解趙國危難,趙候開始向齊、楚兩大國求救,結果楚國不來,齊國當時齊威王在位,採取孫臏的救援辦法,等到趙快消耗殆盡之時,派兩路大軍救援,一路猛攻魏國都城大梁,一路在桂陵設伏,在路上伏擊正在回援大梁魏軍。結果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挫敗魏國主力軍。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名的戰例,被後來的軍事將領們列為三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圍魏救趙。

桂陵之戰魏國雖元氣大傷,但經過幾年的休整後,魏國又開始恢復對外實行滅國方略。馬陵之戰後,魏國與統一徹底無緣,從此走向衰落。馬陵之戰是魏國攻趙之後又一次發動的滅國大戰,這次的滅國對象是當時經歷了“申不害變法”國力大增的“中原小霸”韓國。

此次大戰,韓國同樣向齊國求救,齊國孫臏也採取了上次桂陵之戰的同樣辦法,等到韓國消耗殆盡之時,兵分兩路,一路以田忌為主將,田嬰為副將率領齊軍直趨大梁;另一路則以孫臏為軍師設伏馬陵道。

當龐涓率領魏軍回援經過馬陵道時,設伏齊軍便萬弩齊發,給魏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擊,魏軍頓時驚恐失措,大敗潰亂。 龐涓智窮力竭,眼見敗局已定,遂憤愧自殺。 齊軍乘勝追擊,又連續大破魏軍,前後殲敵10萬餘人,並俘虜了魏軍主帥太子申。

兩戰下來之後,以魏國為首的戰國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此時的秦國開始商鞅不久,雖然在河西一戰挫敗魏國,但國力尚弱,比起齊、楚、魏等國差距還很大,比起齊楚兩大國,仍處於三流狀態。到了秦惠文王繼位之時,最有實力爭取統一實力的便是齊楚兩國,論國力、人口、土地都遠勝秦國,可楚國雖有統一的資本,卻出了個“不爭氣”的楚懷王,錯失了弱秦的機會,讓秦人佔了巴蜀和漢中,從此有了統一天下的資本。

楚國在楚懷王時期,由於過多的對外策略失誤走向衰落的同時,也助長了齊秦兩國的快速強盛。到了秦昭王時期,最有實力爭天下的七雄中也只有齊、秦兩國了。尤其是齊國,實力遠遠強於秦國,在秦昭王繼位之初孟嘗君率領合縱大軍首次攻破秦國函谷關,危些攻破秦首都咸陽。

可惜,齊人運氣不佳,出了一個貪婪無知的齊閔王,之後五國合縱攻齊,齊國慘敗從此再無統一的實力。

最後是趙國,趙國之敗在起初也是源於趙孝成王的貪婪,認可不費一兵一卒可以盡得韓國投誠的上黨郡,結果因上黨之爭引發長平之戰,舉國殆盡於長平。

綜上先是魏國;其後便是楚國;其後便是齊國;最後便是秦國。可以說,戰國時期最不被看好的就是秦國,秦人在那個大爭之世裡,得益於掌握了正確的策略和作出了正確的反應才從列國中脫穎而出成為那時的幸運兒。


海馬叔叔說史事兒

戰國時代除了秦國具備統一天下的實力外,就只有趙國有這個能力了。秦趙同源,皆出於嬴姓,共同祖先是幫助大禹治水的功臣伯益!趙國有統一天下的實力理由如下:


其一、趙國以武立國,國民驍勇善戰,悍不畏死,兵員素質高。在鐵血大爭的戰國時代,武力是生存與壯大的根本保證,趙國跟秦國一樣流著尚武好戰的血液。戰國四大名將,趙國的廉頗、李牧入選,秦國的白起、王翦入選,可見趙國軍隊戰鬥力之強悍!

其二、趙國變法徹底,國力雄厚,後期為六國之首。趙武靈王通過胡服騎射的方式進行了變法,不僅軍事力量提高了,國內生產力也極大提高。攻滅中山國,擊敗匈奴,威懾燕齊楚,使得趙國成為唯一一個具備抗擊秦國的強國!



趙國最終失敗的原因如下:

其一、秦國的全力打壓與持續打壓!一山不容二虎,闕與之戰秦國首敗於趙國後,秦國重點打擊的目標成為趙國。完璧歸趙、澠池會盟都是秦趙爭霸的文戲,長平之戰、邯鄲之戰則是秦趙的生死大戰,結果是秦國傷筋動骨,趙國傷及五臟六腑。


其二、趙國昏君與佞臣同時現世,秦國則明君強臣現世,強弱之勢定矣,趙國休矣!趙遷與郭太監一個千古昏君,一個萬古佞臣,二人弄死戰勝李牧,遇到嬴政跟王翦的君臣組合,趙國不亡都沒有天理!


大秦鐵鷹劍士

武安君夫人趙弋跪在秦國王宮大殿之中,她懷有身孕,楚楚可憐。

秦王示意近臣扶起入座,趙弋叩首不斷,她在祈求一道詔令,這道詔令關乎40萬人的生死。

此時此刻,安國君白起在長平地區把趙國馬服子趙括40萬兵馬牢牢圍住,正在等候詔令處理這些戰俘。

秦國丞相範脽之前諫言秦昭襄王贏稷,秦國是山東六國眼中的虎狼之國,連年征伐列國,攻城略地,可是山東六國的實力絲毫沒有傷筋動骨,為什麼呢?秦國獲勝,列國割地賠款,可是列國保持著有生力量,一場大戰之後,不到10年人口新生,通過訓練又補充了新生軍隊。得其地而不殺其民,秦國雖勝卻不能保持霸權。

秦昭襄王看著眼前這位趙國女子趙弋,她在為她的同胞求情,按照秦律女子不得干政,可是贏稷不能治她的罪。秦國最精銳的部隊都在白起手上,趙國已經聯絡了齊國和魏國及楚國準備反撲,秦國陷入了空前的危機中,長平之戰是白起攻佔楚國國都郢都之後,又一次巨大戰略戰役,如果長平戰爭獲得徹底勝利,那麼戰國七雄除了秦國都將徹底的衰落。

贏稷給了趙弋一紙空白的詔書,讓其去找白起,自己不下任何命令,一切僅憑白起決斷。趙弋的空白詔書,讓白起下了決斷,乘著夫人安然睡去,四十萬趙軍灰飛煙滅了。

長平之戰後,曾經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鍛造精銳之師不復存在了,此前馬陵之戰龐涓喪失了魏國的魏武卒,郢都之戰戴甲百萬的楚軍都在歷史的天空中消失了。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秦穆公任用了百里奚獲得了百年霸權,秦孝公贏瞿梁支持商鞅改革秦國積蓄了國力收復了魏國河西之地,秦惠文王憑藉商鞅變法奠定堅實的綜合國力與趙國及齊國相互稱王,這個過程中百里奚,商鞅,張儀,蘇秦,範睢都是經天緯地的偉人,他們在春秋和戰國時代,抓住了秦國改革開放的機遇成功嫁接了自己的才華,秦國這個西陲之地開放心態源源不斷吸引山東六國培訓的人才。

同時代的霸主魏國,趙國,齊國,楚國,越國,燕國在半推半就的改革中開始衰落,從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全方位開始陷入保守狀態,大爭之世中國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戰國七雄除了秦國都陷入了持續的權臣內亂和王位更迭頻繁動盪之中,擁有與秦國一戰的國家趙國與楚國也難逃宿命。


唐俊龍55398571

經過春秋數百年的大浪淘沙後,戰國七雄時代,除了秦國之外,實力能夠與秦國抗衡的,到後來還有齊國與楚國,然而這兩個國家很尷尬的都出了局。

首先是齊國,作為春秋時代第一個稱霸的大國,無論是之前的姜氏齊國還是後來的田氏齊國,國力都非常雄厚。

尤其後來,公元前314年,齊國趁燕國“子之之亂”入侵;公元前301年打敗楚國;後來還趁秦國內亂入侵,迫使秦國議和。公元前286年,齊國滅宋國,擊潰三晉與楚國,齊國勢力達到頂峰。

然而之後,秦國與燕國崛起,聯合諸侯攻齊,齊國幾乎滅亡,後來雖然復國,但從此一蹶不振。

再者就是楚國,楚國當時是東方最大的國家,面積與人口幾乎是其他六國的總和,非常富庶文化昌盛,而且實力雄厚。楚威王時代,楚國滅越,攻陷巴國,成為整個南方的統治者。

然而楚威王死後,繼承王位的楚懷王用人不當,在處理變法等問題上猶豫不決,導致楚國的實力迅速衰落,最終走向了衰亡。


齊國與楚國的最終出局,一個是破壞了“合縱連橫”的方針,得罪了太多其他諸侯;一個是用人不當,在變法問題上遲疑不決。而秦國則把握得很好,對於山東六國各個擊破,而在變法問題上態度堅決,最終統一天下。


澹奕

戰國七雄中的勢力排列,秦國,趙國,楚國,齊國,魏國,韓國,燕國。具有諷剌意義的是,勢力最看好的趙國最先亡國,燕國最弱卻最後亡國。



春秋以前不說,自戰國開始,秦國一路爬升,開疆拓土,向北向西向南方擴張,屢戰屢勝,崤山以東的六國,不是講和割地,就是戰敗稱臣。秦國的蠶食,讓六國日益萎縮,一提秦兵心頭驚是他們的真實寫照。


趙國胡服騎射,滅中山,李牧打殘匈奴後,國力猛增。若不是趙孝成王貪那點上黨之地而使國家四十五萬雄兵歿於長平之戰。秦國的一統恐怕會遲滯得多。趙國人才濟濟,文武俱佳。壞就壞在趙王之類不會使用。這個國家有個好當家,可以成為次於秦國的一統中國的國家。楚國,地大物博,擁兵百萬,國力雄厚,但王室紛亂,一個楚懷王就夠說明問題了。楚國是大,但上層腐敗,一盤散沙。齊國,守戶之犬。一個樂毅用點兵力,就打得齊王到處跑。與秦國勾勾搭搭,坐視自己的勁敵吞食鄰居。齊國的國力遠比趙國,魏國,韓國強,一個遠離秦兵,二是地域遼闊,物產豐富。但是,齊國困守一域,認識不清。不敢打。至於魏國,韓國,燕國就不說了。


趙國本有機會與秦國爭大的,但長平之戰後,國力驟減,加上上層一錯再錯,就沒資格了,出局了;楚國上層一盤散沙,聚合力差,一打就跑,比趙國還差勁,出局是必然的了,齊國的歷代王與秦國的外交政策呼應,不識大體,只求自保,這樣的國家再多財富也是替別人存的,不是用來幹大事的,依然只有出局的份。


劉一千五

眾所周知,秦滅六國,統一了天下,但戰國時期並不只有秦國一個強國,戰國七雄中還有幾個國家也有不弱於秦的實力,他們輸就輸在強盛不持久。

我們按照時間大致將戰國分為幾個時期:初期、中期、後期以及末期,分別來看這幾個強國的興衰。

魏國:一家獨大,東西失利

公元前453年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三家分晉,前403年,魏與趙、韓一起被名義尚存的周威烈王正式封為諸侯,此時魏國的國君是魏桓子之孫魏文侯。

魏國地處中央四戰之地,四面皆是敵人,很容易被四面圍攻,難以兼顧。

雄心勃勃的魏文侯先通過外交保證魏國的安穩,他聯合韓趙,打出三晉一家的旗號,同時又交好於齊國田氏,幫助田氏代齊,使得魏國三方安定。

隨後魏文侯對內用翟璜為相,改革弊政,以李悝變法,教授法經,依法治國;對外用樂羊為將,攻掠中山國;魏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

魏文侯之子魏武侯將魏國霸業再上層樓,對西面的秦國一頓接一頓地揍,奪取秦國大量土地。

魏文侯之子魏惠王在位初期是魏國最強盛的時期,魏惠王也因此稱王。可盛極而衰,魏惠王即位之初韓趙舉兵攻魏,三晉聯盟瓦解,同時田氏已經穩住政權,不願受魏國操控,尤其是志不在小的齊威王上位,魏國東面告急。

與此同時,西面的秦國經歷了商鞅變法,國力大漲,誓要奪回失地;而南邊的楚國也上來撈兩杯。所以在魏惠王統治中後期,魏國"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開始衰落,到了戰國中後期,完全就是打醬油的角色。

齊國:威王霸業,愍王失國

田齊是代姜齊而建國,初期因為魏國幫助而以魏國為主,但齊國畢竟富庶,經過數十年的治理,田氏穩固住了國內,明君出世,齊威王將齊國帶上了霸業通途,成為七雄中的佼佼者。

齊威王以後,齊國的君主開啟敗家之路,肆意耗費國力,齊宣王派兵攻燕,在燕國境內燒殺擄掠,激起燕國全國的仇恨,後來在趙國的干預下,齊宣王退兵。

齊宣王之子齊愍王同樣好大喜功,與齊國互相稱帝,還派兵滅宋,激起五國聯軍攻齊,打得齊國只剩下兩座城池,齊愍王自己也客死異鄉。

雖然齊國後來復國了,但是實力大不如前,而且傻乎乎地秦國搞聯盟,眼看其他國家滅亡都不出手,最後被秦國順手滅了。

趙國:起起落落,終為秦滅

趙氏在分晉之際是三家最強,但隨後陷入奪位內亂,勢力大損,三晉的老大成了魏國,趙國只能做起了魏國的小弟。

魏國衰落以後,趙國可算是獨立自主了,隨後迎來了輝煌,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趙國軍力大增,攻滅中山國,使得趙國國土合一。但趙武靈王在立儲問題上犯了大錯,自己也死於內亂。

內亂平定後,趙武靈王之子趙惠文王將趙國帶上了巔峰,連秦國也奈何趙國不得。但等到趙惠文王一死,繼任的趙王沒幾個像樣的,屢敗於秦國。

秦趙長平之戰,秦國坑殺趙國四十萬戰俘,趙國從此一蹶不振。

楚國:一直強國,還是被滅

楚國在春秋時期是個刺頭,大肆吞併小國,敢與晉國爭鋒,即便到了戰國時期,論土地、人口、軍隊人數,皆為七國之冠,可以說是除了秦國以外最有可能統一的國家。

但楚國有一個致命的弱點,沒有變法!變法是戰國時期的時代主流,但楚國卻死抗時代洪流。楚悼王支持吳起搞了一段時間,結果楚悼王一死,吳起立刻就被頑固派幹掉了,新法也被廢除。

而且楚國後期昏君迭出,像著名的楚懷王,一次又一次被秦國騙,最後死在了秦國。正是由於這些君主,楚國的大家底被他們一敗再敗,由東可抗齊、西可御秦的超級強國衰落成無力對外征戰的普通國家。

即便無比衰弱,但秦滅楚還是打了兩次,而且是傾全國之力才完成此舉,可見楚國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平沙趣說歷史

戰國七雄至中後期實力能與秦國抗衡的就數齊、楚二國。楚國的國力猶其強大,楚威王時期楚國的國力趨向巔峰,任用昭陽君為令尹攻滅越國,吞併了越國所有士地、人口,此時的楚國國士面積已至六國之首,(今華中、華東、華南、江準地區)皆是楚地。人口眾多,民殷國富,至懷王繼統以屈原為令尹又行使了一些抑制貴族,發展生產的國策國力又持繼增強,至五國伐秦之時,懷王被選為合縱長,可見楚國實力之強。此時的楚國完全有實力由南向北統一六國,例如:明之朱元璋便是由南向北統一全國,趕走了蒙元成就一統之大業,可惜,懷王未能始終信任屈原,在貴族勢力的壓迫之下,屈原遭到了放逐,楚國的新政也戛然而止,公子子藍代屈原為相,朝政日非,公族勢力復振,腐敗墮落充塞了楚國上層,進取心湮滅,懷王入秦被執,後死在秦國,使得楚國政壇更是苟且以安,即使擁有了諸多資源,也不會再利用,統一天下的機會還是還於秦人好了。


賀灝

秦晉是一個路子,三晉走在了前面,都是強化君權,削弱貴族。用刑名之學,取代原先柔性司法。大量起用遊士,取代原先貴族壟斷的職位。所謂秦政是三晉變法的向外擴散,商鞅是來自玩這一套最早的衛國,從衛國到三晉到秦。

這一套類似於興奮劑,短期內增加了君主的資源,可加強爭霸的競爭力,但長期來看極大的打擊了民眾的自發組織性。一般情況下,組織性和戰鬥力就是一回事,失去了組織性和群體認同,戰鬥力也就瓦解了。所以,秦也好,三晉也好,秦漢之際的戰爭,這兩地的人已經掀不起浪花了,舊體制殘餘較多的楚人爆發出了旺盛的鬥志,實際上並非秦晉人變垃圾了,而是他們的組織破壞的最徹底。

秦政這套短期擴張強,老傳統則凝聚力強自保能力強。而在秦這段有優勢的時期內,最大的對手就是和他一樣的趙國。這兩國很類似,都有變法,都有君權和貴族權的爭鬥,都靠近胡地,軍隊裡有一定的邊民和騎兵,戰鬥力也是最強的兩國。

但秦有地理優勢,趙則是四戰之地,趙武靈王開拓代地進攻秦人的夢想沒實現就死於內亂。趙國最能打的代地人和政治中心的邯鄲始終有矛盾。最後死也死在這方面,代地良將李牧死,趙亡了。

不過秦也贏得很艱險,要是秦再不贏,讓李牧一再擊敗他們的話,匈奴在上升中,秦的地理優勢很快就會因為毗鄰匈奴而成為劣勢,並且匈奴這個對手是秦無法擊敗的,李牧為了打痛他們精心佈局很多年,秦再強面對這種對手也沒辦法,只要對方堅持不打決戰。

韓魏的位置決定了,他們要麼迅速擴張成功,要麼等死。他們沒能迅速擴張,所以只能等死了。

齊國的外交把他們毀了,被聯軍滅了一次後雖然復國了,然而已經沒有朋友了。


尋常味

七國都有可能 不要拿結果倒推過程 因為知道秦國統一六國就覺得六國該合起來先滅秦 戰國之所以稱之為戰國 是因為站 從春秋到戰國是大國吞併小國 強國吞併弱國的過程 七國是最後的強國所以都有機會 秦不必說 齊很強 還和秦並稱東西二帝 孫臏打魏國得心應手 經典成語倍出 楚國最大 一直是強國 無論合縱連橫都是最重要的 齊楚也是最後才被滅的 魏國是戰國初中期霸主 出了個魏惠王才漸漸衰落的 河東 函谷關都在其控制下 幾次差點滅秦 韓國算是機會較小 但鐵礦和鍛造技術使得武器精良 由於離秦最近 秦孝公以前還好 商鞅變法以後 被秦國控制很深 但如果申不害變法維持下來 未必不會強 那時韓國和秦國都比較弱 最後走向不同的原因還是在於變法的深刻與否 趙國即使在戰國後期也能發動長平之戰 可見實力 前有胡服騎射 後有李牧抗匈奴 戰力一直較強 更何況秦趙本同源 不可小覷 燕是姬姓老牌強國 樂毅差點都把齊滅了 實力也是有的 只不過制度太差 所以後期變弱 即便秦統一天下 也未穩 幾百個諸侯國最後剩七個最強的 自然是每個都有機會 每個都強 有時候還得看國運 天意 國運是對外有無強敵 大型戰爭 天意是對內有無自然災害 失國運的比如司馬家的晉 趙家的宋 無天意的比如朱家的明 總之機會七國都有 就看哪個有運氣吧 代代明君是真難 秦國成功的最大原因應該是相對好的制度和從孝公 惠文王 昭襄王的明君 之後的兩位雖不是明君但時間太短影響較小 給了秦始皇良好的基礎 這都是其他六國不具備的 有一個或者幾個明君容易 連續起來就太少了 還是秦國變法深刻和運氣好


杜曉彤1986

我覺得趙和楚是有實力的。

趙的不利條件是,四戰之國,無險可守,這樣,先天限制了它的發展。然而,從秦的爭霸史來看,基本上秦的每一步都是在與趙作鬥爭,長平之戰,幾乎把秦都拖垮了,而兩年後的邯鄲保衛戰,又讓秦吃了大虧。趙為什麼這麼厲害?主要是趙武靈王的改革,使趙在軍事、政治和社會方面都有巨大的進步。武靈王曾有想法,從秦國背後直攻老巢,一舉滅掉秦國。如果真實行了,勝負頗難預料。奈何廢長立幼,導致自己餓死沙丘,另外連著兩三個趙王,一個比一個次,失掉機會。趙國,直到滅亡前,還有李牧這樣的大將,讓王翦不能北上半步,秦國助攻郭開,殺李牧以對得起秦送給他的錢財,然後,趙國滅。說不盡的悲哀。

從地緣環境上看,楚也具備實力。人口眾多,地盤廣大,有迴旋餘地。可惜楚王大都比較菜,扶不起來。

有的人可能覺得齊國也有統一中國的實力。其實不然,齊國自從搞了稷下學宮之後,學術空前繁榮,但是也養成了吹牛逼的習慣,好大喜功,好吹牛逼,好搞虛假宣傳,而且自我感覺良好。之所以最後被滅,就是離秦國遠而已。要說實力,基本不值一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