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界為什麼那麼多恩怨?

可隨時更改5

核心一句話:同行是冤家。

相聲並不是有科技含量的東西,如郭德綱說的,門檻低,什麼人都能說。加上舊社會,就是飯碗的競爭,能不能吃上,多吃少吃,吃好吃壞。且這個行業人員的文化素養並不高,爭鬥是難免的了。

有人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恩怨,也並非只有相聲。而是一幫靠嘴吃飯的,是非更多一些。

這些恩怨的本質,是演出機會和位分。

首先,海青。全體演員排斥,沒有擺知磕頭拜師的,不能吃這碗飯!


其次,輩分。小年輕的,或者後開始說的,憑啥和我一輩,或還大一輩?所以堅決反對拜某某某。


第三,門戶。師父一輩關係就不好,徒弟自然互相看不上。那些代拉師弟的不能算,因為只是個名分而已,其中關係更復雜。

第四,同臺。一起登臺,誰攢底,誰倒二,都是身份的象徵。前面一個節目,不能把後面的包袱給用了,否則就是故意下絆。


第五,職稱。解放後相聲藝人都到曲藝團了,也要評職稱。名額有限,為啥他是二級,我是三級?我哪裡比他差?於是這樣裂穴的也不少。

第六,分紅。一起捱餓沒問題。但掙錢了,誰該拿多少,人人心裡有個標準,總是覺得自己少了。加上外人一鼓搗,走人另謀高就或自立門戶了。


第七,大旗。這個門戶大旗誰來抗呢?什麼是主流?什麼是高雅,哪個又三俗?不聽我號令,我就必須打擊你。我能賣座,我怕啥,我上不上春晚又能如何?……


幾葦渡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相聲界有恩怨,其他藝術行業也有恩怨。之所以讓人覺得相聲界是非多,而其他藝術行業(特指曲藝行)很安靜,是因為其他藝術行業快死完了,沒人關注了,而相聲又被炒熱了而已。

一說相聲界恩怨,大家都爭先恐後的回答郭德綱德雲社這個民間團體和體制內相聲的是是非非,其實這都算不上恩怨,不過是所處立場不同,利益有所衝突,媒體又需要吸引眼球的話題而已。郭德綱一個出身天津靠自己本事掙錢吃飯的主兒,一沒有跟別人搶職稱待遇,二沒有威脅到別人的官職地位,能有什麼恩怨呢

要說相聲界的恩怨,郭德綱這點衝突都算不上什麼,也算趕上了好時代,畢竟活下來了,還大紅大紫了。在之前演員只能靠電視電臺出名的年代,多少好演員都被壓的抬不起頭來,一輩子都沒有出頭之日。

天津的馬志明,藝術上誰也不敢輕視,可就是出不了天津,一輩子連個春晚都上不了,他的公子馬六甲,從小熱愛相聲,那是正統的真傳,童子功的功夫,報考個天津曲校都考不上,人家明目張膽的要錢,碰的就是你馬家據傲不馴的脾氣。侯耀文牛逼吧,到了後期也只能踏踏實實的帶著鐵路文工團走慰問演出的路子,想上春晚說相聲?路子堵死了,給你個面子,也只能和黃宏弄個小品。

央視製作的《百年評書》,評書世家連麗如一個鏡頭都沒有。說什麼世家只有聲名沒有藝術,又說攝製組去了,連麗如擋著不讓拍,一會兒又說拍是拍了,但是整體風格與紀錄片有衝突就沒用。呵呵,誰不知道當年的曲協主席是誰似的。想捧誰捧誰,想弄誰弄誰,說京津本地藝術太侷限,卻讓東北評書和二人轉名揚天下。


郭德綱貼吧

矛盾無處不在,其他藝術形式也有恩怨,只不過是沒有相聲界那麼明顯。




德雲社沒出現之前,曲協一家獨大。曲協認為德雲社不按套路出牌,搞小劇場相聲,說得很低俗。可是德雲社生意還挺好。


曲協相聲界主流不願意了,要發聲了,極盡挖苦,詆譭之能事要搞臭德雲社,可惜現在不是計劃經濟時代了,市場經濟時代觀眾說了算。所以搞來搞去,非但沒把德雲社搞下去,德雲社越辦越好了,還在全國各地開分會場。

但是老郭不是軟柿子可以隨便捏。想搞垮老郭,你得先看看自己有沒有這個實力。老郭處事的原則是你不找我,我們相安無事,你若找我,我一定跟你掰扯掰扯。

老郭接招了,把所謂相聲界主流的祖宗十九代問候了一遍。

相聲界主流和老郭都太強勢,把矛盾直接擺到了桌面上。

老郭和曾經的弟子的撕逼大戰也是目前很熱的話題。兩人都感覺站在了正義的一邊,誰都不服,具體情況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好在老郭還有個師父的樣子,沒有把他撕逼的水平發揮到極致。

其他文藝形式恩怨一定有,但是雙方都理智,或是一方強大到另一方無法抗衡,所以矛盾都隱藏起來了。


曲藝雜談

題主問相聲界為何有那麼多的恩怨,同行相輕,哪個行業都有恩怨,只是相聲界的恩怨多一點而已。這裡我就說一說侯寶林、馬三立和馬季這三位相聲大家以及他們之間的一點往事。

侯寶林跟馬志明同輩,但馬志明是他代拉師弟,所以他跟馬三立並排坐著

侯寶林與馬三立都是相聲界的大人物,但侯寶林在世時,馬三立的地位並不高,至少跟他的藝術水準不相稱。李文華想拜馬三立為師,侯寶林不同意。為啥不同意?第一,李文華進說唱團是馬季介紹來的。侯寶林一直把李文華看成是自己的學生。學生要改換門庭,成為自己的師弟,這個彎,侯寶林轉不過來。第二,既然李文華是侯寶林的學生,他說的就該是侯氏相聲,要是拜了馬三立,別人還以為李文華說的是馬氏相聲呢。這一點其實比輩大輩小更重要。

侯寶林與馬季

馬季是侯寶林的徒弟。坊間一直傳說文革初期馬季打過侯寶林一記耳光。馬季的兒子馬東說,這件事,他父親生前從沒提起過。但黃宏的父親黃楓告訴馬東,沒有這回事,並留下書面材料,怕馬東以後說不清楚。郭德綱曾當面向侯耀文和侯耀華求證過,他倆都說“沒有”。侯家人說沒有,遠比黃宏他爸說沒有更有說服力。馬季沒打過侯寶林,但據說貼過他師父的大字報。這種事在那個時期也很正常,比馬季更左的也大有人在。


蕭陶

你好,我是慶字輩兒,致力於回答好每一個問題。這是我少數的主觀思想這麼嚴重的答題,希望以後不會了。

上到國家勢力,小到街邊攤販,有人就有爭鬥。

好多觀眾都覺得相聲界這十幾年來爭鬥新聞頗多,主流與非主流,舞臺與劇場,團體與團體,說句主觀思想嚴重的話,相聲界那麼多的恩怨都是內部自己人鬧的!

第一、當初郭老闆三入京城,沒身份,沒官職,沒師承底子,他自己開“北京相聲大會”,在劇場茶館演出跟別人有關係嗎?會影響那些掙國家錢的相聲演員嘛?在那個時候,相聲劇場都快黃光了,那些人幾乎沒去過劇場演出,會擠兌到對方的票房收入嗎?

不會!

為什麼折騰人家,打人家的報告?就是看老郭講的相聲跟他們不一樣,還吸引觀眾,你比我講的好,但是我背景比你強,一個行業的,有機會弄你還能放過?

第二、老郭紅了之後,相聲行業算是第二春了,不然相聲演員都快改成小品演員了。這個時候某些的相聲演員一看,嚯!郭德綱火了啊,壓不住郭德綱了,但是我得讓他知道一下在這個行業誰是主事兒的!

第三、郭老闆就是個WIFI,誰都想蹭蹭,這就意味著流量、名氣。

第四

、德雲社相聲劇場火了之後,好多團體開始演劇場,一般晚上的七點半開了,九點半結束很正常,但是在德雲社七點半開了,演到十一二點很正常,二十五次返場就是個例子。觀眾除了德雲社這個門去哪看都感覺虧。

比如德雲社16年,五千人以上大型商演演了一百一十一場,現場觀眾六十多萬,小劇場演出三千多場,現場觀眾九十多萬,會不會遭人恨呢?

說這麼多也是其他有傳承的藝術種類不景氣,沒傳承的比如小品老的老少的少,沒啥爭鬥,就把相聲的爭鬥顯出來了。

以上是我個人的主觀觀點。

如果您有什麼想要交流的,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我會第一時間回覆,謝謝!


慶字輩兒

不該這麼說,應該說任何行業都有恩怨,只不過在相聲這種江湖行業表現的特別突出。

相聲興起於草根,藝人遊走於江湖,所以相聲藝人多有江湖氣,而江湖氣的人最大特點就是,不論對錯論親疏。關係親的就是正確,不僅錦上添花還會雪中送炭;關係不親就是錯誤,不但見死不救還會落井下石。

關係親不親看利益,有利益就親,沒利益就不親,曾有前輩就評價相聲行是“牛皮無義行”,所以說相聲行業恩怨一直存在。

在相聲行業舞臺統籌是門學問,因為對於相聲藝人來說,自身價值完全靠出場位置決定,這決定了自己的行業身份和後臺地位。

當年馬三立攢底、李伯祥的壓軸,但是由於統籌沒注意細節,李伯祥演的過了火,等馬三立上臺的時候,許多觀眾因為趕末班車都離場了。後來馬志明知道後,在另一場演出用同樣的方法回報了李伯祥,於是兩家就有了恩怨。

看見了嗎?這就是典型的江湖人思考方式,你怎麼動我,我就怎麼回敬你,誰先喊疼誰認慫。

舉這個例子就是想說明,與人結怨代表不了什麼,不是說跟人有矛盾就代表品性不佳。

恩怨源自矛盾,矛盾來自誤會,再加上相聲這個行業時刻充斥同仇敵愾的江湖義氣,所以交好遠難於結怨,於是給人感覺相聲行業恩怨很深。


逗婦乳不是豆腐乳

我想最重要的是出了郭德綱這麼個大人物,大家重新認識了相聲,才會把相聲界的恩怨無限放大了。不然沒人關注相聲,誰又知道這裡面的恩恩怨怨呢。

一提到相聲界的恩怨,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郭德綱,沒錯,行業的另類,不按套路出牌,搶大家的飯碗,在主流相聲界看來,郭德綱,就是最大的異類,他的存在,從根基上動搖了主流相聲界,你說,他們能不恨你,能讓你過的舒服嗎?其實在我看來,誰都沒有錯,主流相聲也是歷史的產物,郭德綱的出現,也是必然,這個社會需要什麼,就會出現什麼。

說起恩怨,不得不提到郭德綱和他的徒弟們。當然,誰是誰非這裡我持保留態度,畢竟事情過去這麼多年,每個人又各執一詞。當然,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無論對錯,我相信某些徒弟的人性確實是差了點。

最後,無論多大的恩怨,畢竟相聲再次火了,大家都有蛋糕吃了,只不過有的人多,有的人少。

有爭議也挺好,畢竟這樣才能讓更多人關注,才能繼續走下去,說起來,這也算是一個小小的悲哀吧。


知識太冷

以前在電視上還能看到有崑曲的戲曲,現在看不到了,估計崑曲這行沒恩怨了,一沒人看,二沒人唱了,只有哀嘆的份了吧。

如果沒有郭德綱的橫空出世,沒有掀起相聲熱潮,也許相聲界還會是一片寂靜。無論相聲再怎麼沒落低谷,國營體制內的從業人員,應該是衣食無憂,福利待遇不會少。可苦了那些體制外的從業人員,有門有路的可改行,而既喜歡相聲又沒門路的從業人就苦不堪言了。

郭德綱為相聲所做出的成績有目共睹,讓相聲又重新火起來,全國相聲小劇場的興起,與老郭是分不開的。而這一切又打破了相聲界往日的沉寂,讓那些無所作為的“藝術家“們羨慕嫉妒恨,從一開始的排擠演變成打壓的態勢。還有些蹭熱度的說什麼睚眥必報,意思是要郭德綱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這理從哪說起。站著說話不嫌腰疼,孔聖人再世也未必能做到。人在江湖漂,哪有不挨刀的,話雖如此,但牆倒眾人推,樹倒眾人踩,那這些人的道義與正義何在。

曲協的宗旨是什麼?以權謀私?在打壓德雲社之前,姜昆炮轟央視曲苑雜壇,是因為汪文華拒絕了曲協的要求,而惱羞成怒的。其結果是曲苑雜壇下架央視,現在的相聲界好比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舉著正義大旗,圍剿光明頂。美名曰,反三俗,搞內鬨還一套一套的,為啥不多做點有益於相聲的事情呢。


剛強204142387

相聲門本沒有恩怨,一個祖師爺,師徒教學法發展,投門拜師為了吃飯,怎麼就有了恩怨了呢?



相聲門最在意的是德,德字為先,這個是任何師徒教學門類都非常重視的問題,因為德不不先行就會對行業完成損失。

建國以後,相聲一度是傳幫帶的教學模式,新的教學模式下,顛覆了原有的相聲傳承體系,所以觀念上就形成了衝擊。

傳統相聲發展的模式是培養新人,出師後放出自我謀生,這個就是走江湖。

新模式下,傳幫帶的是社團本體內部的人才培養方式。培養出來的人才為本社團使用,為本社團的票房做貢獻。

侯大師當年與馬三立大師之間為了弘揚相聲藝術相得益彰的行為一直為行業所稱讚,馬先生守著天津,侯大師坐鎮北京,馬大師也請侯大師去天津演出,而侯大師也請馬三立北京出演,相聲內部雖有不團結,但是並不妨礙行業發展。

如今,相聲行業又是新的模式,又是傳統模式,傳統模式又用新的模式規範,於是就讓人覺得行業恩怨浮出水面。事實上,就是模式發展和模式創新之間的衝突。


慕容曉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