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知道“她”字其實是個多音字

昨天介紹了近現代新造的漢字,有朋友提出,其中漏了“她”字。

今天說說這個事。

劉半農提出用“她”字

有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是“她”字是劉半農造的。

劉半農,是“五四”時代文學革命運動中的一員勇將,是近現代史上我國著名的文學家、詩人、語言學家和教育家,也是我國早期攝影藝術理論家。

一般人知道劉半農,一是“創造”了“她”字,一是寫了一首著名的現代詩《教我如何不想她》,都與“她”字有關。

首先,我們明確,“她”字,確實是劉半農提出倡議的。

“她”字提出的背景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是個男權社會,婦女地位低下。在清末民初的時候,西方女權主義也傳到中國,婦女地位提高成為當時社會的矛盾焦點之一,這種矛盾體現在很多方面,比如對裹腳的討論,也體現在了“她”字是否有必要上面。同時,英語以及其他西方語言,第三人稱陰性都有一個單獨的詞,比如英語的she,這個詞怎麼翻譯,成為當時文化界的熱點話題。

比如魯迅等人曾經用“伊”字來作為第三人稱陰性的用字。

從現在發現的史料來看,最早是1907年,劉半農提出用“她”字來翻譯“she”。當時,劉半農、魯迅等人都認為這個字是劉半農造的。

“她”的本意是什麼

但這個說法錯了。因為,“她”字自古有之。

“她”字很早就有,但意思、讀音都不是現在的樣子。

“她”字是一個生僻字,讀作jiě,同”姐“,是”姐“的異體字。南朝梁顧野王撰《玉篇》(按漢字形體分部編排的字書)中收錄了這個字。

所以,這個字並不是劉半農造的字,雖然有可能確實是劉半農不知道古代已經有了這個字。

在學術上,類似這種情況都不能算作後者的創造。比如某個學術成果,雖然有可能是某個學者獨立研究出來的,但如果在此之前已經有學者研究出來,那麼這個成果並不能算作後來學者的創造。

“它”也不是劉半農造的

劉半農還提出了“它”字。它,是物主代詞,指代人以外的事物。在漢字中,本來是沒有這樣一個代詞,跟“她”字類似,英文 it 如何翻譯也是個問題。

同樣跟“她”類似,“它”字也是漢字中原有的字。

它,蟲也。從蟲而長,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

——《說文》

有多少人知道“她”字其實是個多音字

前排左起沈士遠、劉半農、馬幼漁、徐祖正、錢玄同,後排左起周作人、沈尹默、沈兼士、蘇民生

微私塾|每天一點國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