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蟶子“喝水”可增重30% 鮮度降低吃口變差花冤枉錢-降低浸泡水鹽分普遍存在於海鮮產品售賣中,幾乎成行規

一斤蟶子擠幹水僅剩8兩

有增重可能都會換水浸泡

“其實,做這行的都有經驗了,不用秤隨手抓把鹽投在水裡,就知道水中鹽的含量大概在什麼範圍,八九不離十。而蟶子一旦進入批發市場,老闆們會察言觀色,判別入場後蟶子的情況,比如浸泡在水中鮮活度、‘肥壯’程度、運送過來浸泡水的鹽含量等,之後考慮是否要重新換水浸泡。”

“如果外觀看上去還不夠肥壯,或者說還有增重的可能,老闆們還會換水浸泡,一般從產地到零售要清洗浸泡三次。”張老闆進一步解釋,一般每次浸泡,都會降低水裡的鹽分。用低於原先鹽分含量的水浸泡,可以讓蟶子增重,一般增重10-20%沒有問題,最多增重超過30%。

菜場已難覓真“泥蟶”

“海鮮售賣中的此類‘貓膩’已經成為‘行規’,用低於原來鹽分的水浸泡,貝類等海鮮為維持體內鹽分和水分的平衡,就會從環境中吸入水分,海鮮就會增重。若水中鹽分低於貝類等海鮮耐受下限,海鮮就會在短時間內死亡。因此,從生意的角度出發,無論是批發商還是零售商都會將浸泡水的鹽分控制在一個較低又不至於讓海鮮死亡的範圍裡。”

對於菜場裡出售的諸如像從灘塗泥地裡挖出的“泥蟶”,該專家認為,以前菜場裡有產地運來的“泥蟶”,現在就很少了。而現在菜場出售的“泥蟶”,很可能是產地運出經過浸泡後,再重新包裹泥巴的假“泥蟶”,而不是以前的真“泥蟶”,不懂行的市民很容易受騙上當。

[專家建議]

蟶子過分飽滿需慎重考慮 海鮮浸泡應建立行業標準

買回增重蟶子,除了會花冤枉錢,該水產專家還認為,蟶子等海鮮長時間浸泡在非理想生活環境的水體中,鮮美程度會降低,營養成分也會改變,口感肯定會變差。不少生意人往往利用市民不懂行,只注重外表、賣相的心理,用“增肥”辦法來欺騙消費者。

因此他建議,消費者在選購海鮮時,儘可能選擇大型專業的水產市場或商超,同時消費者自己也要注意觀察,若購買的是過分飽滿的蟶子等海鮮,需慎重考慮之,這樣,可以減少花冤枉錢的可能。

造成貝殼類等海鮮“增肥”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海鮮浸泡沒有一個行業標準,如沒有海鮮浸泡的水質要求、浸泡的時間規定、鹽分含量標準等。沒有標準致使很多經銷商為了自身利益而不惜損害消費者權益,而相關部門又難以監管。為此他建議,有必要制定此類水產的行業標準,讓政府部門執法有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有說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