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價跌,豬肉不跌”是什麼經濟概論?

哭泣的駱駝35

這個問題應該表述為:生豬價格跌,豬肉價格不跌是什麼原因?

2018年春節前夕,生豬價格暴跌,2月2日至10日短短一個星期,全國瘦肉型商品豬平均價格從7.3元/斤跌至6.2元/斤,而豬肉價格並沒有隨著生豬價格下跌,有的地方甚至還小幅上揚,究竟是為什麼?下面以西安市場為例予以剖析。

西安為省會城市,人口870多萬,周邊區縣長安、藍田、周至、鄠邑、臨潼、高陵因環保政策限制,養殖量較小,大量生豬需要從咸陽、寶雞、渭南、商洛,甚至河南、山西調入。

一、生豬價格平穩時中間商的成本、毛利

1.豬販收購價以6.2元/斤計,運輸費用與損耗(飽肚收購,餓肚交給屠企,間或有生病、死亡情況)0.5元/斤,生豬交到屠宰企業為6.7元/斤。豬販的利潤一般體現在頭、蹄、下水抵扣過屠宰、檢疫費後的盈餘,約為130--140元/頭。生豬價格上揚時,約有一半補貼批發白條肉的費用及利潤;下行時豬販與屠企共享。

2.屠企得到的生豬成本為6.7元/斤,屠宰率平均以75%計(除去頭、蹄、尾巴、內臟,用以抵扣屠宰、檢疫費用後的盈餘,為屠企與豬販分享的利潤,約130--140元/頭),則白條肉的成本為8.9元/斤。

3.批發市場收取場地費8元/頭,複檢費3--6元/頭,裝卸費3元/頭,批發商除去損耗,賺0.1--0.2元/斤,到零售商處為9.2元/斤左右。

4.零售商分部位售賣,分斤折兩,豬油5元/斤、槽頭5元/斤、囊膪4元/斤、骨頭(筒骨、扇骨、鎖骨扯平)3元/斤、肘子5.5元/斤、排骨15元/斤、前腿12元/斤、肋條肉11.5元/斤、後腿12.5元/斤。每天若能賣完3頭,每斤約賺1元;若只能賣完1頭,每斤賺0.5元。售賣愈多,每斤的毛利愈高,直至1.5元/斤左右。

以上是韋曲城南綜合市場的價格。各零售店的性質、地理位置、消費群體不同,銷售量、不同部位的銷售價格有差異,如超市的提點高、社區店的銷量小,而且消費群體以年輕人居多,價格就要高一些,尤其排骨、瘦肉等;較大的農貿市場消費群體以中老年為主,銷售量大,薄利多銷,價格就低一些。

二、生豬價格浮動時中間商的利潤變化

生豬價格上揚時,養殖企業、養殖戶壓欄惜售,豬販收購生豬不易,會適當降低利潤,以較高的價格收購;屠宰企業會將頭、蹄、下水的利潤補給白條肉批發商,僅賺取屠宰費;批發商為了拉住常顧客,僅賺屠宰企業的補貼;零售商也會考慮顧客的接受程度,儘量壓價銷售。一週、十天之後,根據批發價逐漸提價。

生豬價格下行時,養殖企業、養殖戶恐慌拋售,屠宰企業貨源充裕,場內不壓貨,按每天的屠宰量壓價收購,既賺取屠宰費,也賺下水分成,還賺白條肉差價,層層傳導,屠宰企業、批發商、零售商都會穩住價格,輕易不降價或少降價,能扛多久是多久。

三、重大節日中間商的利潤

春節是我國最隆重的節日,也是豬肉銷售最旺的節氣,生豬價格下行,是養殖企業、養殖戶的噩夢,卻是中間商的利好,各個環節扛住不降價,甚至逆勢漲價,以實現利潤最大最大化--畢竟豬肉是剛需,別人都在過年團聚,我堅守崗位,保障供給,多賺點理所應當--您不見洗車行、理髮店不都價格翻倍了嗎?

隨著正月十五過完年,豬肉價格會逐漸恢復理性,該漲漲、該降降--熟顧客是衣食父母,不敢輕易開罪的,這一點,豬肉佬都明白。


北大屠夫陸步軒

豬價跌,豬肉不跌,在正常情況下是不會出現裡,如出現,只能在操作的情況下才能出現。這得從屠宰企業說起,屠宰企業要想得到更大的利益化,就得把儲存庫裡的冷凍肉高價賣出去。當冷凍庫清空後,再到養豬戶那,能收到更低價的生豬,屠宰後儲存到冷凍庫裡。這就需要手段,才能一環扣一環去操作。想把儲存庫裡的冷凍肉高價賣出去。當冷凍庫清空後,還能在養豬戶手裡收到更低價的生豬,屠宰後儲存到冷凍庫裡。要想達到這種效果,那都必須,天時,地理,人和全用上:年關,年關是全國全年豬肉的最大消費期,加上有國家給屠宰企業的屠宰權,定價權,及收購權再加上屠宰企業,又是全國掌管生豬生死大權的豬老大。想把儲存庫裡的冷凍肉,高價賣出去。只要壓低收購數量,就能想教豬價降多少,就能降多少,養豬戶壓欄不賣,壓到年後,也是為屠宰企業年後向儲存庫收儲各貨。只於儲存庫裡的冷凍肉,高價賣出去,掌管全國定價權的豬老大,把豬肉從冷凍庫出庫價說的高點,不就賣裡高了,生豬價錢再低,豬肉價格再高,養豬戶又沒有,殺豬和賣肉的權力,不還是豬老大說了算! 年關屠宰企業,把冷凍庫裡肉高價賣出去了,又通過壓低收購價格,是生豬價格落到谷底,這真正達到了高價賣,低價收的效果!


田克中

贏者通吃。生豬價跌,因為養豬戶場與消費者之間,有一堵牆。從牆這邊到那邊,基本上固化了,就那麼被幾家壟斷了。壟斷就會通吃,這邊猛壓價,那邊猛提價。不是豬肉這樣,現在許許多多商品,基本上都是如此。這是什麼經濟概念?贏者通吃。世界上少見。


大教科書


這是個錯誤的問題,從整體上來看,不存在“豬價跌,豬肉不跌”的現象。儘管這個問題提

出來的時候,確實存在“豬價跌,豬肉不跌”的情況,但也只是暫時現象,或許前期二者不同步,但之後二者會同步。下面我從不同的維度進行分享。

1、 從1月中旬到現在,生豬價格跌幅超過30%,豬肉價格跌幅超過20%,雖然跌幅沒有同步,但價格都在跳水,“豬價跌,豬肉不跌”之說不成立。

2、 2月份存在“豬價跌,豬肉不跌”的現象,但原因不是養豬人認為的賣肉佬太黑,主要原因是春節期間節日效應所致,這段時間,蔬菜、水果等的價格都有大幅上漲,豬肉也不例外,雖然豬肉價格看起來是不跌,但由於生豬價格大跌,實際上豬肉價格是大漲。

3、 由於一個是生產端,一個是消費端,二者漲跌不會同步,往往是生豬價格先跌、豬肉後跌,豬肉先漲、生豬後漲。

總之,若是因為短期的“豬價跌,豬肉不跌”不同步,就認為“豬價跌,豬肉不跌”,那真的是太low了。

希望上述分析,能對你有所幫助。


畜牧大集網

我給大家一個答覆吧!其主要原因是:生豬在高價位時,生豬肉價格沒有相應達到一定的高度,因為臨近年關又沒有到大量下貨的時候,商戶沒有漲價,當時利潤相當的薄,而到大量賣肉時,生豬價落到:生肉若降價利潤薄,不落價利潤大,正至年關,哪家願意那麼薄的利潤?所以生豬降價而生肉沒有跌價。


心兒醉了1

只能說明壟斷,一個地方尤其是小鎮就一兩家屠宰場,可以控制市場。我們這就是原來是個大集鎮很多地方都來買豬肉,競爭激烈,價格便宜。後來屠宰企業壟斷,周邊沒有比這更貴的豬肉了


愉先森

你看看近年來所有滯銷的農副產品無論是爛在地裡或是爛在樹上的有哪一樣影響到超市零售價格了?我想原因應該是此類產品的終端銷售價格裡包含的生產成本佔比最小,附加成本費用佔比以及利潤佔比較大,舉例某蔬菜或水果如果農民賣1角至1元,中間商運費3元,利潤2元,損耗1元,最終終端零售價格最低也要5.5元左右,其實與最初賣價價格關係不大,除非大差大離才有影響!只是舉例說明,數字不一定準確,勿噴!還有稅收沒算上


為了生存多掙幾個錢,犯法嗎?把豬價和房價其他的放在一起稱稱!告訴你:豬肉是炒熟的!和房地產一樣,都得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