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調動兵馬要用虎符,那壞人不會去仿製欺騙軍隊嗎?

生活需來點料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小時候讀

《信陵君竊符救趙》,我也在想,信陵君與其費這麼大勁去偷虎符,為何不能自己去做半個虎符呢?神不知鬼不覺,豈不美哉?

後來看了真正的虎符,就知道這個猜測是不靠譜的。

以著名的杜虎符為例,一起來看看。

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杜虎符,其實只有左邊的半片。杜虎符外輪廓呈站立的虎形,頭、尾、四肢俱全,身體表面有錯金銘文,為“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興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雖母(毋)會符,行毆(也)。”

杜虎符發現於西安南郊杜城村,也是秦朝的杜地所在,再結合銘文的內容,我們就知道,這半片虎符,正是當時放在杜地軍事長官手裡的。歲月流逝,兩千年後,這半片虎符居然還留在當地,也是一個小小的奇蹟。

仔細看虎符的內側面就會發現,它的內側並不是光滑平整的,而是有所凹凸,類似於榫卯結構一樣。如此一來,右邊的半片也得做出相對應的凹凸感,才能讓兩片嚴絲合縫地拼合在一起。

此外,發給不同地方的虎符的外輪廓、表面的錯金銘文等特徵,也都是獨一無二的。這些都是虎符身上的“密碼”。

蘇富比曾經拍賣過一對完整的“陽西護軍”虎符,就是上面所展示的。在這對虎符的內側面,榫卯結構更為明顯,就連虎背上的銘文都是一分為二,偽造的難度也就更大了。

其實,古人在這種具有“密碼”性質的憑信物上,花了很多心思,我們今天能想到的作偽的歪點子,古人都考慮到了。一方面,古人制作這些符節的時候注重外形特徵,增加複雜性。另一方面,加強管理,國君手中的那部分秘不示人。因此,除非像信陵君那樣直接去竊符,否則別無他法。

這方面,我們還可以看看著名的鄂君啟節。它是戰國時期楚王發給鄂君啟的通關憑證,包括舟節2件,車節3件,外形模擬竹子,合在一起就成了一個竹筒。

其中,竹管的大小、竹節的位置、表面的銘文共同構成了鄂君啟節的“密碼”,別人想要仿造同樣是非常困難的。


考古軍中馬前卒

無論史書或者野史中,從未記載過有人仿製過虎符,為什麼呢?


一、各軍種的虎符樣式不一樣

虎符製成以後,劈為兩半,一半由皇帝保管,一半由一名得力干將保管,只有兩個虎符同時合併使用,持符者即獲得調兵遣將權。因此即使那拿到一個虎符,你也不知道該去哪支軍隊調兵啊。


二、使用虎符還需要有聖旨同時下達

古代調用軍隊,不僅要有虎符,而且還要有皇帝的聖旨或手諭,否則即使即使虎符對上了,將領也不會輕舉妄動的。


三、每個虎符上有特殊的紋路和銘文

還有就是每個虎符的身上都有不同的紋路和銘文,只有合上以後,全都對上才能起作用。首先不說仿製的金屬好不好弄,就是紋路能和另一半對上簡直就是奇蹟!


linux每日談

哇,提出這個問題,想必是一定有深厚的文化功底,一般人應該想不出你這個問題,既然來了,就答一下吧。





古代將軍帶病打仗是需要兵符的,沒有兵符,你就掉不動軍隊,這仗就打不了了,古時候皇帝為了將軍隊控制在自己的手裡,頒佈規定,要點軍隊,必須手中有虎符這樣才能將軍隊調走,皇帝和將軍手中各執有一半,凍到有人去掉軍隊時,把虎符分給將領,而對於虎符造假這個問題,古人也早已經想到了,虎符的製作過程是嚴格保密的,一般很少有人知道關於虎符的機密數據,




就像秦朝的兵符,甲兵之符,皇帝在左,將軍在右,一般來說,一個軍隊的將軍打仗點軍隊完全是靠自己的威信,部下都跟著自己打了捏麼多仗了,他們還能不聽自己的嗎,另一方面來說,虎符造假在古代可是死罪,是要株連九族的,一般人很少有這麼厲害的,敢去冒著生命危險去造假,一般的人也不會去辨別真假,



虎符不是想要造假就能造成的,核心防偽標識,讓虎符在古代歷史上發揮出了出色的作用,皇帝和將軍一內一外,鎮守國家,對於安定是有突出貢獻的,


格桑梅朵侃籃筐

“符”是古代軍事調遣、命令傳達的重要憑證。早在周代時就開始使用,據說是由姜子牙發明的。最初的符以竹子製作而成,後來用金屬製成,形狀也由竹節逐漸多變為虎形,稱為"虎節",也稱"虎符",也有鷹符、龍符等,到唐代改為魚符、兔符,後來逐漸演變成令牌。

圖片一:兩半的虎符

虎符的背部刻有銘文,分為兩半,兩半的形狀、銘文都是相同的,兩半虎符的背面各有榫卯,一一對應,就好像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一樣,只有同為一組的虎符才能合在一起。右邊一半存於朝廷,左邊一半發給軍隊將領,調兵譴將時朝廷會派人送去右邊一半,與將領手中左邊一半勘合驗真才能生效。這就是"符合"二字的來歷。虎符從來都是專符專用,一地一符,絕不可能用一個兵符同時調動兩個地方的軍隊。

圖片二:杜虎符

春秋戰國時,虎符應用已很規範,在戰爭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現藏於陝西省歷史博物館的杜虎符虎身上有錯金銘文9行40字:“兵甲之符,右才君,左在杜。凡興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雖母會符,行毆。”意思是:右半邊符在君王處,左半邊在杜地的將領處,要調動軍隊五十人以上,就要兩符會合,才能發兵。但是見到烽火,可以不用君王的右符,就能發兵。

圖片三:竊符救趙

歷史上虎符沒有仿製的記載,但有被偷盜的記載。公元前257年,魏國相國信陵君魏無忌就曾通過魏王妃子如姬的幫助,盜出魏王親自掌管的半個虎符,殺了大將晉鄙,奪得兵權,率兵8萬,同楚國一起進攻秦兵,解了趙國邯鄲之圍,這就是竊符救趙的故事。

到漢代,要發兵除了要對驗虎符,還要有皇帝的詔書,同時還有作為信物的“節”和“羽檄”等,所以只有虎符還不足以調兵。因為虎符製作不易,調兵憑證也不只有虎符,所以並沒有壞人仿製。


馳騁古今

秦趙兩國長平之戰後,秦國繼續進軍趙國,公元前257年,秦軍兵臨邯鄲,趙國求救於魏楚兩國,魏國派大將晉鄙率10萬大軍救趙,卻只是駐軍觀望。

趙國平原君便緊急傳書妻弟——魏國相國信陵君。信陵君就是大名鼎鼎的“戰國四公子”魏無忌,魏王妃子如姬是信陵君的鐵桿粉絲,為了報答信陵君,便冒死盜出魏王親自掌握的半個虎符,假傳王命,擊殺晉鄙,奪得兵權,以虎符調動軍隊,擊退秦軍,遂解邯鄲之圍。



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 “竊符救趙”的故事。

接下來就是回答虎符的仿製問題了。偷和仿製類似,都是冒名。那仿製的虎符有沒有用呢?

想說,信陵君竊符之所以能救趙,是因為他是信陵君啊,要是我等拿著虎符去,估計沒出城便抓了起來。


古代大規模調動軍隊,的確要派一撥人帶著詔書去告訴士兵,派你們去哪,去幹啥。其實虎符就是一個信物,和玉璽印,令牌沒區別。

不是所有士兵跟著虎符走,士兵還是有跟著將軍走的,虎符一半在邊疆的將軍手裡,一半在皇帝手裡,大多數是皇帝對將軍下達命令時候,使者拿著皇帝的那半到邊疆,為了防止有人假傳聖旨。

所以,調動軍隊不是那麼好騙的,因為不是所有人在軍中都有聲望。


哼曲兒

虎符為中國古代帝王授予臣屬兵權和調發軍隊的信物。銅製、虎形、分左右兩半,有子母口可以相合。右符留存中央,左符在將領之手。王若派人前往調動軍隊,就需帶上右符,持符驗合,軍將才能聽命而動。


我國現存最早的虎符實物,是1973年在西安郊區北沉村出土的杜虎符。杜虎符長9.5釐米,符身上有銘文9行40字,錯金而成。銘文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杜是地名,古代秦國杜縣)。凡興兵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上隊下火)之事,雖毋會符,行殹。"據此可知,當時用兵時,50人以上,必須出示會符。但如遇烽火,不用合符,也可以用兵。

虎符的作用就是為了集中兵權於中央,加強中央集權。而且如上所說,虎符都是用錯金銘文和子母口作為防偽驗證的,按照當時民間的工藝水平,根本沒有仿造的能力,而且虎符都是專符專用,只有練兵之將和黃帝在內的少少數人知道,每個部隊所對應的虎符形狀丶防偽銘文,其他人也就無從仿造了。


有夢想的鹹魚XZH

虎符在古代是皇帝用來調兵遣將用的兵符。

主要是用青銅或黃金做成伏虎的形狀,一分為二,其一交由給將帥保存,另一個交給皇帝。只有當兩個虎符同時使用是才能調兵遣將。


為什麼古人不仿造虎符哪?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一下幾個。

其一,古代的科技不發達,而且多數人不知道虎符樣子。

虎符是兵權的象徵,使臣如果有虎符就可以代替皇帝調兵遣將。

但也不是隻要有它就可以調兵的。古代使用虎符時還需要配有聖旨或相關文書,還要說明是誰去用的,使用時間多長等。

其二,是這虎符太難複製。

虎符雖是老虎的形狀,但上面有字和一些不規則的凸起。如果只是記住外形模樣,有那文字,字的的大小,虎腿的長短,還有不規則的凸起,都很難做到一模一樣。

其三,皇帝不是隻有一個虎符,他有很多個虎符。

每一個虎符對應一個地方的軍隊。要想偽造出相同的虎符,有相同的用途,難度相當大。



其四,造假是犯欺君之罪,株連九族的,誰敢冒這險呀!

而且真正見過虎符的人沒幾,因此,只有偷虎符的,卻沒有仿刻虎符的。


悟空沃克

虎符誰敢仿製?單不說一般人很難見到虎符,就是見到了工藝對不上也白搭。

我是以史為劍,來談談。


皇帝使用虎符主要怕各路諸侯擁兵自重,虎符的傳達也不是那麼隨便的。

古代和現代不同的是軍隊的統一性,古代很多諸侯弄個部隊,甚至越來越大,最後可以和皇帝抗衡。我們現代的就不一樣了,信息化傳遞,軍隊統一編制,很少會發生這種問題。

再來說說壞人如何去騙?


在我看來很難,就像剛才說的,你要見過虎符,切實的知道其尺寸做工,才能對的上。而一般人是見不到虎符的。

虎符的傳達也有自己的渠道,並非像電視劇中那樣隨便給個人拿著虎符給將軍一看,嗯對,然後就發兵了,那這樣的話真亂套了。

我們能想到的,古人也會意識到,對於虎符的仿製也會提前預防。而且,普通人誰會冒著被誅九族的風險去搞這玩意!


以史為劍

虎符是古代皇帝調兵遣將的兵符,將其一分為二。一半留在宮中由皇帝保管,另一半則分發給統帥的將軍。只有兩半虎符同時使用才可以調動兵馬。

在有虎符之前,各地諸侯都有自己的兵,並且可以自己隨意調動。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幾乎是被架空的。秦國吸取了這個教訓,用虎符調動兵馬也是中央集權的一個象徵。當然,也並不是任何人拿著虎符就可以調動兵馬的,因為和虎符配套的還有蓋了玉璽的詔書。

我國曆來都有仿製的傳統。但是歷史上幾乎沒有靠偽造兵符調動軍隊成功的案例。

虎符的形狀象徵著軍隊的威猛和神速,身上有金銘文40字,記述了調兵的對象和範圍,製作極其精巧,很難仿造。


穿越小星君

一看就知道你沒看或沒好好看《國家寶藏》陝西曆史博物館之杜虎符篇,去看看就知道了~(古人智慧無窮,怎麼可能沒有預見這種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