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调动兵马要用虎符,那坏人不会去仿制欺骗军队吗?

生活需来点料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小时候读

《信陵君窃符救赵》,我也在想,信陵君与其费这么大劲去偷虎符,为何不能自己去做半个虎符呢?神不知鬼不觉,岂不美哉?

后来看了真正的虎符,就知道这个猜测是不靠谱的。

以著名的杜虎符为例,一起来看看。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杜虎符,其实只有左边的半片。杜虎符外轮廓呈站立的虎形,头、尾、四肢俱全,身体表面有错金铭文,为“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毋)会符,行殴(也)。”

杜虎符发现于西安南郊杜城村,也是秦朝的杜地所在,再结合铭文的内容,我们就知道,这半片虎符,正是当时放在杜地军事长官手里的。岁月流逝,两千年后,这半片虎符居然还留在当地,也是一个小小的奇迹。

仔细看虎符的内侧面就会发现,它的内侧并不是光滑平整的,而是有所凹凸,类似于榫卯结构一样。如此一来,右边的半片也得做出相对应的凹凸感,才能让两片严丝合缝地拼合在一起。

此外,发给不同地方的虎符的外轮廓、表面的错金铭文等特征,也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些都是虎符身上的“密码”。

苏富比曾经拍卖过一对完整的“阳西护军”虎符,就是上面所展示的。在这对虎符的内侧面,榫卯结构更为明显,就连虎背上的铭文都是一分为二,伪造的难度也就更大了。

其实,古人在这种具有“密码”性质的凭信物上,花了很多心思,我们今天能想到的作伪的歪点子,古人都考虑到了。一方面,古人制作这些符节的时候注重外形特征,增加复杂性。另一方面,加强管理,国君手中的那部分秘不示人。因此,除非像信陵君那样直接去窃符,否则别无他法。

这方面,我们还可以看看著名的鄂君启节。它是战国时期楚王发给鄂君启的通关凭证,包括舟节2件,车节3件,外形模拟竹子,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竹筒。

其中,竹管的大小、竹节的位置、表面的铭文共同构成了鄂君启节的“密码”,别人想要仿造同样是非常困难的。


考古军中马前卒

无论史书或者野史中,从未记载过有人仿制过虎符,为什么呢?


一、各军种的虎符样式不一样

虎符制成以后,劈为两半,一半由皇帝保管,一半由一名得力干将保管,只有两个虎符同时合并使用,持符者即获得调兵遣将权。因此即使那拿到一个虎符,你也不知道该去哪支军队调兵啊。


二、使用虎符还需要有圣旨同时下达

古代调用军队,不仅要有虎符,而且还要有皇帝的圣旨或手谕,否则即使即使虎符对上了,将领也不会轻举妄动的。


三、每个虎符上有特殊的纹路和铭文

还有就是每个虎符的身上都有不同的纹路和铭文,只有合上以后,全都对上才能起作用。首先不说仿制的金属好不好弄,就是纹路能和另一半对上简直就是奇迹!


linux每日谈

哇,提出这个问题,想必是一定有深厚的文化功底,一般人应该想不出你这个问题,既然来了,就答一下吧。





古代将军带病打仗是需要兵符的,没有兵符,你就掉不动军队,这仗就打不了了,古时候皇帝为了将军队控制在自己的手里,颁布规定,要点军队,必须手中有虎符这样才能将军队调走,皇帝和将军手中各执有一半,冻到有人去掉军队时,把虎符分给将领,而对于虎符造假这个问题,古人也早已经想到了,虎符的制作过程是严格保密的,一般很少有人知道关于虎符的机密数据,




就像秦朝的兵符,甲兵之符,皇帝在左,将军在右,一般来说,一个军队的将军打仗点军队完全是靠自己的威信,部下都跟着自己打了捏么多仗了,他们还能不听自己的吗,另一方面来说,虎符造假在古代可是死罪,是要株连九族的,一般人很少有这么厉害的,敢去冒着生命危险去造假,一般的人也不会去辨别真假,



虎符不是想要造假就能造成的,核心防伪标识,让虎符在古代历史上发挥出了出色的作用,皇帝和将军一内一外,镇守国家,对于安定是有突出贡献的,


格桑梅朵侃篮筐

“符”是古代军事调遣、命令传达的重要凭证。早在周代时就开始使用,据说是由姜子牙发明的。最初的符以竹子制作而成,后来用金属制成,形状也由竹节逐渐多变为虎形,称为"虎节",也称"虎符",也有鹰符、龙符等,到唐代改为鱼符、兔符,后来逐渐演变成令牌。

图片一:两半的虎符

虎符的背部刻有铭文,分为两半,两半的形状、铭文都是相同的,两半虎符的背面各有榫卯,一一对应,就好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样,只有同为一组的虎符才能合在一起。右边一半存于朝廷,左边一半发给军队将领,调兵谴将时朝廷会派人送去右边一半,与将领手中左边一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这就是"符合"二字的来历。虎符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

图片二:杜虎符

春秋战国时,虎符应用已很规范,在战争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杜虎符虎身上有错金铭文9行40字:“兵甲之符,右才君,左在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会符,行殴。”意思是:右半边符在君王处,左半边在杜地的将领处,要调动军队五十人以上,就要两符会合,才能发兵。但是见到烽火,可以不用君王的右符,就能发兵。

图片三:窃符救赵

历史上虎符没有仿制的记载,但有被偷盗的记载。公元前257年,魏国相国信陵君魏无忌就曾通过魏王妃子如姬的帮助,盗出魏王亲自掌管的半个虎符,杀了大将晋鄙,夺得兵权,率兵8万,同楚国一起进攻秦兵,解了赵国邯郸之围,这就是窃符救赵的故事。

到汉代,要发兵除了要对验虎符,还要有皇帝的诏书,同时还有作为信物的“节”和“羽檄”等,所以只有虎符还不足以调兵。因为虎符制作不易,调兵凭证也不只有虎符,所以并没有坏人仿制。


驰骋古今

秦赵两国长平之战后,秦国继续进军赵国,公元前257年,秦军兵临邯郸,赵国求救于魏楚两国,魏国派大将晋鄙率10万大军救赵,却只是驻军观望。

赵国平原君便紧急传书妻弟——魏国相国信陵君。信陵君就是大名鼎鼎的“战国四公子”魏无忌,魏王妃子如姬是信陵君的铁杆粉丝,为了报答信陵君,便冒死盗出魏王亲自掌握的半个虎符,假传王命,击杀晋鄙,夺得兵权,以虎符调动军队,击退秦军,遂解邯郸之围。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 “窃符救赵”的故事。

接下来就是回答虎符的仿制问题了。偷和仿制类似,都是冒名。那仿制的虎符有没有用呢?

想说,信陵君窃符之所以能救赵,是因为他是信陵君啊,要是我等拿着虎符去,估计没出城便抓了起来。


古代大规模调动军队,的确要派一拨人带着诏书去告诉士兵,派你们去哪,去干啥。其实虎符就是一个信物,和玉玺印,令牌没区别。

不是所有士兵跟着虎符走,士兵还是有跟着将军走的,虎符一半在边疆的将军手里,一半在皇帝手里,大多数是皇帝对将军下达命令时候,使者拿着皇帝的那半到边疆,为了防止有人假传圣旨。

所以,调动军队不是那么好骗的,因为不是所有人在军中都有声望。


哼曲儿

虎符为中国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铜制、虎形、分左右两半,有子母口可以相合。右符留存中央,左符在将领之手。王若派人前往调动军队,就需带上右符,持符验合,军将才能听命而动。


我国现存最早的虎符实物,是1973年在西安郊区北沉村出土的杜虎符。杜虎符长9.5厘米,符身上有铭文9行40字,错金而成。铭文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杜是地名,古代秦国杜县)。凡兴兵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上队下火)之事,虽毋会符,行殹。"据此可知,当时用兵时,50人以上,必须出示会符。但如遇烽火,不用合符,也可以用兵。

虎符的作用就是为了集中兵权于中央,加强中央集权。而且如上所说,虎符都是用错金铭文和子母口作为防伪验证的,按照当时民间的工艺水平,根本没有仿造的能力,而且虎符都是专符专用,只有练兵之将和黄帝在内的少少数人知道,每个部队所对应的虎符形状丶防伪铭文,其他人也就无从仿造了。


有梦想的咸鱼XZH

虎符在古代是皇帝用来调兵遣将用的兵符。

主要是用青铜或黄金做成伏虎的形状,一分为二,其一交由给将帅保存,另一个交给皇帝。只有当两个虎符同时使用是才能调兵遣将。


为什么古人不仿造虎符哪?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一下几个。

其一,古代的科技不发达,而且多数人不知道虎符样子。

虎符是兵权的象征,使臣如果有虎符就可以代替皇帝调兵遣将。

但也不是只要有它就可以调兵的。古代使用虎符时还需要配有圣旨或相关文书,还要说明是谁去用的,使用时间多长等。

其二,是这虎符太难复制。

虎符虽是老虎的形状,但上面有字和一些不规则的凸起。如果只是记住外形模样,有那文字,字的的大小,虎腿的长短,还有不规则的凸起,都很难做到一模一样。

其三,皇帝不是只有一个虎符,他有很多个虎符。

每一个虎符对应一个地方的军队。要想伪造出相同的虎符,有相同的用途,难度相当大。



其四,造假是犯欺君之罪,株连九族的,谁敢冒这险呀!

而且真正见过虎符的人没几,因此,只有偷虎符的,却没有仿刻虎符的。


悟空沃克

虎符谁敢仿制?单不说一般人很难见到虎符,就是见到了工艺对不上也白搭。

我是以史为剑,来谈谈。


皇帝使用虎符主要怕各路诸侯拥兵自重,虎符的传达也不是那么随便的。

古代和现代不同的是军队的统一性,古代很多诸侯弄个部队,甚至越来越大,最后可以和皇帝抗衡。我们现代的就不一样了,信息化传递,军队统一编制,很少会发生这种问题。

再来说说坏人如何去骗?


在我看来很难,就像刚才说的,你要见过虎符,切实的知道其尺寸做工,才能对的上。而一般人是见不到虎符的。

虎符的传达也有自己的渠道,并非像电视剧中那样随便给个人拿着虎符给将军一看,嗯对,然后就发兵了,那这样的话真乱套了。

我们能想到的,古人也会意识到,对于虎符的仿制也会提前预防。而且,普通人谁会冒着被诛九族的风险去搞这玩意!


以史为剑

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的兵符,将其一分为二。一半留在宫中由皇帝保管,另一半则分发给统帅的将军。只有两半虎符同时使用才可以调动兵马。

在有虎符之前,各地诸侯都有自己的兵,并且可以自己随意调动。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几乎是被架空的。秦国吸取了这个教训,用虎符调动兵马也是中央集权的一个象征。当然,也并不是任何人拿着虎符就可以调动兵马的,因为和虎符配套的还有盖了玉玺的诏书。

我国历来都有仿制的传统。但是历史上几乎没有靠伪造兵符调动军队成功的案例。

虎符的形状象征着军队的威猛和神速,身上有金铭文40字,记述了调兵的对象和范围,制作极其精巧,很难仿造。


穿越小星君

一看就知道你没看或没好好看《国家宝藏》陕西历史博物馆之杜虎符篇,去看看就知道了~(古人智慧无穷,怎么可能没有预见这种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