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特稿」遇見陶溪川

「商报特稿」遇见陶溪川

「商报特稿」遇见陶溪川

陶瓷工業遺產是景德鎮城市的記憶,也是這座歷史文化名城諸多文化符號的重要組成部分。佇立了近一個甲子的原國營宇宙瓷廠華麗變身為“陶溪川”,驚豔了世界,也在某種程度上復活了這座千年瓷都。

歷史和現代的完美融合,鋼鐵與陶瓷的和諧共處,既能迸發出五光十色的絢爛花火,也能觸碰你內心最柔軟的地方。駐足集市中欣賞一組陶瓷作品;像《蒂凡尼早餐》裡赫本一樣在茶吧喝著咖啡小憩;順勢溜進廣場迴廊另一側的美術館和工業遺址博物館看一場先鋒展覽;也可以在街邊欣賞一下公共藝術或廣場活動;還可以轉個彎就跌入了陶瓷3D光影技術的前世今生,體驗一把新奇。

遇見陶溪川,與這個行業和城市永存的傳統和靈魂對話……

「商报特稿」遇见陶溪川

蝶變

高高聳立的煙囪、青翠挺拔的大樹、嬌豔絢爛的鮮花在五月的陽光下顯得格外精神。走進陶溪川,乾淨筆直的柏油路通向一眼望不到的盡頭,兩旁“包豪斯”風格的老廠房整齊排列著,玻璃窗、黑色鋁百葉與歷經火煉的窯磚融合一體,牆上的老標語依稀可見,咖啡館、書吧、商店、美術館、博物館、餐館等鱗次櫛比,又因為一條人造水槽相互陪伴著,彷彿向來到這裡的遊人訴說著曾經屬於它的輝煌。

自唐至明,景德鎮從一個生產陶瓷的小集鎮,逐步發展成為專門經營陶瓷產品的手工業城市以及全國的瓷業中心,風光無限。然而,清康熙之後,景瓷一路下坡,直到20世紀50年代,隨著工業技術的進步,景德鎮陶瓷再次進入快速發展期。可惜好景不長,上世紀90年代以後,由於景德鎮傳統陶瓷行業的粗放式發展,造成陶瓷產業的總量和結構過剩,技術和管理模式更佔優勢的佛山和潮州等城市的陶瓷發展起來,景德鎮十大國營瓷廠迅速衰退直至關停轉制。經過1000多年發展的景德鎮市,瓷土資源已近枯竭。景瓷怎麼辦?景德鎮去往何處?而作為佔據景德鎮瓷器出口半壁江山的宇宙瓷廠又該何去何從?

1954年成立的宇宙瓷廠,位於景德鎮市鳳凰山下,曾有4000多人在此工作。作為中國出口陶瓷的一家骨幹企業,最終也只留下“以煙囪為基礎的時代”的一些牆體、廠房、設備、檔案資料,以及為數不少的老工人等。21世紀初,景德鎮市政府將宇宙瓷廠地塊掛牌拍賣想要發展房地產,剛剛調任江西省陶瓷工業公司任總經理的劉子力見狀有些急了,“如果賣了,以後陶瓷文化尋根都沒有地方可去了。”

帶著改造宇宙瓷廠的想法,劉子力在景德鎮市政府守了兩天終於等到了向市長彙報的機會。掛牌暫時得以取消,帶著政府期望而歸的劉子力不得不面臨一窮二白的窘境,“沒錢沒人才,只有一塊地,但大部分已經租給個體戶了。”

修廠房,老的結構不能破壞,一磚一瓦都儘可能保存下來,補的補,修的修,改造的改造。2015年10月,創意園主體結構得以完成。可是,完畢之後做什麼、如何做,再次成為擺在劉子力眼前的難題。機緣巧合,園區與復星集團旗下專門從事文化地產的浙商建業達成了合作協議。浙商建業不僅帶來了管理團隊,還帶來了招商資源,並提出“文化+商業+旅遊”的概念。

對工業遺址上的各種工業設施、地表痕跡、廢棄物等加以保留、改造、更新利用後,原國營宇宙瓷廠華麗變身為“陶溪川”。“陶溪川”品牌呼之欲出。

「商报特稿」遇见陶溪川

4.0模式

一陶一瓷,百溪之水,匯聚成川,這就是陶溪川。將廢舊的陶瓷廠改造成為文藝傳統街區,在老舊的窯磚上演繹出另類的想象,在歷史遺產中體驗到非常新鮮的空間。2017年,“陶溪川”一度成為網紅代名詞。

然而羅馬非一日建成,蝶變的陶溪川也是一點點累積而成。“我們很多事情都是先行一步,很多項目最初的設計也不是現在這樣。”景德鎮陶邑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馮俊說,自己伴隨著陶溪川的成長而成長,運營團隊的本土成員也都是從一無所知發展到現在能夠獨當一面。

從2014年開始,園區的招商工作率先啟動。最初只有280個商鋪的設置,通過商業運作登記在冊的商戶卻超過3000家。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陶溪川對於入駐的商家有了更高的要求。“篩選符合園區業態規劃、調性、有趣且具有國際範的項目,保證園區的品質。剛開始很多商戶會覺得嚴苛,但後來也都理解了。如今我們每三個月淘汰一批,確保新鮮血液能夠得到補充。”

2016年3月,為了配合園區整體規劃建設並吸引人氣,以馮俊為首的團隊將“集市”的概念引進陶溪川,並將此發揚光大。自啟動以來,集市每週六下午至晚上在街區廣場及主幹道開市,佔地面積9000平方米。集市銷售的品類豐富,有創意和傳統陶瓷、手工皮具、木雕根藝、鐵器銅壺、剪紙藝術、布藝製品、手工食品等,來此的遊人不僅可以參觀遊覽、購物消費,還能親身體驗,比如集市中設立的陶藝拉坯、鐵藝現場製作、樂燒體驗等等。為更好地滿足遊客需求和惠及更多創業青年,陶溪川創意集市於去年4月7日正式啟動陶溪川週五夜市。此時的街區真可謂摩肩接踵、人潮湧動,加上街區定期舉辦的多彩節日活動,與集市景象相得益彰,已成為景德鎮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最初的想法只是讓年輕人來練攤,為自己的創業賺取第一桶金。”區區方寸地,始見真功夫。集市不僅吸引了足夠的人氣,還孵化出更多的項目。2016年9月,在集市的基礎上,專為優秀年輕創業者提供銷售平臺的邑空間正式設立,面積達3000餘平方米。定期從國內外雙創青年和陶溪川創意集市中精選近百名有代表性、創意設計及生產能力強的創業者入駐商城,免費為其提供展示和銷售平臺。商城現日均接待5000人次,月均銷售額近200萬元,極大地促進了入駐創業青年的發展,現已成為陶溪川往來人士的必遊之地。

實體商城火爆的同時,陶溪川還組建團隊積極運營線上商城。去年8月,陶溪川與200多位年輕藝術家簽約,正式實行雙品牌戰略。為了解決年輕創業者產業供應鏈薄弱的問題,陶溪川特意打造了一個從打樣到生產一條龍服務的大型基地,為今後的文化產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而隨著陶溪川的壯大,園區設立的國際工作室正吸引著越來越多國際藝術家前來駐場創作、交流和做展覽。

短短几年的時間,陶溪川歷經從單純依靠房產收租金的1.0模式,自營酒店、茶咖的2.0模式,通過和大品牌以及有發展潛力的公司聯營的3.0模式,發展為注重外拓、藉助陶溪川品牌效應,推動文創產品、活動內容和創客人才輸出的4.0模式,通過與當地文化結合,產生新的、有意思的陶溪川模式,打造一個陶瓷文化產業內容供應商。

「商报特稿」遇见陶溪川

再升級

全國創業園有很多,但真正做出成績的不多,而叫響名號的陶瓷文化產業只此一家。作為陶瓷老工廠成功轉型升級的樣本,“陶溪川”不僅成為景德鎮、甚至江西省的文化新地標、新名片,更被文化部列入2015年國家特色文化產業重點項目,授予2017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遺產保護創新獎等,由此形成了“陶溪川”現象。

未來,文旅產品的輸出將是陶溪川的重中之重。據馮俊介紹,陶溪川要做文旅產品的輸出,活動的輸出以及將陶溪川5000多人乃至40000多名“景漂”(的創意)輸出到全國各地。譬如,陶溪川已在故宮博物院運營名為“御窯館”的文創平臺,分佈有十多個創意點,包括銅雕、絲綢、木雕等等,而這只是陶溪川模式向外輸出的開始。對於陶溪川而言,其模式的輸出就是年輕人就業、創業的輸出,並將其與當地文化相結合,打造一種“新的、有意思的、好玩的”陶溪川模式。

不管怎麼說,陶溪川的模式在於嫁接景德鎮千年陶瓷文化,並且將時尚化、藝術化的東西街區化,擺脫門票經濟的枷鎖,並推廣這種模式。對於景德鎮而言,陶溪川的成功轉型或將決定其在未來十到二十年甚至更遠的發展走向。而對於其他和景德鎮有著類似困擾的資源型工業城市來講,如何在充分挖掘自身文化的基礎上,走出一條符合時代進步、綠色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值得深思。

「商报特稿」遇见陶溪川「商报特稿」遇见陶溪川

更多內容請登錄江西商報官網:

www.jxsb.cn

或關注本報騰訊官方微博:

t.qq.com/jxsb-com

「商报特稿」遇见陶溪川

長按左側二維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