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特稿」遇见陶溪川

「商报特稿」遇见陶溪川

「商报特稿」遇见陶溪川

陶瓷工业遗产是景德镇城市的记忆,也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诸多文化符号的重要组成部分。伫立了近一个甲子的原国营宇宙瓷厂华丽变身为“陶溪川”,惊艳了世界,也在某种程度上复活了这座千年瓷都。

历史和现代的完美融合,钢铁与陶瓷的和谐共处,既能迸发出五光十色的绚烂花火,也能触碰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驻足集市中欣赏一组陶瓷作品;像《蒂凡尼早餐》里赫本一样在茶吧喝着咖啡小憩;顺势溜进广场回廊另一侧的美术馆和工业遗址博物馆看一场先锋展览;也可以在街边欣赏一下公共艺术或广场活动;还可以转个弯就跌入了陶瓷3D光影技术的前世今生,体验一把新奇。

遇见陶溪川,与这个行业和城市永存的传统和灵魂对话……

「商报特稿」遇见陶溪川

蝶变

高高耸立的烟囱、青翠挺拔的大树、娇艳绚烂的鲜花在五月的阳光下显得格外精神。走进陶溪川,干净笔直的柏油路通向一眼望不到的尽头,两旁“包豪斯”风格的老厂房整齐排列着,玻璃窗、黑色铝百叶与历经火炼的窑砖融合一体,墙上的老标语依稀可见,咖啡馆、书吧、商店、美术馆、博物馆、餐馆等鳞次栉比,又因为一条人造水槽相互陪伴着,仿佛向来到这里的游人诉说着曾经属于它的辉煌。

自唐至明,景德镇从一个生产陶瓷的小集镇,逐步发展成为专门经营陶瓷产品的手工业城市以及全国的瓷业中心,风光无限。然而,清康熙之后,景瓷一路下坡,直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工业技术的进步,景德镇陶瓷再次进入快速发展期。可惜好景不长,上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景德镇传统陶瓷行业的粗放式发展,造成陶瓷产业的总量和结构过剩,技术和管理模式更占优势的佛山和潮州等城市的陶瓷发展起来,景德镇十大国营瓷厂迅速衰退直至关停转制。经过1000多年发展的景德镇市,瓷土资源已近枯竭。景瓷怎么办?景德镇去往何处?而作为占据景德镇瓷器出口半壁江山的宇宙瓷厂又该何去何从?

1954年成立的宇宙瓷厂,位于景德镇市凤凰山下,曾有4000多人在此工作。作为中国出口陶瓷的一家骨干企业,最终也只留下“以烟囱为基础的时代”的一些墙体、厂房、设备、档案资料,以及为数不少的老工人等。21世纪初,景德镇市政府将宇宙瓷厂地块挂牌拍卖想要发展房地产,刚刚调任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任总经理的刘子力见状有些急了,“如果卖了,以后陶瓷文化寻根都没有地方可去了。”

带着改造宇宙瓷厂的想法,刘子力在景德镇市政府守了两天终于等到了向市长汇报的机会。挂牌暂时得以取消,带着政府期望而归的刘子力不得不面临一穷二白的窘境,“没钱没人才,只有一块地,但大部分已经租给个体户了。”

修厂房,老的结构不能破坏,一砖一瓦都尽可能保存下来,补的补,修的修,改造的改造。2015年10月,创意园主体结构得以完成。可是,完毕之后做什么、如何做,再次成为摆在刘子力眼前的难题。机缘巧合,园区与复星集团旗下专门从事文化地产的浙商建业达成了合作协议。浙商建业不仅带来了管理团队,还带来了招商资源,并提出“文化+商业+旅游”的概念。

对工业遗址上的各种工业设施、地表痕迹、废弃物等加以保留、改造、更新利用后,原国营宇宙瓷厂华丽变身为“陶溪川”。“陶溪川”品牌呼之欲出。

「商报特稿」遇见陶溪川

4.0模式

一陶一瓷,百溪之水,汇聚成川,这就是陶溪川。将废旧的陶瓷厂改造成为文艺传统街区,在老旧的窑砖上演绎出另类的想象,在历史遗产中体验到非常新鲜的空间。2017年,“陶溪川”一度成为网红代名词。

然而罗马非一日建成,蝶变的陶溪川也是一点点累积而成。“我们很多事情都是先行一步,很多项目最初的设计也不是现在这样。”景德镇陶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俊说,自己伴随着陶溪川的成长而成长,运营团队的本土成员也都是从一无所知发展到现在能够独当一面。

从2014年开始,园区的招商工作率先启动。最初只有280个商铺的设置,通过商业运作登记在册的商户却超过3000家。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陶溪川对于入驻的商家有了更高的要求。“筛选符合园区业态规划、调性、有趣且具有国际范的项目,保证园区的品质。刚开始很多商户会觉得严苛,但后来也都理解了。如今我们每三个月淘汰一批,确保新鲜血液能够得到补充。”

2016年3月,为了配合园区整体规划建设并吸引人气,以冯俊为首的团队将“集市”的概念引进陶溪川,并将此发扬光大。自启动以来,集市每周六下午至晚上在街区广场及主干道开市,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集市销售的品类丰富,有创意和传统陶瓷、手工皮具、木雕根艺、铁器铜壶、剪纸艺术、布艺制品、手工食品等,来此的游人不仅可以参观游览、购物消费,还能亲身体验,比如集市中设立的陶艺拉坯、铁艺现场制作、乐烧体验等等。为更好地满足游客需求和惠及更多创业青年,陶溪川创意集市于去年4月7日正式启动陶溪川周五夜市。此时的街区真可谓摩肩接踵、人潮涌动,加上街区定期举办的多彩节日活动,与集市景象相得益彰,已成为景德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最初的想法只是让年轻人来练摊,为自己的创业赚取第一桶金。”区区方寸地,始见真功夫。集市不仅吸引了足够的人气,还孵化出更多的项目。2016年9月,在集市的基础上,专为优秀年轻创业者提供销售平台的邑空间正式设立,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定期从国内外双创青年和陶溪川创意集市中精选近百名有代表性、创意设计及生产能力强的创业者入驻商城,免费为其提供展示和销售平台。商城现日均接待5000人次,月均销售额近200万元,极大地促进了入驻创业青年的发展,现已成为陶溪川往来人士的必游之地。

实体商城火爆的同时,陶溪川还组建团队积极运营线上商城。去年8月,陶溪川与200多位年轻艺术家签约,正式实行双品牌战略。为了解决年轻创业者产业供应链薄弱的问题,陶溪川特意打造了一个从打样到生产一条龙服务的大型基地,为今后的文化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而随着陶溪川的壮大,园区设立的国际工作室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国际艺术家前来驻场创作、交流和做展览。

短短几年的时间,陶溪川历经从单纯依靠房产收租金的1.0模式,自营酒店、茶咖的2.0模式,通过和大品牌以及有发展潜力的公司联营的3.0模式,发展为注重外拓、借助陶溪川品牌效应,推动文创产品、活动内容和创客人才输出的4.0模式,通过与当地文化结合,产生新的、有意思的陶溪川模式,打造一个陶瓷文化产业内容供应商。

「商报特稿」遇见陶溪川

再升级

全国创业园有很多,但真正做出成绩的不多,而叫响名号的陶瓷文化产业只此一家。作为陶瓷老工厂成功转型升级的样本,“陶溪川”不仅成为景德镇、甚至江西省的文化新地标、新名片,更被文化部列入2015年国家特色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授予201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保护创新奖等,由此形成了“陶溪川”现象。

未来,文旅产品的输出将是陶溪川的重中之重。据冯俊介绍,陶溪川要做文旅产品的输出,活动的输出以及将陶溪川5000多人乃至40000多名“景漂”(的创意)输出到全国各地。譬如,陶溪川已在故宫博物院运营名为“御窑馆”的文创平台,分布有十多个创意点,包括铜雕、丝绸、木雕等等,而这只是陶溪川模式向外输出的开始。对于陶溪川而言,其模式的输出就是年轻人就业、创业的输出,并将其与当地文化相结合,打造一种“新的、有意思的、好玩的”陶溪川模式。

不管怎么说,陶溪川的模式在于嫁接景德镇千年陶瓷文化,并且将时尚化、艺术化的东西街区化,摆脱门票经济的枷锁,并推广这种模式。对于景德镇而言,陶溪川的成功转型或将决定其在未来十到二十年甚至更远的发展走向。而对于其他和景德镇有着类似困扰的资源型工业城市来讲,如何在充分挖掘自身文化的基础上,走出一条符合时代进步、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值得深思。

「商报特稿」遇见陶溪川「商报特稿」遇见陶溪川

更多内容请登录江西商报官网:

www.jxsb.cn

或关注本报腾讯官方微博:

t.qq.com/jxsb-com

「商报特稿」遇见陶溪川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