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信仰到底是什麼?

卡哇伊有個洞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先回答另一個問題:中國人有信仰嗎?



有的人信佛,有的人信道,還有人信基督,一些少數民族信真主,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他們什麼宗教、什麼偶像都是不信的。



然而無論是有著自己宗教信仰的人,還是無神論者,大多數人總是習慣性地默唸“老天爺保佑”、“化成厲鬼也要……”等話語,似乎中國人又都是有著一定的崇拜和信仰的。



那麼為什麼在這樣一個無神論者佔絕大多數的國家裡,人們還是會將鬼神、天地這些東西掛在嘴邊呢?

因為中國人的文化潛意識裡,一直是將“敬畏”這兩個字深深地烙在其最核心的。中國人真正的信仰,其實就是權力。



在日常生活裡,人們都會對那些有權力的人放下面子甚至是尊嚴,對他們和顏悅色甚至卑躬屈膝。在對待鬼神的問題上也是如此,有宗教信仰的人不必提,那些所謂的無神論者在提到“老天爺”的時候,也會稍微地端正一下態度,發表一下敬意。

為什麼?因為無論是佛祖還是上帝還是老天爺,他們都是最有權力的。管他是哪個宗教的神仙,人間的事情他們都是全都管的到的。那些所謂的無神論者們,雖說沒有一個明確的信仰,但是遇到什麼問題,還是喜歡口頭上崇拜一下老天爺,指望他老人家能給解決下。



各大佛寺和道觀的香火,總是絡繹不絕。其實中國早就不是南北朝時期那麼興盛的佛學盛世了,那麼為什麼這些廟觀裡面還是有那麼多人趨之若鶩地去朝拜呢?無非都是有求於神仙罷了。比較樸實的求一個閤家平安,有想法的希望能大富大貴,幹了虧心事的祈求能躲過這一劫。來求神拜佛的,其實大部分都是希望得到些什麼;而他們所真正崇拜的,其實不過就是那些神佛手裡的權力。不信你去想想,可有一個無權的仙佛?倘若真的有,他的香火旺不旺?

因此,對大多數中國人而言,是沒有什麼神佛信仰的。我們真正崇拜的,其實只不過是權力而已。神也好,人也罷,只要手上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我們就會崇拜他而已。


青言論史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共入洞房。

中國人的崇拜或者是信仰無非就是三個字: 天,地,人。《禮記·禮運》稱:“夫禮,必本於天,餚於地,列於鬼神”。《周禮·春官》記載,周代最高神職“大宗伯”就“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禮”。《史記·禮書》也說:“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

中國人的信仰。並非是嘴巴說說而已,而且還要落實到行動上。這就是延續了幾千年,現在仍然盛行的“祭祀”活動。“清明節”因此還被當做“祭祀”日的公眾假日。

作為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統治中國兩千年,儒教的祭祀對象為天神、人鬼和地祇。儒教百神,組成像人間官僚系統那樣的等級體系。每個神的品級、爵位,一般說來,是由儒者規定的,並載入國家祀典。

平常日子裡,它們依照規定,享受一方祭祀,如同諸侯的有封地和食邑;大祭時,則依品級配享、從祀於天壇之上。不入祀典的,被稱為“淫祀”。“以共皇天、上帝、社稷、寢廟、山林、名川之祀”。現在也仍然有“國家公祭”這樣的活動。

民間更是如此。每逢清明或者“七月半”(鬼節),不光是墓地,而且城市大街小巷早上起來一看,隨處可見一堆堆“紙錢”燃燒後留下的黑色灰燼,在水泥鋪就的人行道旁格外引人注目。

如果到了墓地,祭祀活動或者祭祀後留下的“貢品”更是蔚為壯觀。吃的,喝的,玩的,應有盡有。有房子,有電腦,還有手機,等等現代文明的標誌。不過都是紙糊的罷了。

事死如事生,這是儒家的教誨,也是中國人信仰的一個重要支持。 春節“團圓飯”的飯桌上總是有老人為逝去親人擺放的碗筷。而大年初一必須祭拜祖宗也是一節“必修課”。

天,地,人“三靈”的崇拜現在似乎只剩下對“人”,對祖先的崇拜了。過去是準備下豐厚的祭品,現在也就剩下幾刀“紙錢”而已不過“過年”時為“祭祖”備下的好酒好菜倒是都招待了自家人。

中國人信仰什麼?信仰自己的祖宗,注重自己的家庭。光宗耀祖,衣錦還鄉這類的成語恐怕只有漢語裡才有。而每到“清明節”時,全世界又有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忙著與自己逝去的親人在溝通。


閒看秋風999

中國人信仰的到底是什麼?

其實,這涉及到民族,以及宗教與信仰的問題,同時也涉及到歷史與文化的問題。而每個問題,又是個極大的課題,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楚的。

一、中國目前有五十六個民族,每個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存在諸多差異

當我們在問“中國人”的時候,很自然的將“漢”民族及文化作為探討的主要內容,而排除其他的民族及他們文化、宗教與信仰。所以,網絡上一提到“中國人”,往往是指的漢民族。所以,這樣的討論,必然帶來“大漢”民族思維,產生自大式的“大漢”優越感。這與整個中華民族的團結,往往是背道而馳的。

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組成。漢民族人數佔據多數,在文化上,漢文化也佔主流。但在中國,還有幾個較大區域,如新疆、西藏、寧夏,他們有著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與宗教。而且,與漢文化與宗教信仰存在極大的差異。當然,還有一些地區的民族,人數較少,可謂是真正的少數民族。他們很多方面受漢文化與宗教信仰的影響,但有的也保留著自身的文化、宗教信仰的特點。

所以,如果問“中國人到底信什麼”,還真不能以一言蔽之。總之,不同民族,往往有不同宗教信仰。

二、漢民族的宗教信仰的演變

漢民族的宗教信仰的演變,可以從古籍中找到一些答案。

1.上古時代

在中國遠古時期,漢民族的宗教信仰,是一種較為樸素的敬天地(萬物)的多神敬拜式的宗教信仰。所以,每個宗族會有自己敬拜的自然之物,或杜撰、揣測出來的神明與圖騰。在歷史中,各宗族不斷戰爭、兼併,小宗族成了大宗族,甚至成為一個國家,至堯舜禹時代,各國也形成聯盟,堯舜禹也被推為天下共主,民族形成了一個極大的融合。據傳說,中國人敬奉的“龍”就是各宗族原來的圖騰融合為一而成的。所以,龍在中國,在宗教信仰上就有了獨特的地位。

在上古時代,雖然龍具有獨特的宗教信仰地位,但人對天地的敬拜也起來越清晰與具體。然而,那個時候,天與地並未人格化,它只是宇宙中神秘與主宰的力量。

2.春秋戰國時代

春秋戰國時代,中國的文化已經進入文字記載的時代中。諸子百家,百家爭鳴,宗教、文化方面的爭論極為開放與自由,是當時時代的一種民族特徵。各大家都有其敬奉的神化人物或神明。作為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自認是王室後裔,自當為王室效力。因此,孔子竭力從政,開創了以其學術為代表的政治理論——儒家思想。這對後世中國產生了極大影響。

儒家思想對神秘的事情並不感興趣,而感興趣的就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主張。

為了使其理論有可操作性,就將“禮”加入他的理論中來。在“禮”中,他又特別強調“祭禮”。而不同的人,也規定了“祭祀”的對象,君王、臣民之間不可逾越。如敬天(上帝),只能是君王主祭,而文武大臣至多隻能敬拜三山五嶽,平民百姓只能拜祖宗與牛鬼蛇神……。這種等級森嚴的祭禮,也將人分為幾個等次,這也導致,平民社會地位晉升的空間,極為狹小。但是,從君主至百姓的“祖宗崇拜”,將人深深捆綁、限定在這種人與人等級制度中。因為在儒家思想中,他們倫理道德觀是“百善孝為先”。

儒家的“孝”有其積極意義,但也有其思想糟粕。積極意義在於:它使人學會敬愛父母長輩,尊敬有尊位的人,對人與人及社會的和諧穩定,起到積極作用。而這思想的糟粕在於將人進行等級設定,下級對上級絕對的服從與效忠。如家庭的“三從四德”,如政治上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之類的愚孝、愚忠。

而儒家思想為了使君王有效統治臣民,最好的方法就是先讓臣民從小學習“愚孝”,對上級學會絕對的服從與效忠。而家庭的盡孝,就不僅是恭敬、贍養父母長輩,更是用對祖宗的崇拜,將這種“孝”給宗教化,化在臣民的骨血之中,使人很難升起叛逆之心。

所以,自春秋戰國後,儒家思想漸漸成為中國歷史王朝的官方統治思想,自然,對祖宗的祭祀,也成為漢民族的主流宗教信仰。此後,沒有哪家不拜祖先?若誰不拜祖先,就被人罵作背宗忘祖,無孝之人。可見,祖宗崇拜,在漢民族中,已然成為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

3.異教(佛教)的傳入

佛教,始於公元前五百多年,大約在中國漢朝時期開始傳入中國境內,在唐朝達到鼎盛,後又遭滅佛運動,佛教在中國才開始理性、有序的發展。

佛教的傳入,使漢民族有了生命終極性關懷。畢竟,儒學是政治思想產物,是世俗性哲學,並不能讓人心靈得到安慰。而佛教在封建王朝時期,從人類文化與社會學的角度,確實淨化了人類的心靈,也使人面對生命,有了更多的思考與選擇。

如今,佛教因為世俗化嚴重,儘管它在歷史中對漢民族起過重要作用,但其世俗化的傾向,不免讓人開始失望。

4.道教的興起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是繼佛教傳入之後,漢民族根據《周易》與《道德經》創立的一種宗教。但因道教先天準備不足,加上借鑑佛教很多事物,以及揉進了民間的傳說、迷信、法術……,使得道教卻成了中國人自己都極少接受的一種神秘性的宗教。甚至在諸多神話故事中,道教人物被妖魔化。

但是道教也有其優點,至少讓人學會道法自然,順應自然去生活。中醫與道教就有千絲萬縷的聯繫,為中國傳統醫學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

5.異教(基督教)的傳入

基督教的傳入,有幾個重要的時間點:唐朝時期傳入的景教,元朝時期的也裡可溫教,明清時期傳入的天主教,以及清朝晚期傳入的基督教(新教)。景教與也裡可溫教同屬基督教的一支,在唐朝時,景教達到鼎盛時期,但順著唐朝滅佛運動,景教受到牽連,也就漸漸衰弱,從中國退到蒙古草原,後來成為元朝重要的宗教信仰。但因元朝王室對漢民的輕視,導致百姓與王室關係緊張,導致百姓也不接受元朝王室的宗教信仰。這樣,隨著元朝的滅亡,基督教也隨後與元朝王室貴族回到大草原上去了。

明、清時期,中國政府與羅馬天主教關係非常密切,傳教士也極受禮遇,他們一方面可以在王室貴族中傳播基督教信仰,另一方面將西方的文明與科學技術帶給中國。所以,在明末清初時期,中國的科技、文化得到很好的發展。但後來在清朝康熙年間,羅馬教庭愚蠢的與中國發生“禮儀之爭”,導致清政府對基督教設禁,一直到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再次打開國門,允許基督教可以在中國境內自由傳播。

國門打開後,從天主教改革過來的基督教新教也隨後傳入中國。先有馬禮遜,後有戴得生,將基督教信仰散播於中國各地。

到新中國成立時,中國基督教本土信仰群眾達40萬人數的宗教。後來,雖然經過文革的禁教,但在文革結束,改革開放後,基督教在中國呈井噴式增長,目前,具不完全統計,中國信仰基督教(包括天主教與基督教新教)人數己達約七千萬人左右。

基督教信仰主要提供的就是對人生命及其終極性的關懷。他解答了宇宙萬物的來源,以及事物發展的原因,以及將來世界的變化,與人類終極的歸屬問題。

基督教在“罪”與“救贖”方面,讓人可以看到人的本質,與生命的最需要的事物,以至以正視自己與自己的生活,可以更積極的發揮自己社會角色作用。

……

三、民族的融合,與多元化的社會

中國人面對眾多的宗教信仰,以及各種學術、理論,我們應該相信些什麼呢?

其實,這並沒有標準答案。

即使中華各民族在不斷融合中,加上社會的多極、多元化發展,如果過份強調一個宗教或信仰,未免也過於狹隘。所以,為了民族的團結,也為了社會的安定與和諧,國家賦予每一個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權。所以,選擇相信什麼,是“個人”的自由,彼此尊重。但不能成為“群體”性的自由,進行道德綁架,如:我們是中國人,應該信***。因為,信仰什麼,是個人的事情,也是個人的選擇,沒有必要將他的民族特徵與宗教信仰用道德捆綁起來。這種捆綁是一種未開化與野蠻的做法,也是違背國家憲法賦予每個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權的做法。


魚人私語

對於信仰的解釋,東西方有不同觀點。

英文大百科全書的解釋是:“依宗教之不同,信仰是指相信一個神或者多個神或者一種宗教的教義教導。

我們中國自己的《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信,誠也,從人言。仰,舉也,從人,從印

可以說,西方人對信仰的理解,是從宗教的角度出發的,強調神的崇拜。

而我們中國人對信仰的理解,是從精神的角度出發的,強調心靈上的認同乃至行為上的追隨。

我理解的信仰,包括三個方面:

首先是思想上的確信,也就是善惡是非的標準認同;

第二是行為上的準則,也就是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第三是有共同的價值追求,也就是我們共同追求的目標。


據此觀之,中國人有沒有善惡是非對錯標準?當然有。

中國老百姓自古以來掛在嘴邊的“做人要講良心”。

什麼是“良心”?這個“良心”就是思想上的確信和行為上的準則。而儒家所言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一種共同的價值追求。

所以說,信仰並不是什麼很高大上的東西,一點都不復雜。說白了,就是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我們活著追求的是什麼。如此而已。

中國人從來不講“唯一真神崇拜”,而是尊崇所有道德高尚的人。

在中國歷史上,也從來沒有過宗教勢力一家獨大並長時間凌駕皇權之上的事情。


中國的道教,尊崇的是三清道祖。

三清道祖是“一氣化三清”的象徵,指得是“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道教經典《太上感應篇》開篇第一句:“禍福無門,唯人自召。”講“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中國的宗教勸人積德行善,強調的都是“從道修身”,修身以自救,而不是靠神仙來挽救。

中國的佛教,主張“人人皆可成佛。”中國寺院供奉的佛像,也都是佛法的化身,三世佛(縱三世、橫三世)分別代表時間和空間,四大菩薩分別代表慈悲、智慧、願力和實踐。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講究得仍是人之本身的自修自救。

因此,中國人的信仰雖然深受宗教影響,但與宗教並沒有直接關係。在“良心”之下,中國人的信仰從來都沒有含糊過,這是自古以來無數先賢聖哲,通過各種渠道傳遞教授給我們的善惡標準、行為準則和價值追求。


所以看起來,中國人什麼都信。實際上,中國人是有智慧的,擇其善者而從之。

我們的歷史文明足夠源遠流長,足夠去驗證一切理論,我們更相信大浪淘沙烈火鍊金之後留下來的東西,不管是誰說的,只要歷史證明是對的,我們就依從之,而不會一味盲從、頂禮膜拜某一個或者某幾個神仙。

歷來中國讀書人的信仰,更加虔誠而執著,至信而深厚。

總體上說,中國讀書人的信仰,以儒家為主,結合了釋道兩家的精華,儒家為入世之道,後兩者是出世之道。

要齊家治國平天下,當然要入世,以儒家教義為思想、行為準則和價值追求;而面對功名利祿貨色錢物,又講究出世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去留無意、雲淡風輕。

在中國的歷史上,信仰的力量和光輝,隨處可見。

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孟子說: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這是什麼樣的義無反顧?

西漢霍去病:匈奴不滅,何以家為?

西漢陳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這是什麼樣的沖天豪情?

蜀國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唐代韓愈:大丈夫文武忠孝,求士為國,不私於家。

宋代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明代于謙: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是什麼樣的家國情懷?

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北宋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南宋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明末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清代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晚清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這是什麼樣的氣魄擔當?


如果這些還不算是信仰,那什麼還是信仰呢?

不二太極

想要知道中國人的信仰到底是什麼,首先要知道,信仰是什麼。

辭典上的解釋是:信仰,指對某種思想或宗教或某人某物的信奉和敬仰,並把它奉為自己的行為準則。

宗教,嚴格講,中國沒有普適的宗教,諸如佛教道教什麼的,絕不能稱為中國人的信仰。

對某人和某物的信仰,那個時代過去了。


所以,中國人如果有信仰的話,只能是對某種思想的信仰。

很多人說是儒家思想,這有道理,最明顯的一點,中國人對於祖先的崇敬,對於家族血緣的認同,對於葉落歸根的重視,肯定是受儒家思想的影響。

但你說儒學是中國人的信仰?這好像也不太對,不說別的,儒學的三從四德,包括孔子講的克己復禮(他要復的是周禮),那肯定不能叫做中國人的信仰。

一百多年前德國那位偉大的思想家卡爾的思想算我們的信仰嗎?這個大家心中都有數。

那近代的自由民主科學的思想算我們的信仰嗎?恐怕也不算,因為這並不是許多人的行事準則。

有人開玩笑說,那估計金錢是現在中國人的信仰了。我們這樣講吧,如果有人當街喊出來:我就是愛財如命!這個人肯定會遭到大家的鄙夷甚至吐唾沫,那這能算作是信仰的表現嗎?

那中國人豈不是沒有信仰了?一個沒有信仰沒有行事準則的民族,肯定是個混亂不堪的民族,但中國分明又是世界上最安定和諧的國家之一。


想要真正回答這個問題,大家不妨問問,自己平常做事情,遵循的準則是什麼?

有人說是法律,有人說是道德,有的人一拍大腿說良心!中國人信良心。

的確,良心,這是個最樸素的回答,也的確是大多數人的行為準則,可是什麼叫良心?你的良心和我的良心一樣嗎?同樣一件事情,我這樣做是憑良心,你那樣做也是憑良心,誰的良心錯了?

其實誰也沒錯,我們再回到最開始的問題,中國人的信仰到底是什麼?其實這個問題翻譯一下就是:中國從古至今都被大多數人所認可的行事準則是什麼?你會突然發現,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不成立的,如果一個民族一直都遵循一種行事準則的話,那麼這個民族肯定早已被歷史所淘汰。


快樂五十說:時代在變化,社會也在變化,十年前大多數人還認為鐵飯碗是最香的飯碗,十年後創業的浪潮已經一波又一波興起。現在的中國人,既遵循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也認同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既追求把權力關進籠子裡,也追求個人的財富自由。而在此之上,你說良心也好天理也罷,其實都很難定義準確這如此多元的思想和價值觀,這種價值觀的多元並未造成社會的混亂,而是促進了整個社會的繁榮發展。對於個人而言,不斷地打破自己的舊認知去認同新的思想,是件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事情,但卻是最快的成長方式,對於國家和社會,同樣如此。就像是這個問題,比獲得一個唯一確定的答案更重要的,其實是獲得一種認知和思考。



快樂五十大學

我的信仰是:人民幣。這有什麼問題嗎?


信仰的根本是:你得先活著,一個“死人”就沒有信仰了;但是現在一個可以活著-活得好一點的人,成本需要多少?我們來算一算吧。


北京為例,工資一般在一萬元以內你怎麼活?房貸每個月幾千元,生活費、交通費、上有老下有小,孩子的教育費、比如幼兒園費用,醫療費,若無醫療保險更難,比如父母是老家的,必要的家庭消費,換季的衣服等,對吧,所以,請問:現在在北京工作的有多少能拿到一萬以上的?


全國各地都是一樣的,各地的困境都大致相同,生活壓力巨大,比如創業失敗的多,如果一個人創業失敗,將讓整個家庭處於絕境。



其實,信仰這個東西,是有錢人的“消費品”,是普通百姓的“奢侈品”,信仰這個東西也是一種“寄託”,更是一種“迴避”:


很多人說,你看佛教和其它宗教,這種信仰是一種精神寄託,外部的現實壓力越大,這種精神寄託就越需要,但生活還是要繼續呀,各種費用還是需要人民幣,這就是現實。



現在越來越多的普通人信仰和追求的就是‘人民幣’:前二天我回答了一個問題“為什麼現代人笑貧不笑娼?”還是現實太難,支撐不起我們的“信仰”。


我曾聽到一個“碰瓷”的老人心理話:這麼大歲數誰想呀,沒辦法呀,不碰乍活呀……不碰乍活呀……



我們年少時,每個人都有夢想,都有信仰,我小時候希望自己當一名警察,除惡揚善,現在我只想當一名“小生意人”:賺點錢,供養家。信仰這東西,還是成為有錢人時再說吧。



但這些實話,還不能這麼公開的說,在各種場合,還得談“情懷”,談夢想,談追求,你當別人嘉賓,上臺就說我這些“大實話”肯定不行了,人家主辦方下次肯定不找你上臺了,你的合夥人也不會讓你這麼說。


所以,有時人說話有兩面:一面留給自己;一面留給社會。






孫洪鶴

信仰,按照漢語詞語的解釋,信仰指的是對某種思想或者宗教及對某人某物的信奉和敬仰,並把它奉為自己的行為準則。

從哲學意義上說,信仰是人們對生活所持的某些長期的和必須加以捍衛的根本信念。人和動物不同,除了物質追求還有精神追求,人們會思考,會追尋世界本源,會思考生存的意義,會思索人從哪兒來,會到哪兒去,會恐懼死亡。一旦有了信仰,生命就有了方向,有了意義,而不是每天的混吃等死,會接受死亡,會從內心戰勝對死亡的恐懼。

中國人信仰什麼?中國人的信仰確實很複雜。中國人首先信仰的是祖宗。每個人都會追本溯源,對祖宗的敬仰形成一種力量,甚至可以約束自己行為。經常有人說,什麼事不能幹,要不然“死後無臉見老祖宗”,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拜宗祭祖在很多地方都很流行。

有的人會信仰宗教,國外信仰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的人特別多。像印度人多數信仰婆羅門教,即印度教。人家的宗教信仰還比較像回事的。咱們國家宗教信仰自由,但是很多人卻陷入迷信的怪圈。尤其是農村老太太,信教那不是讓自己內心強大,而是希望保佑子女平安,保佑家宅平安。國人喜歡燒香拜佛,不管去寺廟還是道觀,看見塑像就拜、磕頭,他不是信仰,而是求子求學求升官求發財求姻緣。說到底,是有目的的跪拜,有目的的燒香。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與宗教無關,與信仰無關。

中國人還信仰孔方兄,認為有錢就有一切,有錢不但能使鬼推磨,有錢還能讓磨推鬼。所以現在為了錢,可以沒有任何底線,三觀可毀、道德底線可以突破、法律底線可以突破。反正沒人看見,不貪白不貪,不佔白不佔,不拿白不拿。過去是謀財害命,也就是說“要錢不要命”,現在人心險惡,管你有錢沒錢,先要了你的命,再看看你有沒有財,抓住再說抓住的話。

有些宗教的出發點是好的,教人行善、不撒謊、不偷盜,不害人。很多國家開庭審理案件時,對於教徒讓對著聖經發誓,因為他們虔誠的話,是不撒謊的,否則不能上天堂,是要下地獄的,所以口供是可信的。不是教徒的才念誓詞。而國人睜著眼睛都說瞎話,就是因為沒有負罪感,撒謊跟喝水一樣平常,甚至有時撒謊是聰明的代名詞,誠實是愚蠢的代名詞。無神論教育讓大家沒有了精神信仰,只信仰自己,信仰權勢,只信仰今生享樂,那管來世輪迴報應。沒有信仰,做事也就沒有負罪,沒有畏懼,一切都是不擇手段,為了目的、結果,其他都是次要的。所以現在的人心硬,手狠,膽大。打不過強大的,就去欺負弱小的,不辯解,不理性思考,不同意就滿嘴汙言穢語的罵,網上罵這個罵那個,反正沒人管,罵了就罵了,出口心中惡氣也頗洋洋得意。

總之,精神空虛,信仰混亂才導致人心浮躁、暴戾之氣很重。東扯西扯,不知所云,噴子繞行。


長安那片月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解釋下三個前提性概念。

第一個:一切把真理神秘化的理論都是鬼扯!

無論你自知或不自知,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信仰。所以,不需要指望或依賴別人來總結概括信仰,然後把自己往裡面裝!

把自己裝進所謂專家、所謂思想家的所謂理論框架中,都是削足適履。因為,關於信仰,你永遠找不到一個適合自己的現成定義。

為什麼呢?

信仰本身並不複雜,之所以難概括,是因為每個人的信仰各不相同。並不是信仰多麼神秘不可捉摸。

第二個:信仰就是你自始至終都無法主觀放棄的東西!

有的人活著的一生都在追求金錢名利或美女鮮花掌聲。對於貪財好色視之如命的人,如果你企圖剝奪他的這些東西時,他可能與你拼命。實際上,當他生命面臨脅迫時(比如綁架,比如疾病,比如災難,比如失去終身自由),他很可能會寧願放棄這些金錢名利,以換取自由健康平安!

因此,一個人不管多麼貪慕金錢名利鮮花掌聲,只要他可以主觀放棄這些東西,這些東西都不是他的信仰。

抗日戰爭期間,仁人志士面對敵人血淋淋的屠刀威脅和高官厚祿利益誘惑,寧願付出鮮血和生命,也不做亡國奴,不做漢奸。他們心中那個無法磨滅無法放下的執念,才是信仰。為什麼? 因為,在他可選擇的情況下(高官厚祿誘惑),他沒有放棄心中信念,在他沒有選擇的情況下(屠刀加身),他也無法放棄心中信念,無法放棄身為中國人身為中華兒女傲骨挺立的尊嚴。這種主觀上無法放棄的東西,才算得上信仰。歷史上這種為信仰而死的人傑很多,比如文天祥、陸秀夫、譚嗣同等。

當然,也有人為了信仰而畜生般地活著。那些寧願畜生般活著也不選擇死的人,他活著的動力和目的就是他的信仰。比如勾踐、孫臏等,他們活著就是為了實現個人價值和捍衛個人尊嚴。

相反,有一些人平時口號喊的震天響,一到生死選擇甚至還不到生死抉擇關頭,他就放棄了堅持幾十年的“口號”。這種算信仰嗎?當然不算!這樣的人太多了,每個時代,比比皆是!這些人並不是沒有信仰,而是他的信仰不是他口中所稱的那個。

人的一生有很多追求,比如金錢名利俊男美女。而這一切追求,都是為了滿足慾望,比如生欲(活著),食慾(活下去),性慾(避免孤獨),安全欲(安全舒適地活下去)。 慾望者,主觀所盼所求也,隨主觀變化而改變。貪財好色求名牟利的需求都會隨情勢而改變選擇,因此這些慾望不等於信仰。 那麼,什麼才是信仰呢?如何判斷一個人信仰什麼呢?

信仰者,思想本源所拜倒仰望並忠實遵從的東西。每個人的信仰就是他根本思想所認定的世界觀和終極真理。甄別一個人的信仰,不在於他說了什麼,也不完全在於他做了什麼,而在於他在可選擇和不可選擇的情況下,他不做什麼。

我們知道,每個人心目中都有唯一一個他認為最重要的東西,這源於他對世界的認識和判斷。如果一個人認為孤獨最可怕,親情最重要。那麼,無論遇到什麼情況,哪怕犧牲自己,他也會竭力保全他的伴侶或親人,無力捍衛,也不惜殉身隨之。如果一個人認為人格尊嚴最重要,那麼他就會與有損他人格尊嚴的行為和事物不惜搏命,實在無力捍衛,也會自殺而不苟活。

可見,你的信仰就是你個人認定的終極真理,具有唯一性,排他性,不可或缺性。也就說,任何思想健全且清醒的人,任何時候都有信仰;如果信仰發生變化,一定是A被B替代,而不是A、B共存兼容,也不會同時缺失,一個信仰都沒有。

人的信仰是對其世界觀的反映,是由世界觀決定的。因此,改造一個人的信仰,只能從改變世界觀入手。

第三句話:信仰並不抽象,並不虛無,而是具體的、可以概括的。

無論你自知或不自知,只要你有自我意識,就一定存在信仰。這個信仰並不抽象。

如果要想概括自己的信仰,就一層層剝離自己的慾望,直到最後留下自己無法主觀放棄的那個東西,哪怕死也不能放棄的東西,這個東西就代表著或能夠反映出你的信仰。 不信,你可以拿張紙,把你最在乎的東西寫下來,然後一項一項劃去,留下最後一個,即使生命終結都不願放棄的東西,就極可能代表著你的信仰。比如,最後是父母,反映你信仰血脈親情。最後是愛人,反映你的信仰是愛情。最後一個是自己,反映你的信仰很可能是活著,是生命。如果最後是國家和民族利益,那麼,恭喜你,你的信仰是“為人民服務”。不妨私底下試試,看看你最後留下的是什麼。歡迎留言交流討論。

回到題目。題主問:中國人的信仰什麼。這個問題太宏觀了。中國人是群像,不是個體,而每個人的世界觀有差異,具體信仰自然不同,所以沒法回答一個群像的集體信仰。如果非得用一個概念來概括,全人類的信仰都是利己,都是活著,一個詞語概括叫“以人為本”。這個信仰要求人類把一切不利於人(也就是不利於“本”)的東西都消滅掉。要說中國人有何不同,就是中國人的文化基因教育了中國人對世界和未來看得更遠,利己主義方面表達得更完美周全一些。比如為了讓自己過得更好,就會努力讓同類也更好,避免對自己形成威脅。這就是以利“大我”而最終利“小我”。這一點上,古今中外的聖人智者,觀點一致。可謂英雄所見略同。


夢迴快樂時光

孔子曾曰敬鬼神而遠之,儒家對於鬼神是一種不可知論的態度,即鬼神的有無與否並不深究,而是注重現實的世界,是入世之學,其實質是世俗化,而世俗化氛圍下的文明必然是現世的現實的功利主義的,而儒家文化對中華文明的影響是滲入骨髓的,這也就導致了千百年來我國並沒有形成影響力持久的覆蓋全面的宗教。

佛教和道教雖然曾在中國歷史上盛行一時,但多是在統治者基於某種政治目的(如黃老思想的無為而治等等)或其個人喜好下推行發生的,伴隨著統治者的沒落其影響力必然隨之衰弱。 正是因為世俗的功利主義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也從根基上瓦解了形成統一的恆久的覆蓋全民宗教的可能,因為這種功利主義的觀念會使人們對宗教信仰也功利化,即使在自然崇拜的古代,面對太多不可知的神秘世界有恐懼敬畏無奈之心,從而生出崇拜寄託祈求之念,但是這種念頭多是暫時的混亂的不穩定的隨著現實情況而變化的。

比如現實中出現的缺什麼拜什麼;只有特定情況出現才拜;即使那種神並不“掌管”此種事情,也廣撒網各種神都拜一遍以期許能瞎貓碰到死耗子等“亂”拜“錯”拜“假”拜等諸多啼笑皆非的事情。

如上種種在當今社會也並不少見,其並不是真正的信仰某種宗教或神靈,其實質借“神”聊以自慰罷了,其根本原因便是功利主義的假宗教信仰在作祟。但是沒有宗教信仰就說明沒有信仰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信仰的範疇並沒有特別清晰的界定,在我看來,信仰宗教是信仰,信仰科學是信仰,信仰馬克思主義是信仰,信仰法律是信仰,信仰祖先也是信仰。所以說中國人沒有信仰這種說法顯然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在說這句話前他已經對信仰進行了個人定義(從某種角度看本人對信仰的闡述也屬於個人定義),即這種信仰就是也只能是宗教。

不過這裡的信仰也要做一些必要的區分,我認為可以大致分為兩類,其一是理性的信仰,科學,馬克思主義,法律就屬於這類。其二是非理性的信仰,宗教,祖先就屬於這類。

而這種區分對於解釋為什麼我國是世俗化國家十分重要。因為我認為理性的信仰是理性思維下產生的可以是多樣的,並不矛盾,例如一人可以同時信仰科學與馬克思主義,也可以同時信仰法律與科學,當然也可以同時信仰其他的多種理性的信仰。但是非理性的信仰(宗教信仰或類似於宗教信仰)之間往往不能和諧相處,這也就是十字軍東征,什葉派、遜尼派之爭等等宗教之間,教派之間水火不相容的原因。

而儒家宗法制下的祖先崇拜其實是帶有某種宗教色彩的,比如古代父母去世要守孝三年,每年祭祖上墳燒紙錢,祭獻食物,祈求已逝先人保佑等等,如上種種表明在人們心目中逝世的先人並非絕對的消失,而是在逝世後變為神靈般的存在,這也說明祭拜祖先並非單純寄託已故親人的思念,已經超越了世俗行為而體現出宗教成分。而祖先在人們心目中幾乎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對其忠貞程度超越了其他任意一種信仰(其中當然包括宗教信仰),這從侮辱一個人祖先後對方的反應中就可以表現出來。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可以這麼說,中國人的祖先就是中國人的“神”,祖先崇拜就是中國的“宗教”。所以中國人的信仰就是祖先。


聽巧克力先生說

說中國人有何信仰,不若說中國人沒有一致的信仰,甚至大多數的時候,沒有信仰。

林語堂曾說:中國人在得意的時候信儒教,失意的時候信道教、佛教,時至今日,許多傳統是攔腰截斷後又火速復辟了,中國人仍同過往一樣抱擁含混不清的多神信仰。

其實說的沒有錯,在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國家,地域縱橫廣大,很難形成統一的信仰。

究其原因,恐怕是文化所致,特性。

曾幾何時,這片土地信得是所謂的巫,亦即是自然崇拜,《山海經》記載的夸父部族崇拜太陽.為了紀念句龍,後世就專門建造了房屋祭祀,是為“后土”。

那時候,人們總要乞求五穀豐登,為什麼?一個農耕民族最重要,最本源的慾望就是如此吧,也就是所謂的信仰。

等到時代發展,道又開始出現,這個時候,人們有了比起部落更普遍的社會觀念,雖然現在看來不夠優秀,可是在當時,已經算是安穩了,所以人們對於自然崇拜,開始逐漸的演化,求子,求財,求長生,是而道教發展,雖然不乏五斗米教這般存在,但利用的也是人們這般心裡。

信仰變了,不變的是追求更好的生活。

有人說王羲之信道,可我說他生錯了時代,若是到了佛教傳入的時候,各教盛行,可謂盛事,人們除了追求美好的生活,也會追求文化藝術,甚至是心靈的安慰,窮生奸計富長良心正是如此,,佛教滿足了人們的這般心裡,也成了一部分人的信仰,從而在這片大地上生根發芽,繁衍至今。

若是王羲之這般文人,換到這個時代,只怕也會更鐘情於佛門吧?

而轉眼到了如今,科學的發展,以及確定性,讓人們逐漸的更趨近於現實,而不是虛無縹緲的渴求。

正如所說,人們追求的東西不變,都是更加美好,只是如今這個美好,比起信仰,似乎金錢來的更為踏實一些。

人們總在批評如今的人們談錢談車談房,就不是談信仰,為了什麼,不也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

農耕民族,理所當然的選擇在眼前似乎瞧起來更現實和踏實的東西,才不至於‘顆粒無收’從而‘捱餓’

這個本質,恐怕自古至今都沒變過。

所以若說中國人的信仰是什麼?我認為,中國人相信最貼近生活可以改善生活更美好的一切東西,只是這個東西隨著社會時代的變遷不斷變化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