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信仰到底是什么?

卡哇伊有个洞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先回答另一个问题:中国人有信仰吗?



有的人信佛,有的人信道,还有人信基督,一些少数民族信真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什么宗教、什么偶像都是不信的。



然而无论是有着自己宗教信仰的人,还是无神论者,大多数人总是习惯性地默念“老天爷保佑”、“化成厉鬼也要……”等话语,似乎中国人又都是有着一定的崇拜和信仰的。



那么为什么在这样一个无神论者占绝大多数的国家里,人们还是会将鬼神、天地这些东西挂在嘴边呢?

因为中国人的文化潜意识里,一直是将“敬畏”这两个字深深地烙在其最核心的。中国人真正的信仰,其实就是权力。



在日常生活里,人们都会对那些有权力的人放下面子甚至是尊严,对他们和颜悦色甚至卑躬屈膝。在对待鬼神的问题上也是如此,有宗教信仰的人不必提,那些所谓的无神论者在提到“老天爷”的时候,也会稍微地端正一下态度,发表一下敬意。

为什么?因为无论是佛祖还是上帝还是老天爷,他们都是最有权力的。管他是哪个宗教的神仙,人间的事情他们都是全都管的到的。那些所谓的无神论者们,虽说没有一个明确的信仰,但是遇到什么问题,还是喜欢口头上崇拜一下老天爷,指望他老人家能给解决下。



各大佛寺和道观的香火,总是络绎不绝。其实中国早就不是南北朝时期那么兴盛的佛学盛世了,那么为什么这些庙观里面还是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地去朝拜呢?无非都是有求于神仙罢了。比较朴实的求一个合家平安,有想法的希望能大富大贵,干了亏心事的祈求能躲过这一劫。来求神拜佛的,其实大部分都是希望得到些什么;而他们所真正崇拜的,其实不过就是那些神佛手里的权力。不信你去想想,可有一个无权的仙佛?倘若真的有,他的香火旺不旺?

因此,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是没有什么神佛信仰的。我们真正崇拜的,其实只不过是权力而已。神也好,人也罢,只要手上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我们就会崇拜他而已。


青言论史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共入洞房。

中国人的崇拜或者是信仰无非就是三个字: 天,地,人。《礼记·礼运》称:“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周礼·春官》记载,周代最高神职“大宗伯”就“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史记·礼书》也说:“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中国人的信仰。并非是嘴巴说说而已,而且还要落实到行动上。这就是延续了几千年,现在仍然盛行的“祭祀”活动。“清明节”因此还被当做“祭祀”日的公众假日。

作为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统治中国两千年,儒教的祭祀对象为天神、人鬼和地祇。儒教百神,组成像人间官僚系统那样的等级体系。每个神的品级、爵位,一般说来,是由儒者规定的,并载入国家祀典。

平常日子里,它们依照规定,享受一方祭祀,如同诸侯的有封地和食邑;大祭时,则依品级配享、从祀于天坛之上。不入祀典的,被称为“淫祀”。“以共皇天、上帝、社稷、寝庙、山林、名川之祀”。现在也仍然有“国家公祭”这样的活动。

民间更是如此。每逢清明或者“七月半”(鬼节),不光是墓地,而且城市大街小巷早上起来一看,随处可见一堆堆“纸钱”燃烧后留下的黑色灰烬,在水泥铺就的人行道旁格外引人注目。

如果到了墓地,祭祀活动或者祭祀后留下的“贡品”更是蔚为壮观。吃的,喝的,玩的,应有尽有。有房子,有电脑,还有手机,等等现代文明的标志。不过都是纸糊的罢了。

事死如事生,这是儒家的教诲,也是中国人信仰的一个重要支持。 春节“团圆饭”的饭桌上总是有老人为逝去亲人摆放的碗筷。而大年初一必须祭拜祖宗也是一节“必修课”。

天,地,人“三灵”的崇拜现在似乎只剩下对“人”,对祖先的崇拜了。过去是准备下丰厚的祭品,现在也就剩下几刀“纸钱”而已不过“过年”时为“祭祖”备下的好酒好菜倒是都招待了自家人。

中国人信仰什么?信仰自己的祖宗,注重自己的家庭。光宗耀祖,衣锦还乡这类的成语恐怕只有汉语里才有。而每到“清明节”时,全世界又有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忙着与自己逝去的亲人在沟通。


闲看秋风999

中国人信仰的到底是什么?

其实,这涉及到民族,以及宗教与信仰的问题,同时也涉及到历史与文化的问题。而每个问题,又是个极大的课题,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

一、中国目前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存在诸多差异

当我们在问“中国人”的时候,很自然的将“汉”民族及文化作为探讨的主要内容,而排除其他的民族及他们文化、宗教与信仰。所以,网络上一提到“中国人”,往往是指的汉民族。所以,这样的讨论,必然带来“大汉”民族思维,产生自大式的“大汉”优越感。这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团结,往往是背道而驰的。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组成。汉民族人数占据多数,在文化上,汉文化也占主流。但在中国,还有几个较大区域,如新疆、西藏、宁夏,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与宗教。而且,与汉文化与宗教信仰存在极大的差异。当然,还有一些地区的民族,人数较少,可谓是真正的少数民族。他们很多方面受汉文化与宗教信仰的影响,但有的也保留着自身的文化、宗教信仰的特点。

所以,如果问“中国人到底信什么”,还真不能以一言蔽之。总之,不同民族,往往有不同宗教信仰。

二、汉民族的宗教信仰的演变

汉民族的宗教信仰的演变,可以从古籍中找到一些答案。

1.上古时代

在中国远古时期,汉民族的宗教信仰,是一种较为朴素的敬天地(万物)的多神敬拜式的宗教信仰。所以,每个宗族会有自己敬拜的自然之物,或杜撰、揣测出来的神明与图腾。在历史中,各宗族不断战争、兼并,小宗族成了大宗族,甚至成为一个国家,至尧舜禹时代,各国也形成联盟,尧舜禹也被推为天下共主,民族形成了一个极大的融合。据传说,中国人敬奉的“龙”就是各宗族原来的图腾融合为一而成的。所以,龙在中国,在宗教信仰上就有了独特的地位。

在上古时代,虽然龙具有独特的宗教信仰地位,但人对天地的敬拜也起来越清晰与具体。然而,那个时候,天与地并未人格化,它只是宇宙中神秘与主宰的力量。

2.春秋战国时代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文化已经进入文字记载的时代中。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宗教、文化方面的争论极为开放与自由,是当时时代的一种民族特征。各大家都有其敬奉的神化人物或神明。作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自认是王室后裔,自当为王室效力。因此,孔子竭力从政,开创了以其学术为代表的政治理论——儒家思想。这对后世中国产生了极大影响。

儒家思想对神秘的事情并不感兴趣,而感兴趣的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主张。

为了使其理论有可操作性,就将“礼”加入他的理论中来。在“礼”中,他又特别强调“祭礼”。而不同的人,也规定了“祭祀”的对象,君王、臣民之间不可逾越。如敬天(上帝),只能是君王主祭,而文武大臣至多只能敬拜三山五岳,平民百姓只能拜祖宗与牛鬼蛇神……。这种等级森严的祭礼,也将人分为几个等次,这也导致,平民社会地位晋升的空间,极为狭小。但是,从君主至百姓的“祖宗崇拜”,将人深深捆绑、限定在这种人与人等级制度中。因为在儒家思想中,他们伦理道德观是“百善孝为先”。

儒家的“孝”有其积极意义,但也有其思想糟粕。积极意义在于:它使人学会敬爱父母长辈,尊敬有尊位的人,对人与人及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积极作用。而这思想的糟粕在于将人进行等级设定,下级对上级绝对的服从与效忠。如家庭的“三从四德”,如政治上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之类的愚孝、愚忠。

而儒家思想为了使君王有效统治臣民,最好的方法就是先让臣民从小学习“愚孝”,对上级学会绝对的服从与效忠。而家庭的尽孝,就不仅是恭敬、赡养父母长辈,更是用对祖宗的崇拜,将这种“孝”给宗教化,化在臣民的骨血之中,使人很难升起叛逆之心。

所以,自春秋战国后,儒家思想渐渐成为中国历史王朝的官方统治思想,自然,对祖宗的祭祀,也成为汉民族的主流宗教信仰。此后,没有哪家不拜祖先?若谁不拜祖先,就被人骂作背宗忘祖,无孝之人。可见,祖宗崇拜,在汉民族中,已然成为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

3.异教(佛教)的传入

佛教,始于公元前五百多年,大约在中国汉朝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境内,在唐朝达到鼎盛,后又遭灭佛运动,佛教在中国才开始理性、有序的发展。

佛教的传入,使汉民族有了生命终极性关怀。毕竟,儒学是政治思想产物,是世俗性哲学,并不能让人心灵得到安慰。而佛教在封建王朝时期,从人类文化与社会学的角度,确实净化了人类的心灵,也使人面对生命,有了更多的思考与选择。

如今,佛教因为世俗化严重,尽管它在历史中对汉民族起过重要作用,但其世俗化的倾向,不免让人开始失望。

4.道教的兴起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继佛教传入之后,汉民族根据《周易》与《道德经》创立的一种宗教。但因道教先天准备不足,加上借鉴佛教很多事物,以及揉进了民间的传说、迷信、法术……,使得道教却成了中国人自己都极少接受的一种神秘性的宗教。甚至在诸多神话故事中,道教人物被妖魔化。

但是道教也有其优点,至少让人学会道法自然,顺应自然去生活。中医与道教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中国传统医学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5.异教(基督教)的传入

基督教的传入,有几个重要的时间点:唐朝时期传入的景教,元朝时期的也里可温教,明清时期传入的天主教,以及清朝晚期传入的基督教(新教)。景教与也里可温教同属基督教的一支,在唐朝时,景教达到鼎盛时期,但顺着唐朝灭佛运动,景教受到牵连,也就渐渐衰弱,从中国退到蒙古草原,后来成为元朝重要的宗教信仰。但因元朝王室对汉民的轻视,导致百姓与王室关系紧张,导致百姓也不接受元朝王室的宗教信仰。这样,随着元朝的灭亡,基督教也随后与元朝王室贵族回到大草原上去了。

明、清时期,中国政府与罗马天主教关系非常密切,传教士也极受礼遇,他们一方面可以在王室贵族中传播基督教信仰,另一方面将西方的文明与科学技术带给中国。所以,在明末清初时期,中国的科技、文化得到很好的发展。但后来在清朝康熙年间,罗马教庭愚蠢的与中国发生“礼仪之争”,导致清政府对基督教设禁,一直到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再次打开国门,允许基督教可以在中国境内自由传播。

国门打开后,从天主教改革过来的基督教新教也随后传入中国。先有马礼逊,后有戴得生,将基督教信仰散播于中国各地。

到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基督教本土信仰群众达40万人数的宗教。后来,虽然经过文革的禁教,但在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后,基督教在中国呈井喷式增长,目前,具不完全统计,中国信仰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与基督教新教)人数己达约七千万人左右。

基督教信仰主要提供的就是对人生命及其终极性的关怀。他解答了宇宙万物的来源,以及事物发展的原因,以及将来世界的变化,与人类终极的归属问题。

基督教在“罪”与“救赎”方面,让人可以看到人的本质,与生命的最需要的事物,以至以正视自己与自己的生活,可以更积极的发挥自己社会角色作用。

……

三、民族的融合,与多元化的社会

中国人面对众多的宗教信仰,以及各种学术、理论,我们应该相信些什么呢?

其实,这并没有标准答案。

即使中华各民族在不断融合中,加上社会的多极、多元化发展,如果过份强调一个宗教或信仰,未免也过于狭隘。所以,为了民族的团结,也为了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国家赋予每一个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所以,选择相信什么,是“个人”的自由,彼此尊重。但不能成为“群体”性的自由,进行道德绑架,如:我们是中国人,应该信***。因为,信仰什么,是个人的事情,也是个人的选择,没有必要将他的民族特征与宗教信仰用道德捆绑起来。这种捆绑是一种未开化与野蛮的做法,也是违背国家宪法赋予每个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的做法。


鱼人私语

对于信仰的解释,东西方有不同观点。

英文大百科全书的解释是:“依宗教之不同,信仰是指相信一个神或者多个神或者一种宗教的教义教导。

我们中国自己的《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信,诚也,从人言。仰,举也,从人,从印

可以说,西方人对信仰的理解,是从宗教的角度出发的,强调神的崇拜。

而我们中国人对信仰的理解,是从精神的角度出发的,强调心灵上的认同乃至行为上的追随。

我理解的信仰,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是思想上的确信,也就是善恶是非的标准认同;

第二是行为上的准则,也就是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第三是有共同的价值追求,也就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据此观之,中国人有没有善恶是非对错标准?当然有。

中国老百姓自古以来挂在嘴边的“做人要讲良心”。

什么是“良心”?这个“良心”就是思想上的确信和行为上的准则。而儒家所言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一种共同的价值追求。

所以说,信仰并不是什么很高大上的东西,一点都不复杂。说白了,就是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我们活着追求的是什么。如此而已。

中国人从来不讲“唯一真神崇拜”,而是尊崇所有道德高尚的人。

在中国历史上,也从来没有过宗教势力一家独大并长时间凌驾皇权之上的事情。


中国的道教,尊崇的是三清道祖。

三清道祖是“一气化三清”的象征,指得是“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道教经典《太上感应篇》开篇第一句:“祸福无门,唯人自召。”讲“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中国的宗教劝人积德行善,强调的都是“从道修身”,修身以自救,而不是靠神仙来挽救。

中国的佛教,主张“人人皆可成佛。”中国寺院供奉的佛像,也都是佛法的化身,三世佛(纵三世、横三世)分别代表时间和空间,四大菩萨分别代表慈悲、智慧、愿力和实践。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讲究得仍是人之本身的自修自救。

因此,中国人的信仰虽然深受宗教影响,但与宗教并没有直接关系。在“良心”之下,中国人的信仰从来都没有含糊过,这是自古以来无数先贤圣哲,通过各种渠道传递教授给我们的善恶标准、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


所以看起来,中国人什么都信。实际上,中国人是有智慧的,择其善者而从之。

我们的历史文明足够源远流长,足够去验证一切理论,我们更相信大浪淘沙烈火炼金之后留下来的东西,不管是谁说的,只要历史证明是对的,我们就依从之,而不会一味盲从、顶礼膜拜某一个或者某几个神仙。

历来中国读书人的信仰,更加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

总体上说,中国读书人的信仰,以儒家为主,结合了释道两家的精华,儒家为入世之道,后两者是出世之道。

要齐家治国平天下,当然要入世,以儒家教义为思想、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而面对功名利禄货色钱物,又讲究出世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去留无意、云淡风轻。

在中国的历史上,信仰的力量和光辉,随处可见。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孟子说: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这是什么样的义无反顾?

西汉霍去病:匈奴不灭,何以家为?

西汉陈汤: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是什么样的冲天豪情?

蜀国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唐代韩愈:大丈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

宋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明代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什么样的家国情怀?

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北宋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南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明末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晚清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是什么样的气魄担当?


如果这些还不算是信仰,那什么还是信仰呢?

不二太极

想要知道中国人的信仰到底是什么,首先要知道,信仰是什么。

辞典上的解释是:信仰,指对某种思想或宗教或某人某物的信奉和敬仰,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宗教,严格讲,中国没有普适的宗教,诸如佛教道教什么的,绝不能称为中国人的信仰。

对某人和某物的信仰,那个时代过去了。


所以,中国人如果有信仰的话,只能是对某种思想的信仰。

很多人说是儒家思想,这有道理,最明显的一点,中国人对于祖先的崇敬,对于家族血缘的认同,对于叶落归根的重视,肯定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但你说儒学是中国人的信仰?这好像也不太对,不说别的,儒学的三从四德,包括孔子讲的克己复礼(他要复的是周礼),那肯定不能叫做中国人的信仰。

一百多年前德国那位伟大的思想家卡尔的思想算我们的信仰吗?这个大家心中都有数。

那近代的自由民主科学的思想算我们的信仰吗?恐怕也不算,因为这并不是许多人的行事准则。

有人开玩笑说,那估计金钱是现在中国人的信仰了。我们这样讲吧,如果有人当街喊出来:我就是爱财如命!这个人肯定会遭到大家的鄙夷甚至吐唾沫,那这能算作是信仰的表现吗?

那中国人岂不是没有信仰了?一个没有信仰没有行事准则的民族,肯定是个混乱不堪的民族,但中国分明又是世界上最安定和谐的国家之一。


想要真正回答这个问题,大家不妨问问,自己平常做事情,遵循的准则是什么?

有人说是法律,有人说是道德,有的人一拍大腿说良心!中国人信良心。

的确,良心,这是个最朴素的回答,也的确是大多数人的行为准则,可是什么叫良心?你的良心和我的良心一样吗?同样一件事情,我这样做是凭良心,你那样做也是凭良心,谁的良心错了?

其实谁也没错,我们再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中国人的信仰到底是什么?其实这个问题翻译一下就是:中国从古至今都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行事准则是什么?你会突然发现,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不成立的,如果一个民族一直都遵循一种行事准则的话,那么这个民族肯定早已被历史所淘汰。


快乐五十说:时代在变化,社会也在变化,十年前大多数人还认为铁饭碗是最香的饭碗,十年后创业的浪潮已经一波又一波兴起。现在的中国人,既遵循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也认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既追求把权力关进笼子里,也追求个人的财富自由。而在此之上,你说良心也好天理也罢,其实都很难定义准确这如此多元的思想和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多元并未造成社会的混乱,而是促进了整个社会的繁荣发展。对于个人而言,不断地打破自己的旧认知去认同新的思想,是件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事情,但却是最快的成长方式,对于国家和社会,同样如此。就像是这个问题,比获得一个唯一确定的答案更重要的,其实是获得一种认知和思考。



快乐五十大学

我的信仰是:人民币。这有什么问题吗?


信仰的根本是:你得先活着,一个“死人”就没有信仰了;但是现在一个可以活着-活得好一点的人,成本需要多少?我们来算一算吧。


北京为例,工资一般在一万元以内你怎么活?房贷每个月几千元,生活费、交通费、上有老下有小,孩子的教育费、比如幼儿园费用,医疗费,若无医疗保险更难,比如父母是老家的,必要的家庭消费,换季的衣服等,对吧,所以,请问:现在在北京工作的有多少能拿到一万以上的?


全国各地都是一样的,各地的困境都大致相同,生活压力巨大,比如创业失败的多,如果一个人创业失败,将让整个家庭处于绝境。



其实,信仰这个东西,是有钱人的“消费品”,是普通百姓的“奢侈品”,信仰这个东西也是一种“寄托”,更是一种“回避”:


很多人说,你看佛教和其它宗教,这种信仰是一种精神寄托,外部的现实压力越大,这种精神寄托就越需要,但生活还是要继续呀,各种费用还是需要人民币,这就是现实。



现在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信仰和追求的就是‘人民币’:前二天我回答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现代人笑贫不笑娼?”还是现实太难,支撑不起我们的“信仰”。


我曾听到一个“碰瓷”的老人心理话:这么大岁数谁想呀,没办法呀,不碰乍活呀……不碰乍活呀……



我们年少时,每个人都有梦想,都有信仰,我小时候希望自己当一名警察,除恶扬善,现在我只想当一名“小生意人”:赚点钱,供养家。信仰这东西,还是成为有钱人时再说吧。



但这些实话,还不能这么公开的说,在各种场合,还得谈“情怀”,谈梦想,谈追求,你当别人嘉宾,上台就说我这些“大实话”肯定不行了,人家主办方下次肯定不找你上台了,你的合伙人也不会让你这么说。


所以,有时人说话有两面:一面留给自己;一面留给社会。






孙洪鹤

信仰,按照汉语词语的解释,信仰指的是对某种思想或者宗教及对某人某物的信奉和敬仰,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从哲学意义上说,信仰是人们对生活所持的某些长期的和必须加以捍卫的根本信念。人和动物不同,除了物质追求还有精神追求,人们会思考,会追寻世界本源,会思考生存的意义,会思索人从哪儿来,会到哪儿去,会恐惧死亡。一旦有了信仰,生命就有了方向,有了意义,而不是每天的混吃等死,会接受死亡,会从内心战胜对死亡的恐惧。

中国人信仰什么?中国人的信仰确实很复杂。中国人首先信仰的是祖宗。每个人都会追本溯源,对祖宗的敬仰形成一种力量,甚至可以约束自己行为。经常有人说,什么事不能干,要不然“死后无脸见老祖宗”,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拜宗祭祖在很多地方都很流行。

有的人会信仰宗教,国外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的人特别多。像印度人多数信仰婆罗门教,即印度教。人家的宗教信仰还比较像回事的。咱们国家宗教信仰自由,但是很多人却陷入迷信的怪圈。尤其是农村老太太,信教那不是让自己内心强大,而是希望保佑子女平安,保佑家宅平安。国人喜欢烧香拜佛,不管去寺庙还是道观,看见塑像就拜、磕头,他不是信仰,而是求子求学求升官求发财求姻缘。说到底,是有目的的跪拜,有目的的烧香。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与宗教无关,与信仰无关。

中国人还信仰孔方兄,认为有钱就有一切,有钱不但能使鬼推磨,有钱还能让磨推鬼。所以现在为了钱,可以没有任何底线,三观可毁、道德底线可以突破、法律底线可以突破。反正没人看见,不贪白不贪,不占白不占,不拿白不拿。过去是谋财害命,也就是说“要钱不要命”,现在人心险恶,管你有钱没钱,先要了你的命,再看看你有没有财,抓住再说抓住的话。

有些宗教的出发点是好的,教人行善、不撒谎、不偷盗,不害人。很多国家开庭审理案件时,对于教徒让对着圣经发誓,因为他们虔诚的话,是不撒谎的,否则不能上天堂,是要下地狱的,所以口供是可信的。不是教徒的才念誓词。而国人睁着眼睛都说瞎话,就是因为没有负罪感,撒谎跟喝水一样平常,甚至有时撒谎是聪明的代名词,诚实是愚蠢的代名词。无神论教育让大家没有了精神信仰,只信仰自己,信仰权势,只信仰今生享乐,那管来世轮回报应。没有信仰,做事也就没有负罪,没有畏惧,一切都是不择手段,为了目的、结果,其他都是次要的。所以现在的人心硬,手狠,胆大。打不过强大的,就去欺负弱小的,不辩解,不理性思考,不同意就满嘴污言秽语的骂,网上骂这个骂那个,反正没人管,骂了就骂了,出口心中恶气也颇洋洋得意。

总之,精神空虚,信仰混乱才导致人心浮躁、暴戾之气很重。东扯西扯,不知所云,喷子绕行。


长安那片月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解释下三个前提性概念。

第一个:一切把真理神秘化的理论都是鬼扯!

无论你自知或不自知,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所以,不需要指望或依赖别人来总结概括信仰,然后把自己往里面装!

把自己装进所谓专家、所谓思想家的所谓理论框架中,都是削足适履。因为,关于信仰,你永远找不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现成定义。

为什么呢?

信仰本身并不复杂,之所以难概括,是因为每个人的信仰各不相同。并不是信仰多么神秘不可捉摸。

第二个:信仰就是你自始至终都无法主观放弃的东西!

有的人活着的一生都在追求金钱名利或美女鲜花掌声。对于贪财好色视之如命的人,如果你企图剥夺他的这些东西时,他可能与你拼命。实际上,当他生命面临胁迫时(比如绑架,比如疾病,比如灾难,比如失去终身自由),他很可能会宁愿放弃这些金钱名利,以换取自由健康平安!

因此,一个人不管多么贪慕金钱名利鲜花掌声,只要他可以主观放弃这些东西,这些东西都不是他的信仰。

抗日战争期间,仁人志士面对敌人血淋淋的屠刀威胁和高官厚禄利益诱惑,宁愿付出鲜血和生命,也不做亡国奴,不做汉奸。他们心中那个无法磨灭无法放下的执念,才是信仰。为什么? 因为,在他可选择的情况下(高官厚禄诱惑),他没有放弃心中信念,在他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屠刀加身),他也无法放弃心中信念,无法放弃身为中国人身为中华儿女傲骨挺立的尊严。这种主观上无法放弃的东西,才算得上信仰。历史上这种为信仰而死的人杰很多,比如文天祥、陆秀夫、谭嗣同等。

当然,也有人为了信仰而畜生般地活着。那些宁愿畜生般活着也不选择死的人,他活着的动力和目的就是他的信仰。比如勾践、孙膑等,他们活着就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和捍卫个人尊严。

相反,有一些人平时口号喊的震天响,一到生死选择甚至还不到生死抉择关头,他就放弃了坚持几十年的“口号”。这种算信仰吗?当然不算!这样的人太多了,每个时代,比比皆是!这些人并不是没有信仰,而是他的信仰不是他口中所称的那个。

人的一生有很多追求,比如金钱名利俊男美女。而这一切追求,都是为了满足欲望,比如生欲(活着),食欲(活下去),性欲(避免孤独),安全欲(安全舒适地活下去)。 欲望者,主观所盼所求也,随主观变化而改变。贪财好色求名牟利的需求都会随情势而改变选择,因此这些欲望不等于信仰。 那么,什么才是信仰呢?如何判断一个人信仰什么呢?

信仰者,思想本源所拜倒仰望并忠实遵从的东西。每个人的信仰就是他根本思想所认定的世界观和终极真理。甄别一个人的信仰,不在于他说了什么,也不完全在于他做了什么,而在于他在可选择和不可选择的情况下,他不做什么。

我们知道,每个人心目中都有唯一一个他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源于他对世界的认识和判断。如果一个人认为孤独最可怕,亲情最重要。那么,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哪怕牺牲自己,他也会竭力保全他的伴侣或亲人,无力捍卫,也不惜殉身随之。如果一个人认为人格尊严最重要,那么他就会与有损他人格尊严的行为和事物不惜搏命,实在无力捍卫,也会自杀而不苟活。

可见,你的信仰就是你个人认定的终极真理,具有唯一性,排他性,不可或缺性。也就说,任何思想健全且清醒的人,任何时候都有信仰;如果信仰发生变化,一定是A被B替代,而不是A、B共存兼容,也不会同时缺失,一个信仰都没有。

人的信仰是对其世界观的反映,是由世界观决定的。因此,改造一个人的信仰,只能从改变世界观入手。

第三句话:信仰并不抽象,并不虚无,而是具体的、可以概括的。

无论你自知或不自知,只要你有自我意识,就一定存在信仰。这个信仰并不抽象。

如果要想概括自己的信仰,就一层层剥离自己的欲望,直到最后留下自己无法主观放弃的那个东西,哪怕死也不能放弃的东西,这个东西就代表着或能够反映出你的信仰。 不信,你可以拿张纸,把你最在乎的东西写下来,然后一项一项划去,留下最后一个,即使生命终结都不愿放弃的东西,就极可能代表着你的信仰。比如,最后是父母,反映你信仰血脉亲情。最后是爱人,反映你的信仰是爱情。最后一个是自己,反映你的信仰很可能是活着,是生命。如果最后是国家和民族利益,那么,恭喜你,你的信仰是“为人民服务”。不妨私底下试试,看看你最后留下的是什么。欢迎留言交流讨论。

回到题目。题主问:中国人的信仰什么。这个问题太宏观了。中国人是群像,不是个体,而每个人的世界观有差异,具体信仰自然不同,所以没法回答一个群像的集体信仰。如果非得用一个概念来概括,全人类的信仰都是利己,都是活着,一个词语概括叫“以人为本”。这个信仰要求人类把一切不利于人(也就是不利于“本”)的东西都消灭掉。要说中国人有何不同,就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教育了中国人对世界和未来看得更远,利己主义方面表达得更完美周全一些。比如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好,就会努力让同类也更好,避免对自己形成威胁。这就是以利“大我”而最终利“小我”。这一点上,古今中外的圣人智者,观点一致。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梦回快乐时光

孔子曾曰敬鬼神而远之,儒家对于鬼神是一种不可知论的态度,即鬼神的有无与否并不深究,而是注重现实的世界,是入世之学,其实质是世俗化,而世俗化氛围下的文明必然是现世的现实的功利主义的,而儒家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是渗入骨髓的,这也就导致了千百年来我国并没有形成影响力持久的覆盖全面的宗教。

佛教和道教虽然曾在中国历史上盛行一时,但多是在统治者基于某种政治目的(如黄老思想的无为而治等等)或其个人喜好下推行发生的,伴随着统治者的没落其影响力必然随之衰弱。 正是因为世俗的功利主义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也从根基上瓦解了形成统一的恒久的覆盖全民宗教的可能,因为这种功利主义的观念会使人们对宗教信仰也功利化,即使在自然崇拜的古代,面对太多不可知的神秘世界有恐惧敬畏无奈之心,从而生出崇拜寄托祈求之念,但是这种念头多是暂时的混乱的不稳定的随着现实情况而变化的。

比如现实中出现的缺什么拜什么;只有特定情况出现才拜;即使那种神并不“掌管”此种事情,也广撒网各种神都拜一遍以期许能瞎猫碰到死耗子等“乱”拜“错”拜“假”拜等诸多啼笑皆非的事情。

如上种种在当今社会也并不少见,其并不是真正的信仰某种宗教或神灵,其实质借“神”聊以自慰罢了,其根本原因便是功利主义的假宗教信仰在作祟。但是没有宗教信仰就说明没有信仰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信仰的范畴并没有特别清晰的界定,在我看来,信仰宗教是信仰,信仰科学是信仰,信仰马克思主义是信仰,信仰法律是信仰,信仰祖先也是信仰。所以说中国人没有信仰这种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在说这句话前他已经对信仰进行了个人定义(从某种角度看本人对信仰的阐述也属于个人定义),即这种信仰就是也只能是宗教。

不过这里的信仰也要做一些必要的区分,我认为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其一是理性的信仰,科学,马克思主义,法律就属于这类。其二是非理性的信仰,宗教,祖先就属于这类。

而这种区分对于解释为什么我国是世俗化国家十分重要。因为我认为理性的信仰是理性思维下产生的可以是多样的,并不矛盾,例如一人可以同时信仰科学与马克思主义,也可以同时信仰法律与科学,当然也可以同时信仰其他的多种理性的信仰。但是非理性的信仰(宗教信仰或类似于宗教信仰)之间往往不能和谐相处,这也就是十字军东征,什叶派、逊尼派之争等等宗教之间,教派之间水火不相容的原因。

而儒家宗法制下的祖先崇拜其实是带有某种宗教色彩的,比如古代父母去世要守孝三年,每年祭祖上坟烧纸钱,祭献食物,祈求已逝先人保佑等等,如上种种表明在人们心目中逝世的先人并非绝对的消失,而是在逝世后变为神灵般的存在,这也说明祭拜祖先并非单纯寄托已故亲人的思念,已经超越了世俗行为而体现出宗教成分。而祖先在人们心目中几乎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对其忠贞程度超越了其他任意一种信仰(其中当然包括宗教信仰),这从侮辱一个人祖先后对方的反应中就可以表现出来。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么说,中国人的祖先就是中国人的“神”,祖先崇拜就是中国的“宗教”。所以中国人的信仰就是祖先。


听巧克力先生说

说中国人有何信仰,不若说中国人没有一致的信仰,甚至大多数的时候,没有信仰。

林语堂曾说:中国人在得意的时候信儒教,失意的时候信道教、佛教,时至今日,许多传统是拦腰截断后又火速复辟了,中国人仍同过往一样抱拥含混不清的多神信仰。

其实说的没有错,在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地域纵横广大,很难形成统一的信仰。

究其原因,恐怕是文化所致,特性。

曾几何时,这片土地信得是所谓的巫,亦即是自然崇拜,《山海经》记载的夸父部族崇拜太阳.为了纪念句龙,后世就专门建造了房屋祭祀,是为“后土”。

那时候,人们总要乞求五谷丰登,为什么?一个农耕民族最重要,最本源的欲望就是如此吧,也就是所谓的信仰。

等到时代发展,道又开始出现,这个时候,人们有了比起部落更普遍的社会观念,虽然现在看来不够优秀,可是在当时,已经算是安稳了,所以人们对于自然崇拜,开始逐渐的演化,求子,求财,求长生,是而道教发展,虽然不乏五斗米教这般存在,但利用的也是人们这般心里。

信仰变了,不变的是追求更好的生活。

有人说王羲之信道,可我说他生错了时代,若是到了佛教传入的时候,各教盛行,可谓盛事,人们除了追求美好的生活,也会追求文化艺术,甚至是心灵的安慰,穷生奸计富长良心正是如此,,佛教满足了人们的这般心里,也成了一部分人的信仰,从而在这片大地上生根发芽,繁衍至今。

若是王羲之这般文人,换到这个时代,只怕也会更钟情于佛门吧?

而转眼到了如今,科学的发展,以及确定性,让人们逐渐的更趋近于现实,而不是虚无缥缈的渴求。

正如所说,人们追求的东西不变,都是更加美好,只是如今这个美好,比起信仰,似乎金钱来的更为踏实一些。

人们总在批评如今的人们谈钱谈车谈房,就不是谈信仰,为了什么,不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

农耕民族,理所当然的选择在眼前似乎瞧起来更现实和踏实的东西,才不至于‘颗粒无收’从而‘挨饿’

这个本质,恐怕自古至今都没变过。

所以若说中国人的信仰是什么?我认为,中国人相信最贴近生活可以改善生活更美好的一切东西,只是这个东西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不断变化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