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拆電影 撕開懸疑的外衣,《第三度嫌疑人》究竟在探討什麼?

陳小姐專欄

關燈拆電影 撕開懸疑的外衣,《第三度嫌疑人》究竟在探討什麼?

陳小姐:上海電視臺製片人,紀錄片導演,專欄作家,關燈拆電影創始人、主筆。

文匯報“文藝百家”特約影評人,評論代表作品:《紙之月》,《我在故宮修文物》,《路邊野餐》,《我們誕生在中國》,《海邊的曼徹斯特》,《妖貓傳》。

寫這篇推文對我來說還蠻艱難的。

非常親近的密友知道,我與父親關係不好。

寫任何評論或專欄,我都是女權人設。

但在父親面前,人生的這個大女主我演不下去。

我想做回他的小女兒。

關燈拆電影 撕開懸疑的外衣,《第三度嫌疑人》究竟在探討什麼?

對任何評分,我都呵呵呵~

賞析是非常個體的事,好片照見的是私人心田。

下文涉劇透,介意就別看電影了。(扮鬼臉)

文/陳黛曦

お父さん 我愛你

全片由兩位日本中年戲骨飈戲

一位罪犯(右:役所廣司飾),一位律師(左:福山雅治飾)。

一個“壞人”,一個“好人”。

關燈拆電影 撕開懸疑的外衣,《第三度嫌疑人》究竟在探討什麼?

剝開所有社會屬性的外衣。

導演塑造的是兩位父親。

關燈拆電影 撕開懸疑的外衣,《第三度嫌疑人》究竟在探討什麼?

全片第一場戲就是殺人

死者是片中的次要角色,第三位父親,他的死因懸疑是故事的貫穿線索。

關燈拆電影 撕開懸疑的外衣,《第三度嫌疑人》究竟在探討什麼?

夜幕下,河岸旁,美術上力求兩岸的反差效果。

此岸的荒蕪、黑暗、殘酷,恰是通向斑斕彼岸的荊棘之路。

那是這位父親嚮往的自由天堂。

關燈拆電影 撕開懸疑的外衣,《第三度嫌疑人》究竟在探討什麼?

作為全片的開場大戲,這個地點是經過慎重的堪景與選擇後的結果。

後期色彩的處理,再加上變形寬銀幕鏡頭,將前景人世間最殘酷的殺戮安置在後景因變形而更為美妙的光斑下。

一場戲,其實已經回答了全片最大的疑問。

關燈拆電影 撕開懸疑的外衣,《第三度嫌疑人》究竟在探討什麼?

意大利大導演安東尼奧尼說,場景即命運。

這句話是我整個學習電影的大學生涯記憶最深刻的金句。

也是我日後用來打開一切好片子鏡頭秘語的鑰匙。

關燈拆電影 撕開懸疑的外衣,《第三度嫌疑人》究竟在探討什麼?

這部影片引進時的片名翻譯不太好,《第三度嫌疑人》,不通的嘛。

應該是《第三次殺人》比較準確。

關燈拆電影 撕開懸疑的外衣,《第三度嫌疑人》究竟在探討什麼?

行兇者對犯罪行為供認不諱。

但因為每一次詢問的口供細節都不一樣。

福山雅治飾演的辯護律師漸漸對這起案子的真相

生出懷疑。

關燈拆電影 撕開懸疑的外衣,《第三度嫌疑人》究竟在探討什麼?

導演是枝裕和用了20分鐘時間簡單交代了人物和故事的脈絡走向。

然後,忽然,筆鋒一轉。

影片生出一樁完全與主線故事無關的事件。

關燈拆電影 撕開懸疑的外衣,《第三度嫌疑人》究竟在探討什麼?

律師的女兒在外惹了麻煩。

當爸爸的去為她解了圍。

關燈拆電影 撕開懸疑的外衣,《第三度嫌疑人》究竟在探討什麼?

解圍後,戲精女兒再次在父親面前表演了“一秒流淚”。

這是一個意帶雙關的段落。

第一層作用是提示觀眾:前面所有所見,

也許都不過是表演。

第二層作用是暗示觀眾:本片導演最擅長的對家庭主題的探討,並未因為嘗試了一個懸疑類型片而背棄。

關燈拆電影 撕開懸疑的外衣,《第三度嫌疑人》究竟在探討什麼?

由此,隱藏在懸疑推理表象下的導演動機像案件一樣逐漸浮出水面。

骨子裡,這是三個家庭,三位父親的故事。

關燈拆電影 撕開懸疑的外衣,《第三度嫌疑人》究竟在探討什麼?

這位女兒僅有的兩場戲都演得很好。

說不到幾句話,律師父親又忙工作接電話去了,女兒淡淡哽咽了一下。

滿臉失落。

關燈拆電影 撕開懸疑的外衣,《第三度嫌疑人》究竟在探討什麼?

日本新晉小花廣瀨鈴飾演死者的女兒。

又一位成長在畸形家庭,“失缺”父愛的姑娘。

關燈拆電影 撕開懸疑的外衣,《第三度嫌疑人》究竟在探討什麼?

導演將她與母親的戲安排在大片陰影裡。

母親對她不正常的行為動作,以及她的冷漠。

都試圖強化這個家庭

幽森可怖的氛圍。

關燈拆電影 撕開懸疑的外衣,《第三度嫌疑人》究竟在探討什麼?

母親的演員被要求用一種“女人看女人”的眼神去看女兒。

她囑咐女兒,出庭時,不要提家裡的骯髒事

比如工廠的錢,比如,父親和她關係。

關燈拆電影 撕開懸疑的外衣,《第三度嫌疑人》究竟在探討什麼?

觀眾恍然大悟。

這個一開場就被幹掉的父親,原來對親生女兒做了禽獸不如的事。

完全知情的母親竟然還說出這樣的話:也不是隻有爸爸不好吧。

關燈拆電影 撕開懸疑的外衣,《第三度嫌疑人》究竟在探討什麼?

這場戲一方面交代出案件的關鍵信息。

另一方面,讓觀眾更清晰地感受到。

案件本身是個幌子。

掰開來,被稱為小津接班人的枝裕和,再一次在影片的內容核心上奉獻了《海街日記》、《比海更深》、《如父如子》等同款。

這部披著懸疑皮的情感大片

探討家庭倫理,萬劍穿心。

但,是枝裕和,並非轉型成了劍客,依然還是那個玩弄人間情感的高手。

關燈拆電影 撕開懸疑的外衣,《第三度嫌疑人》究竟在探討什麼?

整個案情的調查過程,可以看作兩位父親相互認同的過程。

從鏡頭語言的設計上,可以看出明顯的導演設計。

兩人在片中一共進行了7場對話。

傳統的正反打階段,是雙方互相探索的階段。

從鏡頭語言上,你會看到一種的對峙狀態。

關燈拆電影 撕開懸疑的外衣,《第三度嫌疑人》究竟在探討什麼?

隨著案情漸漸清晰,兩人從正反打對峙,

過渡到同框。

這個鏡頭語言下,兩人像照鏡子,暗喻著兩人對自己父親身份的自我審視。

關燈拆電影 撕開懸疑的外衣,《第三度嫌疑人》究竟在探討什麼?

再到下一個階段,導演的鏡頭語言又進一層。

兩人的視線出現了同一向位。

通過玻璃中的影子,再一次告訴觀眾,兩人在父親角色中的相似處境與心境。

關燈拆電影 撕開懸疑的外衣,《第三度嫌疑人》究竟在探討什麼?

還是擔心觀眾沒明白。

影片出現了一幕唯美的夢境來說明這種相似。

故事情節是律師前往罪犯的老家留萌試圖與罪犯的女兒見一面。

這場戲是全片最具“電影性”的一幕。

在律師的夢境中,罪犯、死者的女兒、律師自己,三個完全不可能同框的人一起打雪仗。

這一幕夢境反映了律師內心深處的焦慮。

罪犯因前科入獄30年,他懷著對自己女兒深深的內疚,萬般痛苦地活在人世間。

律師與妻子分居,女兒僅有的戲份也充分告訴觀眾,他對女兒的疏忽與女兒對父愛的渴望。

關燈拆電影 撕開懸疑的外衣,《第三度嫌疑人》究竟在探討什麼?

這場夢境的設計,妙就妙在。

三個人,誰都不是誰的父親。

誰都不是誰的女兒。

但他們互相代表著對方的父親和女兒。

關燈拆電影 撕開懸疑的外衣,《第三度嫌疑人》究竟在探討什麼?

悽清。孤單。隔閡。

充滿了日式審美。

被大雪冷藏的樹根,無法輸送養分,塵封了人間的生機。

我會選這張作為全片的海報。

關燈拆電影 撕開懸疑的外衣,《第三度嫌疑人》究竟在探討什麼?

到了影片揭開真相的後段。

畫面中的兩位交談父親幾近重合。

這樣明顯的鏡頭語言,還會有人否認是有設計概念在裡面的嗎?

真相究竟是什麼?

到底是誰殺了片中並未正式出場的那位禽獸不如的父親?

看懂導演的真實意圖。

你會明白,真相併不重要。

這根本不是一部尋求犯罪真相的懸疑類型片。

片中我最感動的一幕是律師的女兒來電。

“爸爸,如果我出了事,你還會來幫我嗎?”

“對不起,我應該和你在一起,更久一些。”

這是我想對自己女兒說的話。

這也是我想要對父親說的話。

我應該陪伴你們再多些。

坐牢30年不能陪伴女兒成長的罪犯。

為了一個可憐的被性侵的女孩,幹掉了她的禽獸父親。

只有通過死亡,才能到達他自我救贖的彼岸。

他的心靈之鳥才能重獲自由。

而在死刑道路上,最終助他一臂之力律師。

又如何掙脫他內心的那張網?

一部好的影片,滋味多層而豐富的,多半是值得推薦的。

這部作品,我讀出的滋味與葛穎老師,與別的影評人也許各不相同。

我喜歡這部作品,是因為它往我心底很久沒有曬進陽光的地方。

照見了一絲溫暖。

匆忙的人生,已經不再有那麼多機會一次一次提醒我們。

重新審視我們與家人之間的關係。

我曾經把這部戛納最佳動畫短片發給過我的父親。

今天,我要再一次告訴他。

お父さん 我愛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