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史前“球”之工艺

中国境内较早的玉石礼仪器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琮,璧,璜,圭,戉等。类球形权杖首因为历史原因不为人所重视,同时,球形器物的视觉冲击力不如上述类礼仪器,所以,类球形器物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过于简单。实际情况是这样吗?下面来看几张资料图。

探索史前“球”之工艺

探索史前“球”之工艺

石球

探索史前“球”之工艺

石球

探索史前“球”之工艺

石球

图中器物是球的半成品,表面由很多小切面组成,在文化期时,古人并没有先进的制作工艺,制作一个球形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柱性下料,切面找圆,后期磨圆(车圆),精细打磨。

很明显,璧,璜等都是球体的一部分,其制作工作量远小于球体。圭形戉形的工艺复杂程度也远小于球体制作。最后来看看琮,单节的琮是方柱体,难度在于射的加工,器形较球体看似复杂,但制作工艺难度二者难分伯仲,球体的难度在于找圆,琮的难度在于造型。

除了视觉的原因还有什么其他原因导致今人会更轻视这些“球球蛋蛋”呢?

时间坐标来到商晚期,商之重要,不用赘述,商代表着中原农耕文明,我们在商代的遗物中可以找到大量的青铜礼器,玉礼器,其中有琮,有璧,有璜有戉,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了甲骨文,汉字发展的重要证明。但我们没有发现成系列的玉石权杖类器物(包括权杖首)。

中国的主流文明毋庸置疑是农耕文明。戉权杖体系的戉在夏代时就已逐渐演变为礼器,在进入商晚期后已基本不作为实用权力器使用,在玉礼器,青铜仪仗器上尚还有体现。权杖类器物至此,在中国的主流文明中开始消失。不论的官方还是民间,权杖类器物被中国主流文明轻视忽视甚至无视了近3000年。

而作为草原文化游牧文明的代表性器物,锤体系(含类球形)权杖首却从6000年前开始直到辽金(保守估计)仍被实际实用。

“球”被轻视除了视觉冲击力等表面现象外,这才是深层次原因。

甚至直到现在,它仍被各方忽视!比如;

探索史前“球”之工艺

探索史前“球”之工艺

妇好墓出土的这两件器物,官方推测为工具。

以上图石球为例,官方文字说明:中心有一较大圆孔,孔由两面对钻而成,表面经抛光,并有细致的蓝色线纹三周。

该石球应为游牧文明的典型球形权杖首,是否可以被官方研究者关注并正名?

本文暂不探讨其作为妇好陪葬品的来源及历史意义(另论)。

几千年前的东西方文明交融碰撞,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近三千年间的争斗融合,戉与锤真的就如表面器形那样差别巨大泾渭分明?农耕文明为主流文明的中国受游牧文明的影响在哪里体现?以上带来的疑问,本中心会与同好们共同探究!转合作平台:权杖研究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