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人的飲食習慣和秦滅六國有沒有內在的聯繫?

用戶55173772972

有聯繫!但不是必然的因果關聯。這並非說飲食習慣能幫助滅國,而是有幾個飲食特點是在秦統一過程中才形成的。

先說第一個:鍋盔。


鍋盔最早在周朝時就已經出現,今天陝西寶雞岐山一帶大如鍋蓋的“文王鍋盔”仍隨處可見。鍋盔除了香脆可口外,最大的優點是可以長久保存、利於攜帶,乾硬、無水分的鍋盔放個十天半月也不會黴壞,這個特點無形中滿足了作為軍糧的要求!因此,秦國一直將鍋盔作為軍糧,只是這一時期的鍋盔遠沒有今天這般精細小巧。


直到長平之戰時,戰場形勢相當緊張,趕製鍋蓋大小的鍋盔在時間上根本無法滿足形勢需要,秦軍便將麵粉分發給士兵獨立烘製,鍋盔尺寸也才變成餐盤大小。

第二個:羊肉泡


也是商周時期便已出現,但當時稱為“羊羹”,且是天子和諸侯級別祭祀或宮筵時才配享用的禮饌。周文王時期和秦國都長期將鍋盔作為軍糧,存放幾天的鍋盔十分乾硬、難以下嚥,便借鑑了羊羹的食用形式,將羊肉湯改成了軍隊可以採用的菜湯。當時只有百夫長以上職位的將領,才可食用醢(當時一種碎肉醬)汁湯,這就是羊肉泡的最早雛形。另外,羊肉泡的幾種吃法名稱也體現出軍旅特點,比如:水圍城、單走等。

第三個:亞洲蹲


商鞅變法時的一系列措施,將秦國變成了平時為農、戰時為卒的耕戰國家,並對土地進行了重新丈量和規劃,將周朝“步百為畝,畝百為一夫”改成“兩百四十步為畝,畝百為一夫”,這極大刺激了全民積極性、可以說舉國興奮!農民在田間休息、吃飯時便會自發的圍坐在一起,興奮討論莊稼收成、天下形勢、時政新聞等等,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種特有文化。


這一現象在今天的陝西關中一帶仍十分常見,業已成為鄉鄰之間獲取資訊、交流感情的重要場所。這個陝西八怪之一的奇怪現象還被世人總結成一句話:凳子不坐蹲起來。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大相無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