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秦至清各代都稱“朝”,為什麼不叫“國”?

華娛周文王

我理解,是概念上不同。“國”,是平面維度概念,“朝”,是時間維度概念。

春秋戰國是時間概念名詞,屬於“朝代”的範疇。其實在名義上來說,春秋戰國仍屬於“周朝”,只不過是到了周朝的晚期,周天子的威信和至高權利已經名存實亡了。

然而此時,儘管周天子宗室已經式微,新的朝代並未建立。春秋時期,所有十幾個名義上屬於周朝的諸侯國基本處於分權獨立、分邦自治的狀態。然後就進入了合縱連橫的戰國時代

所以,秦朝之前,周朝(包括春秋戰國)以下包含了十幾個國家,後來通過戰爭手段逐步兼併,演變成了六個國家。

其中秦國最後成功地兼併了其它五國,完成統一,才建立了周朝之後的秦朝。相比周朝的諸侯國分封制,秦朝是真正的中央集權制國家,所有的郡縣歸中央統一管轄、派駐官員。從這個意義上說,中華大一統國家的基業是秦朝奠定的。

而秦以前的遺產,主要在思想、學說、精神文化方面。

不知以上理解有否謬誤或貽笑大方之處,歡迎指正!


TeaC

朝者,天下一家也。國者,一族之領地也。統一王朝的疆域內,只有一國一朝,沒有其它割據政權,因此被稱為朝。戰國七雄都是周朝下面的諸侯,是割據政權,只能是國,不能是朝,秦統一諸侯國後,由國升為朝!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也就是說天下只能有一朝,但是可以有多個國家。統一王朝都是朝,儘管域外還有其他國家,但是王朝都認為華夏是天下中心,四夷都是蠻夷,他們就算是一個國家,也是天朝的蕃屬國,並不能稱之朝。


魏蜀吳稱為三國,因為華夏大地沒有統一,晉稱為朝,因為華夏已經統一了。五代十國都是國,因為他們都是華夏的割據政權;宋被稱為朝,因為他統一了華夏大部分地區。至於華夏之外的國家,他們不論是否臣服於統一王朝,他們都是蕃屬國,斷不可能成為朝代!


大秦鐵鷹劍士

“朝”與“國”之間還是有區別的,至於各代都稱之為“朝”,而不叫“國”,這大概與傳統的文化有關,也是“政權”“統治者”不斷交替的產物。

朝”,原本的意思是“面向,面對”,應用為“臣見君”,引申為“朝會”,處理朝野事物。這樣解讀起來,朝指指的是“政權”,“政府”。也就是秦朝起始法家提出的中央集權。在此之前的七個國家還都是稱之為“國”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七個政權歸為一個政府,而且採用的是“中央集權制”即“郡縣制”,言外之意就是政權統一了,全部都在一個政府的統治之下。歷代中不是哪一個時代都可以稱之為“朝”的,比如“五代十國”時段,有多個政府出現,就不可以稱之為“朝”。

“國”的意思是“疆域”,有明顯的領地界線概念,秦之前國與國直接的“城郭”交易就基本體現“國”的內在含義,同時也體現“土地,人口,經濟實體”的含義,例如“完璧歸趙”的故事裡秦王以十五城換取“和氏璧”,這裡就體現了真正“國家”“國土”概念。很接近現代國際政治的“國家”概念了,藺相如出訪秦國,所辦理的即是“國際事物”,既然是國際事物,就有“國”之主權,尊嚴,國格的概念了。

秦之後,七國大一統,採用封建世襲制權利體制,‘’家天下‘’理念濃重,相對於國際關係的國家概念就淡薄了,加之,‘’儒‘’“法”“道”思想文化逐漸成為意識形態之主體,受“世界大同”,“中庸”思想的影響,“天下”概念濃重,‘’國家‘’概念相對淡薄。例如,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裡體現的就是“大同”思想天下,實際上也就是國家概念。再如,顧炎武明末提出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也是用“天下”代替了“國家”概念。直至民國時,梁啟超第一個提出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民國以後真正意義的國家概念成為了各種外交場合的語境主題標準語,並寫進憲法。

嚴格的說,朝代更替並不是國家的更替。只不過是統治者或是政府組織的替換,不管稱什麼“朝”,也不管叫什麼“國號”,其疆土沒有變,人口沒有變,文化主體沒有變……而“朝”也恰恰是“政府”,‘’統治者‘’不斷交替的產物。


利劍擱

先說一下古人自己的稱呼:

我們看古裝劇,裡面的人物常常說“本朝如何如何,前朝如何如何”,如果編劇的歷史常識缺乏,就會鬧笑話。

1、魏晉南北朝之前,只有成了“天下共主者”才敢稱朝,否則只能稱國。按照這個標準,秦朝統一後就可以稱“朝”,而秦還未稱朝前就是秦國。春秋和戰國的諸國也不能稱“朝”,因為當時唯一的朝是周王室。

2、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大分裂時代,因此不管是否統一天下都敢稱朝了。東晉十六國,各個都敢稱朝(稱東晉十六“國”,是我們後人劃分的)

3、自從隋朝之後到清朝,除五代十國外,其餘都稱朝。(五代十國,稱“國”也是後人劃分的,他們自己還是稱朝的!)

再說一下我們現在的朝代劃分:

朝不是朝代!上面已經說了,朝是古人自己就有的稱呼,而朝代則是一個現代詞,是我們後人為了方便劃分歷史而創造出來的稱呼,比如“三國兩晉南北朝”,這個就是典型的人為區分。

(中國朝代歌)

最後說一下,西周的“國”和我們現在所說的“國”完全是兩碼事:

在西周,國就是城邦,國人居住在城邑的人,與國人相對的是“野人”(不是野蠻的人哦,是住在郊外的人,其實就是農民)。在更早的堯舜時期,大大小小的城邑很多,是“萬國萬邦”的情形,只是後來發展了,城邑變大而已,這就是“邦國制”。而從春秋到戰國的諸國,已經由邦國變成了王國,是“王國制”。秦統一後,王國則變為帝國,是“帝國制”。

而我們現在所說的國,就是國家的概念,而我們劃分歷史時所使用的“三國”、“東晉十六國”、“五代十國”,則是王國的意思。

關注(歷史是最好的醒酒湯),分享“歷史都是新鮮事兒”。


歷史是最好的醒酒湯

大家都知道,從秦朝開始一直到清朝滅亡,期間一共經歷了2100多年,各個朝代不斷更替。那麼為什麼從秦朝到清朝都稱“朝”,而不稱“國”呢?今天我就和小夥伴們聊聊這個話題。


在古代,“朝”和“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古代“朝”就類似現在我們所說的“國家”,但是“國”在古代有時指“諸侯國”,或者“周邊小國”;“朝代”則是後人方便劃分歷史的稱呼,最明顯的就是“三國兩晉南北朝”這個“朝代”很明顯不是一個“朝”(國家),而是由三國、晉朝、南北朝等“子朝代”組成,而南北朝又分南朝與北朝,南朝的宋、齊、梁、陳則各別都是以“朝”(國家)為劃分標準。



中國的朝代都用“朝”為劃分標準,所以往往會有“朝代”的時間與“朝(國家)”的國祚重疊的情形,如秦隋唐宋遼金元明清還有南朝中的宋齊梁陳、北朝中的北魏、東魏、西魏、北周、北齊等,這些“朝”的國祚都與朝代的時間相重疊,某”朝”的興亡也是這”朝代”的興亡。


翻開歷史可以發現,春秋戰國時期和三國時期沒有稱“朝”的,秦始皇在沒有統一中國之前也只是稱秦國,劉邦在沒有統一之前也只是稱漢王。



雖然中國很多朝代與“朝”的國祚相重疊,但並不代表朝代等於“朝”,上面說過的魏晉南北朝與春秋戰國都不是一個國家,而是很多的“朝”或小國的時代,為了方便而全部納為一個朝代而已,“朝代”是後人作的歷史劃分,“朝”在現代的角度看則類似一個國家。


歷史發源地

浪淘盡千古,數風流,人物看今朝!大家好,我是
歷史皆不見

秦朝到清朝這些朝代都叫朝,而春秋戰國時代都叫國,那你是不是忘記了夏朝,商朝還有周朝呢?中國從古至今能稱為朝代的有很多,但他們都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完成了中國的大統一,國家不再是諸強分立的局面。

夏商周那個時候,在各自的君主統領下完成了大統一,所以後世稱之為夏朝,商朝,周朝。歷史上大秦王朝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稱帝之前也是稱之為秦朝,君主也不叫皇帝,叫什麼什麼公,或者什麼什麼王。

朝代是指古代某一時期的君主建立了一個完整的王朝或者說是某個在位君主的稱號,而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個君主有各自的領地,稱自己的地方為趙國,韓國,燕國。國與朝概念不同,朝大於國,國也可以說是其它國家對於一個地方的總稱呼,而不是稱之為朝。國與朝統治的範圍和權力也不同,國與朝可以並列,像東晉十六國時期,依舊還有五代十國。

朝中有國,有附屬國,稍微瞭解歷史的都知道,國中有朝,外面統稱我們為中國,而中國卻經歷了諸多朝代。國具有地域概念,而朝具有時間概念。

事實上,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建立了郡縣制,皇帝制,統一了文字,統一了思想,修長城,築靈渠,統一度量衡。為中國實現大統一建立了基礎,後世很多朝代皆模仿於此。

無論以前如何稱之為朝或者國,我們都要“以史為鑑”,記住我們都是中國人就好!


歷史皆不見

春秋戰國時期,國家是諸侯國,這是西周分封制的產物,也即分邦建國。實際上還有一個天下共主的周王室周天子,只不過,隨著諸侯國實力的強大,周王室大權旁落,權威蕩然無存。

諸侯國經過爭霸和統一戰爭,秦國因變法革新,脫穎而出,成為最終的勝利者。公元前221年,奮六世之餘烈的秦始皇統一天下,成為第一個大一統王朝,他也成為第一個皇帝。

此後經過王朝更迭直至清朝,都是朝代。當然在這些時期,部分朝代還存在分封制,比如西漢,比如西晉,比如明朝,但分封制的侷限性決定它始終是王朝穩定的隱患。西漢出現七國之亂,西晉出現八王之亂,明朝出現靖難之役不是沒有原因的。


生說

個問題還真有點扯淡,頗有點哥德巴克猜想的意思。但也不是無解,我們只要分清楚朝(cháo)、代和國之間的的定義,才能入手。

朝(cháo”)是指向著、對著,引申為封建時代臣見君、亦指宗教徒的參拜,封建時代帝王接見官吏、發號施令的地方;在史學上是指“政權”、“政府”,特別是中原王朝時,繼承法統上的中央政權。

代,從“人”、從“弋”,是更迭、代替的意思,引申為事物發展沿革過程中的某個階段(時代、年代、世代)。

國,從“口”、從“或”,本義是邦國、疆域。《說文解字》:或者,邦也;邦,國也。周禮注曰:大曰邦,小曰國。

據考證,國字的出現最初是從封地開始的,貴族接受封地,有了封地才有邦國。而早期的“國”,大多是受封的城邦,或一些部落,彼此之間沒有明確的界線。此後經過時代的變遷,才逐漸演變成“包含領土、人民、主權的政治實體”的現代化國際模式。

可見,朝或朝代是時間概念,國是地域上的區分。中國的歷代史學們認為,中華民族是一脈相承的,在500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只有不同的國號,不同的政權,而不能象西方那樣視為不同的國家。因此就以“朝”來稱呼歷屆不同的政權(或者稱政府)。盤點下來,歷屆中原王朝中,能稱為“朝”的共有十二個朝代:夏商周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


高山流水品歷史

古代的“國”跟“朝”的區別,跟政權更替沒關係,跟地域大小沒關係,更實力大小也沒關係。古代的“國”跟現代的“國”含義不太一樣。古代“國”其實應該叫做“屬國”更為恰當一點。

“國”其實就是分封制度的產物。所謂“國”就是“屬國”,拿“屬國”這個詞語跟“朝”做比較,其中的區別就一目瞭然了。

實行分封制度的朝代,會分封一些土地作為一些宗室或者大臣的封地,這些個封地都叫“封國”或“屬國”,後來叫的簡化了就叫“國”,而這些“國”的領導人就叫做“王”。這就很清晰了吧,“國”是有上級領導的,這個上級就是“朝”。而

“朝”就是代表了最高統治者,天底下他最大,所以他的領導人叫“天子”。

春秋戰國時期,雖然“周朝”不給力了,儘管各個“國”不怎麼尊敬“周朝”這個上級,但是“周朝”名義上還存在著,所以他們只有稱“國”的資格。三國時期的情況也類似,不過三國各家都是自己給自己封國稱王,後來還把“天子”給廢了,即便如此歷史上也只給他們“國”的稱呼。



秦朝以後,中央集權制度越來越流行,因為分封制度會分散中央權力,所以分封制度越來越少,但還存在了很長時間。比如漢朝的皇子們都有封國,漢文帝劉啟最開始就是代國的王,後來才繼承了天子。比如漢獻帝被曹丕廢掉以後,做了山陽國的王,他的嫡系後代一直繼承山陽國的王位,一直到晉朝“五胡亂華”的時候才滅亡。

隨著各朝中央集權和郡縣制的發展成熟,封國的王逐漸演化為藩王,“國”的叫法逐漸淡出歷史舞臺。再後來出現的近代“國家”的概念則是滿清從西方列強那裡進口來的。


小易知天下

朝,又稱朝代,是每個政權更替後產生的名稱,也稱國號。在中國古代,“國”是依附於朝庭的小儲候領地,古人以朝為大,以國為小。如戰國時的齊、魯、燕、韓、趙、魏、秦等小國被秦吞併後,開創了秦朝。劉邦推翻了秦朝後,又成立了漢朝。後黃巾肆虐,天下大亂,三國鼎立。司馬炎統一三國,國號為晉,晉朝由此誕生。晉朝之後中國大亂,政權並立,南朝由漢族建立,北朝則為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後來隋文帝統一建立了隋朝,但傳到了二世隋煬帝就被李淵奪了皇位;唐末再一次天下大亂,先後出現了五個朝代(五代),還有十個小國(十國)。接著宋太祖趙匡胤代周自立為宋,北宋滅遼後又被金給滅了,南宋不吸取教訓又被蒙古滅了。蒙古政權建立了元朝。後來各地農民起義,朱元璋統一全國,建立明朝。晚明時,努爾哈赤勢力崛起,統一了女真各部為滿族。史稱清太祖,接著皇太極滅了明朝,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而後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政府,建立了中華民國,終結了以朝代國的稱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