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個化學故事-童年的美味回憶:噼裡啪啦跳跳糖

一位讀者朋友私信建議整理一些童年愛吃的零食中有趣的東西,非常感謝關注與支持。

童年我們有很多美味的零食回憶:“麻辣雞絲”、“唐僧肉”、“大大”、“冰果”、“粘牙糖”等等,要說有哪個比較有趣的,還真有一個,那就是跳跳糖。

每天一個化學故事-童年的美味回憶:噼裡啪啦跳跳糖

跳跳糖

跳跳糖入口,整個嘴裡就像是發生了一陣“暴風雨”,糖粒活了起來,噼裡啪啦亂蹦噠。這麼神奇有趣的糖果,產生“跳跳”現象的原理是什麼呢?

這要從跳跳糖的加工工藝說起。跳跳糖的概念是1956年由通用食品公司的化學研究員William A. Mitchell取得專利並於1975年上市,製作方法是將普通糖果製作的原料混合後,一起溶解在很少量的水中,接著把這些溶液放置在密閉容器中加熱到150度,再打入二氧化碳加壓到600磅力每平方英寸,約為41.37巴(約40標準大氣壓),然後加以冷卻,讓細微的高壓二氧化碳氣泡包覆在跳跳糖裡。西方人對二氧化碳可真是情有獨鍾啊,享譽全球的可樂也是加了二氧化碳做出來的。

每天一個化學故事-童年的美味回憶:噼裡啪啦跳跳糖

糖是甜蜜的童年回憶

哈哈,聰明的朋友肯定已經明白了,沒錯,就是這壓入糖果的二氧化碳,產生了“跳跳"的效果。跳跳糖顆粒在口中被唾液溶去表面之後,裡面的二氧化碳就衝破“束縛”跳了出來,因為壓力大的原因,會產生小小的爆破現象,使得糖果不規律地跳動。

所以,跳跳糖的成分除了二氧化碳,與普通的硬糖無異;但就是這麼一個壓入二氧化碳的奇妙想法,造就了這樣一個美味而又調皮的糖。嘭···嘭嘭嘭···嘭嘭···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