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家族,為何二世而亡?

絕世坑

豐臣秀吉,是戰國時代著名的政治家,16世紀基本統一日本,被稱為日本戰國三英傑之一(另兩位:織田信長、德川家康)。他開創了日本的新局面,但豐臣氏的統治並沒有能夠持續下去。他出身的侷限性和晚年決策的一些失誤,使得豐臣氏在風雲變幻的年代二世而亡。

首先,出身低微的豐臣秀吉就算掌控的天下,也難以建立幕府成為徵夷大將軍。豐臣秀吉,原名木下滕吉郎、羽柴秀吉,出生於尾張國愛知郡中村鄉一個貧苦農家。幼年喪父,母改嫁。日本社會身份等級嚴明,下層階級甚至都不能冠以姓氏。豐臣秀吉就沒有姓氏,幼年只有名“日吉丸”,直到跟寧寧結婚後才敢自稱“木下”。侍奉織田信長後成為武士,改名木下滕吉郎。相傳豐臣秀吉因早年生活坎坷,缺乏營養,矮小乾瘦,所以,有人取綽號“猴子”。(《太閣素生記》)他頗有軍事才能,在織田家受到重用。織田信長死後,他在織田家的家臣內鬥中取得了最後的勝利,成為了織田信長的接班人。1585年,他擔任關白,後擔任太政太臣,賜姓豐臣。實際上,豐臣秀吉挾天皇以令諸侯,是實際掌權者。但建立幕府統治,他還是不敢貿然實施的。一是怕各大名以此為名挑起叛亂,二是他沒有源氏或者平氏家族血統。而之後的德川家康出身高貴,有源氏血脈,所以,得以建立幕府統治。從這一層面上,豐臣秀吉的路要難走許多。

其次,豐臣秀吉沒有能夠徹底消除德川家康的勢力。1582年本能寺之變,豐臣秀吉得到消息後就急忙趕回,最終打敗其他競爭者,接手了織田信長的政治遺產。這使得織田信長的兒子織田信雄十分不滿,他聯合德川家康與之對抗。但1584小牧長久手之役還是失敗了。德川家康也向豐臣秀吉投誠。豐臣秀吉沒有再打擊德川,德川家康的大部分家底得以保存,這為他後來的崛起奠定物質基礎。而且,德川家康沒有參加文祿長慶之戰,所以後期前田利、毛利輝元等大名的勢力消耗之後,無人能牽制德川家。這就為豐臣家的顛覆埋下隱患。

再次,豐臣秀吉為了統一亞洲的野心,貿然發動了征服朝魚羊的文祿長慶之戰。這場戰役,使得剛安定下來的日本再次陷入拮据境地。特別是日本被中國、朝魚羊聯軍打敗之後,豐臣秀吉的威望大減,其家族勢力和附屬的家族勢力都遭到了巨大消耗,而走向衰敗。相反,未參加戰爭的德川家族趁機崛起。

最後,豐臣秀吉沒有合適的繼承人。“殺生關白”事件,保全了豐臣的親兒子秀賴的利益,逼迫養子豐臣秀次切腹自盡。而豐臣秀次在豐臣家中已經是比較有能力、有威望的人物,他的死也牽連了豐臣家的許多大名,使得豐臣家族自身的勢力削弱,甚至後期豐臣家的家臣與豐臣家決裂,關原之戰中倒戈德川家,影響了關原之戰的結果。


國家人文歷史

豐臣秀吉在日本被稱為“太閣”,而不是“將軍”,“太閣”所對應的職位是“關白”,後又任太政大臣。“關白”是日本“平安時代”的政治產物,天皇年幼時代行政事稱“攝政”,天皇年長親政後改稱“關白”。類似中國漢代外戚干政,是貴族統治的政治體制,是天皇的輔政大臣。幕府將軍才是所有大名和武士的主公,才是當時日本合法的統治者。作為幕府將軍必須是“平、源”這兩家幕府開創者的後裔。“平”清河平氏,日本清河天皇的後裔,“源”恆武源氏,日本第五十代恆武天皇后裔,就是說天皇的後裔才能當幕後的府將軍。

日本是個等級森嚴的社會,豐臣秀吉的出身實在在太卑賤了,是個連姓氏都沒有的農民(日本在明智維新後普通人才有姓氏)。自幼喪父,跟隨母親改嫁,由於家中貧寒,從小營養不良豐臣秀吉長得又瘦又小被稱為“猴子”。他當時最大的願望是能給一個武士工作,而他第一個工作是給一個武士幫傭,就是給主人拿拖鞋。因為工作積極,遭到其他人妒忌,工作也沒了。就去了尾張,在織田信長手下當一名“足輕”。以武士為作戰主體日本,“足輕”是最低等的步兵,更多的時候是雜役。由於受到織田信長的賞識,本名藤吉郎的豐臣秀吉逐步得到提升。在織田信長的牽線搭橋下,娶了淺野長勝的養女,擁有第一個姓氏木下。木下藤吉郎、木下秀吉、取自織田家猛將柴田勝家和丹羽長秀各一個字的羽柴秀吉,最後天皇賜姓的豐臣秀吉。就算是天皇賜姓,也改變不了豐臣秀吉卑賤的出身。在日本唯一能改變自己出身的就是過繼,給自己找個爹唄。以豐臣秀吉的地位,找個普通的天皇后裔家族,那肯定不行,只有“源氏”與“平氏”的本家。天下的貴族都是看不起爆發戶的,所以豐臣秀吉用什麼手段,再怎麼上杆子的想給人家當兒子,兩家都沒有鬆口。豐臣秀吉一直沒能成為幕府將軍,他的統治權在法理上是不合法的。

表面上看豐臣秀吉狂妄自大,貿然發動了徵朝戰爭,消耗了嫡系力量是導致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但是他確有不得不發理由。在日本豐臣秀吉被認為是戰略家,善談判,而不是像源義經、楠木正成那樣,習慣給予優秀將領“戰神”的稱呼。豐臣秀吉在統一日本的過程中,不斷和毛利、德川這樣的關東舊大名妥協,很快就完成了對日本名義上的統一。這樣的後果就是自己的託孤大臣石田三成只擁有15萬石封地,德川家康卻有250萬石封地。(日本就這麼屁大的地方,舊勢力沒有得到剷除,這些人有大量封地)豐臣秀吉的心腹,那些為他出生入死的養子,嫡系將領都沒有分到太多的封地。這些嫡系就成了征伐朝鮮的積極推動者。豐臣秀吉不是不想讓德川家康這樣的大名去朝鮮當炮灰,作為既得利益者的德川家康們採用拖字訣。而這邊加藤清正、小西行長對朝鮮領土有著急切的需求,隨著戰爭的擴大,自己的嫡系人馬都葬送在了朝鮮半島。更糟糕的是因為侵朝戰爭的一些問題,石田三成與“賤嶽七本槍”的福島正則等矛盾激化,到了不可收拾地步,內部分成“文治”“武斷”兩派。像加藤清正這樣的,對豐臣家族還是很有感情的,一直想要保全秀吉的後人,但與石田三成的矛盾,一開始就投靠了德川家康。

老來得子本是人生幸事,可豐臣秀賴生的不是時候。豐臣家族人丁稀少,侄子豐臣秀次成了繼承人,得到家族資源全力支持。豐臣秀吉把自己的“關白”一職也給了秀次,自稱“太閣”(前任關白)。豐臣秀次能力不弱,身邊聚集不少的大名和勢力。秀吉為了自己孩子上位,逼秀次自盡,牽扯了很多自己這邊的大名,導致人心盡失,內部分崩離析。最後孤兒寡母的無人能保,二世而亡。


愛讀歷史的大胖子

豐臣家族滅亡歷史經過可觀看電影:關原之戰、大阪夏之戰和大河劇:《真田丸》日本第一強兵的史詩。

豐臣家族覆滅豐臣秀吉負主要責任,秀吉死前沒有為本家族的長治久安而滅德川家康,卻奇怪把本族旁系勢力趕盡殺絕。對託孤大臣石田三成(關原戰德川家康對手),沒有賜予足夠的封地或權力(三成封地19萬石,家康封地250萬石)。秀吉利用文臣提防武將,武將派遠征朝鮮,戰爭失敗造成文武不和。朝鮮戰爭使豐臣家族實力大損而德川家末受損失。秀吉遺囑將德川家康列主政大臣,缺少制約德川的平衡密詔。石田三成作為文官謀略指揮失策又在戰場遇到豬一樣的隊友,將關原必勝戰打到失敗,從而結束了豐臣家族實際統治(明治時代日本陸軍聘請德國軍事專家米切爾少校看由日軍提供的當時關原合戰的佈陣圖,說過如果不考慮當時東軍的“調略”讓西軍臨陣叛變作用,僅憑戰場佈陣來看,西軍可說是佔盡了優勢,“西軍應該必勝”)。

豐臣家族滅亡經過:

1587年豐巨秀吉就任關白一職

1591年時,秀吉的兒子鶴松夭折。秀吉因年紀大想不會有孩子了,便指名養子秀次做繼承人,讓他擔任關白一職。

1593年時,秀吉意外再度得子,即日後的豐臣秀賴。

1595年,秀吉為了保證自己親生兒子豐臣秀賴的繼承權不受威脅,強令已出家的養子豐臣秀次切腹自盡。在秀次自殺後不久,又將他的妻妾子女共三十九人一同集中在京都的三條河原處死。殺生關白事件對豐臣政權的負面影響極為惡劣。秀次作為豐臣家族中唯一的成年者和家督,具有較為豐富的政治經驗和人望。秀次家族被趕盡殺絕這一事導致豐臣家族勢力削弱。秀吉先把老臣分給秀次,然後又以叛亂為名將秀次逼殺,簡直是自尋死路,此事件株連了許多大名除了被殺只有投靠德川家康。秀吉死後,豐臣家族已陷入了孤兒寡母完全沒有本家族支持的危險狀態。

1592-1598年之間,豐臣秀吉先後兩次對朝鮮發動戰爭,都動員了數十萬軍隊參戰。侵朝戰爭以失敗告終,極大消耗了豐臣家臣人力物力。關東德川家並沒有直接參戰末受到戰爭影響。戰爭中負責管理後勤的石田三成等奉行,又與直接作戰的武將產生矛盾。雙方相互指責對方未盡職守,由此引發了文治派和武斷派將領的衝突,使秀吉的統治威望受到極大影響。

1598年8月18日豐臣秀吉死,豐臣秀賴5歲。德川家康根據秀吉遺囑,以五大老首席身份在伏見主持政務。

1599年3月3日五奉行中有制衡家康實力的前田利家病死,11月德川家康號令天下討伐五大老之一的中納言上杉景勝,理由是有謀反之心。

1600年6月德川家康遠征上杉氏,7月11日,石田三成、大谷吉繼、增田長盛、安國寺惠瓊等人在佐和山城密議,細數德川家康十三項大罪,舉兵討伐德川家康。8月在日本關原發動了號稱四十萬人,堪稱日本歷史上較大規模的戰役,史稱關原合戰。慶長五年九月十五日(1600年10月21日)德川家康在本家主力末參戰情況下,利用豐臣家文武兩派不和,在關原一天內用豐臣家武將滅掉豐臣家忠臣而大獲全勝(德川家康之子德川秀忠在趕往戰場時,被真田昌幸利用地形,僅用1500人就把秀忠4萬大軍拖在信濃山地長達11天,這就是著名的“上田城攻防戰”)。關原合戰之後託孤五大老3戰敗1死剩德川家康,石田三成等文治派忠臣悉數被處死,豐臣家封地從200多萬石變為65萬石的諸侯,豐臣秀賴太小茶茶是女人,只能依靠家康主政成為名義家主,豐臣家臣多數已投靠德川家康,家康成為實際領主。

德川家康在七十多歲見過成年秀賴後感到壓力,於是拼著老骨頭為家族盡了最後一口氣,發起了斬草除根剿滅豐臣家最後戰役(豐臣秀賴被殺後第二年家康死了)。

1614年11月15日,大阪冬之陣爆發。大阪方的真田幸村是真田昌幸之子,繼承了他父親在守城和野戰上的天賦。大阪冬之陣之前,真田幸村在大阪城外的一座小山上,修築了防禦工事“真田丸”,真田幸村以10萬浪人僱傭兵對抗德川30萬大軍獲勝。

1615年4月,在德川家康謀略之下,大阪城所有城防被豐臣家主主動拆毀,成為無城防都城,第二次大阪夏之陣烈火般的終結。主帥真田幸村在最後決戰中成功突破險些殺死德川家康,和第一次冬之陣一樣被豬一樣的城主拖住後腿,最後全軍覆末。5月德川佔領大坂,迫使秀賴母子自殺,豐臣氏家族滅亡。


ec124

其實是犯的和前秦符堅一樣的錯誤,事實證明易幟容易,易心難。

打下一塊疆土容易,消化一塊疆土難。

淝水之戰,東晉八萬擊敗前秦八十萬。不是東晉神勇,而是前秦這八十萬人大部是主動製造混亂敗退的,其目地就是為了擺脫前秦的號令重新做自己的土皇帝。

再看豐臣秀吉,當時兵鋒正盛,德川家康自知不能敵才假意歸順。

有些帝國看似強大,其實只是鬆散的聯盟,隨時會轟然解體,比如蘇聯。這裡就是人心了,人不在多而在於是否一心。事實上大多數時候都是表面的一心。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每個人都是一個世界。怎麼做到把萬眾的心思統一到同一個目標上來,才是一個領導者需要做的事情。我們說這是理想,一個沒有理想的國家會迅速滅亡,一個沒有理想的軍隊會是一盤散沙,一個各懷鬼胎的團隊必然效率低下。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卿本無罪懷璧其罪。領導者不是要去有罪責罰,而是要讓人沒有犯罪背叛的力量,最後再給人不背叛的理由。普通人不能活在別人的善意之下,領導者不能把統一寄託在諸侯不背叛的個人品質上。人性裡有許多微妙的關係,如何製造良好的環境,來維繫所有人健康的關係才是領導者需要做的事情。

在《權力遊戲》中,無論是波頓家族,卡史塔克家族背叛史塔克家族,還是佛雷家族背叛徒利家族,其實都是枝大於幹,手下擁有了脫離領導的實力,必然會產生離心離德的心思。所以領導者要做的就是不要把希望寄託在手下會不會做上,而要寄託在手下能不能做上。

很顯然波頓,卡史塔克,佛雷,都具備了取代主子的實力。管理國家就要保幹去枝,沒事就要砍樹枝,無論這個樹枝是不是有罪,只要長到一定程度就要削砍。事實上人性都是一樣的,有沒有做一件事全在於當時的條件。比如說,越乾淨的地方越沒人扔垃圾。不是人的素質變高了,而是環境決定了人的行為。

再看前秦和豐臣秀吉,無一不是打服了手下,卻仍然保留手下大於軀幹的實力。進一步削弱敵人或許會花費更多的時間和代價,但是保留敵人的實力必然會被反噬。與其要快速表面的假和平,不如要用血與火打下真統一。

欲速則不達,做事要沉下心來一步一步做到位。砌牆不用泥沙,固然是比用泥沙來的快,但是倒的也快。

豐臣秀吉就是不用泥沙的砌牆的泥工。

只有小領主才會忠心,枝葉過大必然讓主幹枯死。


淨化a木子

出身卑微,形象猥瑣,但其韜略雄才,可見一斑。

原名:羽柴秀吉,為信田織長一武士,本能寺之變,織田被部下明智秀士燒死,羽柴秀吉脫穎而出,壓制住其子織田信雄,各種手腕征服北條,上杉,德川各大名向其上洛(意:朝覲,以示臣服),逐步統一日本,被天皇賜“關白”,改名“豐臣”。

其形矮而矯健 ,其思細如狡兔,其志大才雄,統一日本後,遂徵朝鮮,有吞併之心。

其正室寧寧夫人無嗣,先前殺死其親妹妹,妹夫一家,娶其外甥女“茶茶”為側室,生下豐臣秀賴,晚年又逼親侄豐臣秀次切腹自殺。其時以徵夷大將軍之號,登朝鮮,與明、朝聯軍激戰,後大敗而歸。

到豐臣二世,其勢逐漸敗落,德川家族羽翼漸豐,德川家康為半路豐臣秀吉的妹夫(當年豐臣秀吉為籠絡德川家康此大名,逼妹妹與丈夫離婚,改嫁德川家康,終生未見笑容,其形甚怖。),爾後,日本進入幕府時代。

仔細去品日本歷史劇《真田丸》,50集,一部日本近代簡史,極盡謀劃,韜略,詭譎,整整的代代家族史,演繹近代日本興起的清明上河圖。

值得去看,一集便入戲,更有大師服部次之的音樂,堪堪秀色。

值得一起一提的是,此時天國大胡,內患外憂,兩下夾攻,於那年煤山,崇禎朱由檢披髮散服,吊懸歪脖子樹,留下“奈何生我家?”悲滄無奈之千古名言!!

去看,錯不了!《真田丸》,無摻雜,無貓膩的歷史劇,真實完全在《權力遊戲》之上!


老衲跟你姘了

豐臣秀吉是一位有作為的大名,成就了從1537年到1598年的政治家。

他可以說是日本歷史上唯一最著名的人物。他以一個農民的身份觸發,實現了日本的基本統一,結束了戰國長時間的戰亂。

關於秀吉的根源或早期生活的瞭解甚少。他在1570年突然出現在33歲的歷史記錄上。他首先擔任織田信長的足輕。他能夠向信長證明自己的價值,並且隨著時間的流逝,武士的將領之一就是武士指揮軍隊。他贏得了幾場突出的戰鬥。進一步鞏固他的地位,秀吉迎娶了信長的養女。

秀吉是一位偉大的戰略家,談判者和政治家。在1582年本能寺之變織田信長和織田信孝殞命之後,他成功推出了信孝的兩歲的兒子三法師繼承。在一年之內,秀吉基本竊取了整個信長勢力,使他成為日本的事實領袖。十二年後,他作為領導者的位置出現在無處不在的地方,獲得了天皇的正式承認。然而,由於他的農民背景,秀吉從未被授予幕府將軍的頭銜。

繼續進行織田信長的活動,他繼續征服長期以來一直是獨立領域的九州和四國等省份。到1590年,他擊敗了所有傑出的地區大名,並在歷史上第一次統一日本。

統一日本後,秀吉立即入侵朝鮮。他還有一個瘋狂的夢想,征服中國這個多次成為日本夢想的國家。在4個月內,秀吉的部隊佔領了韓國的大部分地區,但當中國軍隊加入戰鬥時,他們最終被擊敗。

侵略朝鮮並戰敗對秀吉的威望造成了致命的打擊。

為了解決他的兒子潛在的繼承問題,秀吉進一步表現了他的殘酷行為,有了親生兒子秀賴,他逼死了關白豐臣秀次,秀次的31名家屬遇害,其中包括婦女和兒童。當秀吉死於1598年時,爆發了軍閥德川家康作為將軍出現的一場權力爭奪戰。這開始了在整個江戶時代統治日本的德川幕府的歷史。


西洋參考

說到底,就是豐臣秀吉是個暴發戶,沒有任何底蘊,實力支配不起自己的野心。

暴發戶,沒有底蘊

豐臣秀吉,本身是農民出身,後來成為了織田信長的家臣。雖然本能寺之變中,豐臣秀吉成功在亂鬥中獲勝,繼承了織田信長的遺產,一夜暴富,是個名副其實的暴發戶。


繼承了龐大的資產,豐臣秀吉憑藉自己的能力統一了日本。但是這個農民出身的身份卻阻礙了他進一步的發展,因為不是出自“源”、“平”二氏(源平二氏出自日本天皇血脈,是日本最為高貴的姓氏),豐臣秀吉無法組建幕府,不能成為徵夷大將軍。

實力支配不起自己的野心

統一日本後,豐臣秀吉野心爆棚,認為自己可以主宰全世界。於是傾盡自己所有的精銳之師,遠征泡菜國。


當然,這個結果大家都知道了,豐臣秀吉的部隊在泡菜國被大明帝國的軍隊打得丟盔棄甲,差點全部丟在了泡菜國。

老烏龜撿了個便宜

德川家康是個忍者神龜,能忍,他一直在等在一個時機。當豐臣秀吉遠征慘敗之後,精銳盡喪,他的機會就來了。

而且德川家康自稱是“源”氏後裔,在血統上比比豐臣秀吉高貴多了。所以,豐臣秀吉死後,德川家康順利奪取天下,組建幕府。


小鎮月明

豐臣秀吉以一介平民子弟的身份崛起於戰國亂世,完成了日本的統一,因此被後世譽為日本戰國三傑之一。然而他所開創的豐臣政權卻二世而亡,這又是為什麼呢?

首先豐臣政權從一開始建立就存在著先天的侷限性——古代日本沒學習中國的科舉制,而是一個由士、農、工、商等各階層固定組成的社會形態。在這種社會形態下龍生龍,鳳生鳳,耗子生來會打洞——原本作為平民子弟的豐臣秀吉是絕無出頭之日的。然而他抓住戰國亂世的機遇,成功崛起成為統一日本的“天下人”。可即使是他也無法一下推翻日本既定的階級固化形態,所以他不能名正言順地創建幕府,就任徵夷大將軍,這就使其政權自一開始就有些名不正言不順。豐臣秀吉意識到:自己不能就任徵夷大將軍,也就無法名正言順地成為武士階級的主公。他想到的對策是向天皇朝廷靠攏,建立以關白為核心的文官治國模式。本來這是強化豐臣政權統治力的,但武士階級畢竟已統治日本數百年,此時依然擁有極其強大的力量。秀吉重用文官不僅沒能起到強化豐臣政權統治的目的,反而催化了豐臣政權內部文官和武士的對立,以致於在豐臣秀吉死後以石田三成為首的文官派遭到豐臣家武將勢力的圍攻,德川家康正是利用豐臣家兩派之間的矛盾最終消滅了豐臣政權。

其次豐臣秀吉沒能解決好自己的繼承人問題——他身邊雖從不乏女人,然而誕下男丁者卻僅有澱殿一人。偏偏澱殿誕下的鶴松卻於幼年早夭,此時已年過半百的秀吉已不對子嗣抱有希望,於是過繼外甥秀次作為豐臣家的繼承人。誰知此後澱殿又誕下秀賴,秀吉為了讓自己的兒子繼位而逼迫養子秀次自盡並將秀次的妻妾子女全部斬殺,多家大名受到此事的牽連,同時豐臣家原本屬於秀次一系的那些輔佐的家臣也因此事受到牽累,無形中等於是豐臣家自斷臂膀自毀長城。

再次豐臣秀吉錯誤地捲入到朝鮮戰場——豐臣秀吉發動侵朝戰爭的初衷有三點:其一憑藉征服朝鮮的功勳洗刷自己出身卑微的尷尬;其二藉機擴張自己統治的領土;其三削弱地方諸侯大名的勢力。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德川家康等關東大名始終按兵不動,避免將自己的實力消耗在朝鮮戰場;反倒是親豐臣的諸侯大名們在戰爭中損失慘重。

最後豐臣政權的滅亡實乃時勢使然——豐臣秀吉儘管壓制了地方諸侯大名,完成了日本的統一。然而此時地方諸侯大名的勢力依然還很強勢,豐臣秀吉必須從制度上加強中央集權,消除地方隱患。問題是這麼做是需要時間的,豐臣秀吉沒能活到那一天。從小長於深宮婦人之手的豐臣秀賴又如何是老謀深算的德川家康、伊達政宗這些強勢大名的對手呢?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嚴格說起來,豐臣秀吉並沒有基本統一日本。統一日本這件事,德川幕府通過一系列嚴密的制度建構,才算基本做到。

豐臣秀吉做到的,實際上是接收了織田信長的政治遺產,通過剿滅明智光秀的叛軍樹立威信,又取得公家官職加持,使大名們承認了他的地位,決定休戰而已。

這種狀態本身不穩定,全靠豐臣秀吉的個人威信和高超的政治手腕維持,換誰都沒有這樣的政治能量,也就是說,大名們效忠的是豐臣秀吉個人,而不是豐臣政權。

所以他一死,德川家康就開始和大阪耍賴皮,大阪方面也是無可奈何,武功派和吏僚派勾心鬥角,大阪方面同樣無可奈何。

最後五大老中勢力最強的德川家康和前田利家同時反水,大阪城破就是早晚之事了。

豐臣秀賴還是個孩子,北政所和澱夫人也沒有多少資源可用,石田三成又鬥不過老狐狸德川家康,敗局是註定的。

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貿然對朝鮮發動戰爭。

豐臣秀吉發起這場戰爭有其考慮,天下暫時穩定,很多人就要失業了,軍火商、武士、忍者……等等,他們的手藝就是打仗,沒有仗打就難保他們做出什麼事來,所以要把戰爭機器發動起來,暫時穩定國內局勢。

但這麼一來,一是國內的改革無法推進,錯過了最佳時機,結果豐臣秀吉一死,大阪政權就只能被德川家康架在火上烤;

二是耗費巨大,對豐臣政權的威信是極大的透支,何況還沒打贏。因為過度消耗了政權的威信,所以石田三成再去談合作,就沒有那麼順利了。

反觀德川,一邊跟大阪方面博弈,一邊收回金礦、銀礦開始鑄幣,內政、外交一把抓,天下就坐得比較穩。


鍛彰趣義

我覺得日本戰國豐臣氏二世而亡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1.先天不足

豐臣秀吉出身卑微,在他飛黃騰達之前根本沒有世代效忠的譜代家臣,這是豐臣氏的先天弱點。秀吉由於沒有普代家臣,因而很多家臣完全是由於秀吉個人的能力聚集起來的。比如蜂須賀正勝、前田利家、黑田官兵衛、加藤正清、石田三成等人。他們侍奉豐臣氏時間短,彼此之間缺乏信任。要知道無論是前面的織田信長,還是後面德川家康,都是有譜代家臣的。特別是家康,三河武士的忠心帶來了強大的戰鬥力。

另外一個更要命的就是豐臣氏人丁不興旺,要知道在日本那個時候,血緣和婚姻是比較可靠的關係。豐臣秀吉同輩中男性只有秀吉和秀長而人,而秀長只有兩個女兒,秀吉更加悲劇,只有晚年的時候,才有秀賴(前面的石松丸和鶴松都夭折了)。豐臣氏直系親族人丁過於單薄,幼主過小,使得秀吉離世以後,權力迅速旁落。

2.政權根基不穩定

豐臣秀吉是在織田信長的基礎上完成了統一的。但是為了迅速統一,無論是九州的島津,還是奧州的伊達,都是靠著軍事高壓來使對手降服,並不是完全剷除。這使得地方大名中很多還是非常有實力的,比如德川、毛利、上杉。秀吉不過只是表面上維持著自己的統治,很多人並沒有真正臣服。

同時,豐臣秀吉自己的內部矛盾重重。以加藤正清、福島正則為代表的武功派和石田三成的文治派存在矛盾,雙方難以調和的矛盾最後被德川家康所利用,在關原之戰分裂成了東西兩軍。在秀賴出生以後,原本豐臣家的繼承人豐田秀次以謀反之名被流放,最後自殺。秀次作為公開的合法繼承人,生前已經有足夠的力量。秀吉在剷除他的過程中,牽扯了很多大名,客觀上削弱了豐田家的力量。

秀吉去世之前的“五大老,五奉行”措施只是秀吉臨終設立的機構,缺乏足夠的穩定性。一旦重要人物去世,或者發生內部矛盾,很容易崩潰,根本無法保證延續豐臣家政權。

3.德川家康處理不當

德川家康是非常有實力的大名,在他臣服以後,豐臣秀吉進行了轉封。原本德川家康只有5國,石高100萬石左右,轉封到關東八州以後,實力大大增強,石高上升到了250萬石。更要命的是,秀吉臨終以前讓前田利家為秀賴的太傅、德川家康掌握國政,從此德川家康就擁有了號令天下的合法性。特別是前田利家去世以後,沒有人能夠牽制住德川家康,使得德川家康成了最有政治影響力的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