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如何能更有意義的參觀美術館?

磨時

首先,你需要擁有一顆好奇心。這是我們普通人自願主動去參觀美術館的前提。因為好奇,意味著有可能會對美術館裡的一切感興趣,懷揣著一顆好奇心,會對美術館裡看似“新鮮”的一切抱有一種包容的態度,這樣才有可能去嘗試欣賞美術館裡的藝術品。在參觀美術館的過程中,我們普通人最重要的就是去感受、去嘗試理解,而非評判。在體會與我們不同的人的思考的過程中,也反思自己的思考。而在觀展中,如果能逐漸培養起記錄些什麼的習慣,對我們藝術審美的塑造也會起到有益的作用。

第三,關注美術館的義務講解員。在一些相對普及性教育性比較強的展覽當中,往往會安排義務講解員對觀眾進行講解。在我們進門看展之前,如果能抽時間看一眼該展覽是否有講解時間的安排就更好了。

此外,近些年來,隨著展覽方式的不斷革新和進步,新型的展覽方式——沉浸式展覽開始興起。 比如說15年的經典之作“雨屋”以及紅遍2017的“TeamLab” ,這樣擁有大型藝術裝置的展覽對觀眾的藝術教育水平沒有任何的要求和限制。我們只需要邁出參觀展覽的那一步,然後就可以盡情享受策展人為你營造的藝術夢境。


三聯中讀

參觀一個美術館,不管是中外美術館,要先在網上瀏覽一下這個美術館的主要畫家的作品,以及畫家的生平經歷介紹,既然想學習更多的知識就要下足功課去學習。

由於本人學識眼界有限,對中國畫類很有熱情,在2014年8月份在收音機上偶然聽說聽說“大師與大師——徐悲鴻與法國學院大家作品聯展”將在在河南博物院主展館開幕。聽到這個消息我很是激動,很早就買一本《徐悲鴻畫集》,在內心也是是很敬仰他,這次展覽能看到他的真跡,這將是一次多美好的臨摹機會呀!在8月15日一大早就早早的趕到鄭州博物院,帶的有吃的,一直到下午閉關才出來。看畫家的真跡和影印版是完全不一樣的感覺,那種有花的筆觸,水墨勾勒出的形態,把東西的文化融在一起。大師就是大師。

 據說這次展覽是由河南博物院和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徐悲鴻紀念館、巴黎高等美術學院共同主辦,法國奧賽美術館、巴黎小皇宮博物館、默倫美術館、魯貝博物館、南特美術館、科涅克市博物館、博韋市瓦茲省立美術館協辦,上海傑奎琳文化藝術總協調的“大師與大師——徐悲鴻與法國學院大家作品聯展”。

參觀美術館,這裡是美術界最高的精神殿堂,不管是展品設計擺放,參觀氛圍,還是展品的質量都是我們學習的精神大餐。我最近在看《丹青妙筆的意蘊—中國繪畫賞析》,


青青子衿的雲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