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記——關係再親密,也不要親密無間

我們常說:“距離產生美”。這句話是一個著名的美學命題,來自於黑格爾。它指人們在審美過程中要與審美對象保持特定的、適當的距離,如時間距離、空間距離和心理距離,否則就會影響、削弱審美效果。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這句韓愈的名句,是對“距離產生美”的最好詮釋。在滋潤如酥的初春細雨中,春草發芽,遠望一片淡綠宜人,可是走近一看,卻只有稀疏的草,感覺不到綠色了。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又何嘗不是呢?就因為置身於廬山中,反而感受不到廬山的“橫看成嶺側成峰”了。把自己從廬山抽離出來,才能更好地感受它的丰姿秀色吧?

我有一個師妹,喜歡上了一個她同一級的男同學,自從她愛上這個男孩之後,我發現不僅我們所有的聚會,她都帶著男友出席,而且她男友的所有社交活動,同學聚會,朋友小酌,她都隨同參加。除了她的男友還有她男友的朋友,她沒有一個屬於她自己的朋友。曾有另一個師妹跟我說:你看張師妹和她男友多恩愛,她對她男友多好呀。

小記——關係再親密,也不要親密無間

我說,我可不這樣看,張師妹自從談了戀愛,就再也沒有自己的朋友圈,她的生活圈和她男友的是完全重合的,表面上看來她和男友親密無間,但實際上這樣的情形很危險,因為她完全沒有自己的時間、空間,甚至心理空間,一旦和男友吵架,她連一個可以傾訴苦悶的好朋友都沒有,如果和男友分手,她的世界就等同於孤獨寂寞。

後來果不其然,張師妹的男友膩煩了她天天如影隨形,和她提出分手,她一時想不開,又沒有要好的同學朋友可以聽她傾訴,給她安慰,她竟然大病了一場,休學半年。師妹的故事,讓我更加明瞭:世界上所有的關係,包括最親密的戀人、夫妻關係,或父母子女關係,都要保持一定距離。再親密,也不要親密無間。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有時間長短與空間上的遠近。從美學的角度來看,它還拓展到了心理上的距離。建立親密關係的兩個人之間保持的自我距離,在心理學上叫親密距離。親密距離調整到合適的範圍,才是我們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的途徑。親密距離有三種類型:“糾結型”“疏離型”與“平衡型”。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無論是父母子女,還是情侶夫妻,都面臨著“糾結”和“疏離”兩個極端的考驗:有些彷彿重疊的兩個圈,過多地介入了彼此的生活;有些則像分開的兩個圈,沒有交集,形同陌路。這兩個極端,都讓我們痛苦,真正親密的親密距離,應該像部分交集的兩個獨立的圈,不太近,也不太遠。既相互獨立,又能溫暖彼此。

小記——關係再親密,也不要親密無間

相愛容易相處難。人們常說“小別勝新婚”,說明適當的距離產生美。可人們又說,“遠隔情衰”,那麼我們應該保持一個什麼樣的親密距離呢?婚姻中的這個度確實很難把握,距離遠了不親密,太近了又會很反感。我覺得掌握一個原則就好:雙方都覺得很放鬆,很舒服,沒有被管束的感覺。足夠的關心關愛,卻沒有管制約束。給對方一個心靈的空間,也給自己一份自在的悠閒。

夫妻之間不要相互控制,只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夫妻之間忌諱時時黏在一起。夫妻之間如果沒有一定的距離,兩個人之間就沒有了相對獨立的天地,所有的生活圈子都重合在一起,那生活實在是乏善可陳。夫妻應該在空間上,適當地人為製造點距離。比如,利用週末、短假的時間“各回各家”,分別陪陪自己的親朋好友;也可以利用單位集體活動等機會,分開旅行。

哪怕在家庭內部,也可以製造一點個人空間,比如晚上各自做點喜歡的事情等。在心理距離上,一方面不要總是嘮叨自己的事情、或者對家人不想說的事刨根問底,尊重他/她的生活習慣,尊重他/她有個人的隱私空間;另一方面,在家庭之外,夫妻有各自明確的朋友圈。

當然,夫妻之間也應該保持一定的親密感,讓彼此不覺得關係很疏離,很冷漠。在保持不要時時過於親密的同時,努力培養一些夫妻共同的興趣愛好等共同點。可以養花養鳥養魚來增添生活的情趣,以棋類、音樂、書法、繪畫等來增加精神寄託。

當然,不光愛侶關係和距離有關,就連親人和朋友之間也同樣需要保持剛剛好的距離。請記住:世界上所有的關係,再親密,也不能親密無間。

小記——關係再親密,也不要親密無間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